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2 22:0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贾 峰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初步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范写“暇”,关注日字旁。

  (3)学生练写。

  4.请4位学生轮读课文4个自然段。学生评价。

  5.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花美
人美)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请学生读课文,找出写花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2)“山阴道”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去掉“任何”,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贴切。

  (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③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学生多种形式读。

  3.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画面、用心揣摩文中每个词语的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读出了文章所蕴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关于“人美”,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2.推荐阅读:《德国印象》

  六、板书设计

  附件一:课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22:07:04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设疑
1.同学请看大屏幕,很显然大屏幕上出现的是(花)
请你仔细观察,用生动的词语来描绘一下这些花。生: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五颜六色、绚丽多姿……
2.:同学们家里养花吗?你们将这些美丽的花放在哪里?美谁来享受?
在一个遥远的国度,人们却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自己的花让别人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已经熟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两次来到德国,感受到德国奇特的风土人情,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那么,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
二、细读课文,感悟异国风情和独有的民族文化。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的?一人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3、学生交流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教师出示这段文字课件
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抓住“家家户户” “任何”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引导感悟.
指导读句子。读出花的多,花的美,景色的奇丽.生练读。
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
生再练读。齐读.
(2)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看出景色的奇丽?
学生汇报.
出示:“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引导学生抓住”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 如入山阴道上”等词感悟.
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学生练读)
(3)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其他学一名学生配乐读生认真听.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4)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大家自由读这一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5)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学生背诵。
4、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5、学生交流
第二自然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他们把花养在窗子外面,是不是不喜欢花呢?从哪看出来呢?
原来他们也喜欢花,人人爱花,却养花给别人看,真是奇怪的做法啊!那季先生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自由练习朗读
自己养花却让别人看,你说奇特吗?还从哪看出这个民族的奇特?
继续感悟第二自然段.
他们认为这都很正常,而作者多次对他们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学生接着读第二自然段。
6、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7、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学生汇报:“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8、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时时刻刻都在与他人交往、联系,讨论一下我们身边有没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却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出示这段文字课件)
齐读句子。
9、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总是留给大家。
10、街道上的这种美是谁让你们享受到的?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请大家自由的读这句话。
11、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正是这样奇特的民族,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11、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
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12、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13、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你还怎样理解这个美丽,“美丽”还指什么?
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4、课文结尾作者说“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三、学习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相信你已经陶醉于花海中了,同时也被德国人那高贵的品质吸引了吧!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把你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2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象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大家已经背下来了,请试着默写,不会的也可以抄写。
生默写或抄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首先,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描写的方法,进行小练笔。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文辞优美,在教学中我设置情境,让学生“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 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配音乐朗读,随后学生交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依托资源,通过声音,图象,视频等创设多媒体的情境,思维拓展,让学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阅读气氛中,有表达的欲望,从而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另外,在教学中,我注意朗读、默读、浏览相结合。通过默读、浏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要以正确、流利朗读为前提,以感悟理解为基础,语调平缓之中有起伏,语气平淡之中有激昂。本节课,我重点教学2、3自然段,第2自然段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语气;第3自然段图文结合、读想(想象)结合、读议结合,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不同形式的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安排适宜得当,会有恰到好处的效果。此文教学的尝试,不但使得学生对文本加以理解,并且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训练也有一定的效果。
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22:10:00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赞美之情。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难点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为了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紧扣重点语句,升华感情。课件采用法flash制作,分为五个页面。
一、展示中心句,初步感知课文
开始,我以作者几次到德国,第二次到德国给季先生的感受怎样把学生引入课文,学生通过读文,再次感知课文,同时让学生找出写季先生感受的句子,然后老师很好地利用文章中的金钥匙“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作了一个铺垫,为学生潜心会文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围绕这一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了,才能使这堂课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成功。
二、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
感受德国一条街奇丽的景色是本文的重点,也就是文章第三自然段,这一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加上多媒体课件中德国街景的展播,轻松而富有画面感地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植入学生心里,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让这种美景生根发芽了。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景色的奇丽还表现在哪里?用课件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扣住“家家户户”和“脊梁”体会德国人对花的钟爱,抓住“爱花情结”不放,不露痕迹地由“德国人爱花”,又回扣到“德国人怎样爱花”上,为理解“奇特”的民族悄悄垫上漂亮的一笔。顺便在解决这个大问题的过程中解决了词语的理解,真实的品读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与背诵的过程中探究了“奇丽与奇特”的魅力,更是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诵读好了文章,读出了作者对“奇丽”和“奇特”的赞美。
三、巧用媒体,突破难点
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为了突破难点,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到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老师课件出示该句,再引导学生找出与此句相关的句段。比如:从哪里你看到了“人人为我”?又从哪里看出“我为人人”?“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又是怎么样的?第3自然段中“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在看别人的花”等句子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加以理解体会,接着,再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的回忆,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把学习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真诚地去帮助别人。使学生对这一重点句的理解更加立体化。从而达成教学目标2,这部分的研读,老师通过利用课件激发想象,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故地重游,拓展总结
首先,教师引导谈话:当季羡林先生再次踏上德国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显示出相关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教学时抓住“没有改变”,使学生体会“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这一环节通过层层深入理解的方式,使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德国这个爱花民族的特性的认识更进一步。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那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五、简介作者,拓展延伸
季羡林是我国文学泰斗,学生必须对他有些了解。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以读本为本,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通过广泛的阅读实践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提升阅读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查阅季羡林先生写的《季羡林散文》等作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更深入地走进作者季羡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情感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
这个课件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远程教育资源库和江西教育资源网,课件的运用使语文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有效整合,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很快地进入了文本境界,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4#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22:10:53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 “鲜花胜地——德国”、 “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奇丽       奇特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07:34:58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课文《一分钟》教案


