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大学:"李根现象"背后隐藏的本科教育规律 2012年03月30日 作者:王炳华 李静 马跃华 来源:光明日报大二学生何以做出“世界首次”科研成果——解读厦门大学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词” 国际化学界顶尖学术期刊之一的《美国化学会志》不久前刊发一篇题为“新型荧光Ag-S簇合物”的论文,介绍一种此前在国际上从未被报道过的会“发光”的硫银簇合物。论文第一作者署名为:厦门大学李根。论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除了发现本身的科学意义外,引人眼球的还有李根的身份——一名厦门大学在读本科大二学生。很多人想知道,一个刚入大学不久的20岁“毛头小子”,何以能做出这种“世界首次”的科研成果?
“李根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本科教育的什么规律?我们就通过几组关键词来解读厦门大学近年来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思”与“为”。
关键词一:名师上一线
养才之要务,莫先于延聘名师;教学之要务,莫重于名师垂教。厦门大学地处东南海隅,但学校从创办之日起就提出,“使学校虽足不出国外,而其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因此,厦门大学历来极力罗致人才,坚持名师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
该校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承担本科生导师工作,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自2011年秋季开始,厦门大学进一步明确要求,低年级本科生课程必须由高职称教师承担并形成制度。学校要求,每年的第一次办公会议、第一个议题必须是关于本科教学方面的议题。学校在重要岗位设置上,对于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承担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秀教师,以及本科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将给予优先考虑……通过这些“刚性”措施,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全校科研任务最重的学院之一,但是“名师给本科生上课”早已成学院共识。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特聘教授等组成的顶尖教师团队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现在该院的六大化学基础课均由院士与名教授为教学骨干参与教学。不仅如此,长期以来,该院黄本立、万惠霖、赵玉芬、郑兰荪、田中群等一批中科院院士和名师名家坚持为大一、大二学生开“院士论坛”等各类讲座,深受学生欢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