能在2月14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先听芮老师上课,再听袁校长评课,并和这两位师者进行现场对话、互动,不仅幸运,而且幸福。
我一直敬佩芮老师的教学智慧与勇气,更敬佩她对待公开课的“家常”姿态。她让我更加相信:好的教学一定源于心灵,源于内心深处对学科和学术的喜爱。她的公开课就像她的为人一样,不张扬,不浮躁,有一种“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安然与平静。正是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如巨石入海,在我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让我不断地思索——公开课的意义?
诚然,公开课是平日课堂教学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去粗存精后的再现。就如一出舞台剧,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长久思考与高度提炼。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开课的意义在于通过特定课例来呈现执教者对某个教学问题的思考与追问,尤其是通过对该问题化解流程的演示来表达教研主体的课堂价值取向,并在开放的研究氛围中获得多元化评价,从而共同深化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执行。
听芮老师上课,就像欣赏一首经典的乡村音乐,乍一听平淡无奇,细细回味,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可圈可点。课堂上的她和生活中的她一样,平易温和,柔软细腻,就像一位邻家大姐姐,让每一个和他初次见面的孩子都情不自禁地产生亲近的感觉。听她上课,有一种款款而至的从容与安详,就像午后漫步一样舒缓与松弛。在她眼中,每一个孩子都很棒,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呵护与尊重。即使课一开始,六(4)班孩子因为对新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陌生而略显沉闷,但她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着急或埋怨,而是放慢步子,用一颗宽容的心等待每一朵花开。
置身于芮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你会真正地认识到:公开课的意义不在于课堂是否具有可观赏性,也不在于教师表现得是否尽善尽美,而是在于这样的公开课是否能给予我们某些触动或启示:如何进行行楷的书写指导,提高高年级学生的书写速度?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锻炼,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如何打破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单向对话,而是让“生——生”之间的对话成为“常态”……
芮老师的公开课凸显了“平实”的教学品格。所谓“平实”,是指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流程是常态的,不掺杂有失教学自然形态的浮华与虚饰;所谓“平实”,是指教师有着独特的教学追求,她的课堂教学内容虽然着意设计但又天然浑成。课一开始,芮老师用10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习字帖》练习行楷;接着给足6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再给足时间,让每一个个体自主学习,圈划批注;交流汇报时,继续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的一种“给”和“放”,在我以往所听的公开课上是极少见的。
“芮老师的课颠覆了传统的公开课的模式,”这是学校许多语文老师听完课之后的共同感慨,“她以一颗本真务实之心,于潜移默化之中不仅教会了学生学习语文,也教会了我们老师如何教学生学语文。”“批注要写精当”,“评价别人的发言时要先给予鼓励,然后委婉地提出建议”,“要注意听别人的发言,自己发言时要控制音量,不要影响别人”……芮老师的课堂点评,看似随意,实则用心。
一节公开课的意义,不在于听完之后大家都去照葫芦画瓢,而是在于它呈现一个可供研究的样本,引起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甚至质疑和辩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研究》杂志主编、江苏省小语会袁浩会长在和我们一起听完芮老师课后,娓娓而谈:“就课程理念而言,芮老师这堂课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为目标的,实现了新课程所高扬的三维目标;就教学方法而言,芮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学定教、以教助学,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定学,甚至以教代学;就师生关系而言,芮老师的课堂体现了师生平等、生生合作,课堂上真正形成了开放而和谐的‘合作学习共同体’……”
置身于芮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你会深刻地感受到:公开课的意义不在于展示执教者的光华,而在于为广大教师提供原生态的样本素材,在像袁校长这样专业评论的引导和点化下,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专业成长中可以攀援的阶梯,并进而凭借这种公开课促进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建设中从教学观念到教学行为的全方位转换,那就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否真的走到了前台?是否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发展了每一个学生……
感谢芮老师,她就是一个幸福的摆渡人,不仅把学生摆渡到理想的彼岸,还把每一位教师摆渡到新课程的彼岸。
感谢芮老师,她以对课堂教学的无限深情,用课堂实践的方式,如此有力地诠释了“我们执教公开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