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留学为了啥?为何去留学?留学学而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8 09:5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留学为了啥?为何去留学?留学学而忧|曾璇 2012-02-28
  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被母亲带着咨询留学政策,但似乎心不在焉 羊城晚报记者 艾修煜 摄(资料图片)
  2011年6月18日,沈阳一留学中介机构推出的美国留学高端论坛现场 CFP供图
  不久前,世界大学排名高于清华、北大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在官网上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而且该校在国内很多省市的录取线仅相当于“一本”。此举不光使得各大留学中介咨询电话激增,也引起了民间和教育界热议———
  悉尼大学这一举动会否加剧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低龄化”趋势?中国高校如何留住优质生源?新一轮留学潮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未来?
  A
  低龄留学
  是无奈?是逃避?
  2011年,国内一项针对计划出国留学学生学历的调查显示,高中生占22.6%,本科生占62%,研究生占近10%;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70%计划高中毕业后出国读大学,24%计划出国后继续高中的学习。有专家认为,虽然目前我国本科生申请出境学习仍是主体,但高中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大。
  此外,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全国弃考人数达84万人,2010年则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弃考者的比例达到21.1%。与此同时,参加“美国高考”SAT考试的学生近年来成倍增加。据新东方SAT培训班提供的数据,2004年仅几十人参加培训,2011年变成了4000人。
  与前几年略有不同的是,近年来,优秀高中学生在留学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在国内考不上大学才出国”已成了“老皇历”。在上海市一所知名中学,300名毕业生中,有180多人选择出国深造。其中不少人手握3所以上国外名校录取通知书。而在广州,如华附“A—Level班”,学生从高一起就将目标瞄准了 “国际高考”,备战美国SAT考试和英国A—Level考试。
  近年来,我国高考生源总体上正在并将持续呈现递减趋势,尽管高考录取率在逐步提高,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日趋多样化,新一轮留学潮依然来到。
  这一轮留学热始于1999年。似乎是突然间,那一年的留学人数比上年增长了近30%。从那时起,越来越多家长及学生发现,除了公派、考奖学金,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拿出几十万元送孩子出去。
  如果说中国此前几轮留学热反映的是对先进知识的渴望、对改变国家民族或个人命运的渴求,那么,这一轮留学潮则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对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一种无奈和一种逃避。
  很早就把女儿送到英国读私立学校的韩女士说,英国高中的三十多门课程中,只要修完三门就可以毕业,这些课程里,“总有一门是孩子感兴趣的”,因此学得很快乐。学校注重日常的学习,而不是“一考定终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优秀高中生扎堆留学,折射出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失望情绪”。只有优秀的学生和优质的师资互相推动,加上一流的学术研究,才能使大学成其为一流。很多大学的科研,要依托于学生资源,一旦这种氛围和资源消失,这些“顶尖大学”很快就会失去光彩。高校竞争力进一步削弱,反过来又导致对高中生吸引力不足。如此循环,发展前景堪忧。
  生源是决定大学学术水平和科研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当多教育学者为大学改革招生制度呼吁多年。这次悉尼大学的“抢夺生源”之举,也反映出海外高校录取学生的多元化趋势。有网友在微博上评论说:人家很聪明,你们中国的青年才俊,自己带着巨款,去他家受教育,发现好的给个绿卡留下,欠佳的自谋生路。最终人财两不误!
  B
  小留学生,
  身处文化“夹缝”
  1999年以来掀起的这一轮留学热,一个显著趋势就是低龄化。过早出国,会不会造成这一代留学生的文化迷茫,使他们成为“无根的一代”?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记者在广州某留学培训机构遇到了多位出国数年又回国参加培训的“小留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或者初中毕业后就被送到海外接受高中教育,可在国外却没能通过当地的“高考”,只好又回国参加培训,希望能通过SAT或者“雅思”考试。
  阿祥的父亲是广州某企业高管,他15岁时就被父母送到新西兰的私立学校读书,四年过去,他却考不上新西兰的大学。他的英文一开腔便听出很浓重的中国口音,很难想象他在国外上过四年学。培训机构的老师对他英文单词词汇量的评估在2000个左右,与国内高中生水平相当,却还不足以在中国高考的英语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他的英文的学术类阅读、语法、写作,基本都难以过关,与此同时,他的中文也只停留在初中水平甚至有所倒退,除了中文口语比较流利,其中文阅读和写作都力不从心,据说基本上无法用中文写一封完整的家书或者电子邮件。英文没学好,中文也丢了,即使在一个月以后就要参加“雅思”考试了,他依然在课间津津有味地用iPad打游戏,一点也不着急。
