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文道等3位文化人聊艺术生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2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梁文道等3位文化人聊艺术生存


  香港衰落了吗?似乎是的。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通俗文化产品几乎主导了整个华人文化世界。谁没看过《霍元甲》、《上海滩》,或是没听过张国荣、梅艳芳的歌?这些年内地文化崛起,香港曾经的繁华,仿若明日黄花。
  近日在香港书展北京路演现场,凤凰卫视评论员梁文道、作家廖伟棠和编剧杜国威进行了一次对谈。3位香港文化人聊香港通俗文化之外的艺术生存,进而和听众一道,再次审视“香港这座舞台”。
  低调的享受
  梁文道:10年前我参与过一个在上海举行的装置艺术展览。那次展览让我看到了香港艺术家和内地艺术家截然不同的风格。展览上,内地艺术家的作品体积都非常大,很显眼,但是香港艺术家的就很不起眼。有个艺术家的作品就是用很细的鱼丝在墙角里拉线,不凑近根本看不见。它展示了一种低调,一种甚至过分的谦卑。
  后来香港艺术家们就聚在一起讨论,艺术的目的是什么?结论就是“躲在生活中,贴近某个角落”。而一位内地大学艺术系教授当时就说:“艺术当然要寻求伟大!”
  杜国威:在北京和上海,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有沉重的包袱,都是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我的故事也有悲欢离合,但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是我的故事的出发点。我是用人和人的感情来打动看戏人的心。
  梁文道:香港艺术家就是这样。他们从来不知道,怎么用宏大的叙事把自己的作品赋予一个抽象的、或是了不起的意义。
  廖伟棠:这些年我一直听到内地艺术家说,原来你们香港也有过这么好的作品,但是为什么你们没有把握住机会,走上国际舞台呢?在他们看来,这是个弊端。但是另外一方面,这又让香港艺术家的自由度相对大很多。这让他们反而可以不必附会市场或者其他,拥有专心于创作的自由。
  梁文道:我几乎不认识专职的香港艺术家。他们有修理电视机的、有开公交车的,生活不宽裕但是乐在其中。
  廖伟棠:但是我觉得他们更有享受艺术的快乐,他们做艺术的时候更纯粹,而不是边做边想,“这个要带我去威尼斯双年展,这个要卖多少钱什么的”。他们过的不是很好,但是他们也不觉得过得太坏,因为他们在艺术里得到了补偿。
  乐有同路
  杜国威:香港艺术家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过一个艺术家或者文艺工作者,他们总希望有知音。我想问伟棠和文道,知音对你们有多重要?
  廖伟棠:就我创作诗歌来说,10个很好的读者要比1万个很不好的读者重要得多,因为这有利于我保持清醒。
  上世纪80年代,内地有一位诗人,他的作品有几十万甚至过百万册的销量,这样的话,他的诗是没有进步的,因为他要不断迁就读者的口味,甚至还要降低自己的水平,去拉拢更广大的水平更差的读者。
  杜国威:文道,你常上电视,很多人知道你。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呢?
  梁文道:以前我是做小剧场的,在黄大仙。那个舞台很小,也没有什么观众,我们有一个剧团,一群人在那里很疯狂,弄一些自己都看不懂的戏。当时的同道有些后来成了大牌,比如黄秋生。
  大家很穷,酒要省着喝,烟要省着抽。记得有一次黄秋生煮了一大锅白饭,预备吃两天。我就问他,为什么煮这么多,吃不了就不新鲜了。结果他说,这样可以省电。
  那时候没多少人知道我们是谁,没多少人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但是大家就挤在这样的环境里,天天争论很多问题,那真是个很愉快的过程。
  廖伟棠:这就是同行间的相互支持。就像鲁迅说的,你在敲堡垒的时候,也听见别人在敲,那种感动成为一种很大的支持。
  这个舞台
  梁文道:香港文化人就是有这种特殊的气质:我们很喜欢我们做的东西,但是我们又没怎么拿它当回事儿。我们往往不是主流,但是偶尔会被人发现。
  杜国威:作品好不好,人家喜欢不喜欢,都是在台上见的。完场的时候,观众是很可爱的,不骗人的,客气的拍掌还是尊敬的拍掌,你是可以知道的。
  梁文道:于是今天我就回想,香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里的确出产了很多通俗文化产品,是一个上演过很多戏的舞台。它就是华文文化的戛纳,普罗文化的戛纳,众多文艺工作者并不在这里停留,但是都期待在这里走一遭。
  廖伟棠:并且,当不能在主舞台演出的时候,香港就提供了一个小舞台,让大家发声。比如抗日时期,戴望舒就跑到香港,在香港做《星岛日报》副刊的主笔,继续为沦陷区的文化人提供发声的空间。还有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不少人不能在内地发表意见,就转到香港去发表。当时香港也很关注内地文化老人的遭遇,比如谁被批斗被关的消息,也是最先从香港传出。
  梁文道:所以今天我们谈到香港这个舞台,具有双重的含义。它真是一座戏剧的舞台,曾经有很多剧目在这里上演过,它也是一座历史的舞台,很多角色在上面出出没没,甚至成为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角色。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王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6:34 , Processed in 0.0653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