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3|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文:周韶华 “我一定要在书法上搞出点动作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8 11:5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文:周韶华 “我一定要在书法上搞出点动作来”!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图腾大合唱之六
     图为:天马行空之二十四
     图为:凿之不止 必得泉水

     本报记者伍迪 范宁

     “既然画家能以书法入画,那么书法家何不引画入书呢?比如对点、线、面构成规律的引进,对黑、白、灰色调的参照,对大写意笔墨神韵的吸纳,以及对音乐舞蹈旋律节奏的引入,开拓发展是具有各种可能性的,都有可能使当代书法大为改观。当然,各种引进都必须守住书法本体,不可使书法艺术成为其它种类的东西。”
     ——周韶华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是在说周韶华。
     当这位耄耋之年的艺术家执笔而立时,他没有站在画布前,而是面对着宣纸墨帖,运笔行书。
     以画闻名的老艺术家,要在横竖撇捺间开始新的征程。昨日在省艺术馆为其首次书法展“天人交响——周韶华书法艺术展”举办的媒体见面会上,周韶华中气十足,铿锵发声:“要将书法艺术传承下去,我一定要在这上面搞出点动作来!”

     振奋书“心”——
     这个春天“来得太晚”

     “希望大家用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来看这次展览。”站在龙飞凤舞的笔墨前,周韶华感慨,这次展览犹如一个“迟到的春天”,“来得太晚了。”
     对于书法艺术,周韶华的理解是,文字诞生之初就是以图形方式表现,书法与绘画其实同体,后来分道扬镳各展所长,却始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为书画不分家,所以即便八十高龄,周韶华在执着于画笔时,也执意铺开墨卷。“古人遗留下来的书法艺术遗产,已经非常之少。我有一种书法在一点点沉寂下去的危机感,传承书法艺术责无旁贷,我就要在这上面搞点动作出来!”

     大师出手——
     字形有如曼舞婀娜

     纵观周韶华书法,形动、意随,时而浓墨重彩,时而飘逸隐约,又有一类别出心裁,仿佛象形文字,如图如画,娓娓道来,书家周韶华与画家周韶华,借纸笔为媒“合二为一”。
     在书法的点与线中,融入隐约的节奏感,让字形有如舞蹈婀娜多姿,这是周韶华的探索,“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书法应该有相应的审美功能。”但周韶华也非常清醒,不愿去盲目创新:“笔画中仍然要保留书法的基本造型规律,要有经典元素,否则创新就失去了依凭。”
     泼墨大半生,周韶华已然画坛大师,谈及为何要在书法上执意创新,周韶华显出其孩童般纯真的一面:“我就是要触及一下别人的神经,吹皱这一池春水。”不破不立,披荆斩棘,以开新途,这又不仅是孩童的纯真,更显出奋发开拓的大师风范。

     笔墨理念——
     传统现代相辅相成

     周氏书法将去向何方?周韶华给自己的答案是:汲取传统精华,以崭新的面貌走向现代。“今年央视春晚的舞美灯光,色彩多么丰富,多么漂亮,但是美术界却没有什么反应,显得麻木不仁。”他认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开创,离不开现代意识、现代手段。
     但走向现代,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改革开放之初,日本现代书法引进中国,这些作品经过现代审美的加工,让国人震惊,日本人也很骄傲。但30年过去了,不少当年的日本书法大家,现在慢慢沉寂,反而中国书法欣欣向荣。为什么?因为中国书法毕竟建立在更厚重的传统基础上。”

     激情飞扬——
     人生阅历蕴藏精神力量

     一笔饱蘸墨,也可能再而衰,三而竭。但耄耋之年的周韶华,眼光中丝毫看不出倦怠之感,这才有周氏书法的横空出世。对于如何保持激情这个话题,周韶华笑道:“这辈子我也吃过很多苦头,有好多次创作摇摇欲坠。不过,人一生的阅历本身就是一部大书,这成为我很大的一股精神力量。”
     周韶华说,很多人到了晚年,开始休养生息,但他却感到无穷尽的力量,“我常常会想起苏东坡,那种放达的情怀令人动容。我相信我从自身阅历中提取的思考和精神,别人能从作品中感受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02:21 | 只看该作者
天人合一的书法墨舞----专访周韶华

时间: 2012-02-06



图为周韶华(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周韶华,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中国美协理事,家画院务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湖北省美协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内多所高校兼职、特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老画家周韶华先生将于2月18日在湖北美术馆举办“天人合一”书法展。此前,周老多次邀请笔者观摩了他的部分作品。这个展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个展,它是对当下书法创作的一个严肃思考。
——记者手记