教师:唐朝淑
课前导读:
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学完这篇课文,会让学生学会思考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本课时定位为识字课,但在一年级识字的基础上增加了词语的积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零”、“闹”等9个生字。会写“欠、元”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重点:识字与朗读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老师要问你们一个数学题,你们说一说一等于二十对不对?
师:难道就没有对的时候吗?这样吧,同学们打开课文31页,认真读课文,聪明的你们,一定会发现在生活中也有等于二十的时候。不过,大家读书的时候,老师要看看谁的读书姿势最正确,听听谁读书的声音最甜美,开始读书吧。(学生自由读书,老师巡视。)
师:现在认为一等于二十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举手),这么多同学举手啊!看来你们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那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一”指的是什么?
生:一分钟。
师:(板书:一分钟)注意老师怎么写“钟”这个字,左边是“钅”,右边是“中”,这是个什么字?(老师范写)
生:形声字。
师:那二十呢?二十指什么?
生:二十分钟。
师:(板书:=20分钟)请看黑板(老师在一分钟上面板书:多睡),老师在一分钟上面写了多睡两个字,想想看,二十分钟的上面应该写什么字呢?
生:迟到。
师:(板书:迟到)注意:写“迟”字的时候,要先写里面的“尺”,再写外面的走字托。
师:看黑板,现在认为我这道题对的,请举手(全部举手),其实这里的等于,就是引起导致的意思,元元多睡了一分钟,导致了他迟到二十分钟,明明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二十分钟呢?谁来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1:因为他遇上了红灯。
生2:因为他没赶上车。
生3:因为他遇上了红灯,所以没赶上车,因为他没赶上车,所以他只能走到学校,结果他就迟到了二十分钟。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师:这几个孩子很聪明,元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现在让我们来读通课文,老师也检查检查看,哪些同学预习课文很用心。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让学生读完第一段后,看情况给学生打评等级。好就肯定地说,你们非常能干,已经能够把这段读通了,老师给你们打A,看看你们读第二段能不能得到A+。学生听了,读书的劲头会更足,当学生读完第二段时,老师又及时评价:“这回你们可以得到A+了,因为你们没有少字或添字,读得不错。第三段我想考一考女同学,有没有信心拿A++呢?”第四自然段抽生读;第五自然段考考男同学。
师:元元,今天你迟到了20分钟。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元元此时的心情?
(元元非常后悔。)
此时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元元不懂得珍惜时间,多睡一分钟导致迟到二十分钟,你们想对元元说点什么?
教师小结: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抓紧时间搞好学习。
三、识字大闯关。
师:要想把课文读懂读透,我们还得过一过识字大关。(课件出示)你行吗?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给生字正音,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注意“欠”在“哈欠”一词中读轻声
生:认字,学生齐拼读。
师:大家一起读,读得很好,你自己读你行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的时候思考:
(1)你认为哪些字好记,你怎样记,你认为哪个字最不好记,把你记字的方法讲给大家听听。(课件出示)
加一加:钟、零、闹、哈、迟、叹、决、悔
换一换:钟——种 快——块——决
猜字谜:
(1)大门里面是市场。(闹)
(2)每次少两点。(欠)
(3)走了一尺远。(迟)
(4)多睡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元无的心情。(悔)
师:再来考考你
第一关:没有拼音你会读吗?
第二关:抽生读
第三关:变一变,你还会读吗?
第四关:你一个人能过独木桥吗?
第五关:组词比赛。
第六关:找朋友
四、写字指导 
  1、指导写字分两步进行。
  师:你能把他们写好吗?(课件出示)写字之前要仔细观察要写的八个字,把部件和笔画看清楚,保证把每个字写正确。如,“包”字里边是“巳”,不是“ ”竖弯钩拖长,舒展包住;“钟”字金字旁的最后一笔不能穿过上横;“迟”字里面的“尺”,末笔捺变点,平捺长一些,托住尺。闹的门要写得大些。“悔”的第六笔“撇折”、第七笔“横折钩”,要仔细观察其在田字格的位置,支好架子,不要缩得太小,要留有空间。
  2、学生自主练写
五、拓展课文,实践体悟
1、学生齐读:
      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
      时间就是生命。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老师对学生提出希望。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07:35:43 | 只看该作者
一分钟
★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学会认9个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会写8个生字,结构合理,美观漂亮。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3.基本功训练点:
能用“非常”造句。
掌握多音字“背”。
复习整理口字旁的字。
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感悟时间的重要,懂得珍惜时间,明白只有,不拖拉才能做好事情。
★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自己读书、质疑、解疑。
★ 教学准备:抽拉式卡片。指导预习,阅读课文,识记生字。
★ 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实践导入。
师:一分钟是多长时间?六十秒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究竟有多长呢?我们来试试。老师看表,你来读课文,读你最喜欢的一篇,看看能读多少个字?
引导:一分钟很短,这么不起眼,但是浪费一分钟,却可以造成很大的损失。时间就是有很多一分钟构成的。不信,我们来听故事。
二、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交流初读感受。
1.范读课文。问:你自己读了好几遍这个故事了,又听老师读了一遍,你在想什么?
2.你还有什么问题呢?要把这些问题彻底搞清楚,用什么方法?
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理解。读课文,感受一分钟的短暂。听老师读课文。结合自己的预习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质疑,鼓励解疑。引导学生通过深入读课文来解决。
3.检查生字词语。认识生字词语,才能读好课文,看看大家自学生字词语怎么样了。
4.指导朗读,在读中理解元元为什么会为了一分钟而迟到20分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受,说说应该怎样珍惜时间。
