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绣 球
周达君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4526&goto=lastpost#lastpost
《教师之友网》郑重声明:此为原创首发稿。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人活着,要使别人生活得更好”(献身反法西斯战争的少年英雄马特洛索夫的名言 )
一、高挑的女护士
那是1953年年底,我因病卧床不起,咳嗽不止,痰中带血,组织上送我和其他病友回国治疗。
回国后,首先在离朝鲜最近的吉林通化县志愿军后方医院歇息了几天,接着就转到辽宁省铁岭市志愿军第17后方医院治疗。医院不大,只接纳了三、四十个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员。我住在一间住有16个病员的病房里(医院都是平房,没有楼房),两边各8人,中间是走道。条件是简陋的,但比起朝鲜所住的民房要好到天上去了。因为病房里有火炉,我们这些患呼吸疾病的人,就是畏寒。房间暖和,病就好了一半,再加上服用了磺胺一类消炎的药,一天一天好起来,渐渐能起床活动了。
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厚厚的《鲁迅小说集》和一本《新华字典》。一有空就看,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 并在笔记本上写几遍。
还有一位病友一有空就拉提琴,他是部队文工团的,他说,他将来就要靠这把提琴吃饭了。他很自觉,也真能吃苦,硬是在冰天雪地的户外拉提琴,为了不影响别人;要知道东北的冬天出奇的冷。
还有一位病友是一天到晚坐在凳子上,弓着腰,俯在床头柜上练习发电报——用食指敲打发报机的模具。他是共产党员,党的组织关系已转到医院来了,但还是引起了医院政治处的怀疑,怀疑他与敌特联系,并指派我去调查,因为我是病房团小组组长。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他用的发报机模具,没有电线,也没有干电池。我问他天天敲打键盘干什么,他说,他是重庆人,是从重庆电报局参军的,将来复员回重庆电报局,还是要搞收发报工作的,手指不能生疏了;就像歌手要曲不离口,拳师要拳不离手。我建议他向组织上汇报一下他的这种想法,我也如实向政治处汇报了调查的结果,不存在与敌特联系的问题,请组织上放心。
但大多数病友一有空就去逛街,去剧院看日场的戏,什么评剧、京剧、二人转,晚上就去看电影。我也看电影,但有选择,值得看的就去看。比如有一部《夏伯阳》,是反映苏联革命初期传奇英雄恰巴夫斯基的军事奇才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我很喜欢,至今没忘;其中有一场戏,是他带领所属部队与白匪军拼死战斗,负了伤血流不止,女护士正紧张地给他包扎,他却向美丽的女护士提出了结婚的请求,让女护士哭笑不得,也让电影的观众哭笑不得。还有一部,片名忘了,是反映苏联一位科学家科研生活的,我特别欣赏他有一个研究室,书架上摆满了书,桌上摆满了仪器,他读书累了,他实验累了,推开窗子看看花园里的碧绿的树,彩色缤纷的花,或者到花园里散散步。当时(就是现在也是)喜欢这种生活,这就是我青年时代的追求。这个追求,现在基本上达到了,只是来日无多,特别珍惜现在“读书(包括读电脑上有真知灼见的博客文章),用电脑写作,累了下楼到校园走走,看看花草树木”的生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进来查房的是一位老医生,头发斑白,一脸慈祥。他第一眼就看见了透过窗子的阳光照射在我枕边的《鲁迅小说集》和《新华字典》上,他微笑着轻声地问道:“喜欢读书?”我低声回答:“嗯!”
旁边站着一位高挑的女护士,左手托着盘子,盘子里放着一袋袋纸包的药,小小的纸包上注明了病床的号码,还有体温计,还有已经打开了的小小的记事本,用来记医嘱和病员要求的;右手捏着一支笔。戴着白帽穿着白工作服,严严实实地戴着洁白的口罩,口罩上面是一双明亮的眼晴,眼睛深藏在眼窝里,有点像电视剧《西游记》女儿国国王的美丽的眼睛。她也在注视着阳光照射得十分醒目的《鲁迅小说集》和《新华字典》,眼神里透露出诧异,心里似乎在嘀咕:“眼前的这个青年是志愿军吗?”她从电影、报告文学和小说里看到的志愿军战士,都是黝黑的脸庞,虎虎生威的眼神,粗犷的嗓音;眼前的这一位却另类。她对志愿军的看法不全面。
二、她并没有察觉自己的美丽
刚进院,医生是每天来查房,第二个星期是两天来查房一次,第三个星期是三天来查房一次。随着病员病情日益好转,逐渐康复,从第四个星期开始,医生每周来查房一次。而那位高挑的女护士是每天都要来病房,开始的半个月,她每天都给我们量体温,给需要打针的病员打针。我们这些志愿军毕竟年轻,抗病力强,康复得快,半个月后就不需要量体温,也不需要打针了,然而,女护士每天来病房送药,有的是纸包的,有的是用纸袋装的。她静静地站在病床旁,看着你服下了药才离开;有时她还帮你拿起床头柜上的开水瓶,往你杯子里倒上小半杯水,好让你吞咽。
