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课堂教学“复归自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7 20:0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课堂教学“复归自然”
——山西省永济市实验小学的“自然性教学”模式解读
本刊记者 张晓震
  在全国上下一片“课改”的热潮中,教育“伪科研”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很多教学科研的课题虽然打着“课改”的招牌,实际上却仍在推行应试教育,山西省永济市实验小学推出的“自然性教学”模式能否跳出此种窠臼呢?
  在本次召开的“科研兴校”研讨会上,《教育》旬刊记者通过与该校课题组的实际接触,有了新的发现。
  何谓“自然性教学”
  “自然性”一词据说源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曾在《治学》一书中论述到了教育的原本目的及作用就在于效仿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病加以积极的补修,同时他还强调教育儿童应顺应自然,应先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等等;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秩序,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秩序;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一书中也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我活动”,并把它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的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也主张,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生长的过程,要遵循自然发展的普遍原则。
  那么,永济市实验小学的“自然性教学”是遵循已有的定论还是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采访中,《教育》旬刊记者得知,他们的“自然性教学”的提出遵循了古今教育家们的核心——“以生为本,注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但同时,又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体魄与精神的和谐发展。而在课程安排上又参照了建构主义理论,努力依据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拉近授课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间的距离,使教学内容具有贴近度和亲和度,努力使知识建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方法要使学生能够接受,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知识。
  学校强调,“自然性”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实施,管理中也可有成功的案例。该校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寄宿学生张某与同学李某正在操场上玩爬山棋,同学赵某从旁边经过,一不留神踩到了棋盘上。李某眼看就要到手的“胜利”化为乌有,又急又气,不假思索地捡起一粒石子便朝赵某的后背砸了过去,赵某报告了生活老师,当生活老师把李某叫到跟前,狠狠训斥了一番时,李某却很不服气,还用眼睛一个劲地瞥老师,当生活老师第二次对他进行教育时,该生竟操起饭碗把饭泼在生活教师的身上。就这个案例,课题组经过分析讨论,采用了最自然的方法:先是分析了学生的家庭教育,用教师的真诚化解其敌对情绪,然后让该生进行角色换位体验,使孩子由衷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

该课题组成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摄/曹华
  “评优课”的困惑
  “自然性教学”这一课题的提出源自于学校一次评优课的困惑。
  该校课题组主要成员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课题的提出确实是“自下而上”,是源于2002年一次校内组织的优质课评选活动。据了解,当时该校三年级有一节关于年、月、日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授课教师上课开始先把学生引入到他们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结果学生思维的栅栏瞬间被打开,灵感的火花“火星四溅”,学生兴趣异常高涨。整个课堂采取师生互动交流形式,在师生谈生活、论时间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教学;下课铃响了,学生似乎还意犹未尽……课后反馈表明,很多学生也时时能记起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但和传统课相比,教师整节课却讲得很少,组织得很轻松,但就是这么一节充满灵动自然生成的课,按照当时的评判标准,却成了一节不合格的三类课。
  这节课引起了永济市实验小学校长梁永栓等人的思考: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什么与评价标准格格不入?什么才是好课的标准?课堂到底要给学生什么?作为教改主体的教师们,如何避免在“课改”和“应试”的夹缝中艰难爬行?
  也许正是出于这些思考,该校2005年11月申报了国家级“以生为本,构建具有生命活力课堂”的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希望藉此探索出一条以生为本,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新路子。
  但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从2003年开始的新“课改”探索,到2005年的“以生为本,构建具有生命力的课堂”过程中,学校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课堂面临着“作秀”,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却缺少实质性的内容。无独有偶,2006年的寒假教师培训中,有一篇直批“作秀课”、“表演课”是急功近利腐败课的文章也引起了该校课题组的思考。文中谈到当前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为了眼前的利益,导演了一幕幕声情并茂的“好课”,“模式课”是由几个或几十个教师共同完成,由一个代表表演,经过几个星期,甚至个把月的重复演练,努力去完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最后展示给大家几近“完美”的一节课。就是这样的课——教师按照既定的内容背着台词,学生按照剧情的需要扮演着角色——台下坐满了等待赏鉴的“听众”……然而,这种人为地“造”出来的课于实际教学何益?于学生何益呢?
