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捍卫童年: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刍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 19:4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捍卫童年: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刍议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23日



  一、尼尔·波茨曼的呐喊

  上世纪20年代的电影普及和50年代的电视普及给关注儿童命运的人带来极大的忧虑,他们认为,电影电视利用其形象手段,将成人社会一览无余地暴露给儿童,会导致儿童过早成人化,从而失去其宝贵的童年。1982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茨曼(NeilPostman)出版了一本电视批评著作《童年的消逝》,力图证明这种忧虑正在北美地区变为现实,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波茨曼认为,童年理念能否存在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他提出了两个相应的命题: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在北美地区的消逝。

  16世纪以前,六七岁以上的儿童被认为与成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改变了这一切。第一,印刷术创造了成年人的新定义,成人指有能力阅读的人,相应的,儿童指欠缺阅读能力的人,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以达到成熟的成人,这就产生了关于儿童的概念。第二,阅读行为是极具个性的。印刷术可以重新赋予人类的自我意识,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得以自我思索和讨论。“自我意识的增长,是童年概念得以开花结果的种子。”第三,印刷术起了隔离成人与儿童的作用,使儿童无法了解社会的秘密。对儿童来说,最大的秘密是性,其次是金钱、暴力、疾病、死亡、社会关系等等。印刷术大大限制了儿童了解社会秘密的可能性,将中古世纪儿童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世界的经验封闭了。当儿童渐渐长大,成人将按其发展阶段逐步透露这些秘密。

  波茨曼认为,1850年到1950年间是童年的黄金时代。因为到20世纪50年代,至少美国已成功地让儿童接受教育,离开工厂,儿童有了自己的服装、家具、文学、游戏以及自己的社交世界。数以百计的法律规定儿童和成人在本质上有别,社会赋予儿童被优待的地位,并提供特殊保护。童年概念已被视为一种天生的权利,一种超越社会和经济阶层的理想。但是,首先是收音机广播,然后是电影以及电视,开始动摇了童年观念和理想。

  首先,电视导致个性消失。当一个人居住在电子环境时,他变成了与他人相同的“大众社会人”。我们进入一个与他人同时存在又转瞬即逝的世界,这是我们个人经验无法了解的世界。正因如此,它消灭个性。而消灭个性,童年也就不复存在了。其次,电视所提供的图像诉诸感性,它不能提供儿童成熟所需要的理性。与文字符号相比,图画、图像是认知上的退化。它要求我们去感觉,而非去思考。电视提供了一种相当原始、又难以拒绝的选择,它取代了印刷文学里的线性逻辑,也让精英话语权边缘化现象在某些场合发生。另外,电视也模糊了成人与儿童的界限。每个人都有机会观看电视。正是电视所具有的这种“没有分别的可接近性”,彻底腐蚀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分界线。电视不要求它的观众通过学习来掌握这种观看的技能,也不要求读者具备复杂的心智技能,这导致其结果就像心理学家说的那样:儿童难以成长为成熟的成人,而成人则开始儿童化。①

  尽管波茨曼的呐喊有点矫枉过正的味道,他过分夸大了大众传媒的力量,但正是他的呐喊为我们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才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电视时代的儿童。波茨曼《消逝的童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大众传媒正以迅猛之势侵占我们的生活。儿童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信息公开的世界中。成人和儿童之间享有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权利,只要打开电视,展现的是同样的一个世界。对于成人来说,我们能够凭借人生的阅历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是,儿童们在用天真的眼睛审视这个不单纯的社会。电视时代的一切都是那么直观,成人的世界在他们面前一览无遗,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迷了路呢?就像当儿童连颜色都分不清楚的时候,突然给他一个万花筒,难免会失措。

  二、媒体的低俗化与道德缺失

  (一)低俗化的表现

  首先我们来看看现今民生新闻。近几年来,各地电视台纷纷开设民生新闻栏目,这些节目标榜贴近百姓,反映民生。其栏目名称五花八门,但不少是将花边新闻、暴力犯罪、灾害事故、日常琐事和个人隐私等作为报道重点。

  这些栏目名曰强调新闻的故事性、通俗性和新闻的接近性,但其实质是追求轰动效应。一些节目形式缺乏严肃性,不尊重新闻事实。为追求与众不同对新闻进行刻意“包装”,或改变画面节奏,或加入背景音乐,甚至还有“情景再现”,有的节目故意炒作、夸大新闻事实,吸引大家注意。还有一些新闻节目缺少人文关怀。比如在一些灾难报道中,血淋淋的灾难现场、遇难者的画面未经任何技术处理就赤裸裸地给予特写。在医院伤者及家属正痛苦万分地等待抢救,记者却拿着话筒步步追问,毫无同情心和道德心可言。另外,报道片面、缺乏公正性也是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可以说,新闻是媒体最严肃、最理性、最真实的节目形式,如果新闻栏目已经滥觞到这种程度,那么其他的节目又是以何种面目登场?