5.送给学生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鼓励孩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复习生字词,再作巩固。
1.认读生字、词语。齐读、开火车读、抢读;说说自己是怎样记生字的。
2.读书,交流自己的理解。朗读、背诵这句话,谈自己的理解,懂得要珍惜时间。
3.快速认读词语和生字。强化记忆。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指名朗读课文片段,检查部分朗读方面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复习生字。
二、基本功训练。
1.认识多音字“背”用不同的音组词。
2.认“闹”,回忆还有哪些字是门字框的,归纳整理出来。
三、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
四、作业。
1.练字。
2.试着归纳整理口字旁的字。
3.搜集整理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写在采蜜本上。
板书设计:
一 分钟
一寸光阴一寸金,
惜时如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教学反思: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把课文都能熟练地读下来。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好理解。重点进行了阅读训练,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遇到的困难,培养自主识字能力,效果较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07:36:5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与朗读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
  卡片、课件、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人
  正式上课前,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的站立,看谁坚持得最久。然后让同学谈感受,再面向全体同学淡话。
  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学生自由交谈)
  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在某种情况下,要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
  自白读课文,想想题目中的“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学生自读后说一说)
  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呢?原因就藏在课文的句子里。我们再读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句子画下来,帮元元把这20分钟找回来,好吗‘;(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分组讨论。)
  二、朗读识字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识记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给生字正音,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注意“欠”在“哈欠”一词中读轻声。
  3、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从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认识的。如:
  (1)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
  (2)熟字换偏旁识字:快一决、海一悔。
  (3)猜谜语识字:“大门里边是市场’’(闹)。
  (4)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哈、叹、钟、迟、悔
  4、巩固识字。
  (1)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2)用“找找说说”中的偏旁和字组成新字,比一比,看谁组得多。
  (3)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词多,哪组获胜。
  三、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找找说说”是组字练习,用偏旁“门、口、”和“尺、欠、合、中、市、又、井”等字可以组成:闹、哈、吹、钟、迟、进等字。如果学生用合、中、市、又、井等字,如果学生用“门”和“口”组成“问”.也应给予肯定。
  四、课堂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听了老师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
  生自由谈)
  2、自由朗读,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
  (1)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感悟,体会元元当时着急的心情;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揣摩元元的心理;
  (3)派代表到全班交流;
  (4)通过朗读表达元元当时的心情,注意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
  3、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当同学们看见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时,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整整20分钟;就这一分钟,耽误了学习,使他感到愧疚和后悔。
  4、小组讨论,让大家领悟到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元元的心情。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分两步进行。
  (1)、写字之前要仔细观察要写的九个字,把部件和笔画看清楚,保证把每个字写正确。如,“包”字里边是“巳”,不是“r;“钟”字金字旁的最后一笔不能穿过上横;“迟”字里面的“尺”,末笔捺变点。
  (2)、仔细观察字的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得匀称、美观。比如,“悔”的第六笔“撇折”、第七笔“横折钩”,要仔细观察其在田字格的位置,支好架子,不要缩得太小,要留有空间,为上下两点着想;“叹”和“哈”都有口字旁,口字旁要写得小一些,位置偏上;“闹”字的吖刁”要写得稍大一点,给里边的“市’’留出足够的空间。
  2、学生自主练写
  四、(三)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从活动中体会“一分钟”的价值。
  (1)通过查找资料说明,人们一分钟能做多少事(如农民、解放军、清洁工)。
  (2)以“我一分钟能做什么”为主题,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
  附板书设计:
  7 一分钟
