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人生哲学的教育影响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 09:1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人生哲学的教育影响力(《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摘   要:人生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将人生问题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从而可为教育提供理想的构想。一个时代的人生哲学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往往首先从宏观层面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而教师的人生哲学作为个性的体现,则更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更直接、更持久。
  关键词:人生哲学;教师人生哲学;教育观;教育行为
  作者简介:陈荣,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哲学方向(湖北武汉   430079)。
  一、人生哲学制约教育的价值取向
  人生哲学与教育有着共同的趋向。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的哲学理论、人生经验的哲学化,它运用一般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结合有关人生的科学知识,总结人生的经验,并把经验、知识和哲理融为一体,解释人生的实存,阐明人生的价值,指出人生所能达到的境界,从而展示人生应当所为的生活。教育也关注人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关注人生的真善美,目的是使人从现实的人变成理想的人。二者的融通之处在于对人生的反思、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只不过人生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将人生问题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从而能够为人类生活和教育生活提供理想的构想,为理想的教育提供理想人格的构想。
  人生哲学是教育价值取向最直接的哲学基础,尤其是人生哲学中对人的本质、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对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等等的看法,对确立教育目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对教育的目的做过各种各样的规定,如有的主张教育旨在发展人的各种天然禀赋;有的认为教育是要向儿童灌输各种知识和道德规范,为进入社会做准备;而有的反对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举出。在此,我们要讨论的是为什么他们各自提出这样而非那样的教育目的,他们的这些教育目的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德国教育哲学家赫尔巴特首先考虑了教育理论的基础,提出教育学的两块基石,一块基石是伦理学,它决定了教育目的;另一块基石是心理学,它决定着教育方法。德国另一位教育哲学家那托尔普认为还应加上认识论和美学,这二者对教育宗旨和教育方法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对教育目的之基础的看法反映了西方教育史上把体、德、智三育作为教育目的的传统看法,尤其承袭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将哲学中追求的真善美与心理学中研究的知情意结合起来构造的教育哲学体系。这种看法在20世纪20年代初由我国较早研究教育哲学的范寿康等人引入国内,对我国教育界发生了较大影响。范寿康在《教育哲学大纲》中指出,教育的整个目的在于将一个实在的人提高到理想的人,前者属于“人性论”,后者属于“人生观”,二者都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前者是记述和说明,后者是规范和评价,因此教育目的的规定当然大部分非根据伦理学不可了。[1]笔者认为,其实这里所强调的伦理学在更广义的意义上应该是人生哲学。
  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选择,历来就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研究者常常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看法归结为相互对立的两大派:一是“个人本位论”,一是“社会本位论”。前者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后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总的看来,个人本位论者从人的本质中引申出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中引申出教育目的,二者观点虽然对立,但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从各自的人生哲学中引申出教育目的。可见,从古至今,教育上的见解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教育者重视人生哲学却是千篇一律的,他们对教育所发议论都以各自所固有的人生哲学作为理论依据。
  二、时代的人生哲学与教师个体的人生哲学
  这里所谓的时代的人生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人生观,有一般的哲学观点和方法作指导,同时反映着时代的精神。它往往反映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人生模式和人格理想。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其不同历史内涵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形成人们对生活、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不同体验、不同理解和不同的把握,形成了不同时期的人生哲学,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生哲学更是在每个时期都会有所不同。而教师的人生哲学具有自身的个性,一个人怎样追求自己的人生,在一定意义上是个人的事情,他对生活道路的选择也主要是自我意识的结果。它带有经验性和偶然性,缺乏理论性和稳定性,确切地讲,只属于普通的人生观,它可以与时代哲学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然而,它对教育的影响更直接、更隐性、更持久。教师个性的人生哲学更直接地影响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我们通常在归纳、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哲学时,往往就从时代的、主流的人生哲学入手。如上述第一个问题中所讲的人生哲学对教育的影响,就是指时代的人生哲学。而对于某一时期的具体教育过程而言,教师则是最实在的执行者,他自身的人生哲学无疑将指导其思想和行动,这也使得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育艺术。
  三、教师的人生哲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
  社会当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诸如保持对人类能力所能达到的最深层事物的认识,具有规律性的智慧人生;不以他人或他物为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的内省式人生;感性地享受生命的人生;参加集体活动,与他人和谐协调,并采取积极行动的协同型人生;随机应变,不一定局限于一种生活方式的多元主义人生;在和平与稳定中追求快乐的安适型人生;顺应自然的老庄式人生等等,每一种生活方式都代表不同的价值观。人们的每一种生活方式及价值观,都是自己行为方式的一个非常现实客观的思考场。教师的人生哲学为他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提供了参照,使教育更具有现实性、具体性。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他们个性的人生哲学的折射,人生哲学是他们教育理念和行为的必需参照。比如,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他的儒家出世的人生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则是他人生奉献与创造的理想之具体化;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更是为其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因而,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增加学生的学识上,他们对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方式、态度无疑也有很大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不是那么立竿见影,所以,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尤其是在只注重学习的外在价值的今天。
