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3-7 20:43:37
|
只看该作者
对农村基层教师教科研情况的调查报告 | | | 【摘要】当前,农村基层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基层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足,只是被动接受而不主动参与,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等问题出现。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让基层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之中,是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基层教师 教育科研 问题 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人们普遍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与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教师不再是一个课程的被动接受者、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研讨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威者、领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示者,而是一个追求者和探索者。简而言之,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思考为什么教这些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这样,就能够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保证。也就是说,新时期的教师既要一手抓教育教学,还要一手抓教科研。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极不均衡的,特别是农村的很多基层学校,教科研工作还不够深入人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阻力,很多基层教师对此产生了很多困惑。笔者就这些问题专门调查了本区的部分中小学领导及教师,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到,基层学校教师的教科研存在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教科研?它有什么作用?怎样从事教科研?很多教师对此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许多教师认为教科研就是写写论文,听几节公开课,他们基本上不知如何从事教科研工作,或者说对此没有热情。
2.把教科研当成摆设。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虽然知道教科研的重要作用,但放弃了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材内容、新的教学手段的钻研学习,依然用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生。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成为井底之蛙,逐渐走向平庸。
3.很多小学教师编制少,缺乏同伴间的互助,教研氛围不浓,校内教研组织机构形同虚设,教研活动基本上没有开展。
4.存在一些不大合理的硬性规定。如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主讲几节公开课、听几十节课等规定就有些不切实际;或者要求一些学校做与教育教学不相干的课题研究。
5.弄虚作假成风。如大部分教师因没有足够时间听课,但为应付检查不得不抄袭听课笔记,部分教师在评职称前应付一两篇“论文”,职称评上了就什么活动也不参加。
6.教科研成果少。除少数教师对教科研有浓厚兴趣并立志于此外,农村基层学校能够对教学有所研究的教师为之甚少,成果自然很少。
二、分析原因:
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与当地教育文化的发展壮况有关,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力度有关,但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
1.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基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然主要是看单一的学习成绩。大部分学校不得不片面地热衷于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教科研工作只做表面文章,缺乏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氛围。
2.许多学校办学条件捉襟见肘,校舍都紧张,图书室“名存实亡”,没有教科研报刊杂志,没有电脑、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室。教师没有机会上网查资料、制课件,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无缘接触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教科研工作只能“纸上谈兵”。
3.很多教师无暇教科研工作。中学老师面对班额高达六七十人的现实,甚至带两三个班的主课,备、教、改都存在困难;在部分农村小学,由于教师数量不足而实行“包班”措施,1个老师管1个班,所有课程全包;而大部分班主任每天还要花大量时间忙碌于常规性事务之中。
4.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工作境遇,放弃了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追求。在工作中,他们对遇到的问题不去进行深入思考,没有教科研意识,靠惯性工作、生活。
5.团队互助工作环境缺失。如今,一些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仅能满足开足课程的需要,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同伴互助的氛围难以实现。
6.教师素质整体不高,难以适应教科研工作的要求。目前,农村中小学基层教师有的业务不精、不善学习,有的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有的把教师这一岗位仅仅当成了谋生的手段,职业责任感很差。
7.当前,教科研工作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很多学校未能建立教科研工作的有效激励机制。特别是在评优树模、晋升职称中,教育科研工作所占权重过小,致大部分基层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较低。
8.大部分基层教师家庭负担过重,而待遇偏低,在工作繁忙、责任重大的前提条件下,与行政公务员的待遇相比更是相形见绌,这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激情。
三、相关对策:
针对以上各种情况,结合广大领导和教师的意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不仅要加大农村基层学校教科研活动的资金投入,还要提高农村基层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是提高基层教师教科研热情的物质条件。
2.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既要加大教科研在评优树模、晋升职称中的权重,又要加大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奖励力度。这样就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科研热情。
3.有必要精减一部分学校。将一些交通不便、师生较少的学校合并到交通便利、师生较多的学校,改善教师在学校的住房条件,使教师集中到一起,并且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让广大教师有一定的时间从事教科研工作。
4.各基层学校应从教师需要和学校发展出发, 不断引导教师通过随机讨论和教研活动及时为自己的教学“排忧解难”,不断引导教师在教科研的舞台上展示自我, 积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现教师自身价值。
5.开展专业引导,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一是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基层学校指导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变革教学方法;二是校内交流,获得“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或公开教学展示活动;三是校际互动,邀请其他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师来校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研讨。
6.各学校定期开展科研沙龙,组织教师围绕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积极而有效的交流, 让大家在交流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7.广大基层教师应树立教研为教学服务的正确的教科研观,以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目标, 以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为宗旨,针对各自发展目标, 认真阅读一定量的教育教学刊物和理论专著, 交流心得,并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积极教科研工作。
8.倡导个人反思。教师应在反思中不断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理性审视自己整个教学过程, 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 并能运用反思的结果改进或矫正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9.减轻一些不大切合实际的规定,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力戒教科研造假、作秀,否则严肃审查,并批评指正。
10.从长远角度考虑,整个社会都应该逐渐改变单一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
当然,农村基层学校教师教科研现状的改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也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