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廖增湖: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7 19:3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廖增湖: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012年01月20日  作者:刘炎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42岁的廖增湖是文学杂志《收获》的编审,也是笔名为“叶开”的作家,几部长篇小说口碑很好,被评论界称为“上海的王朔,中国的拉伯雷”。可一旦应对女儿的语文课业,这位职业文字工作者就显得捉襟见肘。
  女儿三年级学《智烧敌舰》时遇到一个问题:“三国里谁最有智慧?”刚看过《三国演义》彩图本的女儿觉得答案应该是“孔明和庞统”,叶开颇开心:“孩子是真看明白了。”但老师给了女儿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叶开有些愤怒:“这么干,简直误人子弟!”
  从那时起,他开始留心女儿的语文课本,一看吓了一跳,很多课文品质低劣,入选名作亦遭大量篡改,“这样的课本简直是一堆垃圾。牛奶的三聚氰胺伤害孩子的身体,不好的课文则败坏他们的智力和精神。”他说。
  2009年,《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晓苏请他开个专栏,叶开一口气写了12篇专栏文章,批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的现状。他给专栏起名“语文之痛”,引起各方关注。前不久又出版新书《对抗语文》。
  随意篡改“更光明”
  “叶开”原是古龙小说中一个放浪不羁、武功高强的侠客,用小李飞刀,“这种刀的力量是爱,不是恨”。廖增湖以笔为飞刀,掷向语文,熟悉他的朋友都说,这无非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罢了。
  1993年之后,原来人教版教材一统江湖的局面被打破,各地陆续启用多个地方版本的课本。叶开发现,这些语文教材按照不同的主题门类,分成若干个单元。在道德说教的框架下,能套进去的名篇经典其实很少,仅有的几篇,又被编撰者削足适履,加以低劣的改造,原文的精髓和准确优美的文字都被抛弃和歪曲。
  比如,巴金在《鸟的天堂》中写清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上,“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却被改成“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有故意拔高意境之嫌。再如巴金写小船缓缓“向河中间流去”,在课本里被改成“移去”,两者意味迥异。而后,巴金写自己回头去看“留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课本将“留在”改成“被抛在”,叶开说,榕树都“被抛”了,你还“感到一点儿留恋”?
  有一篇《我们家的男子汉》,叶开看着眼熟,上网一搜才知道作者是王安忆。课本版删去近半篇幅,使得文章内在的叙事逻辑变得单薄,让人看完后不知小男孩为何会被作者视为男子汉。
  为了还原语文课本的真相,叶开逐字逐句翻找原文,已经写了60万字的长篇小说也被迫暂停。有人看到那些被圈圈画画成大花脸的文章,说叶开太偏执,改就改了吧,你一篇篇去找,何时是个头儿?叶开不以为然,他说,可以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
  “另一种毒素”
  朱自清的散文在众多课文里傲然孑立,虽然也被编教材的道德家下狠手“阉割”过(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也一度被剪除),但大体还保留了原作的精髓。
  但相对独善其身的名篇,一旦与陈旧的教学相遇,就会释放出“另一种毒素”。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语文老师通常会分析《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内心的苦闷和彷徨”。事实上,当时的朱自清选择了超然的态度,他的小资阶级家庭背景,和交友的趣味,让他养成独特的人生观。在这种灌输式教育下,学生的脑袋就变成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别人的跑马场”。
  “文字谎言的堆砌”
  叶开是福建廉江人,毕业于教育重镇华东师大,曾在上海郊区一个职业中学教基础语文,他不是一些质疑者所谓的“外行”。
  他说有些文章本身就存在问题,不适合选入语文课本。《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教材里的重点篇目,可以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首诗明确告诉读者,“我父母”是地主阶级,“大堰河”是劳动人民,因此他“爱保姆,恨父母”。叶开问,这样的爱恨,从阶级立场出发,而不是从具体的人性出发,真的符合逻辑吗?
  孙犁的《荷花淀》让人读到的是一场游戏般近乎不真实的战争。敌人面目不清,仅仅出现过一句:“哎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而战斗也轻描淡写,毫不残酷:“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叶开说,这样“不真实”的文章,说白了是“文字谎言的堆砌”,不该选入语文课本。
  “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在愚公移山。”叶开说。在浙江,20多位语文老师自发组成研究小组,推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早在2002年,东北一位教师自制语文课本实施教学。在对抗语文上面,郑渊洁和韩寒也走得很远,前者自做课本,教育儿子,后者拒绝课堂,独立闯荡文坛。
  冬日阳光寒意袭人,叶开隔着玻璃望出去,若有所思地说:“对抗语文,是一种积极的对抗,别把我当烈士。”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47期 刘炎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10:25 , Processed in 0.0787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