  阿MAY则是另一个典型。她来自珠三角某城镇,小学毕业即被送到新加坡接受中学教育。六年后的阿MAY,在英文写作上经常犯低级语法错误,有老师分析,这是因为新加坡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完英文语法,而中国则在中学阶段才学。阿MAY的“错位学习”使得她错失学习语法的机会。她承认自己在国外基本上还是在华人圈子里打转。中英文皆不出色的事实,令她对两种文化都没有很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持续了十年的低龄留学生潮,使得有一批“90后”留学生处于中西文化的“夹缝层”。他们在异国难以立足,在祖国却又显示出诸多不适应。
  如网上走红的求职“海归”刘俐俐,有学者称其不是个案,只是在电视节目上被放大了而已。刘俐俐在十几岁时出国接受西方教育,几年后又回来“深造”,但无法通过高考。因为出国太早,使她原有的文化根基不牢固,成长欠缺连贯性。
  很多留学专家认为,关于什么时候出国这个问题,其实因人而异。我国近代史上的“留美幼童”,平均年龄只有12岁,但出了不少人才甚至大师,而当代的杨致远、李开复等人也是小留学生。他们的成功说明成才与否与何时出国留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就目前许多活生生的教训来看,至少以下几种情况不宜低龄出国,一是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债台高筑供孩子出国完全没有必要;二是孩子在国内“教不好”,寄望出国能“教好”也并不现实。
  C
  “海归”能否成为“储备人才”
  回顾中国百年留学史,留学生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很多早期的留学生,都成为中国各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也不乏对国家和民族有卓越贡献的功勋人物。相比之下,如今的留学生素质则令人感觉“打了折”。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实社会环境的变化是留学生难以真正学有所成的关键原因。第一、第二轮的留学潮(清末以及民国期间),留学生学的大都是基础学科,如胡适学的是哲学、钱学森学的是航空工程、钱钟书在剑桥读英国文学、竺可桢在哈佛学气象……这样的专业放在今天的中国,回国后变成“海带”的几率相当大。因此,现在的留学生多是选择金融、管理类“实用型”学科,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海归”选择的是此类专业。
  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用30年时间积累了200多万名留学(归国)人才;而下一个30年,这个数字可能累计超过5000万人,这个庞大的群体,能否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真正起到积极作用?
  相当多的“海归”并不以“人才”自居。“海归”冯大树目前就职于一家“雅思”培训学校,谈到这一代“海归”的影响力时,他对记者表示,民国时期能出去的都是国内的精英,如考取英国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是经过层层选拔、综合素质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在不一样了,家里有个几十万元就可以送孩子去。而且很多孩子也确实是在国内读不上好大学,才选择出国的。” 冯大树说,留学生没有了筛选过程,更像是一种自发行为。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认为,这一轮留学潮的影响力以及“海归”的竞争力,将在约十年后显现。他认为,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下,不一定非得“海归”才能成“储备人才”。但是,需要从体制上打破一些条条框框,才可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回国,从而在自己的土壤里培养“大师”。举个简单的例子,胡适28岁归国后就担任了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这在今天恐怕难以想象。
  有专家表示,“80后”“海归”身上集中了新一代留学生的特点———有想法,有主见。尽管他们可能仍需时间和过程以适应国内的职场生活,但这不是迈不过去的槛。他们拥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和人脉,拥有和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沟通的能力和更强的创新精神,这才是新一代中国“海归”的核心竞争力。
  学界普遍认同,今天的出国热和“海归”潮,在规模、范围和持续性等方面,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时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留学生群体,成为关涉中国千家万户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不能因为目前“海归”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的状况,就因此贬低留学的价值,更不能因此否定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走出去”对中国来说,现在和将来仍然十分必要。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已制定详细规划,将促进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鼓励海外人才以多种形式回国发展。如“千人计划”已吸引了超过2000名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归。海归们将迎来一个属于他们的历史契机,以其留学深造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优势,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的洪流中去。
  预测
  “平民留学”时代来临
  近几年,自费出国留学人数每年以20%增长,业内人士估算,其中约70%的学生接受过留学中介或者培训中介的“服务”,如果按去年34万留学人员的七成、以每人向中介机构“贡献”了保守估计的一万元计算,这个市场已近25亿元,如果加上各类名目的留学考试培训,市场超过两百亿元。
  启德教育集团总裁李朱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目前每年20%的增速来看,如无其他因素阻碍干扰,估计5年后,每年出国留学人员将破百万,届时中国的一线城市可能进入“平民留学”时代,留学不是一个梦想,一种“奢侈品”,而是接受教育的一种常态。他认为,这种情况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台北十分相似,几乎家家都有留学生。
