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文哪会随意得——“一秒钟变诗人”现象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4 18:3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文哪会随意得——“一秒钟变诗人”现象析
2011-12-13    乔燕冰    中国艺术报   


“问君能有几多愁,树上骑个猴,地下一个猴” ;“众里寻他千百度,没病你就走两步” ;“自有怜才深意,我的姥爷也姓毕” ……如果说前不久网络上流行的这种将古典诗词名句,与本山大叔小品的搞笑台词移花接木而成的“本山体”来制造“笑果” ,是大众文化娱乐精神大胆将高雅文化拉下神坛,那么,近日网友根据“宋词密码”信手拈来的“回首明月,悠悠心事中” 、“梅花悠悠,春风人间无限,何处鸳鸯”等词句,则是现代技术对艺术的纵情解构。


  这一让众理科生“吐气扬眉” 、让宋词粉丝“偶像破灭” 、让无数网友诗意大发、掀起“一秒钟变诗人”热潮的“宋词密码” ,是网友yixuan引以为荣的“杰作” 。他用R语言(主要用于统计分析、绘图的语言和操作环境)编出一个程序,统计出《全宋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0个词语。例如“东风”以出现1382次的频率高居榜首,“何处” 、“人间”两词分列二三名。这一高频词统计数据排行榜现身网络,令网友兴奋不已。只需随机选择几个排行榜中的热词,便可拼出华美的“诗句” ,网友争相火热造词又一次成全了网络久违了的狂欢。

  得益于现代技术进步与大众文化发展,无数古典文化被赋予新的审读视域与解读空间,拉近了当代与传统的距离,也充分彰显了文化的开放性与生命力。然而,当古典文化在与当代文化对接与碰撞时不断被披上新异的外套、改换另类的面孔,我们除了从新生代主体不断赋予时代的活力中获得些许宽慰之外,难免不为其所遮蔽的东西而焦虑。

  中国文学双璧唐诗宋词是生活在这个诗意国度的中国人特有的智慧结晶,是后人难以企及的古典文学巅峰。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将特定时空浓缩于只言片语之中,用无数意象组成的意境,表达诗词创作者的胸中意味。高密度超浓缩的语言,以有限词句言无限情韵,营造出灵动幽远的世界。文学艺术强调托物言志、感物起兴的审美特征在这种文学形式中被表现为极致。那种仿如“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读不尽、品不完的情致,让人似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三种境界”中那样仍未尽言之感。

  此种精粹如何得之?“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黄庭坚此言也许可作真解。“生花妙笔”源于笔随心动,源于隐匿在词句背后那颗跳动的心。然而,笔随物动(从电脑技术出发) ,得之为何呢?由“宋词密码”一蹴而就的宋词,数理逻辑的创作依托,由物()及心()逆向而行的创作路径,使其只能停留在物()的层面,只能描摹诗词之状貌,与宋词母体形差毫厘,神谬千里。并且,这种模式化规律化创作扼杀的正是当下文艺创作中本已匮乏的原创力。更重要的是,对于众多对宋词等古典文化懵懵懂懂却心向往之的青少年,技术对艺术(文学)的无情祛魅也许将彻底拆毁这个群体可能留连的诗意世界……如此“宋词密码”果若流行,将如何解构我们的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0:55 , Processed in 0.0828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