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分低能多?中国教育缺失大盘点(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2 12:0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分低能多?中国教育缺失大盘点(图)  2012-02-21
  近几年,关于中西教育孰优孰劣的讨论越来越多。在中西方教育碰撞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国学生专业突出却无法表达自己,能掌握知识却无法独立思考,能考高分却生活无法自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逻辑思维、动手和实践等一系列能力因为考试不考而被束之高阁。然而,这些能力却是学习、生活甚至就业中必不可少的。
  思辨缺失
  【起因】
  韩方大战引发逻辑大讨论
  春节期间,“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事件”引发热议。在网友们因为“挺韩”还是“顶方”而引发口水战时,网友“衣冠神州”的一篇博文《让韩方之战变成我们的普通逻辑学教材》却指出:双方的论辩简直“不忍卒读”,到处充斥了逻辑谬误,而这也暴露了国人逻辑思辨能力的缺乏。
  “衣冠神州”称,自己是美国在读的硕士,但因为之前没有学过逻辑课,也没有学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自己的论文只得了C 。为了弥补自己的逻辑空缺,自己专门和美国的本科生一起旁听写作课。学完这门课再来关注国内的韩方大战,“衣冠神州”发现,整个国人的论辩充斥着入门逻辑学的全部谬误,是一个极好的“何为逻辑谬误”的教材。于是,他从韩方大战中的种种事例,说明了这场口水战中犯下的事实与意见混淆、对人不对事、转移话题、花车游行等各种逻辑谬误。
  这篇博文发出后,就被上万人转发和评论。随后的争论中,许多网友都开始拿“逻辑”说事儿,不再盲目“站队”,而是学着理性思维了。
  【现状】
  在校生:缺乏逻辑课程
  记者通过了解发现,目前国内小学、中学均没有开设专门的、系统的逻辑思维课程,只有一些老师会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范围内,结合学科知识点为学生讲解逻辑推导过程。如果家长想让孩子接受这方面的锻炼,就只能为孩子报逻辑思维培训班。
  一位逻辑思维培训班老师告诉记者,前几年,前来学习的学生特别少,因为这个内容“考试用不上”。但是这几年,学生逐渐多了起来。一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逻辑训练的重要性;二是因为之前上过逻辑思维课程的同学在其他学科学习中进步很大。
  这位老师说,他们在教这门课程的时候,不是以学习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推导出一个合理的结论。这与任课老师结合知识点所讲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那种方法还是在学习知识,而我们的训练则是在内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在大学,仅在哲学系开设有形式逻辑之类的课程,但听课的学生寥寥。一位哲学系的大二学生告诉记者,逻辑课是他们的必修课,但每次上课班上的人都屈指可数,“大家都认为逻辑学起来很枯燥,并且如果每天都生活在逻辑中实在是太痛苦了”。
  留学生:丢失思辨能力
  近年来,选择出国接受西方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在中西方教育的碰撞中,更加折射出了中国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缺乏。
  2月13日,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来到上海交大为本科生授课。谈及对中国学生的印象时,他直言不讳地说,中国学生能几乎复制下他上课所讲授的所有内容,可是从课堂提问和考试情况来看,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有欠缺。他认为,现在的中国留学生正在丢失思辨能力,“他们更实际,更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对政治则比较漠然,更不会去深究。”
  早在去年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就表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式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他认为,中国需要创建一种课程及教学法,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及独立的思维能力。
  理查德·莱文指出,一些亚洲国家的大学和欧洲大学,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定专业,不再学习其他专业之外的课程。“这种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培养领导力和创新人才就显得过时了。”
  求职者:面试引入辩论
  许多用人单位在对求职者进行面试时,采用小组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就业指导专家赵正宝介绍,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用人单位就是在观察求职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赵正宝分析,其实在现在的职场,尤其是一些大的外企,看重权威与服从的少,有没有批判式思维,能否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是许多单位非常看重的。许多求职者在面试中答非所问,逻辑混乱;在小组讨论中,一旦听到不同意见,就不顾事实和逻辑,直接上升到道德批判,这些都是求职时的大忌。即便是国企,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具备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赵正宝建议,求职者在面试前,应当了解基本的辩论技巧,更重要的是调整心态,提高自己在辩论时的宽容度和逻辑技巧。只要有理有据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了,HR自然会看在眼里。
  【业内讨论】
  态度:高考不考也要学
