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坐井观天到青蛙看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6 14:1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坐井观天到青蛙看海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再审视

陈培达
刚拿到市“333”工程为我们订的《建设理想课堂》一书时,心里想:又是一本大学教授“编”来混钱的书,这些书能有多少含金量?能给我们一线教师多少启迪和智慧?
没想到看到第3页就令我爱不释手。陈大伟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每个人都熟悉的《坐井观天》的故事,由此引发出的思考却深深地震撼着我。他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大家都像故事中的青蛙一样,都有在“井”里:我们所处有限的环境是一口“井”,我们过去的狭隘的经验、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是一口“井”,书本、朋友、探索、自我反思资源是我们的“小鸟”,而无论我们怎么跳,最后也只是从一口“井”跳到一口更大的“井”中。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想做自由飞翔的“小鸟”,“333”工程正是这样的孵化器,而教学反思与改进犹如它有力的双翅。
震憾一:我们不要“用一生的辛苦忙碌攀登到人生阶梯尽头时,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
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该思考通过教学让学生得到什么。陈教授以《画家和牧童》教学为例: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
课文讲得是唐朝画家戴嵩画牛受世人追捧,但一位牧童却指出了他的错误的故事。
陈教授所听的老师的课大同小异。老师在写课题时把“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点。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板书有什么特点?”同学回答:“‘画家’写得大一些,‘牧童’写得小了一些。”正中老师下怀。老师接着说:“是的,这里的画家是一个著名的画家,牧童是一个十分普通的牧童,而且是一个小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著名画家和一个普通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是分析戴嵩画画的水平如何出神入化,一个如此著名的画家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在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时,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这种品德多么难得,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省级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执教的老师获得了一等奖。在区级公开课的议课活动上,陈教授让大家讨论:“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谦虚这种品质,还是名人的谦虚品质?刚才,你请一位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读得不理想,先后有三位同学直言不讳地提出他在朗读中的问题,这位同学都虚心接受并感谢了帮助他的同学,这位同学虚心的品质是否宝贵?成就大了,人格是否就不平等了,我们还要用写大一点和写小一些来强化?我们是不是在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名人崇拜’?”
陈教授的观课议课的目的并不只是提出问题,同时需要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最终大家认为,应当让学生明白应该虚心,善于观察,要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和大人。最终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
我读到这里,也犹如“感到一声炸雷”一样。
我的教学中何尝不是这样?我在上《大作家和小老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不也是这样设计的吗?更令我汗颜的是,连板书都是一样处理的。天哪,我过去都自鸣得意的课上都教给了孩子什么!这不正是“梯子搭错了墙头”吗?我现在才明白,当萧伯纳要小女孩回家告诉家长“今天碰到了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时,小女孩反唇相讥“你别忘了今天你遇见了苏联小姑娘娜塔沙”的意义。当时我就事论事,只让学生总结出了小姑娘的机智,没有让学生从小姑娘口中体会人人平等的深意,确切地说,我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师的思想境界连一个小姑娘还不如。换句话说,我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如同井底之蛙。
再反思反思,我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的都是学生所需的吗?细细想来,恐怕还是以知识为主,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创造性就更不要说了。天天喊以学生为本,课堂上真的以学生为主体了吗?注意到那些只是机械参与的中等生和冷漠旁观的后进生了吗?也许只是偶尔吧!愈反思愈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但同时也愈激发对“大海”的渴望。
震憾二:提问重要,但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更为重要;自己的问题先自己想办法。
陈教授给我们讲述了《苹果落地》教学案例,他启发我们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得到哪些东西?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让学生意识到好奇心很重要,要敢于提问。而他却认为,学生天生就有好奇心,重要是如何进行保护,保护得好,就不用刻意激发,保护不好,以后激发困难重重。
陈教授的设计是重要让学生从文中感受到提问重要,但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更为重要;自己的问题先自己想办法。再进一步渗透观察、猜想、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自己不也是常用爱因斯坦“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更重。”来激发学生大胆提问吗?我注意过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了吗?我强调过解决问题的重要吗?我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接着他又举了第二个例子。当你的孩子问你蝴蝶飞舞为什么没有声音,而蜜蜂却有?你也许会很负责地告诉他是因为翅膀振动快慢的原因。看似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实质上是切断了孩子自主探究的途径,形成了知识的依赖,丧失了动脑的机遇。那我们应当怎么做呢?陈教授提醒我们,要通过实践培养孩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正如第多惠斯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是一个好教师还是一个坏的教师?我的孩子也是喜欢提问题,就是一个小问号,我不是常常充当百科全书的角色吗?不是常常为之而自鸣得意吗?