  我们再看看少儿电视节目中的问题。一方面,少儿节目缺乏童真和童趣,说教味浓。1958年至1960年,施拉姆对北美地区5991个学生、1958个家长和数百个教室进行了实验研究。认为儿童处于某种自身存在的需要才看电视,其需要可分为三种:第一是娱乐需要;第二是信息需要;第三是社会实用需要。因此,对于儿童来说,收看电视节目最主要的是获得娱乐,而并非信息的获取。这就要求儿童节目首先要充满童趣和童真。也就是说,儿童电视节目要从儿童的思维角度出发,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但是,我国的儿童节目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以致节目充斥着浓重的说教味,缺乏童趣和童真。这和儿童节目在价值取向上偏执于教化功能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一些少儿节目具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有着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需求,有自己的需求和选择。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要想使儿童节目取得最大的效果,要求儿童电视工作者要以儿童为本体,注意研究儿童的心理需求,要以儿童的视角去认识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儿童的语言去表达,这样才能和孩子有心灵的共通。但是,很多儿童节目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人化的倾向。制作者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而是用成人的视角左右整个制作过程,以成人的视角和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那么这种带有成人化倾向的节目,很难和孩子产生共鸣。

  (二)媒体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的一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国际报道的影响时也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的成功。”②

  “议程设置”理论假说涉及新闻选择的“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是有闻必录、毫无目的的取舍和加工活动,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新闻媒介通过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设置议题,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认识层面的注意和重视。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把关”,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一部分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客观世界所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也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大众媒介虽然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但是新闻界的报道本身就是具有选择性的,这就决定了不管媒介主观上怎样想,但客观上都起到了“议程设置”的作用,并以此引导公众“想什么”。不难发现,公众在某一特定时期总是被媒介反复报道的事件所吸引。如媒体报道的某些战争、典型人物、明星八卦等内容,都曾在一定时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同时,我们发现媒介议程设置中的议题不同对公众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传播学家发现,公众的直接经验越少,他们为获取该方面的信息就越是被迫依赖新闻媒介。“有些议题,如失业,公众能够直接亲身体验,这样的议题就是强制性的。而有些议题,如污染,公众不能直接体验,就可成为非强制性接触问题。对非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会产生议程设置效果,而对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则可能没有效果。”③这个结论引人深思:儿童处在人生起步阶段,缺少的就是直接经验。正如洛克的“白板说”,“儿童天生就是一块洁白的画板,知识经验都依赖后天的习得,我们给他画上什么颜色,他就会成长为什么颜色。”

  如今,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网络媒体一经产生就深深扎根进人们的生活中,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了电视、没有网络会是什么样子。电视、网络媒体以其直观性、实效性、娱乐性、广泛性等特质成为现代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在人们越来越依赖它们的时候,我们也恰恰进入到了它们的掌控。

  根据《青少年导刊》2001年第3期刊登的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一周内对各类媒体的接触情况为:看电视7.161小时,听收音机4.116小时,读课外书3.613小时,读报纸2.505小时,读杂志2.458小时,共计是19.853小时④。同时有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495名儿童中,报告从不看电视的儿童仅有19人,占总数的3.84%;而每天都看电视的儿童为173人,占34.94%。同时,儿童平均每周有4.24天看了电视。”⑤

  现在儿童已经成为“电视的一代”或者“网络的一代”,因为电视、网络等传播的公开性,成人和儿童之间不再有秘密,儿童迷失在如此强势的成人信息网络系统中。

  三、被侵蚀的童年

  我们要捍卫童年,并不仅仅出于成人“童年怀旧”的考虑,而是要强调儿童也不应该作为成人的“准备阶段”,童年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生阶段。我们不能因为“童年”迟早奔向“成年”这一必然结果而忽视儿童的经历。

