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别视点:从自出作文集看当代中学生写作现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8 21:2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别视点:从自出作文集看当代中学生写作现状

王君
初三上期,我在班上举行了一次“特别视点”的语文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就我教的两个班学生自出的作文集思考当代中学生写作的现状。虽然仅仅是窥一斑见全豹、从一滴水中见太阳,但学生还是写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文章,展现出了自己对整个当代中学生文坛的关注和思考。这次活动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在此展现的也仅仅是一斑。




我看中学生写作的风格

初三、九班
许菁


在看了大部份九班和IB班同学们的文集之后,我最重视也最感兴趣的就是大家的写作风格的问题。
我发觉大多数的同学的风格很不稳定,一本文集左歪右倒,捕了这个名家的风,抓了那篇美文的影,显得甚是杂乱潦草。本来我们在学生期间自然以学习模仿为主,但是盲目跟风,或者故作老沉,在文章里表现出来就未必有想象的那么高明了。
众多文集中,将近百分之八十都偏于一种颓废与懒散的文格。乍一看来几乎一个模子,像极了当红小说家郭敬明或者饶雪漫,也有甚者小说偏得好似可爱淘。文字挑逗,字字都精妙,特别一些哀怨朦胧的散文诗,更是透落出一种慵懒。好像“我难过”硬拉长为“我的心,滴血似的,难过”;又好像“我走到街头的转角去买了书”缩简成“我,走到,转角,买下了心灵的安抚”;还好像一句“求求你”一定要写为“求你,我就这样求你,是求,在求你”……诸如此类,数不胜数。自然,这些都是优美的句子,相信用得恰当也是前者胜于后者。但是如果十人之中有九人如此写法,再别致的语句都只得平凡了。如果一排幢幢都精心设计豪华装修的房子琳琅满目排成一排,谁也突出不了谁,也就是谁都被谁埋没了。中学生已经可以开始塑造自己的风硌了,特别是摸捻文字很得体的同学,完全可以将文字的华丽开创到另一个高度,或者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中学生写作要树立风格不是易事,只读一种类型的书往往会走别人已经走的路,多看几种,特别多看风格突出的才有利于我们。现代中学生属实需要“眼观八路、耳听八方”了。
在中国近现代涌现出了许多闻名遐迩的作家,无一例外,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无论是哪一种题材的文章,都能写出自己的味道。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已创出自我风格的作家,即使擅长记叙,写散文也不失己味,绝对不会因为对这类文章不熟识而与散文高手的风格蹿了味儿。比如,鲁迅的文章,随手一翻,即使以前从未见过这篇文章,也会发现此乃出于鲁迅之笔。老舍的文章表面上看来平淡无奇,似无光彩之处,特别散文丝毫显不出散气,但是细细品味来,他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老舍气。就好像他惯用京腔儿来写作,文字质朴,又不忌讳用脏话,已经形成了一种高雅的“土根儿”风格,绝对不会跟人搞混。我一直不大欣赏的琼瑶的小说,但其风格却也是独一无二,甚至已有许多句型,词语成为琼瑶专利。所以说,风格的突出与作家的成就成正比。我们正处于模仿学习阶段,在那么多种风格中要去芜取精,炼出自己的风格,就千万不能误入跟风的歧途。
我最担心的是同学们的写作风格会不会受大势影响。万一下一个“敦敬明”又火了,是不是会再多出几千几百个“N版小郭”呢?下一本“小子真帅”又红了,会不会再有“小妞真靓”的出现呢?但是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有一大批人潮在跟着“安妮”颓废,也有一大群人在跟着“恶魔”煽情。以后的情况当然不容乐观,更多的搞不清楚“深意”的诗歌散文会徐徐出台。作为一个正在摸索的道路上的我,要克制住自己,不受这形势的限制,创出不一样的真我。
当然,在众多同学们的文集中,也有很多鹤立鸡群的独特作品。比如符昊舒的一篇《深夏》,描写就很独到,形式也很少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卢燕佩也有一篇文章《夏》,同种题材但风格迥异,两篇文章南辕北辙却都爽心悦目;而黄悦的《随心》算是流行风格中的上等了,因为存在她自我的元素,而与其它同类文章又大大的不同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些同学较为成熟的风格却也让我们在这次“特别视点”活动中感到困惑的同时也看到了希望。
【教师感言】:
说心里话,这些年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有些不敢面对学生的创作。
不是学生缺乏才气,有才气的学生还不少。失望的是透过还颇有些斐然的文采,看到的却常常是让人压抑的文字:
一类是文字优美而旨意寡淡的。这类作品篇幅冗长而内容稀少,为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而矫情敷衍,结构曲里拐弯,有一点情节,有一点儿内涵,好读而不耐读,内容十分稀淡。特别是郭敬明的《幻城》之后,相当多的孩子开始尝试幻想型小说创作。但是因为人生体验的单薄,这类小说往往充斥着大量似曾相似的武侠情节,徒有空扬灵动的外表却缺乏真实情感和独特体验。
另一类就是艰深晦涩貌似深刻的。在这些作品中,不少的少年才子们满纸苍凉孤独颓废,一幅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才子们还往往曲折附会一些貌似严肃的哲学命题,并以此显出与众不同的成熟。韩寒的《三重门》的火爆掀起了如此的“时尚创作”的高潮。现在哪个班上,没有几个这般愤世嫉俗的“写手”呢?
这般风格的流行写作,有人称它们为“另类写作”——它们迎合的不是公众、民族、国家、社会主流文化的意志,而是迎合充满了小资气质、小资情调的伪伤感、伪叛逆、伪天真、伪深沉,迎合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当少年的创作中欢乐远不及描写哀伤,歌颂光明远不及奚落黑暗时,童真失落,青春变异。
孩子们在这次“特别视点”活动中对中学生创作的清醒认识让我倍感振奋,他们让我在中学生的“另类写作”的废墟中看到了希望:
是的,有独立意识和自由思想,能张扬个性固然值得肯定,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把张扬个性当作时尚,完全忽视写作的社会功用,写作能力就很难得到发挥。诚如作家韩少功所言:不能根植于公共文化积累的个性一定是空虚的,不能承担公共事务重荷的个性一定是轻浮的。写作主体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过分膨胀的个性只会滋生出充满虚情假意、功利思想和伪圣语言的作品。
中学生作文的天地可以是广阔的:青春话题、公民意识,荣誉和责任,悲悯和同情……人与社会、自然,自我的关系应该是永恒的作文源泉。青年的写作能够展现青春气息而又思考大问题;能够体现胸襟抱负而又敢爱敢恨。如果我们在少年的写作中听到了生命的歌唱,哪怕是苦难的歌谣,他们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无病呻吟和故弄玄虚。
而这篇习作告诉我:一群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孩子已经在亲身实践了。
这是写作之幸,是青年成长之幸,是语文教育之幸,是民族之幸。
期待健康俊朗,岁月青葱的少年写作。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21:36:24 | 只看该作者
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好方式——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文集
王君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要遇到许多著名作家的“文集”,譬如《鲁迅文集》、《郭沫若文集》等,对这些拥有“文集”的作家,学生无不佩服而心生敬仰之情,而这种情感很快就化为了学习的动力。此现象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为什么不让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文章结集成册,从而拥有自己的“文集”呢?
现在,经过两年的实践,我的学生都拥有了至少四本“文集”了。回顾“自出作文集”的过程,我深深地感到这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好方式。