震憾三:勤快的老师包办出懒学生,勤快的老师带出被喂大、什么也不会做的学生。
在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个处处包办代替,面面俱到,有些老师惟恐学生不懂,课堂上总是不厌其烦地讲;担心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懂,不敢放手让学生做。老师的过分勤劳换来的是学生的过分依赖、培养出的只能是不善思考、不具个性、不思创新、因循守旧的学生。
我今年接手四年级的一个班,第一次写课堂作业,我让学生拿出《补充习题》,好多学生呆呆地望着我不动笔,我开玩笑地说:“我脸上又没有题目,看我干什么?”一个胆大的学生说:“以前老师都是把答案抄在黑板上的!”可把我给雷倒了。更雷人的还有,作文课上,有的掏出作文选就要照抄,有的盯着我。这次我的经验了,我问:“不是还要抄在黑板上吧?”我了解一下,以前有的班的确是这样的。看着他们嗷嗷待哺的样子,我真佩服他们从前的勤快老师太有才了,把学生都变成了需人喂养的雏鸟了。难怪上课很少有人回答问题,需要深思的难题,举手者更是寥寥无几了。
好在从陈教授这里学到了许多应对的方法。首先是“断奶”,斩断他们对老师的过分依赖,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其次是教给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一些有梯度和广度的问题,让他们学会深入地和从不同角度出考虑问题。第三是用追问法,多问问为什么。第四是用脑力碰撞法,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现在终于看到如如林的小手了。
震憾四: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
陈大伟教授引用的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的内容,向我阐述了多元模式的精髓。
我们所知的模式主要有常用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叶圣陶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模式,学、导、练模式,目前流行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整分整”模式。本学年,我市也在强力推进“三案六环节模式,阻力重重,原因很多,比如大家对三案模式还没有清晰的概念——一线老师水平有限,需要形像的模式而不是深奥的理论;更有人们的习惯思维,当初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流入中国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一笑置之,后来不是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吗?今天要改变它,人们又像当年一样的态度,惯性使然。
当然,不管理过去的模式,还是现在三案模式,我想它们要想有生命力,就必须具备崔峦所说的“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而其本身的步骤环节并不重要,使合本班学生和老师的才是最好的。
陈大伟教授也曾是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专家学者,他的观课议课理念和方法是他走向成功的助推器。他没有给我们讲高深莫测的理论,只有平易近人的话语和鲜活的案例;也不是案例的堆砌,而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平淡无奇而又巍峨接天,因为他找到了我们进行听评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是否将科学的方法用于实践,并不取决于评课者说了什么,而在于他们自身认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用他们接受的方式,围绕他们更容易认同的内容和话题讨论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观课议课就是一种教师易于接受的方式。它比听课获得和处理的信息更全面;它不像评课是以对课的好坏来下结论,是对课对话与促进反思过程,是参与者的平等对话过程,促进更多的教师成为行动者,让更多的人得到成长,让学生从中受益。其实,这种平等对话不正是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要推广的吗?学生需要平等交流,老师就不需要吗?今天的世界的主流不也是要倡导民主吗?
所以,我们教师也需要跳出自己的圈子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用更广阔的视界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才能从自己的“井”里跳出来,才能一步步靠近真理的大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0:01 , Processed in 0.0724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