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学习低效性的多维因素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8期) | | | | | | |
摘 要:尽管大多数研究表明合作学习非常有效,但在日常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不足,师生缺乏合作学习的经验基础,教师缺少系统的培训,教学缺少充分的准备;二是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应用,教师忽视合作学习基本要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内化创新、监控指导和教学反思;三是合作学习各方的沟通不畅,缺乏有效合作。
关键词:合作;合作学习;低效;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有效合作学习对小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10YJC880058)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蒋波,男,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学习与教学心理(江苏常州 213001)。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合作学习被看作是治疗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这一“顽疾”的灵丹妙药,而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合作学习的大部分研究都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合作学习既可以大规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同伴关系、自尊等社会性因素的发展。尽管合作学习在实验状态下有效率达72%,但在日常教学状态中效果却并不明显。[1]究其原因,除了合作学习的方法程序比较烦琐之外,更主要的问题出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者、实施对象及重要相关者身上。本文拟从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和沟通合作等方面对合作学习低效性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以减少实施合作学习的不利因素,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准备不足:合作学习缺乏实施基础
1.师生缺乏合作学习的经验技能。对学生而言,传统教育体制和残存的应试教育思想导致他们缺乏合作学习的体验,更缺乏合作技能的训练。尽管有时学生会在实验组、项目组中进行合作学习,但这仅占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很少部分。[2]学生的合作基础非常薄弱,缺乏互动合作的技巧,导致合作学习很难顺利进行。如果简单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将很难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也难以形成密切的同伴关系。因此,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同时也为了确保学生将来能有更多的合作,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技能教学。[3]对教师而言,在他们的中小学时代也多缺乏合作学习的体验。即便在他们进入大学后,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看,仍然缺乏合作学习的机会。工作后,很多教师相互保守教学经验,缺乏互助合作,而更倾向于个人单干和相互竞争。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合作经验和技能,在面对合作学习中的种种问题时,常常难以给予学生及时有效地指导和帮助。
2.教师缺少合作学习的系统培训。合作学习理念方法的接受需要经历一个认同、接纳、模仿和创新的漫长过程,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也需要经过一个培训、实施、反思和调控的反复过程。合作学习的方法程序较为复杂,往往需要对教师进行前期培训。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很多教师经常运用合作学习,但他们却很少,甚至没有接受过合作学习的专题培训。很多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教学前无准备,教学中无监控,教学后无评价,而只是形式化、公式化地实施合作学习,使得他们的“合作学习”貌合神离、偏颇失衡。因此,如果缺乏相应的培训,对教师来说,合作学习将导致一场噩梦。结果,教师会导致失败的决定,再也不会采用合作学习。[4]
3.教学缺乏合作学习的充分准备。在大规模推广应用合作学习之前,学校领导首先必须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整合教育资源与环境、改变教学评价机制。其次,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细致的课前准备,如合理分组与排座、明确评分规则和奖励标准、备课等。最后,学生需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建设,熟悉角色与课堂规则,练习小组活动技能等。但是,学校领导往往轻视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忽视进行严格的教学实验研究,无视校园合作文化氛围的营造,忽视对学生及家长的宣传介绍;教师在教学前缺乏对分组排座、学习任务、问题解决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准备;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在实施合作学习时,往往显得十分仓促,令人感到力不从心,这就使得合作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实施不当:合作学习缺乏有效应用
1.误解误用,忽视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经典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积极互赖、个体责任、积极互动、社交技能和小组加工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其原因可能在于学校中个人主义学习方式的盛行和教师对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不熟悉,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方面训练不足,结果导致他们缺乏对合作学习的完整理解。[5]很多教师将合作学习与小组学习、讨论学习、共同学习等相混淆,将合作学习窄化为生生合作学习或固定小组的合作学习。有的教师误认为所有课堂都可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随时进行,合作学习坚决排斥竞争学习,不再需要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6]他们只是形式化地实施合作学习,重小组合作学习,轻个体独立学习;重合作学习,轻竞争学习;重学生自主合作,轻教师主导监控;重学业成绩提高,轻综合素质发展;重教学过程实施,轻课前准备和课后加工[7]……使得合作学习“形”至而“神”不达,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机械模仿,缺乏合作学习的内化创新。在借鉴经典的合作学习方法时,很多教师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他们多关注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而很少研究其内在机制;多关注合作学习的基本程序,而很少考虑学科特点、教学内容与学生基础等因素,很少对合作学习程序方法进行发展和创新。如果只追求外在形式,满足于做表面文章,将会失去合作学习的真谛,只会给人造成生搬硬凑、矫揉造作之感。实际上,每个教师都会面对一个复杂和独特的环境、学生和需要的组合,所以,合作学习需要被改编和精制以适应每个教师的独特情况。[8]
3.课堂混乱,缺少合作学习的监控指导。很多教师忽略指导学生有效地与同伴交流,缺少监控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这使得合作课堂容易产生诸如噪音大、人际冲突、一言堂、个人单干或包揽任务、搭便车、责任扩散、开小差等问题。由于缺乏经验和培训,很多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往往顾头忘脚,他们专注于合作学习的程序环节,而忽视合作课堂中的种种问题,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4.方向迷失,缺乏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很多教师在合作学习任务完成后,就觉得大功告成,而很少对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经验与教训进行反思,更缺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反思。如果不进行批判反思,教师就无法改进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就难以进一步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高人一等的教师。[9]因此,教师不管多忙,都要抽出一定时间来指导学生,或同学生一起反思小组活动的情况。
