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阅读走进聋生课堂
吴如冰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也是一种生命活动,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又能引领学生亲近母语,习得语言能力,增长言语智慧,更能丰富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关注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荡涤的过程,学生精神体验的过程,学生生命改造的过程。
特校的老师多次听取了普通中小学校老师的讲课,深为课堂上声情并茂的场景所感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理念在普校课堂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特校老师感触颇多,认为特校的课堂缺乏生机,互动能力差,学生说话、作文能力提升慢,缘于对文章的理解不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缺少了读,就缺少了语文的生命力。
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在课堂阅读教学方面我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营造氛围,注重阅读教学的情趣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产生阅读的愿望,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让阅读教学充满情趣,因为只有有情有趣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充分吸引学生走入课堂,走入人文,去主动亲历语言文字,感受乐趣。
聋生的视觉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聋校的语文课堂中,采用创设与文本想对应的情景,设计丰富多彩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和游戏,特别是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态的教学方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觉自愿的学习。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多媒体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可爱的小蝌蚪、飘动的水草、彩色的小石子,精彩的画面,激发学生视觉上的愉悦感,学生的兴趣陡然高涨。教师自然的提出教学目标,学生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欣喜进入了阅读学习中。课中,教师充分的创设情景,然后就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对话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让原本胆小缺乏自信的聋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角色的表演,显得那么活泼自信,使枯燥的课堂显得情趣飞扬。
作为聋校的语文老师,还要学会“煽情”。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教师的情感点,找到三个情感点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把遥远的讲得亲切,枯燥的讲得有趣。同样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中,我们让孩子享受的不仅的童话的纯美,还有“找”的过程中点点滴滴智慧的力量,以及成长的快乐!这才是学生内在的充实的乐趣所在!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中有阅读的欲望,学会阅读,拓展智慧,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成为学生阅读兴趣的增长点。
二、发展语言,抓住阅读教学的审美性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阅读,从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阅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从而发展语言。
例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阅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阅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并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以文为本,把握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由于聋生的听力缺陷和手语限制的种种不足,使他们的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缺乏整体性和概括性。作为教材的一篇文章,它首先是一个整体,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个整体,获得第一手信息,进而再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进入深入的品味。一句话,只有先通览全局,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特点,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精读、研读,从而真正的做到“与教材对话”。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对全文有整体的认识。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哪儿?”
生:“颐和园”。
师:颐和园有什么特点?
生:美丽的大公园。
师:课文又是从哪些景点来介绍颐和园是美丽的大公园呢?
生: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聋生的整体感知差,通过引导和板书对整篇课文有初步的印象,为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和精髓进行阅读与感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样再让学生读课文,通过阅读,加深理解,读出味道,受到景色美和语言美的感染和陶冶,课文所表达的爱美情趣,游览时的愉悦,对古代建筑物的赞叹以及由此引发的自豪感就跃然而出。学生分别感受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既了解了游览的顺序,又给课文划分了段落,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我们才能更好的利用教材,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开放课堂,关注阅读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即生活。的确,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诗意的生活。聋生的生活接触面非常窄,由于环境的限制,生活体验的缺乏,教材更新的缓慢,使得聋校的语文教学远不如普通学校那样生动有趣。聋生学习的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能应用,更不能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打通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之间的界限,必须和学生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让阅读回归生活本真,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
例如聋校二年级的教材看图学词部分,还有这样两个词:“照相馆”、“理发馆”,如今的大街小巷都找不到这样的招牌,显然这两个词不能满足学生现代生活的需要。我让学生想想那些照相和理发的铺面,看看那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学生发现照相的地方有的写着“影楼”,有的写着“摄影屋”,还有儿童摄影、婚纱摄影等等,理发的地方有的写着“发廊”,有的写着“美发屋”、“理发店”、“形象设计”等等。这样做就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瓜籽怎么放》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感知两种方法,再请学生做实验,按照两种不同的经验方法种一种,看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果,谁的方法对。学生在种的过程种释放了双手,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加强了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的交流,获得了生活的经验。
五、以人为本,促进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具有探究性、创造性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与作者的平等对话。新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应当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当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涌动的时空,就必须让每个聋生大胆的说出来,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的“潜在知识”,在课堂阅读中充分展现个性化的思维和语言,让他们成为课堂以及自己的主人。
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很多聋生在阅读时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无法形成体验或体验不够深入。因此,首先我们要和聋生构建一种能够平等、亲切对话的交流空间。尊重学生,使得学生将想说的话敢于说出来,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对聋生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体验也要爱护,因为这种细微的体验将爆发出思维的火山。其次,阅读文本是引人求真、向善、唯美的,让学生品味文本的魅力并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巧妙机智的引导必不可少。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捕捉,敏锐的发现学生对话中和文本重点的结合点和邻近点,不断的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文,这篇文章用简练生动的文字描写了春天里的景象,很适合学生阅读,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边朗读边想象:麦苗苏醒了,睁开了眼睛,油菜花金灿灿的,在随风舞蹈……而聋生的手语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舞蹈,读着读着,孩子们配合着我的语言变成了一颗颗小麦苗,一朵朵油菜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睁开了双眼,伸着懒腰,打着呵欠,伸展着柔软的肢体舞蹈着。此刻,课堂就是田野,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阅读是聋生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聋生通过阅读来理解所学的语言、积累词汇、掌握句法结构,更是通过阅读,弥补他们在语言上的缺陷和损失。阅读同样倾注了聋生的情感,不要因为它的难于实施而忽视了它的存在。有感情的阅读,能真实的触摸孩子的心灵,让阅读伴着聋生快乐成长。
| | [信息来源:吴如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