  针对这个问题,永济市实验小学专门组织召开了全校骨干教师调研会,让大家就“一节好课”的标准谈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自主生成新知,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出于对新课堂的思考,该校开始了“自然性教学”法的探索与研究,并于2007年6月,该课题被确立为省级实验课题,在该校各年级中全面进行实施。
  教材和课堂空间联合“突围”
  课题定位了,如何操作也同样面临挑战,甚至是更大的挑战。
  据了解,该校课题组实施中曾对相邻几个县市的部分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过跟踪调查。调查发现,小学、幼儿成绩好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乖学生,这些学生初中毕业以后80%的学生的成绩表现却为平庸;而那些小学阶段相对比较调皮,课堂上被认为是“捣乱鬼”的学生到中学以后成绩反而会直线上升,而且,这些学生中考上大学的几率远远高于那些从小就被认为是乖学生的学生。调查还发现,这些所谓的“捣乱学生”毕业后,往往就业机会多,适应社会较快。这些在小学、初中被忽视的群体反而易成为佼佼者的事实说明:正是这些调皮学生,往往容易冲破束缚的绳索。但是,传统的课堂往往限制这些学生的发挥,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教学是违背学生自然发展规律的。
  该课题组负责人之一的严丽娟老师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自然性教学”的内涵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他们的智力差异、生理特点及生活经验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生成新的知识,并用生成的新知识去解决困惑,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其前提必须以学生的自然体、生命体为本,遵循人成长的自然规律。其实质就是培养有个性的人。
  而该校的实际情况是,由于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课堂教学不是深而无度,就是浅而无价。2005年,该校申报的国家级课题——“生本教育:构建具有生命活力课堂”被批准立项后,就着手进行教材和课堂空间的两大突破。
  学校先是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把教材中不适合学生的地方进行修改;把教材中缺失的章节进行补充,如北师大教材对10以内的数的分解与组成没有具体编排,结果造成学生计算能力差,教师教学时及时对这部分内容补充;把教材中偏难的内容删掉;对教材编排的内容按教学需要进行顺序移换等等。再就是拓展课堂空间,把学生引入社会,引进大自然,在生活和实践中完成教学目标。为此,学校对课堂教学时间也进行了处理,把每节课由原来的40分钟变成35分钟,并且以“课程超市”的形式,让学生在每节课上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堂(据了解,该校开辟有自然与环境、美术与创意、音乐与戏剧、兴趣与智慧、车模与航模等五个课堂),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认真参与,进行玩、思、辩、做,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结果发现,自然和谐的学习、探究过程,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个性也得到自由发展。
  为了体现课堂教学发展的自然性,该校明确提出允许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叛逆性。课题组认为,课堂的教学设计只是课前的设想,不是教学过程的样板。课堂教学不是演戏,学生也不是演员,他们是具有个性的、能动的、活生生的人,因此,课堂上难免出现学生的不“领情”,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作为教师,不应该硬把学生往老师的教学思路上牵,而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因势利导,调整“教学行程”。通过教师“导”的艺术来化解“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课堂遵循的“四三”原则
  有个性的教师才会带出有个性的学生。这是永济市实验小学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识。据了解,为突破课堂教学穿新鞋走旧路,或者课堂作秀的现象,学校对老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课堂上必须遵循“四个三”原则:其一,时间分配的“三个利于”,即: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利于学生研究自学;其二,鼓励提问过程的“三个允许”,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暂不回答、允许学生反问;其三,作业训练的“三个体现”,即:体现基础知识当堂完成、体现基本技能要强化、体现能力迁移要延伸;其四,激励评价的“三个讲究”,即:讲究评价的激励性、讲究评价的层次性、讲究评价的发展性。
  学校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鼓励教师进行“自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大胆创新,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据介绍,目前该校已形成非固定但又有共同规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可以通过一定的故事、问题情景,学生自主体验和操作,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究,经过归纳分析让知识自然地从学生大脑中呈现出来,并经教师引导而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
  接受采访的课题组成员之一的永济市教育学会樊王计主任最后告诉《教育》旬刊记者,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关键,课题研究是促进课改的良药,进行“自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是最终目的,使学生自治、自立、自强,使教育回归其应有的本真才是根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4:35 , Processed in 0.06850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