  多睡一分钟→迟到20分钟→时间宝贵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07:37:29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第三册《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小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由于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科学利用时间。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学习活动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学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朗读、理解、感悟“一分钟”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图: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你看出了什么?教师启发谈话:画面上那个低着头的小朋友,遇到什么事情,你想知道吗?好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看图感知,形成初步的感受,创设了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中来)。
3、 游戏:请小朋友们来做一个游戏,睁开眼睛往前看,不眨眼比一比看谁坚持的时间长。一分中后让学生谈感受。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学生自由谈)我们今天学习一分中以后,对一分钟的体验一定会更深刻。(游戏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增强了趣味性,学生对“一分钟”有了一定的体会后必然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课文、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自读的情况。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桌的交流会促进学生读的更认真、更有实效)。
2、识字:(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识记。然后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等;(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如:a熟字加偏旁认字。:钟、闹、哈等。B熟字挨旁认字:快——决,海——侮。C小组交流认字方法等。(3)用多种方式巩固读生字、词。(充分利用学生的认字经验进行交流,让学生互相促进,多种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热情,争取达到认用结合)。
3朗读感悟:
(1)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听了老师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2)自由朗读,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自读感悟。体会元元着急的心情;再小组讨论,谈想法。再朗读注意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
(3)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当同学们看见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时,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20分钟;使他感到愧疚和后悔。再讨论,让大家真正领悟一分、一秒的重要。
(4)汇报讨论结果。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们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朗读还要给以足够的时间,提高朗读的效果)。
4、写字指导:
(1)观察字形,交流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范写,学生评说。
(3)学生练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写字能力。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说一说“一分钟”能做哪些事?(自由想象说)
2、总结谈话:本课的学习促使大家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是最宝贵的。一分钟、一秒钟也要学习——珍惜。
四、作业设计:
把“一分钟”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听。
评析: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
二、从课的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教学过程再次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对小学生低年级而言,有效地组织小游戏,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反思: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游戏导入。
    正式上课以前,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两手前平举,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语重心长地说:“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不容易的。今天课文中的元元,他认为一分钟长吗?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乍一看,朗读的点还真不少,哪一句都可以有滋有味地读上一番。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20 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突出中心,突破难点。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20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改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我趁机和学生交流汇报一分钟能做些什么。这时,我告诉孩子们,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平方的麦地收割,……学生的眼里放出惊异的目光,我趁机反问:“现在,你们觉得时间重要了吗?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志士写下了许多诗句谚语来警示人们,把你们收集的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在课堂的结尾,我把自己收集的几条,送给学生。
     时间就是金钱。 ——富兰克林(美)
    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 ——萧绎(中)
    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富兰克林(美)
    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培根(英)
    这样的课堂结尾,使学生愉快地从课文中走到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从而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钟。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3:47:12 | 只看该作者
我这样细读文本