三、沟通不畅:多维主体缺乏有效合作
1.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校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教育行政部门常以“红头文件”“会议通知”等形式对中小学校进行单向指导,但是,以合作学习为代表的新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能单凭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声令下”,说转就转,也不能任由学校教师随心所欲,想转就转。自上而下的政策带来的是灾难而不是解放;自下而上的方法产生的是零零散散的花絮而最终陷入不可控制的地步。[10]由此,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学校,亲临教学一线,聆听师生心声。学校领导也要理顺沟通渠道,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做到下情上达。
2.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很多理论研究者往往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理论对教学实践一定有价值,一定会被教学实践者(教师)所乐意接受。事实上,很多理论研究常常是“隔靴搔痒”,难以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教师由于缺乏指导,在应用理论时犹如“盲人摸象”。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各自拥有独立、独特的研究系统,亟待加强有效沟通和合作,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互助双赢。
3.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合作学习特别需要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这样才能导致他们更为主动地参与教学。但是,很多学校领导为了表明改革的力度,推进改革的进程,往往会行政命令式地对教师施加压力,希望“一呼”能得到教师的“百应”。实际上,这会导致教师把合作学习看着一个额外的负担,一个领导强加的任务,因而也就难以发挥自主意识,难以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人总是欣赏并肯定自己发动的变革,而抵制他人强加于自己的变革。[11]因此,合作学习不可能强制推行,而必须通过有效机制和合理手段来激发教师的需要和兴趣,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4.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合作学习主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及师生之间的合作,而很少关注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很多教师深受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残留思想的影响,他们信奉“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等错误思想,导致相互封锁教学资料、保守教学经验,缺乏深入合作。尽管传统教师职业具有相对独立性、个体性的特点,但是教师劳动成果的取得却是集体性的。教师不能再是“单干户”,而必须成立“互助组”。相应地,当前的教师教育计划应该以课程和现场体验的方式,向未来的教师传授合作学习的方法。[12]
5.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我国传统教育一大弊端就是,教师轻视甚至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一切都由教师说了算,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13]很多教师往往“目中无人”,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基础,短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忽视学生合作中的问题。他们继任为合作学习课堂的主人,而并未从台前退到幕后,他们既是导演,又是主演,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有时只能以听众、观众的身份作“壁上观”。这只会导致教师“导”不明,“演”不精,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6.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很多家长对合作学习怨声载道,担心浪费孩子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国外的研究也发现约有80%的教师报告他们从未,或者很少收到来自学生家长对合作学习的积极响应。[14]这是由于教师对学生家长的宣传不够,忽视与家长的沟通所造成的。很多教师往往认为合作学习只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无须惊动家长。从本质而论,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应该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15]学生合作技能的形成除了课堂合作学习和校园内有限的合作活动之外,也需要在家庭中进行教育和训练。
参考文献
[1]王凯,聂俊.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J].集美大学学报,2003, 4(3):79.
[2]Slavin R E.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1, 38(8):655.
[3]Leon L A, Tai L S.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 team-teaching environment [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2004, 79(5): 290.
[4](美)麦金太尔,奥黑尔.教师角色[M].怡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40.
[5] Veenman S, Kenter B, Post K.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Dutch primary classrooms [J]. Educational Studies, 2000, 26(3):300.
[6]蒋波,谭顶良.合作学习:种种误识与基本要素[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27-31.
[7]蒋波.试论合作学习的十大误区[J].教育导刊, 2010,(2):79-81.
[8]Johnson D W, Johnson R T.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J]. Education Digest, 1993, 58(8):62.
[9](美)巴里斯,爱丽斯.培养反思力:通过学习档案和真实性评估学会反思[M]. 袁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96.
[10](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1.
[11](美)约翰逊等.领导合作型学校[M].唐宗清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38.
[12] Mueller A, Fleming T. Cooperative learning: Listening to how children work at school [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1,94(5):265.
[13]谭顶良,周敏.学习方式的转变: 热点冷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67.
[14]Veenman S, Kenter B, Post K.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Dutch primary classrooms [J]. Educational Studies, 2000, 26(3):293.
[15]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3):46.
责任编辑:韦 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