天人合一的书法墨舞


                                      本报记者
兰干武



兰干武(以下简称兰)我上次看了一批周老的原作,确实很震撼,您这么大年纪了,创作激情依然不减,并且有一些新的思想,跟书法界的创作方法与思维方式很不一样。您2002年也举办过一次个人书法展览。请您谈一下,时隔10年,再次举办书法展览一定有许多新的想法吧?
周韶华(以下简称周):这批作品主要是去年、前年创作出来的,但对书法创作的思想准备却作了很久。我很喜欢书法,对书法的传统经典也看了很多,作了很多研究。在绘画上,我打下了黄河、长江、大海“三大战役,可是,作为中国画家,缺失书法这个半壁江山,则深感不安。
兰:所以,您近年来一直在潜心书法创作。
周:对。这次展览的创作,我是作为画家参与到书法中来,追寻书法的文化针对性。我将当代的书法创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坚持传统,另一类是直面当代。这两大类中都有一些很有成就的人物。但当前的书法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兰:有什么样的问题?
周:我归纳了一下,有四个方面的矛盾关系。这次展览,我是针对这些问题,是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当代书法要很好地发展,只有解决好这几个关系,才会有重大突破。
一是古今关系。这关乎书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对于古人的经典作品要认真解读,要真正地走进经典,把传统经典的元素真正拿到手、搞扎实。
从整体来看,当前有一些人对传统的理解是平面的、单线的,而不是立体的。中国书法从原始的刻画符号开始,仰韶刻画符号、彩陶刻画符号,一直到图形文字、甲骨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所遗留下来的都是非常经典的东西。作为坚守书法传统者,对这些书法经典元素的基本构成和精神是要了解的。如写行草书,对汉代碑刻的金石味也是要有吸收的,这样作品的线条就有质量与质感了。我将书法史上有影响的碑帖大体涉猎了一下,作了一次书法史的漫游。如讲用笔的力度,金文就能体现,“折钗股”就是讲力度、有质感的。现在,一些搞传统的人,作品相当单薄。这种单薄可以看作是没有真正走进书法传统。书法史上,经典书法家的经典作品是不可逾越的。
坚守书法传统者,一定要走进去,从学术的眼光来看,对中国书法的文化含金量要有学术认知。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要像欧洲文艺复兴、汉唐精神一样,要有大气象,一个民族的精华部分,要将魂魄展现出来。
兰:您主张作品要挥写出“三气”,即豪气、霸气、英雄气,“胸中藏宇宙,笔下走风雷”。
周:是啊。搞现代派创作者,最大的问题是传统经典元素掌握得太少,有一些人甚至完全没有真正进入过传统。刚开始接触日本“现代派书法”,我很激动,也感到很新鲜。过了30年,再回头看,那些人也渐渐“沉没”了。为什么“沉没”了?作品的经典、传统元素太少,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据我了解,现在一些搞现代创作者,包括“流行书风”当时看,也很新鲜活泼。现在再看,他们当中有一些人的作品不仅赶不上当初,还显得暮气沉沉、了无生趣。
:其实不仅是“流行书风”,还有 “学院派”、“艺术书法”等,也都是昙花一现。
:这些书法创作形式都先给自己挂个“美名”,其中有些创作形式与中国书法的经典元素、精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不论是从事传统书法创作,还是从事现代书法创作。谈论中国书法的发展,都要理清这些关系。而且,从事传统书法创作者也是现代人、当代人,在传统的基础上,艺术语言也要转换、转型,这样才有自己的面目。“宋四家”就没有死守“唐四家”所开创的法度,也没有死守二王,如果死守着这些前人所开创的成果,也就没有“宋四家”了。这个辩证关系也是需要弄清楚的。
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天地同春也好,道法自然也罢。中国书法的内在生命,从创造文字、书法开始,都是仰观天象、俯察万类,才有文字、书法的,书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表现情感的时候,书法家也是大自然的回声,是晚来的回响,艺术生命是通向大宇宙的。老子《道德经》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应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
三是书与画的关系。文人画登上历史的舞台,其最大的两个“支点”是引诗、书入画境,将文学性引入中国画的创作,并产生新的风貌。文人画讲究修养,诗入画就具画境。书法入画,靠书法与诗词的修养,书画同源。我现在将画法引入书法,使书法创作有新的突破,画法引入书法,不是把书法变成画,书法还是书法,是把绘画的写意自由、对黑白灰的布局分布、形式构成几种要素引入到书法中去,使书法创作不会“原地踏步”。要改变书法创作的形式,需要添加新的元素、手段和新的文化观照,才会丰富起来。我曾创作过一批将绘画和书法生硬结合的作品,费了很大劲,作品的形式构成也很好,一细看,还是画,不是书法。这次展览,我将这批作品都剔去了。书法创作,还是要回到书法本体上来。这次书法展览的作品集分为上下卷,上卷阐述“我从哪里来”,下卷解答“我到哪里去”。到哪里去?将画法融入书法。恩格斯说,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如果人离开了大自然的阳光、雨露、空气,就不存在了。现在的高楼大厦将人分割在一个个狭小的空间中,像蜂窝一般。唐人的楷书写得很好,但太拘泥于方块字,艺术性受到很大的限制,离开方块字写行草书就了不得了。颜真卿的《祭侄稿》、《裴将军诗帖》都比他的“方块字”楷书写得好。书法是表达一种生命、性灵的艺术。书法发展到现在,应多强调其审美性。为了强调这种审美性,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我创作了几件将文辞内容打乱,随意成篇的作品。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03:12 | 只看该作者
兰:我注意到了,您的这批作品,把“线条”提升到了主角的地位,强调书法的“大写意”,强调线条运动的节律美,试图营构纸上的“音乐舞蹈”
周:就是这样。我过去临习墓志铭,从来都不关注内容是什么,而是重点关注其中一些具有审美性文字的字形和体势,关注那些碑刻雄姿朴拙的审美气息。在我看来,当代的书法创作,还是应该多关注其审美功能,同时还要关注现代的视觉审美空间。这次展览的作品,我的创作初衷是想尽可能地从平面的二度空间中冲出来,尽力营造三维的立体空间。如过去的四尺斗方作品就是一个等边的平框,上卡纸再加个细框,装裱时外面再加个边又形成一个框,加上作品的外框,就成“框框”叠加了。这次展览的作品,尽可能避免形成这样,展览作品用的画框都是沉船木制作的。这种材质时间久远,有一种自然的古朴气息充斥其间,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书法作品的装饰、装潢也是要为内容服务的。