——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

窦桂梅

     话先从医生讲起。到医院看病,你或许会经历这样的情景——听说你感冒了,对面的医生看你一眼,验血、验尿、照胸透,然后对照着一大堆化验单给你开最贵的药;若说身体哪个部分不舒服,医生告诉你最便捷的办法——“B超”“彩超”“CT”,情况不重的打点滴、吃进口药,情况严重的留院继续观察。总之,医生成了各种高科技医疗器械的附属品,而自身“望、闻、问、切”的本领却退化了。华佗再世、扁鹊再生,难了。夸张一点说,医生运用的手段越现代,自身的医功却开始越来越退化。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一、为什么教师要文本细读
     教材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对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对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语文老师们都应当问问自己,你能静下心来,什么现代手段的也不凭借,独立解读教材吗?拿到教材后,你究竟是如医生凭借医疗器械一般,靠着上网查阅,复制粘贴的方式寻找答案,还是能够拥有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今天一切都那么现代化,上网查阅,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稍加改动皆可以为我所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先进,使得我们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还有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一旦离了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这就引出了文本细读。
     二、 什么叫文本细读
     1、概念的说明
     从几年前开始,我们的教材解读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涉及文本细读的方法,这里旧事重提,并不新鲜。但由于没有专门写过体会,于是还有必要“赘述”一番。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这里借来用于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探讨文本细读方法在教学中的适用性、可能性,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
     首先来谈谈“文本”。“文本”是一种编织体。作为术语的“文本”,指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既然是“能指”,说明具有多种可能性,不同的“文本”由完全不同的“能指系统”构成,文学、应用文本用主要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层次性”是理解“文本”内涵的关键词。不论是文学文本还是应用文文本,只要是优秀的,它的能指系统就一定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构成文学文本、应用文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内容形象、意蕴与意味等。
     文本与课文不同。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因为入选教材、适应教学,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强调的是其“教学价值”。若求教学的精益求精,教材的文本解读应当率先做到全面细致,以对其“原生价值”的充分领悟奠定把握文本基调的底气,以对其“教学价值”的充分挖掘实现教学内容选择余地的最大化。唯此,备课时才能“游刃有余”。为达成这样的文本解读水平,教师的文本解读理应走向文本细读,就不应紧紧围绕课文来进行。唯此,文本解读的过程才会“高屋建瓴”。
     接下来谈“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中国古代称道某人才华、智力过人,常常说他们读书“五行俱下”、“一目十行”,这都是形容读书之快,形容的是那些人天资出众。作为凡人的我们,不可效法。我们需要的是笨功夫的细读。 所谓笨功夫,就是要慢读、细读,这是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的共同经验。像褒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熬出文本的味道和营养。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3:47:46 | 只看该作者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细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
     写下《三国志》的陈寿和南朝的裴松之先后都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圣杜甫有“读书破万卷”的名句,“破”一定有细读之意。歌德说:“我每年都要读几部莫里哀的作品……因为我们这些小人物不能把这类作品的伟大处铭刻在心里,所以需要经常温习,以便使原来的印象不断更新。”
     写到这,你会说,我们小学教师多么辛苦,不可能也做不到每篇课文都细读。是的,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有必要细读,都要求细读。细读必须有一个物质前提——经典文本,好比我曾执教过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经典一般是指那些具有鲜明审美特性和典范意义的作品。从根本上说,解读经典就是读者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以求对文本做出深刻、丰富、个性化的解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实现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
     可见,“文本细读”,不能“站着看”,要坐得住,读进书里去,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朱光潜),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文学作品的细读,一般包括分析语义、语气、语法、意象、比喻、象征、音步、态度和情绪等因素,以辨认出复义、张力、悖论、反讽和语境等特性,从而揭示作品的内在有机结构和全部含义。也就是说,要仔细分析优秀作品的构词、句式、篇章结构、内容逻辑、意蕴与意味,从而把握不同文本在写作中因场合身份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语境、情感态度、气势高低、内在蕴味,做到反复揣摩,烂熟于心,从中获取知识、智慧、写作技巧、阅读快感,乃至教学内容。
     2、与“咬文嚼字”的不同
     从本质上说,文本细读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咬文嚼字”是一脉贯通的,但它又决不等同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咬文嚼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解读与评论中的“咬文嚼字”,从《文心雕龙》到《诗品》,尽管都始于文字细读,但决不囿于文字层面,常就作品风格、文学史观、创作心理等方面发表宏论。而传统语文教学的“咬文嚼字”,在充分体现工具性的同时,视野往往局限于遣词造句、语法修辞的层面,在人文性流失的同时,作为工具的语文,让学生掌握的也仅仅是微观的工具。
     “细读”下的“充分阅读”就是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所谓“反复”决不是“重复”,而是要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发掘新的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也只有经过反复阅读才能对文本作出丰富、深刻、个性化的解析。所以,我们所主张的文本细读,是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充分阅读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借助文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方法和视角,就文本本身进行的,反复、深入、全面、细致的阅读。
     三、怎样进行文本细读
     细读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本学期,我们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经典童话之前,进行了针对这篇文本的细读尝试。细读中,我们不仅仅囿于这篇课文之中,而是把这篇经典的文章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同时,我们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对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读中自有情和趣,读中亦有策与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3:25 , Processed in 0.0801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