  去年,第二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就把论题聚焦在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上。与会专家称,青少年阶段是思维成长、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不能因为高考不考就不学逻辑。
  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董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培育称,许多发达国家都很重视逻辑思维教育,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看作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之一,而我们国内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差别。“在我国,基础学科是6门,即数、理、化、天、地、生;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基础学科是7门,包括逻辑,即数、逻、理、化、天、地、生,逻辑放在数学后面。”
  北京一六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黎松龄表示,其实高考是考查逻辑思维的,只不过它不是以纯逻辑学的方式来考查,它更强调的是和学科结合的应用性的考查。很多老师在谈到逻辑思维训练的时候,其实都是基于学科教学的某一点,会和学科联系去讲解,很少有语文老师是从阅读的思路,从作者逻辑思维的角度去分析,更多的是拿一些基本的答题思路去分析。
  形式:应列入中学必修
  对于逻辑课程,是单独开设还是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专家的观点不一。
  南京大学(微博)哲学系教授张建军认为,如果真正重视自觉的逻辑思维素养的训练,就应当以某种方式把逻辑基本知识与方法的系统性训练,列入中学阶段的必修内容。
  北京创新研究所所长汪馥郁则表示,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主渠道,不是单独开设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课,而是要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结合,有意识地渗透在各学科课程内容之中。
  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也认为,应当将逻辑思维训练和学科导学进行结合,把书本知识问题化,问题课题化。即在所有的课堂和学科中,老师们都把书本上的知识跟逻辑思维训练相关的一些要素提炼出来,编教案、学案,指导学生开展逻辑思维的训练。
  内容:需更加有趣实用
  中学生学逻辑思维,还能死背概念吗?民大附中一位老师称,大学的逻辑教材是一个知识系统,但在中学,这样的方式就不合适,只会加重学生的记忆和学习负担,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课程应当更加有趣实用,不再是死记硬背的,而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案例式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被中学生接受和喜欢,才能达到锻炼逻辑思维的目的。
  【他山之石】
  思辨缺失根源在于教育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2:09:24 | 只看该作者
  Amy之前曾是中国一所重点大学的教授,三年前去美国深造,今年定居美国。去美国之前,Amy对于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差别没有直接感触,但在美国生活了三年之后的她却是感慨良多。
  “为什么国内培养出来的高材生,专业那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和偏执?除了狭窄的专业之外,完全不知道怎么和别人打交道,不知道怎么在课堂上表达自己。”
  Amy说,自己来美国的第一年时,心中有无数个疑问。然而,经过几年的观察,Amy发现,这些问题完全出在教育上,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
  学业压力小学生可专心思辨
  Amy说,在美国,小学四年级以前学校都不会布置作业,初一之前也没有考试,更不会给学生排名。即使发奖状,老师们也会根据孩子的特长,每人发一张,更多是在鼓励每个学生的强项和兴趣。
  Amy介绍,美国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课程的安排比较广泛,幼儿园的时候,就会学习科学、人文社会、语文方面的内容,每年有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使用什么教材,教什么都是由老师决定的。
  Amy说,在美国,到了初一才有考试,而高二以后考试成绩才真正开始记录下来。高二也就是十年级之前所有的成绩表现都不会被记录下,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不会影响到考大学、考研究生。这样使学生能够放心地去学知识,学习思辨,而不是为考试而奔波。
  培养思辨能力从幼儿园开始
  Amy介绍,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其二,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然而,在国内,许多博士甚至一些专业的研究员,从他们研究、思考问题和写论文的方式上看,都没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本质。
  Amy说,自己的女儿两年前来到美国,读小学四年级。当时,老师们就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讲科学方法,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和证伪等过程。“这种实验不是为了考试,却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将来被别人愚弄。”
  Amy称,在美国的小学,是没有考试的。没有考试,学生们需要做什么呢?Amy说,女儿所在的小学要求学生每学期做几个项目,写出报告并给全班同学做5到15分钟的课堂展示。“而这种展示我当年甚至到了大学都没有做过”,Amy苦笑着说。
  【国内尝试】
  多所大学尝试通识教育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目前,国内许多大学已经开始借鉴西方的通识教育模式,让学生不再一进大学就进行专业学习。