一、
自出“文集”,让多味语文渗透精彩生活
每一学期期末放假前,我们的“轰轰烈烈”的自出文集的活动就开始了。活动基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动脑动手,自办杂志。我要求文集以杂志为形象载体,一律用16开纸,杂志名、封面、底封、目录、序言、后记必须齐全,在此基础上鼓励形式上的创新。整本杂志10000字以上,自我作品不少于三分之二。主题要鲜明,个性要凸现,图文要并茂。根据年级特点,我们又有“全手工”、“全电脑”、“电脑手工合作式”的不同要求。2、别出心裁,广告宣传。这是评比的第一步。我动员学生为杂志打出各种形式的独具特色的广告。3、小组初评,欣赏留言。我把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每组依次欣赏每本杂志并打分留言,统计出“入围奖”若干。“杂志欣赏课”一般被安排在紧张学习的间隙,时间几乎贯穿整个学期。4、推销演讲,家长投票。由获得“入围奖”的同学在家长会上作现场演讲,请家长投票选举出若干名特等奖。5、展出表彰,奇集共赏。
“自出文集”的活动是我们语文艺术节的重要内容。她以办杂志为载体,串起了写作、绘画、设计、演讲、推销等各种社会性极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了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语文实践和欣赏网络。可以说,每一本文集都是学生对过去的珍藏,对未来的设计。看一看学生的杂志名吧,你会感受到这种独特的语文节日的阳光气息:《晨曦》、《笑与泪》、《卵石集》、《鸢》、《心语星光》、《生活与我》、《成长花瓣雨》、《巴茅草》、《风筝》、《青春随想》、《天上虹》……拥有这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作品,我们的语文学习走进了精彩生活,更创造了精彩生活。?