  在电子媒体时代以前的父母眼中,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跟现在的小孩没法比,但他们的童年在精神上绝不欠缺,长大后回忆里的童年充满幸福感。他们小时候的作业没那么多,也没那么多电视节目可看,体味长大节奏也不那么快,时间的密度没那么强。而在这千姿百态的信息化世界,大众媒介就像无形的网,能撒向任何领域,“童年”也没有漏网。现在,看看那些刚上学的孩子们,背着沉重的大书包,即使在周末,还要参加所谓的兴趣特长班或奔波于各类补习班,好像只有如此才不至于被电子媒体时代“淘汰”。孩子们一样要学习唐诗宋词、古典名著,一个个都成了小大人。“玩”本该是童年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但如今,他们只有迅速地结束这个“玩”的童年时代,才能成为大众传媒所标榜的儿童明星或是儿童天才。

  另外,电子媒介时代的儿童已经有了成年人的驱动力。成年人总是为了某些外在的目的而行动,他们出于功利主义考虑。当儿童行动时,他本该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活动的目的就是活动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都应不是被一些东西左右的。而现今的儿童越来越倾向于功利主义,大众传媒教会他们要名牌,他们的文具、服装最好都是品牌货。当大众消费观念牵着儿童的鼻子走时,当消费主义倾向波及儿童时,儿童也就走出了童年。儿童心理学家艾尔凯德认为:儿童现在被父母、学校以及媒体“催赶着”度过童年。

  四、结合中小学实际情况的建议

  (一)加强儿童媒介教育

  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少年儿童接触不良信息的情况已经难以避免。大卫·艾肯德所说过,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孩子所看到和所听到的一切,所以我们应在尽可能控制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影响的同时,应积极引进传媒教育,培养和增强青少年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这是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者应该指导学生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书籍等进行学习的技巧,进一步培养儿童“怎样想”的能力,同时把道德教育和媒体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既能利用传媒来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增长知识,又能自主筛选有效信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远离不良信息的侵扰。

  (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带来的新环境,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所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大众传媒对社会环境的反映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形象性等特征。因此,大众传媒能够十分迅速地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新的信息进行理论概括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实现相关的新信息与教育内容的结合,才能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形象性又可以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认知效果。同时,作为传播信息的途径,大众传媒也为拓展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学为远程教学和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提供了条件,校园与外围的广播站、电视台、局域网和报刊建设也是拓展思想道德教育途径的有效措施。

  注释

  ①卜卫:《捍卫童年》[J],《读书》, 2000,(03)

  ② Cohen,Bernard.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M].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63

  ③ 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方法与应用》第256、257、266、263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④ 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

  http//www.ccyl.org.cn

  ⑤ 曹华:《小学儿童收视兴趣与收视行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9:52:27 | 只看该作者
大众传媒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局限性
姜丹丹 发布时间: 2009-7-29



传媒对大众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局限性
摘 要:大众媒体体育传播是传播机构通过现代化机械及电子传播工具向不特定多数人连续进行体育信息传送的行为或过程。在接受体育活动传播内容的同时,受众不仅获得了刺激的视觉享受、愉悦投入的心理体验,还会沉浸于一种体育文化氛围,即这种传播活动能够启发和引导人们追溯体育渊源,理解体育精神,把握体育价值,拓展体育文化。
关键词:大众媒体、体质健康教育
一、大众传媒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关注度还不够,限制了传媒作用的发挥

我们对河北电视台、石家庄广播电台、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媒体的记者、编辑等工作人员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良好的生活习惯、安全意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被所有调查者认可;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的看法,96.7%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或很重要,3.3%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大众媒体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96.7%的被调查者认可,3。3%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影响;是否同意大众传媒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80%选择比较同意,20%选择中立;认为学生体质与什么相关,25%选择经济条件,37.5%选择学校教育,12.5%选择社会环境,25%选择其他,说明在这两个问题上有较大分歧:目前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有用吗?62.5%的人认为看不出效果,37.5%的人认为有效果;做过学生体质健康的节目吗?87.5%的人没做过,12.5%的人做过;所在单位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内容吗?87.5%的单位没有,12.5%的单位有;另外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建议,提出了从小坚持锻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合理作息制度、加重体育课分值、减轻课的负担、多提供锻炼时间等。