第四是创作主体与受众的关系。一方面,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另一方面,也要给人民群众“洗眼睛”。对于人民群众过去“惯性”的欣赏方式,要敢于让他们“刮目相看”,要给人民群众“刮一刮目”、“洗一洗眼球”。书法的审美需要引领,不能迁就一些媚俗的东西。当代书法家要有文化担当意识,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在美术界,一些画家将画画成“商品画”,一味迁就画商的要求,不断重复、再版自己的作品。而艺术的创造性是不能重复的,不断重复、模仿也是艺术创作规律所不能允许的。当代书法家能不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来抄《兰亭序》?当代书画家更不能养成陈陈相因、不思创造的惰性。
对于传承关系、古今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一个人肯定是完不成的。一个时代要形成一种整体的时代文化风貌,只会产生几位杰出的代表人物或代表作品,这也是高度的精英文化产生的结果,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必须在思想上有一定的高度,在技法上有一定的难度,否则就不可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的。因为,经典是难以企及、无法超越的。
: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创作思想,有自己的笔墨语言,在创作中,用新的元素去破经典,这样才可能有新的突破,有新的建树。你所强调的书法大写意精神,也是这个意思吧。
:对。这次书法展览作品的创作,对我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下一步,我将回归到绘画中去,从事水墨大写意的创作。张彦远曾批评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台北故宫博物院曾批准8位大陆画家观看馆藏原作。我作为8人之一,看过两件原作,一件是宋代梁锴的泼墨大写意《仙人图》,尺幅不大,纵48.7cm,横27.7cm。另一件是《富春山居图》,这两件原作看后,我将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可能要多看经典名作的原件,才能更接近古人的气息,不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经典能使人生出顶礼膜拜之心。我也希望书法界能创作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像欧洲文艺复兴、汉唐盛世文化一样,产生那种代表民族文化大气象的作品,而不是“小家碧玉”式的作品。否则,与泱泱大国的风范不相称。这个过程的完善需要有胸襟、有修养的艺术家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共同参与来完成,呈现整体的时代风貌。历史上,无论哪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书法作品就具有那个时代的风貌,唐代、宋代的也都不一样,这几个时期都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高峰。研究中国书法史,我非常钦佩一些经典书法家对书法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我有一点小小的担心。您的这批作品可能会令大家耳目一新。有些人可能会大加称赞,认为您的创作与时代接轨,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而那些持“惯性”思维者,会不会对周老的创作产生质疑呢?您的创作在坚如磐石的“传统”面前,会不会也像您前面批评过的如“流行书风”等难以为继呢?
:我就是要触动一些人的“惯性”,反对我、有不同意见,没有关系。但是,你要讲出反对的理由,更要拿出你的作品说话,不能空谈。
可能有些问题,一些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还没有想到,但周老已开始思考并已有所作为了,这对拓展书法创作的视野,具有划时代意义。我们还希望通过本报的宣传,能够引起业界对当代书法创作的相关问题,展开一些讨论,我想,你举办这个展览的意义也在此端吧。
:对于当代的书法创作,能产生讨论最好。能拿出合理的理由来说服我,我还会感谢他们。作品集出版社马上就派人送过来,你们先看一看,到时再到展览现场看一看,比较一下,感觉可能会不一样的。
:您说要让书法“感动中国”、“感到世界”,我们期待这一天。
:哈哈哈。好的作品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震撼灵魂,当然就可以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了。
(现场记录、录音整理:张
波)



周韶华 天马行空之十五 规格:56*54.5   2011年




周韶华 骠骑将军赋之十二 规格:99*64.5   2011年





周韶华 临古代名家尺牍手卷(局部)规格:32*534  2002年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06:35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07:33 | 只看该作者
图片SC_0636.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08:02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08:31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09:05 | 只看该作者
图片SC_0639.jpg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09:42 | 只看该作者

  • [table=98%][/table]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10:3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1:04 , Processed in 0.0862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