  2001年,北京大学推出了元培计划,选出一些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他们生活在一起,在两年过程中学各种各样的学科,到大三才开始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学习。
  2005年,复旦(微博)大学开始尝试通识教育。所有学生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学科的教育,之后再去选定一个主科,接受三年的专业教育。为了推行通识教育,复旦学院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了综合教育、文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框架,学生至少可以接受5─8个领域的教育。
  2009年,南京大学开始在一年级新生当中启用新的教学模式。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介绍,这个教学模式包括大类培养、专业教育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三个阶段。
  陈骏认为,三三制的模式实际上是南京大学的传统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有机结合的结果。
  辩论赛普及各个学段
  近几年,辩论赛已经普及到了各个学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言,辩论赛无疑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外研社赛事活动部主任屈凌云介绍,1997年,外研社就开始办英文辩论赛。虽然是用英语表达,但一开始沿用的还是中式辩论思路。为了和国际接轨,2005年,他们引进了英国的议会式赛制。从形式上看,以前是2支队伍辩论,现在则是4支队伍,正反方各两支,同场竞技却又互相独立;从内容上看,则是给出一个陈述句,让各队伍自己提出议案,各自陈述利弊。
  屈凌云称,引入英国议会式辩论赛制后,就发现了中国学生的缺陷。第一,中国学生习惯了非黑即白的辩题,英国议会式辩论的提案式辩题设置,中国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第二,多数中国学生本身没有学过逻辑课,辩论中通常缺乏思维的推导过程,而这正是英式辩论的得分点;第三,中国学生对世界时政的接触太少,掌握的案例不多,融入辩论比较难。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辩论赛,外研社赛事活动部目前正在申办2013年举办的第34届世界辩论赛。如果申办成功,届时,全世界不少于60个国家的400支队伍将来到中国,参加这场“英文辩论的奥林匹克”。
  屈凌云认为,辩论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表达、思辨、博弈和组织协调等社会化技能。据他们统计,每年参加他们辩论赛的辩手,大多数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有去外交部、教育部这样的部委级单位的,也有去大型企业的。现在越来越多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总监关注外研社辩论赛,从中挑选人才。今年的辩论赛外研社将进一步搭建优秀学生和优秀企业的沟通桥梁,让优秀的企业找到人才,让优秀的人才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
  【专家解析】
  起因:评价体系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表示,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下,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很难锻炼思辨能力。因为评价体系要求的就是回答出标准答案,是不鼓励多元化,不鼓励思辨的。在这个评价体系下,从小学生受的教育就是把一切都当成知识来学习,以能够回答出对的答案为学习目标。
  之前,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逻辑思辨的重要性。近几年,随着国家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家长开始意识到这种能力很重要。但是,只是意识到重要性能解决问题吗?不能,因为评价体系没变。答对了标准答案就给分,就能升到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这是一个利益的链条。在这样的利益吸引下,没有多少家长再去强调孩子的逻辑思辨能力。
  差异:文化传统
  储朝晖分析,中国与西方在逻辑思辨能力上确实有重大差异,这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操作有关。
  从现实层面看,储朝晖称,逻辑思辨能力是每个人先天就有的,只是中国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在后天的训练中,逐渐被扼杀了。在中国的中小学,没有设置专门的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课程,只有部分老师会在课程中提供类似的知识;而在大学,尽管一些专业开设的有形式逻辑的课程,却还是把逻辑学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离真正的思辨能力提高还有一定距离。
  从文化传统层面看,在西方,古代就很重视思辨,比如苏格拉底就以辩论见长,鼓励、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而在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几千年前孔子的《论语》就强调“子曰”,即学生提问老师给出答案。虽然也有强调辩论的墨家思想,但一直不占主流。
  此外,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平等理念,也从体制上保证了这一理念的实现。
  建议:改变意识
  储朝晖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现状,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讲,要改进教育的评价体系,用发散的、多向的思维,取代单一的、服从标准答案的思维;从微观上讲,学校要以身示范,比如在课堂上不压制学生的反对声音。如果学生有反对意见,那可以让学生提出证据来,与老师共同讨论。
  对于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从意识上改变以前“维护标准答案权威”的思维习惯;其次,要主动接触并学习逻辑思辨方面的知识。
