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者无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6 15:0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行者无疆
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玲湘

    我出生在素有“小庐山”之称的大茅山,林间飘香的时候哇哇坠地,因此取名“林香”(后启蒙老师改为“玲湘”)。地处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围合之中的大茅山,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给予我绿色生态的滋养。1958年省领导方志纯带领几千名党员干部开发后的大茅山,人才云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我又享受了条件优越、正规良好的义务教育。
    一直留恋、怀念这样的生活,它给我打下了比较全面的底子。以至我进上饶师范的时候,从同学中脱颖而出,九门功课(包括音、体、美)都在90分以上,成为上饶师范复校以来唯一的连续三年的一等奖奖学金获得者、“上饶地区创造型人才”,被定为留校工作的对象。
1989年的毕业会餐,改变了我的梦想。我正沉浸在与同学话别的离愁中,赵连瑞书记和胡舜海校长端着酒杯走到桌前,惋惜地告诉我:“今年的分配政策有变化,留校指标取消了。但我们相信,你无论走到哪,都能做得很出色!”带着两位领导的嘱托,我回到德兴县,分在一所新组建的花桥镇中学。从此,教学、教改、教研,成为我的生命之旅。
初窥门径
    走进这所依偎在山旮旯里的镇中学,我的教学生涯拉开序幕。不满十八岁的我,和七位一同分来的大学生,承担着这所新校的创建工作。两栋半旧的教学楼,满目荒草的校园,条件简陋,设备不全,甚至没有必备的教参。我的师兄、师姐们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间备受打击,而我,因为是学历不合格的中师生,没有任何埋怨。
    学校安排我教初一(1)班的语文,当班主任。那个时候,年轻的我融合在比我小几岁的学生当中,一起早晚自习,一起上山打柴,一起在水泥桌上操练乒乓技艺。那时的我,不懂得语文教学的个中三昧,课下,刻苦地读书应考;课上,用心地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学生。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校内公开研讨。我上了一堂“名词”语法课,从吃的土豆、用的课桌、心里看不见的愿望谈起,运用“归纳法”形象地解释名词,居然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大加赞赏。
    从此,我的教学信心倍增。不会备课,我就“背”课,长长短短的课文,我一遍一遍地读,读到烂熟于心、张口就来。不会上课,我就把自己想成学生,想他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读第二遍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多读几遍的时候,又有什么收获。想学生可能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也许是“教学相长”,渐渐地,我和我的学生也能浸润到蕴含着作者心灵感受和生命体验的文字当中,涵泳体味,真诚地交流、分享各自的感受和体悟。
    回忆起来,盲目摸索,跌爬滚打,虽然有艰辛和苦闷,但没有遗憾。艰苦的环境,容易让人滋长一种珍惜的情结。更何况事实证明,这种独立作战的本领,为我以后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打下了功不可没的基础。
崭露头角
    来到南昌师范附属小学,如同走进满目繁花的山阴道上,我知道成长的春天临近了,这样的境界让我向往、让我兴奋、让我激动。但扑面而来的两件事把我重新抛入谷底:由于我是乡下来的教师,分到我班的学生家长聚众闯入校长室,纷纷要求转班;还没平息家长的意见,又迎来了学校的教学竞赛,我的课被评委们定位为“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的文耀挺校长、蔡梅江校长,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在他们身边,那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敬业精神会时时感染你、激励你,那种跨越学科深厚的教学素养会时时点拨你、鞭策你。经历了阵痛的选择,我提前给未满周岁的儿子断了奶,流着眼泪把他送到乡下。为了弄清语文“怎么教”,我暗暗给自己定了个成长计划,从“备课”、“上课”、“比课”入手,自冠名“三课面面观”。
    第一,备课:不看教参,先解读。每次备课,我坚持先不看教参,而是自觉地读文,一遍一遍地读,把阅读体会纲要式地记在备课本上。然后,一本一本地查找背景资料,丰富对文本的解读。最后,才梳理备课思路,撰写备课内容。
    第二,上课:视若公开,求实效。为了上好课,我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尝试“慎独”的修行。班上有一位同学转走了,我一直把那把空椅子留在教室的后面。每一堂课,我看到那把椅子,仿佛看到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在认真倾听我的课。我就不敢马虎,板书是一板一眼,读书是一字一句,过渡是严谨自然,提问是一掷千金。
    第三,比课。我的比课有三--
    一是“与教参比,找问题”。上完课,我会认真翻看教参,查找独立备课的问题,尤其是解读文本的准确性。最得意的收获是:文本的语言训练抓手,应当是集中彰显文本人文价值,且符合本学段工具性训练的重要句段。才疏学浅,后来才知道这不叫什么发现,但当时的心境,却不仅仅是用兴奋能形容的。
    二是“与同事比,学优点”。下课十分钟,是我向同事请教的黄金时间。顾不得一手的粉笔灰,我要到隔壁教室看看徐老师的板书,他的板书总是简洁、精炼,体现文路、教路、学路的有机统一;我还要把课中的问题和困惑抛出来,让下一位要进课堂的老师带着办法去实践。碰到不好上的课文,我偶尔也央求易老师、毛老师让我进教室听课,辜老师的教室就在办公室旁边,我欣慰可以常常听到她的“公开课”。
    三是“与名师比,寻差距”。得到名师的同题教案,有时我在课前看,然后“复制”实施,看看哪些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解决;有时我在课后看,这样的看,条分缕析,如庖丁解牛,所获仅非“牛”矣。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慎独’最难,也最可贵。”我虽然没有做到每篇必“修”,但长期坚持,却也能够明白怎么上好一节语文课了。
    南师附小承接了不少全国、省、市级的重点课题。我先是参加了省小学作文实验,后参加了中央电教馆的实验项目“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实验。
