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语交际型试题浅析
秦伯余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九项中指出,中学阶段的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要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部分的“表达与交流”的第七项是“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第八项是“注意口语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能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这些都要求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会一定的口语交际技巧与方法。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过程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和分享信息的过程。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
《高考考试大纲》也明确规定,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表达与应用,能力等级为E级。具体地讲,就是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这些考查点又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得体上,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具体的考查形式常常是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写出要说的内容。
示例1:李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都锦上添花了。”如果你是小李,应该这样回答刘阿姨:“ ”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说话是否得体。根据题目要求,学生第一步要先判断刘阿姨说的话的弦外之音——小李,你弄湿(脏)了我的被单;第二步是小李该向刘阿姨道歉。先看以下几个答案:
(1)对不起,刘阿姨,我不知你晾了床单。
(2)对不起,刘阿姨,我不是故意的。
(3)对不起,刘阿姨,我给您洗干净好吗?
答案(1)与(2)道歉的意思是有了,但并不能化解矛盾;答案(3)从内容上看虽然合乎要求,但表达缺乏艺术性。要知道,刘阿姨的话很有内涵,也说得相当巧妙——既表达了“你弄湿(脏)了我的床单了”的意思,又不会让小李下不了台。显然,小李的回答也应当既表达歉意又能化解矛盾。例如,“对不起,刘阿姨,请允许我给您‘摘掉花’”,就可以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示例2:一位中学生到朋友家做客。席间,他说:“阿姨,这道菜不好吃。”这句话使人尴尬又不礼貌,如果你是这位中学生,请换一种说法。你会说:“ ”
分析题意后,我们会发现这位中学生所说的话应当既礼貌又不使人尴尬。所以,他说话时不能说“不好吃”。因为,这样说太过直接了。可是,他还要把“不好吃”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时,他就需要艺术化地加工他的语言。比如,“阿姨,除了这道菜,其他的菜都很合我的口味”就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思。
综上所述,做口语交际类试题时,必须先审好题——弄明白要说的话的意思及其指向,然后再根据交际对象、场合、目的等艺术性地加工语言,才能使说话者所说的话让人爱听,容易被人接受,并把意思表达清楚。
学生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有艺术性呢?这主要得靠平时的积累。为此,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努力。
第一,学生要多读一些与巧妙问答有关的故事,并仔细分析语言的使用巧妙在何处。这样做,时间长了就自然会掌握应答技巧,并逐步提高应答能力。比如,有个外国记者曾不怀好意地问周总理:“美国人走路时总是仰着头,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是为什么?”如果周总理的回答是“这是习惯”,那就中了那个外国记者的圈套了。当时,周总理的回答是:“因为美国人是在走下坡路,而中国人是在走上坡路。”周总理的这一回答的确很精彩,因为他不仅幽默地回答了不怀好意的记者的提问,还用“走上坡路”与“走下坡路”作了回击。
第二,学生要学点逻辑知识。比如,有一青年把痰吐在了墙上,管理员走过来对他说:“你没看到‘不准随地吐痰’的牌子吗?”那个青年却振振有词地说:“看见了,我又没吐在地上,我是吐在墙上了。”这时,管理员就可以运用归谬法这样对他说:“按你的说法,我也可以把痰吐在你的衣服上,对吧?因为,那也不是‘随地吐痰’。”除此之外,管理员还可以运用引申法,把那个青年的推理假设成对的,然后再进一步推理出荒谬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进而使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三,平时学生要多做一些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如同一句话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的训练,进而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郓城县实验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