  储朝晖说,一些用人单位之所以把辩论引入面试环节,就是因为用人单位的评价体系是以人为依托的,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却是“脱离人”的,不是以人为导向的。这种职场的评价方式其实非常好,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学思辨。
  动手缺失
  劳技课提升动手能力
  ◎课程现状
  为高考挤压课时
  动手能力也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能力之一。
  目前,像劳技课和通用技术课这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在全市各中学都有开设,要求各校设定为必修课,每周2课时。但是,多数学校因资金和设备有限,除规定的必修课外,不加设选修课。并且,部分学校可能出于中高考的压力还会在课时上打折扣,比如缩减到每周1课时。
  ◎学校案例
  设备课时双管齐下
  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排头兵”,拥有20多年劳技课历史的北京师范大学(微博)附属实验中学配备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尖端的教学设备。据该校通用技术组教研组长岳云霞介绍,学校在初中和高中部分别设置了劳技课和通用技术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均为必修课,每周2课时。
  除了必修课之外,为了满足学生对各类动手课程的兴趣,学校还设置每周2课时的选修课。初中劳技课程的选修课包括电子技术课、单片机制作、航模制作等;高中通用技术课的选修课程包括电子控制、简易机器人制作、服装设计、建筑模型及设计、航模课和茶艺等。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度,保证操作安全,劳技课与通用技术课均采取小班教学,每班限定20余人。
  岳云霞介绍,对于劳技课这类课程,高端的教学设备是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最有效的方式。岳云霞称,为了配合教学,学校就购买了激光雕刻机、激光切割机、立体打印机等先进设备,仅一台立体打印机就价值10万元。有了这些硬件支持,学生们的创意不再是天马行空,可以直接应用于生活。比如,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设计笔筒或铅笔,通过立体打印机打印出来后,装上笔芯就可以直接使用。
  ◎老师分析
  课程最好与生活挂钩
  岳云霞称,培养动手能力的课程能否正常推进,与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度密切相关。一些疲于应付升学的家长可能会认为,最好能把技术课这种“锦上添花”的课程挪出来一部分课时去补给“正课”。但是,从学校收集的反馈来看,学生在评选“最喜爱科目”时,通用技术课常常拔得头筹。并且,在这门课会否影响学生学习的家长调查中,95%的家长表示,这门课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应该多开。
  岳云霞认为,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不仅要让他们亲手操作,还要让他们知道做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所有课程设置都应和生活挂钩,动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岳云霞透露,在上劳技课和通用技术课之前,大约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就是学技术做东西的,至于为什么要学,学了之后能干什么,很少有人考虑。而学过这门课后,95%以上的学生会习惯性地将所学到的技术联系到生活和学习中。这在打通各学科知识脉络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物理的电学、数学的结构图形等知识都与技术课的内容有交叉,学生们会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技术课上,进行实际操作。在从知识到实操的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开发。
  ◎其他缺失
  道德教育缺失
  日前,“小悦悦事件”、“老太太摔倒不敢扶”,以及北大公务员暴打父母等事件,引发社会对当下道德教育的反思。
  有关专家表示,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设置道德教育课和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两种途径来进行。一般说来,课堂讲授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灌输训练式,即适用于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和训练,以期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种是问题讨论式,即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
  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外活动和社区组织进行,比如利用法定的节假日、活动周等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贯穿道德教育。
  然而,利用各种活动为载体来进行道德教育时,中国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有些学校在开展各类活动中,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命令化、形式化的倾向,在评估检查中,重形式,不重效果,甚至用“工作量”来代替“效果量”,导致活动中的形式主义。
  本报记者李琦
  本报记者张晓鸽
来源:京华时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2:12:14 | 只看该作者
90后大学生出书批判中国教育 对话钟道然 图  2012-02-21
  个性张扬的钟道然。受访者供图
  毕业于人大附中、就读于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1岁的钟道然有着令很多人羡慕的教育背景。而就是这样一位众人眼中的好学生、体制教育的成功者,却“离经叛道”向中国教育“宣战”,直言“我不原谅”中国教育体制,发出了90后铿锵有力的质疑声。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痛苦,现在的孩子又渴望着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呢?