    几年的作文实验,我摸索了一套“一重三积累,二次作文法”。即重视习作的过程,积累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技法,改中成文。每单元的习作训练,我并不等到习作课的时候才布置。单元学习前,布置学生积累语言,亲历、收集、观察生活,提炼习作题材;单元学习中,结合课文积累语言和技法;习作成文后,重视作中的自改和互改,二次成文。细想来,这些做法,与新课程习作所倡导的“开拓思路、作中评改”理念是吻合的。
    1999年,我代表南师附小参加南昌市封闭式阅读教学竞赛。当时我正在教一年级,有几个年级的教材不大熟悉。我把厚厚一叠教材捧回家,按课文内容分类型、分年段,逐一地模拟备课。那是第一个“五一黄金周”,整整七天,从凌晨四、五点钟,到深夜十一、二点,我都埋在我的教材中。比赛抽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我把“自主学习”的实验所获运用到课上,设计了三步阅读法:“利用工具书初读感知”、“运用学习菜单自读解疑”、“抓关键问题研读交流”。此课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
    2001年,我代表南昌市参加全省第四届阅读教学大赛。特级教师李再、张敏,省小学语文专家王瑞源老师,给我精心的指导:从教材取舍到课堂结构,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语言,从难点突破到教学艺术。我执教的《庐山的云雾》,以重点句段为教学抓手,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以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朗读仿写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语言。此课在会场引起强烈反响,最终获得竞赛一等奖。参加这种高层次的教研活动,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语文课堂。
更上层楼
    2001年,因工作需要,我调入南昌市教科所、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当教师要“独善其身”,当教研员就必须“兼善天下”,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所幸教科所是一个名师荟萃、研究氛围浓厚的地方,周卓涛所长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异常重视中青年教研员的专业成长,我的亲密大姐、小教室主任胡助金也手把手地引我走进教研之门。真诚的人际关系、严谨的治学态度熏陶着我、打磨着我。
    研究路上成长。
    正值第八次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开放上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解决问题要从“研究”入手。2001年,南昌市的小学语文教学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到阅读教学中的“精读教学”,到具体的“古诗文教学”,一年一个主题,进行专题研究。专题研究采取“训”“研”“赛”一体的模式,赛前有专题培训,赛中有观摩研讨,赛后有总结反馈。每次投入到研究中的老师都达700人以上,每次研究后的总结提升带给老师们收获的喜悦。如我们总结出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五个关键词:“创设情境”、“原型示范”、“实践历练”、“多元互动”、“过程评价”;习作指导课、讲评课的五个关键词:“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渗透写法”、“充分展示”、“重点评改”。
    专题研究,激励我与全市语文教师共成长,完成了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过渡。
    寻根源,找对策,离不开的还有调查研究。2004年11月,在“南昌市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调研实施方案”出台后,我深入全市四区八县的12所学校展开“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调研”,真实、充分的调研数据,科学地呈现了我市小学语文的教改成果和存在问题。此基础上撰写的《客观分析  寻找对策  提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质量调研报告,得到了各县(区)教研员和一线老师的认真关注和反思,此文也在全国小语会的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2007年2月-10月,为了了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日益凸显的深层次问题,教科所又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教学现状调研,我调研的主题是“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实施现状的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听课27节,通过课堂听课观察、课后与教师学生的访谈,采集资料,理性分析,后行文《南昌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现状的调研报告》,提出思考与建议:外因催化--立足校本教研,加强教研“实效性”“长效性”的作用;内因建设--立足课堂教学,促进“理念”“目标”“策略”的内化。此文在全省调研报告的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调查研究,促使我形成科学调查、分析研究的理性思维习惯。
    在磨课路上成熟。
    在对语文教学认识不断加深的同时,也萌生了许多的困惑。有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走上了爬坡的“荒原”。“不进则退”的古训鞭策着我,渴望提升的需求折磨着我,这种内外交织的合力纠结在一块,逼我必须找到超越自我的途径。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所里请来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顾教授“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研修机制”的学术报告,使我心头一亮,踌躇满志。
