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教学:从“写作体”向“生命体”回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 09:1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教学:从“写作体”向“生命体”回归(《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摘   要:生命缺失依然是当下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职。生命性是写作的本质特性,作文教学应从“写作体”向“生命体”回归。生命第一,作文第二。教师用生命去教作文,学生用生命去写作文,这是作文教学回归“生命体”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命体;唤醒;爱的感觉
  作者简介:黄金权,男,江西省余江县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江西余江   335200)。
  与生命相比,所有的作文知识、方法和技巧,都必须退位。
  长期以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生命的完整的理解,往往把学生看作抽象意义上的客体——“写作体”。作文知识、方法和技巧大行其道,作文分数大显其威,教师把自己掌握了的写作的“知识结论”或“正确的大道理”灌输给学生,就以为是进行作文指导,教师以为给一道作文题,提几点要求,批一个分数,读几篇佳作,送几句点评,就是进行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与教师的生命相分离,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生命体验、生命言说欲望和言说动机相分离。忽视了作文本是人的精神的家园、生命的言说,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人的生命的灵性遭到漠视,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被抹杀了。当作文离开生命本体,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实践,学生便大规模地逃离作文,“编造”便成了学生对付作文的“有效武器”,作文成了折磨学生的“凶手”。忽视生命体的模式化、功利化的作文教学,恰恰让孩子们在语言的学习中丧失了最鲜活、最灵动的语言,在学习表达中丧失了最属生命的表达,在最属生命的课程中丢失了生命。当今作文教学所存在的功利化、技术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其最大的缺陷和偏颇之一,就是只重视作文的形而下层面,而忽视其形而上层面,当然更不可能关注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于是,作文往往只有体而没有魂,也就是说,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切入作文之魂——人的生命。可以说,对生命的漠视是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职与不幸。
  作文教学向“生命体”回归,意味着对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意味着将作文教学思考的视野从学生的写作领域转变到生命领域,将作文教学发展的目标由写作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意味着跳出作文看作文,意味作文是生命的言说,作文教学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作文教学向“生命体”回归,就是坚持以生命的方式把握作文,教师用生命去教作文,学生用生命去写作文。在目标向度上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健全人格为旨归,在内容向度上以学生真实的生活实践为纽带,不断满足和提升生命的需要,形成尊重、激励、多元的作文教学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找到自信和价值,使作文成为生命的快乐歌唱。
  一
  作文教学向“生命体”回归,首先是因为写作本是生命的言说,是人的生命的活动,是言语生命的本质需要。生命性是写作的本质特性。这是作文教学回归“生命体”的首要前提。
  写作的本质就是宣泄内心情感的律动,是生命的倾诉过程,是心灵的表达过程。换句话说,“作文是生命,是心灵,是情感,是尊严,是荣耀。……是本真的袒露,是压抑的冲动,是秘密的公开,是温馨的表白,是内在的觉醒,是跳跃的音符。因此,作文的世界是‘言’的世界,‘心’的世界,‘情’的世界,‘人’的世界,是丰富的精神家园。”[1]当下,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着力点还放在“生存写作”上,即满足学生的“应试”之需。这种过度功利化的作文,往往有自己的“行规”、“招式”和“套路”,日益被模式化、公式化,从而使写作的本真,距离人的心灵和生命越来越远。显然,这种外在的生存性的被动之需仅仅是学生写作的一种“拉力”、“压力”。作文必须成为学生内在的主动之需,即“生命写作”,这是指向生命本体的以精神创造和自我实现的为旨归的写作。所有的痛苦、欢欣、感动、幸与不幸都因是生命的原态而美好,所有的理性因之与生命有关而变得高贵。这是回归“生命体”写作的应有之义。事实上,脱离了学生生命需要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究竟应满足学生的哪些生命的需要?