  教师个体的人生理想,会影响到他对教育目的的反思、批判和引导。一个利己主义者的教育理念中自然不难看到对教育“个人本位”论的推崇,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忽视;一个现实功利主义者的教育理念中,我们也不会看到他对教育超越价值的关注。个体关于人生理想的认识,必然反映在他对教育目的的要求和对教育功用的质问中,反映在他对教育带有个性的解读和考问的过程中。
  教师个体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取向等会影响教育过程的实施。教师的态度、职业道德、人格、作风等等通过自身的形象、人格魅力呈现出来,并且这些方面都会在学生眼中得到放大。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感染、熏陶,从而影响学生,影响整个教育过程。因为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把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始终如一的敬业态度、好学多思的进取精神、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正直诚实的做人准则、坦诚热情的待人情感、审时度势的思想作风,以及平凡朴实又令人敬佩的生活理想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毫无保留地流露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人打交道的人。每个人(尤其是孩子)从养成文明习惯、获得文化知识,到确定个人倾向性,形成人生观、道德观,教师的影响常常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应当用自己的思想和人品去使知识发挥威力,从而唤起学生做“真正的人”、 “大写的人”的渴望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2]
  四、教师应自觉引领学生的高尚人生
  智慧要靠智慧来培养,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对祖国的忠诚要靠真正的为祖国服务来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主观上想怎么样,还要看教师自身是什么样。一个有抱负、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极有可能为了学生在承受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努力引导一种崭新的教育行为。而一个得过且过、对工作没有多少热情的教师,往往可能采取冷漠的态度,只做一个上传下达的传声筒,而毫无自己的教育见解;一个崇尚理性、仁慈和宽容的教师,会将这些教科书里没有的东西蕴含在他的讲课方式中,来培养学生的这些为人的重要品质;而一个只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老师,可能只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帮助学生取得升学考试的成功以达到一些外在的目的。我们有些老师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备课教学,但是脑子里想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眼睛盯着的是学生的分数,很少思考和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这样的工作尽管辛苦,但是缺乏方向,孩子将来能否成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创新能力的人,恐怕就要受到质疑了。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旨在把提高每一个孩子的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素质,包括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各种素质中最具统率作用的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核心观念,属于学生的精神生活范畴。而这些素质也正是一些无法取得明显效果、无法量化、无法一蹴而就,但偏偏又是学生具有高尚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这就更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潜移默化。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生活态度,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曾坦言,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3]假如读过商友敬主编的《过去的教师》一书,我们更会在季羡林、钱学森、苏步青、费孝通、汪曾祺、钱穆、丰子恺、梁秋实等大家对自己的学生时代以及恩师的回忆中,感受到昔日教育者的风貌,他们怎样为师、怎样做人,会对教育、对学生产生何等的影响!
  教师应当以各种有益的方式,以自身的人生阅历、人生经验、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进行人生导引,增进学生对社会、对时代特点的理解;让学生看到自身生命之价值,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觉悟、对人生幸福的积极追求,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和谐的自我,以更好地适应于社会与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生活态度需要教师的精神引领,而教师精神世界的来源之一就是教师的人生哲学,与其人生哲学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范寿康.教育哲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7.
  [2]张凤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理念对我国教师职业精神和人格品质培养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85.
  责任编辑:武   杰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Life Philosophy on Education
  Chen Rong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Life philosophy offers a higher level of insight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angle. It will provide education with ideal concepts. A life philosophy will be a guiding force of value, and usually influences the educational value from a rather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But the teacher’s life philosophy that embodies his or her characteristics will influence the idea and behavior of the teacher. This kind of influence will be more direct and lasting.
  Key words: Life Philosophy; Teacher’s Life Philosophy; View of Education; Education Behavio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59 , Processed in 0.1065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