以上调查表明:广大媒体工作者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是关注和热心的,其中大部分观点是正确的,但也存在认识模糊和不清楚的方面;所在单位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内容和做过学生体质健康节目的媒体工作者比例太低,媒体的关注度还不够,没有引起媒体广泛的重视。

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内容,决定着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的作用和效果

利用大众传媒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必须使体育信息的内容尽量大限度与之相对
应。然而,现实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内容情况与其要求是不乐观的。对1998年12月份的长
江日报、武汉晚报和中国体育报在体育信息的内容体裁统计结果看,以报道竞技体育为主的动态信息占总信息量48.3%,体育大赛为主要内容的评述性信息占总量18.7%,体育知识类信息占总量9%,康体信息占总量12.4%,娱乐性信息占总量11。6%。很显然,结果虽恰当地反映和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大众性以及新闻媒体的特性,但是,相对学生群体,体育信息的内容更应该对培养其体育素养方面有所侧重,即传播内容不仅仅是他们对体育一般的爱好、新奇感受、体育明星的偶像崇拜等,而应更注重对体育知识、卫生健康、健身方法等全面的灌输,这样才能真正使大众传媒对学生参与体育起到积极作用。否则,就会形成诸如体育信息关心和爱好程度较高,而体育素养却较低的“动口不动手”现象。

三、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现代大众传媒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为学生发展带来了极大益处,产生良好影响的同时,
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它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师认为电视
节目中的不良情节容易让学生模仿学坏(85.3%),学生过度沉溺网络影响睡眠和休息(87.6%),传媒中色情暴力内容影响道德发展(86.4%),传媒广告误导学生高消费(58.6%)等等。在开放式填答中,老师们对传媒的负面影响作了进一步描述,概括起来,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①不良的传媒接触行为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如,收看电视时间过K,过度沉溺与网络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休息等。②不良的传媒内容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如暴力内容、色情内容是学生偏差行为的诱因。③学生受传媒影响的偏差行为选择中,位于前四位的偏差行为分别是:模仿传媒暴力(32.2%)、网络道德失范行为(22.4%)、不健康迷恋行为(18.2%)、狂热明星崇拜行为(11.5%)。据罗加冰研究表明:昼夜上网是影响中国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较大因素(赞成率30.1%)。
四、结论与建议

在人类展望新世纪需求和分享信息的时候,大众传媒的影响和作用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高
度重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历来与大众传媒,特别是新闻媒体就是伙伴关系,且体育信息在大众传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由其知识水平和身心特征决定了他们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受众群体,体育信息的影响已引起他们对体育的态度、价值观念、体育行为等产生了某些程度上的转变,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大众传媒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关注度还不够,没有引起媒体广泛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栏目和内容以及体育信息内容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学校体育领域里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电视台、校报或校内体育报等媒介广泛传播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健身和运动方法、保健康复方法等,使体育信息的传播与学生的知识层次和需求相对应,配合体育教学,形成立体的整合教育。

对于大众传媒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一方面努力提高学
生传媒素养,使他们能够掌握有效运作媒介的能力,清楚分辨媒介讯息与现实的距离,并且能够洞悉媒介内容的制作意图,晓得对媒介内容有所选择,不受大众传媒的操纵及蒙蔽,成为精明的传媒消费者;另一方面政府积极运用政策、法律和技术手段,扶持鼓励对青少年有利的作品的创作(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者的打击和惩罚)。最后强调提高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特别是社会责任任感和职业道德水准,使他们懂得自身对社会进步所负的重托,作为“把关人”对青少年成长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有义务也有可能加强自律,严格节目审查,减少含有负面内容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让优秀健康的节日繁荣起来,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美)施拉姆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17页
    [2]戴维·波谱诺著.刘云德等译.社会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4页
    [3]悄焕禹,冉强辉,陈玉忠.现代体育传播的特征、价值及其发展取向。体育科学,2004(9):8-11
    [4]盛克庆,王志刚,付健.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的作用和力度研究.浙江体育科学,1999,21(5):54—58
    [5]常生,陈及治.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体育科学,2004(9):
69-73
    [6]钟秉枢,刘玫瑾,程建平等.体育院校网站建设的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726~727
    [7]王崇喜,袁凤生,苏静等.受教育程度与健身意识和行为关系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8):18-19
    [8]李爱芹.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成长——“青少年媒体接触现状”问卷调查报告.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2(6):29-30
    [9]罗加冰.影响中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43~134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08:30 , Processed in 0.06843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