  叛逆的“好”学生
  钟道然从小就是个让家长骄傲的孩子:成绩一直很优秀,基本没上过补习班。从人大附中毕业,考入人民大学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他的人生顺风顺水。
  可钟道然知道,在他的身体里生长着两个“自己”:一个是表面上为了学业遵从考试原则的自己,而另一个是内心喜欢文艺充满叛逆的自己。
  内心的叛逆,让高中阶段的钟道然做了不少叛逆的事。高一那年,两个女生因为迟到被班主任罚站半小时。钟道然认为这是体罚,“体内的正义感作祟,我为此给校长写了一封信状告班主任。”因为这封信的作用,那位老师向钟道然表示了歉意,并承诺不再用这样的方式罚学生。
  另一种叛逆来自他的“樱桃小丸子”发型。这个内心腼腆的孩子,倔强地认定发型代表了他真实的自我,可却不想这一古怪的造型不被很多老师认可。
  在高中一模考试前,老师终于忍无可忍,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剪发那下一个星期就别来上课。“所以我就干脆来一个‘买一送一’,连续两周没去学校。”最终,钟道然一模考试成绩非常优异,这一次对抗不了了之。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2:12:41 | 只看该作者
进大学倍感失落  和其他的中学生一样,钟道然会抱怨学习,也会为自己的成绩患得患失,他希望进入大学后,这一切都会改变。
  可是进了大学,他才发现自己和周围同专业的很多学生一样,并不喜欢经济。“想象自己每天必须穿着西装革履朝九晚五出入写字楼,知道自己几点会做什么样的事。这样的生活让我无法忍受。”看着同学们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为了今后的工作、读研和出国,努力经营着和老师的关系,钟道然突然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成长,突然觉得自己成长中的最好时光都用于标准化的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我们的创造力和个性全部被标准化。我当时觉得我必须写一点什么,如果不写下来我就会死掉。”
  曲折的出书过程
  在接下来的9个月里,钟道然开始了艰苦的写作过程:查阅了数百本关于教育的书籍,研究国外的教育体制和古代的教育方式,试图进行逻辑性的分析和对比。
  “这是我第一次那么迫切地自发想做一件事。”为了写书,钟道然退了大二大部分的专业课,只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类选修课学习。
  写完书稿后,钟道然自己尝试联系了十几家出版社,虽然有几家表示过兴趣,可是最终都因为他比较激进的言辞观点而放弃。半年的时间里,他不停地在联系、修改、失望的过程中徘徊,差点丧失信心。
  然而,所有的等待都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三联书店出版社看中了他的书稿,并承诺为其出版。同时,钟道然寄给易中天的书稿不仅得到了易中天的力挺,欣然为他写序,还将其推荐给了武汉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
  写书的过程中,钟道然也慎重地思考了自己的未来。如今,他做出了一个更加另类的决定——将放弃现有的学业,希望能出国专心研读艺术学。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2:13:08 | 只看该作者
■对话钟道然  写书挽救浪费的光阴
  记者:书名《我不原谅》是一个很带情绪化的说法,是什么让你那么愤怒?
  钟道然:我本来写的是“我不原谅中国教育”,可是后来觉得中国教育太过广泛,在易中天老师的建议下,改成了“我不原谅”。
  我认为中国教育在标准化的模式下固定化我们的思维,整个教育过程就是驯化人的过程。我牺牲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但是等高考完了,所学的所有东西就好像一个你花了很多精力写的文档,然后毫不犹豫扔进了回收站。
  记者:你的同龄人是否都和你这样对教育充满不满?
  钟道然:其实学生也都会抱怨,但也就是抱怨而已。我其实就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真话的孩子,做了别人没有去做的事而已。我不是简单地宣泄情绪,不是为了反抗而反抗,我认为其中有我的积淀和理性的思考。
  记者:你看起来在现有教育下游刃有余,让很多人羡慕,为什么是你站出来反抗?
  钟道然:就和我书里说的,我成绩好,不过就好比我的牢笼是金色的栅栏,甚至是金色的马桶,但改变不了它是个牢笼的现实。
  渴望受益终生的教育
  记者:在你的期望中,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
  钟道然:就是让青少年按照他们所渴望的去学习,喜欢什么学习什么。国外有很多五花八门的课程,甚至会教学生如何去生活,如何做木工,如何谈恋爱,这些都会作为大学录取的参考。我觉得这些东西,才是会真正存在“硬盘”里的东西,终生受用。
  记者:写这本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钟道然:真的没有想过什么名利,我有三个目的,一个是挽救我白白流失的那些时光;二是我将其视作我的艺术创作,表达我个人的美学观点;最后,也作为我向我的偶像王尔德致敬的方式,我在书里用了很多他的语句。
  记者:预期到自己的书可能带来的影响吗?
  钟道然:我根本没有想过会有一天坐在这里接受记者的采访。书出了以后,很多同龄人联系我,说我写出了他们的心声。还有易中天、杨东平老师的认可,也都是对我的鼓励。
  记者:那对于争议的负面声音,你怎么看待,觉得自己是个“刺儿头”吗?
  钟道然:有的人根本没有认真看我的书,就认为它幼稚。还有的人认为我“没有那么疼,叫那么大声干什么”。我不介意自己是个“刺儿头”,这是我的个性和独立性。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2:13:36 | 只看该作者
不代表90后只代表自己  记者:“80后”也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了中国教育,那就是韩寒。你怎么看80年代的韩寒和90年代的你?