  让我们一起去敲开“需要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的学术思想之门,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作文本应也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些生命的需要,但我们稍作分析,便能发现,在作文教育中,学生的尊严与爱的需要,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远未得到体认或满足,这也是学生不喜欢写作的根本性原因。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没有满足学生尊重与爱的需要。有位小学生写了一篇《我的理想》作文——“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人员),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2]老师画了大大的红“×”。批:“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这篇作文是学生本真的表白,心灵真实的倾诉,是一份朴素而动人的情感,却遭到老师的封杀。显然,这样的评语,淹灭了孩子的爱心和用习作诠释心声的热情。教师根本没有把作文视为生命的言说,视为生命的需要,没有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更别说是尊重与爱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这个案例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至少说明一点,学生尊重与爱的需要在作文和作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一个羞怯内向的小男孩把太阳写成了绿色,还戴上了帽子,围上围巾。他的作文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哄堂大笑:“多可笑的太阳啊,怎么会有绿色的太阳呢?居然还戴着帽子和围巾!”小男孩在同伴的嘲笑声中慢慢地低下了头。这时教师闻声走来,深深地注视了他片刻,然后猛地大声说道:“同学们,这是我所见的最有创意的作文!你们能猜出作者的意图吗?”“他写的也许是一个冬天里的太阳,冬天很冷,太阳得戴上帽子,围上围巾。”“他也许希望地球上多一些绿色,所以把太阳写成绿色。”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小男孩又自信地昂起了头。在此,教师及时肯定赞赏这位同学在作文中所表达独特的心灵的感受。这是一位多么懂得欣赏和善于满足学生生命需要的教师!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爱,找回了自信。这种触及人的心灵、关注生命的品赏,永远是学生作文中最需要的生命的营养。
  作文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爱与尊重的需要,更应满足学生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期盼,那就是人还要活得有尊严、有风采、有价值。当作文成为这样一种生命活动的价值取向的时候,学生必然会去追逐它。当某个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班刊、校刊或报纸上拉二连三地发表文章,班上的同学必然会对他刮目相看,他也必然会很快地产生强大的写作信念,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要利用墙报、黑板报、班刊、校刊、广播,乃至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尽情地给学生创设更多发表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发表是写作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是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真正回归生命的作文教学,教师总是把作文视为生命、情感和心灵,总是选择无条件地尊重每个生命的尊严,满足每个生命的需要。
  二
  作文教学应真正切入作文的主体——学生之生命,尊重生命发展规律,让学生感悟作文背后的生命意义。这是关于作文教学回归“生命体”的主要涵义。
  我们的作文教学要真正切入学生的生命,就应把学生看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而不是一个简单机械地接受写作知识、训练的“写作体”,要关注丰富而完满的人性及其培育,包括作文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人生理想和激情的点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情感和情操的熏陶,个性和潜力的挖掘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育等等,而不是将人看做是无个性的无差异的人,只关注对其进行作文知识灌输、作文技巧的训练。真正的写作来自生命。当所写不是自己愿说想写的东西时,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学生内心真实的言说欲和表达冲动,学生“愿写”的写作意识,是作文教学切入学生之生命的首要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要关注自己的生命独特体验,摆脱“假、大、空”的伪写作主题,实现“吾手写吾心”,从逼仄的生活空间走了来,去拥抱自我,拥抱社会,拥抱人生,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要使学生做到用生命去写作文,不仅在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上要切入“生命体”,而且在为何写和写有何意义的问题上要切入“生命体”,既要关注写作文对人的外在功利的意义,更要重视写作对人的内在生命的意义,包括心灵世界的丰富、精神境界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如果将写作的意义仅仅局限于外在的功利层面——为分数、为应试而写,那么,写作就失去内在的动力和精神支柱。然而事实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这些基本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为应试写作”,实质上也已经设定了一种写什么和怎样写的作文模式,那就是以考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化、公式化的作文,最大的缺陷和偏颇之一,就是与生命脱节。它从根本上漠视学生的生命需要,忽视引导学生用生命去体验、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忽视人的生命的主动性及发展差异性的规律,忽视了写作的“生命整合律”。