大概是我们病房里的16位病人都度过了传染期,高挑的女护士终于摘下了捂得严严实实的口罩。啊,那是一张多么年少的脸,看上去只有十六、七岁,一脸的孩子气;那又是一张多么漂亮的脸,东北城市女孩特有的白皙,因为这儿冬季长,关在房间里,日晒风吹少;瓜子脸,略带红润的脸庞,小小的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病员都希望她在自己病床边多呆一会,唠唠嗑(聊聊天),多看她几眼。她很单纯,甚至有点稚气,她并没有觉察到自己的美丽,而是出于对最可爱的人志愿军的热爱,经常和病房里的同志谈着,讲着,笑着……
三、倒真是个秀才
1954年即将来临了,医院里也在忙着迎接新年,打扫卫生,修缮房屋,采购鱼肉,挂起了红灯笼,准备出一期辞旧迎新、歌颂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墙报。高挑的护士急匆匆地来到病房,走到我的病床边,笑着对我说:“我们病房的秀才,请你为元旦专刊写一篇稿。”我没有吱声。她仍然笑着,补充道:“这是党支部和政治处布置的。”说着她把手里拿着的几页红色的信笺递给我,平时量体温和送药时,手指紧握着体温计和药,生怕闪失,手握成拳头似的;这一次手掌伸开了,十指纤纤。我接下了红信笺。她又说;“三天内交稿,誊写在红信笺上,这是统一规定的。这样墙报整齐美观。”
她走了后,我陷于了沉思,在打腹稿。想了一阵子,终于想清楚了。我想:我们国家像条巨轮,冲出了冰封,战胜了施虐的风雪、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驶进了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辽阔的海洋,虽然前程仍然会有施虐的风雪、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但有共产党把舵,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祖国这条巨轮一定能达到幸福的彼岸。按照这个思路,我赶紧写,赶紧誊。因为《鲁迅小说集》中的《呐喊》和《彷徨》两部分虽然读完了,但《故事新编》还没读。我得抓紧时间读完,好去买一套《红楼梦》读。 我不能在写稿上耽误时间。第二天,我就把誊好在红信笺上的稿子,交给了高挑的女护士。她欣喜又略带惊讶地说:“倒真是个秀才!”
欢庆元旦的墙报,元旦的前一天31日就张贴出来了。一出来就围满了人看,一色红彤彤的信笺,在白皑皑积雪的屋顶下面,在白皑皑的积雪的地面的上面,交相映衬,给人带来温暖和祥和的感觉。刊头是新华书店买来的一张8开的宣传画,画的是天安门城楼上挂着大红灯笼,城楼下面是人山人海的游人,许多孩子的手中还举着红气球。刊头放在墙报上端正中间,左右两端和下方就都是16开红信笺写的稿子了。出于对志愿军的热爱,隔壁病房张教导员的稿子排在左上端,他用政工干部的语言,准确地阐释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说明了建国以来在这条总路线指引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展望新的一年将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勉励大家勤奋工作,做出贡献。整整6页,排满了左上端。我的稿子仅一页,排在紧靠刊头的右上端,靠我稿子右上端五页的位置,院党支部书记的稿子占了3页,院长的稿子占了2页;下方的三排就是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稿子了。
当时元旦只休息一天,元月2日查房,头发斑白的医生和高挑的女护士,查完了1、2号病床,来查看3号病床的我,老医生有点激动地望着我说:“没想到你这么个年轻的军人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有文采!”高挑的女护士含着笑,插了一句嘴:“倒真是个秀才!”老医生接着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很喜欢文学,也常常舞文弄墨,但家父是医生,爷爷也是医生,一定要我学医,继承祖业。就是现在,有空也翻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论语》什么的。”女护士说:“杜医生前年还开着一家诊所,收入很多呢!去年志愿军后方医院医护人员紧缺,政府上门请他来这儿工作,他就关了诊所,来这里了;师母(指杜医生的爱人)也来这里工作了,也还是当护士,还是这儿的护士长哩。收入减少了些。”杜医生说:“钱够用了就行了。再说,志愿军命都不要了,去朝鲜打仗,负了伤生了病,回到国内却没有医生看病,不叫人寒心。”女护士继续介绍道:“杜医生觉悟高。去年还评上了先进工作者。”杜医生把脸转向女护士,说:“小高,你的觉悟也很高嘛,响应党的号召,救治志愿军伤病员,提前一年毕业来这里工作。家在省会城市吉林(解放初期吉林市是省会,后来吉林省的省会改在长春市),按期毕业就分配到吉林工作了。”小高护士说:“省卫生厅分配我们到志愿军后方医院时许诺,等志愿军伤病员救治任务完成后,调我们回吉林工作。我还要回去照顾体弱多病的老妈、培养刚读初中的弟弟。”杜医生转过脸,笑着对我和邻近几个病床的病友说:“高瑞芝同志是出名的孝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