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整合课程,不再让学科彼此隔绝地向学生心灵“浇筑”水泥 当大量相同的知识点以不同身份和面貌出现在不同学科时,势必造成学生在反复学习中降低兴趣甚至厌学,为此,李涵下决心带领老师整合课程资源。几年下来,该校已形成“学科内整合教学资源”和“多学科专题整合教学资源”的教学特色。
整合学科内课程
例如,数学组把初中3年共37章198节346课时教学内容逐一进行分析研讨,根据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重新整合为五大知识块:统计知识的整合、概率知识的整合、《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和《证明》(1)的整合、生活中轴对称和《证明》(2)的整合、《四边形性质探索》和《证明》(3)的整合。整合后的课程跨越学段重新组合,避免了知识重复和学生时间上的无效消耗。
开发校本课程
该校从地方特色课程资源——黄河入手,开发和实施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黄河》。每年10月,学校八年级学生都会在相关学科老师带领下,来到黄河岸边广阔的自然课堂开展这一课程。面对黄河,语文老师带领全体师生以气势磅礴的诗歌朗诵——《黄河颂》,拉开综合实践课程的帷幕;音乐老师带领全体学生放声高歌《黄河大合唱》,则引出了物理老师关于声学的问题,而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现象又引出了物理学科的光学问题;在光与影的探讨中,美术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如何用摄影绘画来记录和展示黄河之美;生物老师湿地生物形态的话题又引出了地理老师对黄河地理特点的分析;黄河悬河的地理特点,引发了历史老师关于黄河是母亲河也是灾难河的话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不仅亲近了自然,还亲身体验了摘石榴、挖红薯、刨花生、摸小鱼等农业劳动,黄河岸边洒满了这些城市孩子的汗水和笑声。黄河湿地动植物标本制作展,物理学科声光现象搜集展,花生、红薯等农产品加工分享活动,黄河摄影绘画作品展,黄河综合实践课程学习反思、论文展等活动,让一个年级的收获又扩大为全校师生共享的成果。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其中得到锻炼,实践能力在体验中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在探究中不断升华。
创设“1+1”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研究表明,个性特长的学习与发展在经历最初兴奋期后面临的是枯燥乏味的重复训练,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制措施,多数人都难以坚持。为此,李涵提出构建“1+1”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通过限制性的选修课程,确保学生完整经历某种个性特长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具有明显的个性特长。其中第一个“1”,是指一项全年级学生都应掌握的独特技能。比如,在美术方面,学校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学习并掌握“线条画”;后面的“1”,是要求学生每人具有一项适合自己的独特技能。再如音乐学科,学校发现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上了9年音乐课,但90%的学生仍不会识谱。为此,音乐学科的“1+1”就拟定为“识谱+基本素养”。通过这样的学习,90%以上的学生现在都能独立、自信地识谱。不仅如此,学生在校期间还要参加舞蹈、器乐、戏曲、相声、小品、课本剧等方面的活动和演出。
学校要求将学生共同的技能学习列入必选课程,建立相应的学习标准并融合到毕业标准中;每人不同的技能则列入选修课程,只要求每人都有但不要求有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6个“1+1”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基本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