  写作活动实质是人生命中的思、言和情的整合过程。“思”得好才会“言”得好,“思”得水平直接影响“言”的水平;“思”的产生、存在和交流又依赖于“言”,“言”的水平又直接促进和提升“思”的水平。同时,没有“情”的“思”、“言”是不存在的,“情”是“思”、“言”的动力。“情”的参与极大地提升“思”、“言”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情”的加入,感受和体验才会丰富多彩。有“思”、有“言”、有“情”,是人之为人的确证,这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在这个整合过程中,如果缺少生命中某种应有因素的参与,或者是某种因素作用发挥不当,或者是整体协调做得不好,都将影响写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文本的质量。写作文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自成一体的生命形式。根本原因就在于是生命中多元因素整合为一的产物。思、言、情相合互融的“生命整合律”是所有写作活动存在的一条写作基本规律。
  背离写作的“生命整合律”,任何创新的作文教学,任何希望从某个方面或环节下工夫,来解决作文的问题,恐怕永远只能是“希望”而已。
  “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在影响教育价值的因素中,有一个规律是属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主动性,它是人的素质的核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没有它的支持,人是无法‘站立’的”。[3]无视人的生命主动性及其发展差异性的规律(人的认识之差异,人的情感体验之差异,人的智能之差异),让我们尝尽“苦果”。
  当代许多语文教师总在“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这样强硬和机械训练的结果是“牛”很累很厌,教育者也很累,教学的效能却极低。正如言语表达是人的生命本能一样,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也总是做着“摁着牛头吃草”傻事吗?许多学生根本就不喜欢作文,许多学生连作文的“温饱水平”都尚未达到,连基本的写作能力也不具备,我们有的老师却在那里大谈“个性化”和“创新”,其结果可想而知。作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分层次的,作文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作文的指导方法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让写不出的写得出,让写得出的写得像,让写得像的写得好,让写得好的写得更精彩。让厌恶写的变得不厌恶,让不愿意写的愿意写,让愿意写的乐于写,让不会写的会写(让思维混乱的变得不混乱,让语句不通顺的变得通顺),这样的写作教学,才是贴近生命、回归生命的写作教学。
  尊重这些规律,是回归“生命体”作文教学的第一要求。背离了这些规律,就背离了“生命本体”。今天的课堂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先宣布作文题目,并板书作文要求。例如“记一件偶然发生的事”,写作要求是:(1)题材必须紧扣“偶然”这个关键词,中心思想要具体明确;(2)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内容具体;(4)句子要通顺,不写错别字。姑且不说这样的“要求”如何,很显然,这不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也不能激起学生乐于表达的欲望,这样的作文课堂注定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低效的、令学生厌恶的。
  游戏与作文“联姻”,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有效的方法。
  游戏,生命的需要;作文,生命的表达。两者联姻,天造地设。把游戏引入作文教学,是作文回归生命的一种极好的路径。游戏精神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剥夺了它就犹如剥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色彩。“人的个性,像树的年龄,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起来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着爱与享受,……少年的一圈代表是玩耍和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的探索,……其中任何圈未完成,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就不完全。”(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李维榕)可以说,忽视游戏,就意味忽视孩子的生命,忽视生活中真正的少年儿童的个性。
  游戏的“趣味性”,最合少年儿童的口味(心理特点),最能激起孩子表达情绪和欲望,最能恢复语言的原本功能——表现与交流。孩子玩得越是快乐,对玩的内容越是感兴趣,表达的愿望就越强烈,表达的情绪越强烈,作文就越是开心投入。孩子们此时此刻想的是把游戏时那有趣、热闹或者安静的场面和各种各样的神态记录下来,把自己心中的兴奋和快乐写出来,告诉别人。这就是真正的作文。真正的作文,只知道快速、明白表达自己的情感,顺手写来,毫无拘束就可以了。作文步入“自由王国”,学生的“我正在作文章”意识暂时搁置了,也就是说,孩子们“忘记”自己正在作文。作文,就这样回归生命。
  三
  作文教学应真正切入语文教师自身之生命,热爱言说,坚持以生命的方式教学生作文,以爱唤醒爱。这是关于作文教学回归“生命体”的重要涵义。
  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真正切入学生的生命,作文之生命,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形而上的生命哲学的问题。作文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用生命感悟和把握。要是语文教师对写作不感兴趣,没有激情和追求,将自己的生命游离于写作之外,显然是难以切入学生之生命的。教师应将自己的生命真正投入到作文教学中,做一个热爱言说、热爱读写的人,从而将自己的人生变成“言语人生”或“语文人生”,才有可能真正体悟到写作之生命及其对人自身的意义。试想,一个不热爱写作的语文教师,怎么能体会言语生命的骄傲?怎么能感受到言语创造的痛苦、快乐和幸福,又怎么能把学生言语生命唤醒?可以这样说,一个用生命去教作文的教师,必须是热爱写作的人。用生命去进行作文教学,教师要以自己的生命为学生打开原本逼仄狭窄的写作空间、思维空间,让他们发现一条条通向丰富写作的道路,促使他们在自由写作乐于表达的道路上前行不止。不是不要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知识和技巧,而是应生命地而非机械地传授写作知识与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他们教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与学生展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培育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总之,坚持以生命的方式去教学生作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师不断乐于读,不断乐于写。