  不过,李朱同时预测,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00万/年时将会接近峰值,这个时间可能仅需要十年左右。留学中介行业需要抓住这黄金发展的十年,制定行业标准,使得服务更加规范与细致。
  透视
  中介包办,容易货不对板
  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广州多家留学中介,发现市场正出现“大鱼吃小鱼”的趋势,相比起七八年前留学中介的良莠不齐,目前“黑中介”或者“野鸡中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很多父母都认为,反正要花钱,情愿花多一点找个大中介或者名声在外的,好过落入圈套。
  据广州市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全国共有400多家留学中介机构,广东合法的留学中介有27家。
  虽然市场已比若干年前规范,但大中介容易联手形成“价格联盟”。记者向多位留学生以及申请中的“准留学生”求证,纯粹支付给中介的费用少则七八千,多则两三万。有的中介有明码标价,而相当多的中介并不提供价目表,而表示签订合同时,将由“留学顾问”给出具体报价。
  报出价目的留学服务名目很多,如某家中介给出的价格分别有:代办留学申请19000元;预科报名费2000元;学费51000元;住宿费8000元;教材费3500元……
  在中国鲜为人知的是,目前国内不少留学中介靠“两头收钱”增加利润空间。既收学生的钱,也收学校的钱;而国外的不少中介或者申请网站则对学生免费。
  某留学中介公司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申请学校的很多材料,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像是“爬天梯”,如写一份500字的用于申请学校的“个人声明”初稿,不要说对初高中毕业生,就算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中国学生往往习惯于中介包办,最好连机票都不用自己订,交了钱给中介,接下来就等着上飞机,去到当地还有人接,直接送入学生宿舍或者寄宿家庭。而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收到学校尤其是一些名校的反馈,认为中国学生“货不对板”,申请书上的个人声明写得天花乱坠,推荐信写得百里挑一,结果去到连基本的交流都成问题。
  同时,学生遇到海外学校“货不对板”的情况也并不罕见,甚至有人说,随着出国留学热的不断升温,中国人扎堆,“像是进了中国大学”。最近美国狄克森大学事件中,数百名不具备入学资格的外国学生被这所大学录取,其中九成是中国学生,便是一个极端的个案。
  对比
  国外留学中介多是免费
  相比国内留学中介的高额收费,国外留学中介的生存方式很耐人寻味。
  2011年底,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伦敦规模最大的大学展,主办方正是号称全英最大的留学服务机构———SI-UK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不但每年举办多次大学展,提供机会让高校与学生直接见面、申请学位及奖学金,而且为注册会员提供免费的留学服务。
  在该委员会的宣传材料上,称可以提供从筛选学校及专业、修改润色所有申请材料、提交申请表格、提供雅思培训到签证咨询的“一条龙”留学服务。在英国本土,所有服务对申请人免费,如果申请人在英国以外的国家,则该委员会会收取100英镑(约一千元人民币)的“押金”,如果申请到学校并成功入学,这100英镑将退还给申请者,如果申请不到学校,也将退还;只有在成功申请到学校却放弃入读时,这100英镑才不予退回。
  据介绍,该机构的资金来自各高校。在英国,高等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相当多的高校每年都有专门的经费预算用于招生,而该机构与高校建立了相当紧密的关系,该机构每推荐一名学生成功入学,学校都会支付一定费用。因此,该机构乐意免费为学生提供服务。
  据记者了解,英国还有一个UKPASS网站,是最大的在线申请高校的网站。这个网站的优点在于,同类重复的信息,如名字、年龄、住址等,它会进行自动复制,申请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反复填表,节省了很多时间与精力。这个网站也同样不收取任何费用。
  除了英国的免费中介外,美国也同样有类似的服务。美国最大的免费大学招生网站Zinch成立于4年前,全美Top100的高校中,与Zinch建立了合作关系的超过70家,他们向网站支付费用,寻找优秀学生。据说截至2011年12月,Zinch中国的注册用户数突破20万,网站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双向选择的机会,甚至还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吸引更多学生通过网站申请美国高校。
  近年,随着中国留学市场的急剧扩容,海外中介也“磨刀霍霍”,看好这个新兴市场。温州姑娘陈茂子从伦敦大学玛丽学院毕业后,就被招入SI-UK教育委员会当了咨询顾问。该委员会本来在日本、新德里都有分支机构,近来更看好中国市场,连陈茂子的QQ签名都用中文打出招聘留学顾问信息,瞄准中国市场的意图明显。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海外的免费中介大举进入中国,对中国的收费中介,将会是一个挑战。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对学生免费的中介模式目前在中国还比较难以复制。广州市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出国留学部副部长高坤辉分析,除了因为信息不够对称,中国学生对此知之甚少之外,还有签证不如海外其他国家学生便利这一因素,更重要的,与外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先天的语言障碍,家长也情愿花钱买省事、买心安。这些都是收费不菲的留学中介在国内大行其道的原因。如美国免费的大学申请网站,至2011年9月,17万注册用户中仅有1.7万与学校取得了直接联系,仅占1/10。(记者曾璇 实习生 文茜 黄楠)
来源:羊城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3:49 , Processed in 0.0620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