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求意义比寻求幸福更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4 08:5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求意义比寻求幸福更重要
  ■简恒
  德国哲学家、畅销书作家威廉·施密德在《幸福》一书的序言中说,他写这本书,是为了让现代人在“突然发疯似地追求幸福”的路上稍作停留,喘一口气,想一想幸福究竟是什么?
  威廉·施密特是研究生活艺术领域的哲学家,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国语言,其中包括荷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脱维亚语、芬兰语、丹麦语和塞尔维亚语。到2008年为止,他的作品已累计出版40余万册。
  施密德在《幸福》一书中首先提出3个问题:幸福是什么?哲学可以为这一命题作出什么贡献?我们个人能够且必须做到什么?这涉及到我们面对生命所采取的精神态度。要把生活过成一种“艺术”,意味着除了追求生活的高度,还要追求其深度。
  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幸福?这个问题令我们烦恼不已。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恰恰是对幸福的不懈追求导致了我们的不幸?幸福不仅仅是一个词而已,重要的是我们给予这个词什么意义,这个词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作者认为,时下人们这种的追求幸福的狂热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在于关联破裂、意义缺失,由此产生了人人痛心却无力战胜的内心空虚和外在冷漠。可是,人们往往找错了原因,反而愈加急切地追求物质,寻找表面的快乐,试图以之填满意义的真空,结果徒劳。
  哲学和历史的学术背景,多年担任瑞士一家医院心灵抚慰师的身份,给了威廉·施密德对“幸福”不同寻常的理解,让他对“幸福”有着更直观的感悟,这一切汇聚成了《幸福》一书。该书可以说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一经出版就风行欧洲,已经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威廉·施密德提出,在旧有的种种“意义”纷纷消亡的当今社会,新时代人因为对幸福的误读产生了各种精神危机。人们认为幸福是持续的快乐,只有高潮有权利出现,而低谷则应该取消和摈弃,世上只能留下正面的事物。也许正是这种幸福观导致世人的不幸甚至患病。《幸福》一书对当代精神危机以及“幸福”进行了多层次的深入解析。作者指出,我们往往以为自己是在寻找幸福,其实是在寻找意义,幸福只不过是被选中代替意义而已。而由好运到快乐再到更高层的充实,是逐层递进的三重意义的幸福所在。作者鼓励大家接受平淡,正视痛苦和悲哀,顺应天性,进而提出了“人生的第一要务不是幸福,而是寻求意义”这样让人耳目一新的幸福观。
  周国平教授对《幸福》一书赞赏有加,欣然为该书作序并倾情推荐。他在序言中所写道:“一种站得住脚的幸福观,应该是能够肯定痛苦的价值的,应该立足于真实的﹑完整的人生,如此产生的幸福感必是深刻而持久的,你的人生也许会因此书而发生些许的改变。”
  周国平还重申,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人生第一要务不是幸福,而是寻求意义。全书共10章,后面6章的内容转入了对意义的探讨。他指出,意义即关联。按照我对其论述的理解,关联有两类。一类是我们的生活与有限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联,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出于精神动机从事的事业,皆属此类。另一类是我们的生活与无限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联,这实际上是指对人生的超验意义的信仰。作者强调,提供这种超验意义的那个至高境界是否确凿存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假设它存在能使生活变得更好,与无限的、神性的充实保持关联才可使人生获得真正充实的幸福。回头看那种作为充实之反面的忧愁,现在不妨承认,其价值正在于把人引向超验意义的寻求,因而也就成了充实幸福的一个重要因子。因而从哲学上界定,真正幸福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幸福》,[德]威廉·施密德著,黄霄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2:59 , Processed in 0.0749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