二、
自出文集,全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学生喜欢“杂志欣赏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杂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展示才情的机会。现实生活中,要想发表一篇作品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我”的强烈愿望,如果“这种愿望”长期被压抑,学生的自信心、兴趣感就会逐渐丧失。众多平庸学生的出现不是因为他们智力的平庸,而是因为个性光芒的被迫隐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自出文集”的活动不仅是一种别出心裁的人文学科的“动手试验活动”,它更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渴望创造渴望展示的心理需要。
当一篇普通的作文或练笔将要走上杂志,当一个美术功底并不好的学生要为自己的杂志设计一个满意的形象,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学生因此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杂志的“向众性”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创造欲望,所以我们总是发觉不仅杂志中的文章质量高于学生的平时水平,连书写能力绘画能力也非平日可比。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为了提高“文集”的质量,同学们更是掀起了学习电脑的高潮。家长说:以前孩子只用电脑来打游戏上网,出“文集”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电脑。
面对一本本虽然很幼稚,装帧也并不精美,但是却绝对内容丰富、充满个性和情趣的杂志——孩子们的文集,我们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渴望,对自我的肯定,对创造的激情。


三、自出文集,搭建了新颖独特的阅读平台
现在的家长和老师都经常感叹:社会发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反而狭窄了。繁重的课业负担,良莠难辨的文化快餐,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无情地挤占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的阅读量并不小,但阅读质量往往不高,阅读心理需求更未实现。而学生的“文集”却让学生们为自己搭建了一方独特的阅读平台。
学生喜欢读“文集”,因为那是他们的心理剖白,是他们的真实生活的再现。文集中的文章来自于他们最熟悉的人和事,展示了他们的快乐、忧愁、他们的追求和失落。才华横溢的学生洋洋洒洒,落笔千里,不善文辞的学生朴朴实实,有板有眼。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文风,这是一个离学生最近的最真切的文化大观园。这样的阅读,不是仰视的阅读,而是平视的阅读:不是理想中的阅读,而是现实里的阅读;不仅仅是心灵的阅读,更是面对面的阅读。在这样的阅读平台上,学生将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四、自出文集,开拓了教育教学新的交流空间
我们的文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本杂志都设计有“留言栏”。我把激发学生在杂志上相互留言作为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告诉大家:把你的惊喜之情、遗憾之情、敬佩之情、鼓励之情用美丽的文字表达出来,让每一位作者都收到无数份珍贵的礼物。于是,杂志的阅读和评比出现了新的气象:班与班之间的隔阂消除了,生与生、师与生的距离缩短了。真诚的赞美、友好的建议成了杂志评比的主旋律。自出文集的活动为师生营造了一方温馨的交流空间。
更为可贵的是,文集当中的不少文章都来自学生的练笔,这是一种相当于日记的东西。学生敢于把他们收进文集,这是需要勇气的。而把自己平时的作文作全方位的展示,这同样说明了观念的改变。每次杂志阅读的时间相当长,几乎贯穿了整个学期,这是我刻意的安排,我鼓励学生通过文集的交流进行心灵的交流。在这样地引导下,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写作就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独特展示,就是一丝瞬间情绪的真实表白,就是一泓需要倾泻的美丽山泉。这种心态促成学生建立起非常默契的知音关系,使他们能敞开心扉,坦然相对,真诚评价,善意鼓励。在这样的一个友好氛围里成长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正确看待生活的能力和机智处理问题的能力。作文与作人就这样和谐地统一起来。
阅读仅仅是自出文集活动激活的的一种交流方式,同时被激活的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家长的交流。文集搭起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灵之桥,让原本极易晦涩的交流和谐起来、流畅起来。

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文集不仅是一项极有意义的语文课外活动,它更是一次研究性学习极好实践。这一活动真正地把教学的落脚点由教师主体转向了学生主体,它追求的是活动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燃烧、精神的拓展和心灵的飞翔。它不追求科学知识结构的构建,不去欣赏现有科学宫殿的美轮美奂,更不是重复前辈科学家的足迹,而是让学生进行一次异想天开的精神和行为的探险。鼓励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文集吧,我们相信,这样的引导和努力会促使未来出现更多的,可以和《鲁迅文集》、《郭沫若文集》相媲美的新文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9:05 , Processed in 0.06210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