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认同:通往语言和谐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 11:0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言认同:通往语言和谐之路作者:张先亮 苏珊  时间:2011-12-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我国迈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有学者统计,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1950年为11.2%,1978年为17.92%,近30年的城市化率只增加了不到7个百分点;而改革开放后的30年,城市化进程加快,从1978年的17.92%到2009年的46.6%,增加了28.68个百分点。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提出了要求,没有和谐的语言生活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城市。因此,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步实现语言和谐已不仅是个人的生活小事,更是国家的战略大事。正如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主任赵沁平在国家语委“十一五”科研工作会议上所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文字的属性,决定了语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方面,语言生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语言认同”是语言和谐的重要方面。“认同”(identity)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指“承认、认可或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在英语中,identity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人的“身份”,二是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显然,汉语把“认同”做动词解释;英语把“认同”做名词解释,是指相对静态的、名词性的概念。应该说“认同”既有静态的一面,也有动态的一面。它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或结果。语言认同也有动态和静态之分,是指个人或群体对某一语言承认、认可的过程或趋同的结果。
  学界通常将语言认同分为“主动认同”和“被动认同”。在我们看来,语言认同一般都不是主动的。因为一个人儿时学习母语,是自然而然的学习,无所谓主动与被动,也不存在认同与否的问题;但长大后学习语言就不一样了,一般来说,人们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母语(包括方言)而去认同别的语言,学习另一种语言都是被动的。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是自愿的甚至是非常主动的认同,其实质仍然是被动的。比如根据浙江在线2007年8月31日报道,在全国唯一设立的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有近80%的畲族后代不会讲“山哈话”,畲语面临消亡的威胁。畲族小孩不愿学习自己的母语而学习汉语,表面看起来是他们主动的,其实是因为他们感到畲语的使用范围有限,一旦离开家乡,畲语就失去了其功能。同样,现在人们学习英语热情很高,这种学习其实也是被动的,因为英语在世界上使用范围很广,若要走出国门,就得掌握英语。当然,也存在一些出于爱好、兴趣而主动去认同某种语言的情况,只是并不多见。被动认同还可分为“自觉性认同”和“强制性认同”。前者指为了生计或自认为有更好的前途而主动去认同另一种语言,甚至不惜放弃母语,如前面所举的畲族人认同汉语和中国人认同英语的例子;后者是受外部力量影响,强迫自己去认同某一语言,如日本占领东北时强行推广日语认同政策,强迫中国人学习日语。强制性认同往往难以达到目的。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因此,语言的认同也是文化的认同,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正如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所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形成的结合极为密切,只要有一个方面存在,另一个方面必定能完全从中推演出来。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所以语言的认同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本身的认同问题,它关乎民族的存亡。
  在城市化进程中,语言认同极为重要。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就难以有现代化的国家,而没有和谐的语言同样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城市。对国语——普通话的认同,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认同,而且是国家整体认知、国家情感归属的心理与行为的过程,无论你是汉族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的人都是如此,每一个人都要有这样的意识,而学习、推广、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提升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也正因为如此,国家非常重视城市的语言建设,把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现代化作为语言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教育部、国家语委据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城市的语言建设。如1998年国家语委颁发了《城市社会用字管理工作评估指导标准(试行)》,1999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全面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2000年两部委又出台了《一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试行)》等相关法规。多年来,各地有关部门都在努力践行这一目标。2006年,浙江省公布了《浙江省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及其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每年对一个城市进行评估验收,至今已有温州、金华、嘉兴和湖州四个二类城市通过;并从2008年开始,按照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对全省所有三类城市分期分批进行评估,目前已有18个城市通过评估。这些举措,大大增强了人们对通用语言的认同感。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4年首次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城镇人口使用普通话的比例约为66%。普通话已成为党政机关、学校教育、新闻媒体及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基本用语。即使是新兴的像浙江义乌这样的县级城市也是如此,普通话已成为人们的首选语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大,本地居民对普通话的认同感同步增强,从全国各地来的新居民首选语言也是普通话,其次是所在地方言,最后才是自己家乡的方言。这种语言认同感对构建城市语言的和谐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语言认同的宣传和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认同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27 , Processed in 0.05942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