    2006年,正值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江西赛区选拔赛,离开讲台5年多的我,毅然报名参加选拔。胜出后,炼狱般的磨课过程,是我涅?的宝贵经历。我要通过课例,亲历、验证、提升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思考。我心中的语文课堂是“朴实本色、美丽大气”的,“朴实本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是“语言”的教学,语言的教学就要讲究咬文嚼字,讲求基础知识的训练。“美丽大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语文教学不仅是教教材,语文的课文是美的,文字是活的。语文课堂就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亲历体验,智慧对话,所谓“读进去、想起来、读出来”,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情的升华。《搭石》努力做到了,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这样评价:“《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
    重返课堂实践,让我体会到了课堂的精彩与灵动;重返课堂实践,让我体悟了教学理念、丰富了研究内涵、提升了教学境界。当我深入课堂调研,发现文言文的教学问题颇多,或“有言而无文”,或“有文而无言”时,我与东湖区邮政路小学的老师们一同研讨,指导熊婷老师执教《伯牙绝弦》,获得全国小学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教学竞赛一等奖。我想:小学的文言文教学能否探索出“朴实本色、美丽大气”的课堂教学呢?我再次以《伯牙绝弦》为例,从小学文言文教材的编排、语文教学的性质、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思考,多次研读教材,另辟切入点,探索了“以读为主,文言共生”的文言文教学策略。这个课例,几地展示,深受老师们的交口称赞。安徽黄山的教研员焦斌老师给我发来短信:“此课高超但不玄乎,大气但不空洞,朴实但不乏味,是真正的本色语文。语文味、文言味,点点入味;师生情、知音情,情情交融。”
    “且教且研,一潭活水。”我乐在课堂实践的研究中。在特级教师宋楚主老师的引导下,在众多恩师的激励下,我没敢停下手中的笔,随着教学实践的反思,变成一篇篇闪烁着思想的文字,我对语文教学的探索也一步步走向理性和深邃,我的语文课也逐渐得到了语文界的关注和认可。
    漫漫小语路,追求与探索中,我领略到了江河,知道了江河之广阔;我仰望到了高山,知道了泰山之巍峨;行走在宽阔与巍峨之间,我知道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漫漫小语路,追求与探索中,我将永远点燃激情去跋涉,因为我坚信:行者无疆,不惧沧桑。只要去跋涉,脚总比路长;只要去攀登,人总比山高!

(注:此文发表在《小学教学》2008年7-8期)
附:王玲湘老师简介   
    王玲湘,大学本科学历,小学特高级教师,现任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专家培训团成员、江西师范大学骨干教师培训兼职教师、全国小语会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小学课改优秀教研员、教育部“十五”课题先进工作者、南昌市优秀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儿童教育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王玲湘同志师德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具有系统、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素养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育、教研、教学实践经验,具有出色的指导教学工作的水平和经验,教育教研成果显著。
在学校担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期间,所带班级连年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参加各项文体、竞赛活动成绩均名列前矛,为贫困生“邱翔同学献爱心”的活动,受到南昌电视台电视台的关注,在晚间800播出后,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担任南昌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期间,团结广大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使南昌市的小学语文教研蒸蒸日上,并取得了三大突破:一是创新教研方式,以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子主题,以专家培训、岗位练兵、观摩探讨、反馈提高为研讨模式的“主题研讨”,有效地推进我市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二是转变教研角色,亲历课堂,参加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执教《搭石》获一等奖的第一名,成为江西小语建国以来的盛事,引起全国小语届的轰动。先后到广东、深圳、贵州、安徽、新疆、浙江等省讲座近20场,上课十余节,反响强烈,为江西小语在全国小语界崛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三是在全市构建了一支教学教研的骨干队伍,并扶植了一批教改典型,先后指导胡节、易艳丹、熊丽乔、任洁、周明玉、胡丽娜等10余教师参加全省教学竞赛获一等奖,指导熊海滨、胡节、余闻靖、易艳丹等4名老师参加全国教学竞赛获一、二等奖。
    在教学法研究、教材建设中,刻苦钻研,造诣颇深,成果丰硕。“语文教学,一课常青的香樟树”“在看图说话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例谈口语交际教学‘历练实践’的实效性”“一线串珠一词经纬”等二十余项学术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构建多媒体辅助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验》等近三十篇论文获得全国、省、市各级论文评选一、二等奖。对先进教学设施与课程资源的整合颇有研究,独立制作的课件《庐山云雾》获省教育厅课件评比一等奖。坚持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大面积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主持的中央教科所“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通过国家总课题组鉴定,在全市引起较大的反响。主持的“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与实验”,在全市二十多所学校开展研究,课题成果被评为一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2:46 , Processed in 0.0869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