  坚持以生命的方式去教学生作文,就是不断发现亮点,耐心地等待,真诚地赞赏和唤醒学生的生命作文意识。
  写作教学中,首先要不断唤醒学生的“爱的感觉”,促使学生用生命去体验生活、去发现生活之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们常这样说。但是,我们的孩子没有这双眼睛吗?比如说美好的风景,美好的情感,美好的事情。孩子们没有看到吗?不是,孩子们缺乏的是被生活之美打动的心灵。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心灵为什么会打不动?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心中“缺少爱”,确切地说是“爱的感觉”未得到唤醒。现在很多孩子患有“爱的感觉缺乏症”,对什么事物都“没感觉”,对父母、亲友、老师、同学以及各方面的给予他的爱全然“没感觉”。心中没有“爱的感觉”,当然就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爱和美。孩子们真的患有“爱的感觉缺乏症吗?”孩子心中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的感觉”,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唤醒。也就是说,孩子们的“爱的感觉”在沉睡,或被一些世俗的功利的尘土掩盖。
  对孩子“爱的感觉”的唤醒,北京实验二小教师杜娟英的做法让人很受启发。她提醒孩子张驰注意感受周围人对他付出的爱。她讲了这一件事:邻居家住着一对生活清贫的老两口。为了省电费,他们晚上不怎么开灯,很早就睡觉了。一天晚上,杜娟英夫妻俩去夜大上课,把年幼的张驰一个人留在家里。回来时,他们发现老奶奶的灯开着。听见院门响,问明是他俩回来,老奶奶就把灯关了。他便问儿子“张驰,你想想,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奶奶的灯为什么亮着?”张驰说:“噢,那是奶奶为我壮胆呢!”她又提醒儿子:“奶奶没有说,我可给你壮胆呢,我可是开着灯呢,我可为了你多花钱了,对别人的爱应该是默默地奉献的。”从那以后,张驰学会体味别人对他的关爱,尽可能地给予回报,他在初一的劳动课上学会了擦自行车,从此,每次自己过生日,他都会把父母的自行车擦一遍。张驰心中“爱的感觉”就这样被他的母亲唤醒。
  唤醒“爱的感觉”,关键是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感动性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追问缤纷的自然:一尾鱼因为什么而欢腾跳跃?一茎草因为什么而婀娜多姿?一只鸟在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想对你倾诉什么衷肠?可以发掘凡人小事的醇香:李大爷因为什么捡垃圾风雨无阻?奶奶这个“电视迷”因为什么突然“抛弃”了电视?妈妈为什么把剩余的菜汤倒给自己还笑着说菜汤最有营养?……恭敬地拉开帷幕,揭开面纱,便会在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事情、场景中得到一份感动。作家贾平凹是这样追问“落叶”的:“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拾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的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在感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感动,学生与他人,与自然保持和善、亲密、真挚的关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思想碰撞。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生命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都有可能斩断生命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感动会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处处感恩自然,感恩生活,就能感受到、发现到我们这个世界更多的美丽、美妙与神奇,就能发掘出更有情趣更动人的写作素材。
  其实,“作文的秘诀之一是‘爱’字功,……这是任何书上都没有讲过的。”(孔庆东)作文应成为用温暖的汉字竖起的一面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爱的大旗。
  爱是心灵的血液,是生命最多情善感的“眼睛”。爱的眼睛,最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爱的心,最能体验生活中真善美。生命中的爱,本就是永远感人的作文。心里有什么,眼里才会发现什么,心里有爱,眼里才会发现爱。当孩子们对事物没感觉,尤其是对爱没感觉时,他们的眼睛还能发现什么?以爱唤醒爱,以情激发情,以生命融合生命,是教师唤醒学生“爱的感觉”根本之计。
  回归“生命体”的作文教学,正是教师、学生、和作文内容这三种生命不断交流、对话和融合。对于“生命作文”来说,三种生命缺一不可。关键在于教师要以自己的生命去激发、引导学生用生命去写作,即切入学生的生命。要是没有学生之生命的积极参与,整个作文教学活动将失去其最根本的意义。
  作文与生命难分你我,词语与生命融为一体。语文教师永远别带着所谓的“作文要求和技巧”去会晤每一个灵动的生命,与生命亲近,所有的作文知识、方法和技巧,才会有味。
  教师只要用你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去与学生言语生命碰撞,只要每天将自己的言语生命之美和对言语的热爱与虔诚,裸露在学生面前,学生那永生不灭的言语创造的欲望和兴趣便会“不点自燃”。很难想象一个对言语表达缺乏由衷的热爱的人能引导学生热爱作文,也很难想象一个对生命缺乏爱心的老师能尊重生命的表达。一个不愿不会用笔抒写自己生命的老师永远不能发动真正的作文教学。
  生命第一,作文第二,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真诚地关注生命、回归生命、切入生命,所有丢失的梦,都将会找回,所有失去的生命快乐,都将会重现作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管建刚.作文革命——十大“作文意识”谈[J].人民教育,2008,(7).
  [2]我的理想[N].中国教育报,2004-3-8.
  [3]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责任编辑:韦   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3:42 , Processed in 0.0680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