  钟道然:我欣赏韩寒不是因为他是作家,而是他赛车手的身份。如果他一直写作,可以过更闪耀安稳的人生,但是他却要拿那么多精力去做吃力不讨好的赛车,我觉得他是在尊重自己的内心。80后和90后,都是贴的标签而已,90后接触网络更早,个性更鲜明。我也不能代表90后,我只能代表我自己。
  记者:接下去的道路,你准备弃商从艺了,也许意味着你的人生可能会动荡窘迫,你想过吗?
  钟道然:我不喜欢我的人生是可以预见的。我觉得痛苦是必然的,要么选择痛苦的肉体,要么选择痛苦的灵魂。两者间,我只能选择拥有美好的灵魂但是痛苦的肉体。
  ■各方说法
  王女士(钟道然的母亲)
  支持孩子退学选择
  我们一直属于比较开明的家庭,所以对于孩子也一直是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当他开始说要写书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没当回事,可是等我看见他写的前言时就震惊了。我从来不知道这个孩子有那么痛苦,有那么多的想法。
  其实看完这本书,我们做家长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比如要是在过去,我肯定不能接受孩子放弃现在让人羡慕的学科,去学看起来以后生活都会没有保障的艺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更安稳的人生。可如今,我们才发现过去其实还是不够了解孩子。我们决定支持孩子的选择,让他保持自己的个性,走自己要走的路。
  秦金森(钟道然的高中班主任)
  从小就不安于现状
  在中学阶段,钟道然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很聪明,但是深藏在内心有点叛逆的孩子。他很爱思考,也看了很多书,多才多艺,但是不善于和人沟通,有时候容易想当然。我觉得钟道然有一定的才华,是一个不会安于现状的孩子。
  从人大附中来说,我们鼓励学生能有批判精神。但是批判精神不是调侃、骂街,不应该伤害,只凭主观臆想来妖魔化,而是要有广泛的沟通和调研。
  至于钟道然的书,我要读了以后才能评价,我也会和他进一步沟通。其实很多教育的现状,方方面面都有无奈,激烈的生存状态导致大家不能随心所欲。
  罗少强(三联书店责编)
  新书反响出乎意料
  看见钟道然的书稿后,我就被打动了。教育是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而如今标准化教育的结果是生产出标准化的人才,把天性多样的人变成标准化的人,这样的教育是很可怕的。
  钟道然写书不光只为了呐喊两声,他看了大量书籍,有客观数据,有调查,有资料支撑,有理性探讨。
  第一版我们印刷了1万本,出版的意图并不是指望其能赚多少钱,而是希望这本书,如果仅仅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和人生,也是一种功德。但是让我们没有料想到的是,上市以后能引起那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口口相传,仅2月17日一天就迎来了两所团购此书的学校,很多外地的书店也纷纷要求补货。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辛辛苦苦的教育工作者本身也有很多困惑,希望通过这本书了解孩子们真实的想法。我们希望它真的可以为中国教育带来一点点的改变。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2:14:25 | 只看该作者
杨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反思有利教育改革
  我觉得钟道然站出来反对中国教育这本身是一种好事。在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丧失了质疑精神,所以不管是韩寒式的反抗,蒋方舟式的反抗还是钟道然式的反抗,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反思的声音越多,那么教育改革的土壤就会更好。
  另外,我认为钟道然的意义在于,他在反思写作的过程中,听从内心的声音,自我发现,找到自己真正所爱,找到自己要走的路。而现在很多人其实内心空洞,没有自己的目标,是一片茫然的。
  ■作品摘录
  ★“我没了想法”——这便是中国大多数学生的真实写照。这就是中国大多数学生十几年呕心沥血“被教育”的结果。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标准答案”,然后在“姓名”栏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的想法”,然后屁颠儿屁颠儿地交卷子等着发回好成绩。
  ★老师对上课的理解从来就是“我把我的想法”输入你的脑袋。上课实际就是你当水桶,老师拿着水管往你脑袋里灌水的过程。说得露骨点儿,上课就是老师在做一个“大脑置换术”,把自己的大脑嫁接到各位同学的头盖骨里。
  ★要说为啥中国学生如此痴迷考试,原因很简单,“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从小到大,就卷子上那分数成了所有人活着的意义。
  ★你若问我理想的教育是啥样?我则会说,教育就应该是能让人触电的那个东西。(以上摘自《我不原谅》三联书店出版)(记者周逸梅)
来源:京华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7:34 , Processed in 0.0769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