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月二:“龙抬头” 南北方习俗截然不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8 12:3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月二:“龙抬头” 南北方习俗截然不同

文章作者:郑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2-23


剃头是“二月二”流传最广的节日习俗。人们相信,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理发,就能一年精神饱满、心情舒畅。
二月二,龙抬头。
  万岁皇爷使金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保佑黎民天下收。
  潍县年画





“理发去吧!”农历二月初二,老北京人都这么说。每年这天,理发店的生意最好。都说“二月二,剃龙头”,年轻人有的遵循这个习俗,但大多数人并不讲究,更不认为这是一个什么重要的节日。事实上,“二月二”不只是一个民间传统节日,而且由来历史悠久。经过历代的丰富和演变,留下许多独特的节日内涵。
  何谓“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恐怕是关于“二月二”的流行最广泛的一句俗语了。“龙抬头”是什么意思?若要追溯这句话最早的来历,应该与古人对星辰运行的认识有关。
  在古代,人们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断季节,提醒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有大量记载。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农历二月二这天夜晚,“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的说法还跟节气有关。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介绍,“二月二”一般出现在“雨水”、“惊蛰”、“春分”三个节气之间,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惊蛰地气通”,随着天气回暖、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日渐活跃,开始出来活动。传说中的龙本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想象出来的,所以“龙抬头”就成为一种象征。再加上民间认为龙王是风雨的主宰,龙王一抬头,雨水增多,因此龙在二月二中的地位就更加特殊,也更稳固了。
  据考证,以“龙抬头”为节俗的“二月二”,大概始于唐宋年间,最终在元代得以定型并传承至今。记载最早的是元代熊梦祥《析津志》:“二月二,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既然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有很多活动和禁忌。比如吃“龙食”、剃龙头、引钱龙、避龙忌等,都与敬龙崇龙有关。所以,“二月二”也叫“春龙节”。
  南北方习俗截然不同
  “龙抬头”节俗在北方较为普遍。据当代民俗学者吉成名研究,南方的“二月二”则少有“龙抬头”的历史记载。与北方祭祀龙神不同,南方主要以土地神祭祀为主,即祭社,如在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
  有研究者认为,这种不同,源自于南、北地区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造成的民间信仰的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人们把龙看作是会兴云布雨、主管雨旱之神,产生了一套崇龙、敬龙的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南方地区相对来说,山多、江河多而土地少,因此对土地的崇拜也就更甚于北方。于是自上古以来产生的祭社习俗在南方一直传承至今。
  但为什么选择二月初二祭土地神?据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诞辰。对此,明朝的《月令采奇》和《闽书》都有所记载。有学者研究认为,明清以后,南方,至少长江流域一带,社日已被土地神诞取代,其日期也逐渐固定下来,在二月初二。土地神诞影响到社祭,成为古代社日习俗的一种延续,而社日的习俗活动也大大丰富了“二月二”的节日内涵。
  比如清代顾禄所著《清嘉录》就详细记载:“二月二日,为土神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皆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酬,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俗称田公、田婆。”从明清以后的许多文献记载来看,社祭之日往往热闹非凡。主要活动有祭神祈福、宴饮、抢花炮、食社饭、看社戏等,借此祈丰年,求福祉。
  一个融合的复合型节日
  不过,“二月二”的节日内涵并不能简单地以南北划分为“龙的节日”和“土地神的节日”。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认为,从民俗学“层累”的眼光来看,虽然“二月二”的节俗传统定型于唐代,但是源头却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自古及今融汇了惊蛰节、春社日、填仓节、龙头节、中和节、挑菜节、花朝节等节俗。
  这些节日大多已经消亡,但其内在的文化因子和外在的仪式活动,在消亡的过程中,多多少少被转移和保留在了“二月二”上头。
  比如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生日的节日。最早见诸唐人所作的《提要录》:“二月十五为花朝。”此后也有将花朝定为农历二月十二的。这个节日与自然时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因“二月二”的兴盛,花朝节的赏花活动与“二月二”的习俗相叠加融入了进来。崇祯年间浙江《乌程县志》就记载了二月二赏花与社祭同时举行的景况:“二月二日,东西坊市为会,多以花丽相高,其间有露台,甚奇巧,然亦观上人好尚而为之。乡间于是日祭里社。”
  正是经过历代融合、不断演变,“二月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节俗。尽管在后世的演变中,它形成了南北截然不同的信仰习俗,但其共有的文化内涵是相通的,那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事太平。
  今天,在许多地区,“二月二”的节日习俗仍然处在继续变化的过程中。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推进,这种变化更多的是淡化。许多地方仅存了一些形式保留下来,如剃头、吃龙须面、吃猪头肉、撑腰糕等食俗,还有一些舞龙、社戏等娱乐形式,更多的习俗濒临消失,“二月二”的文化内涵也在被逐渐遗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6:24 , Processed in 0.1002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