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4 19:2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执教: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
景洪春
评析: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唯一的听众》(上教版第10册,人教版课标本第11册)教学设计一
时间:20094
地点:杭州师范大学“浙派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

一、初读解题,整体感知
师:(板书:听众),“听众”是指听的人,(板书:唯一),注意“唯”右边笔顺,先三横再一竖最后一横。(补齐课题)“唯一”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
师:现在先检查预习情况。谁来读这些词语?(重点关注“蹑”的字音和字义,“懊恼”的字音)
出示:沮丧
蹑手蹑脚
懊恼
潜滋暗长

平静
慈祥
声望
首席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有什么特点?(第一组写我的表现,第二组写老人)
师:自由读课文,用上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识唯一的听众
师:题目是“唯一的听众”,“听”要用耳朵(板书:耳)。文中关于这位唯一的听众的描写是散落在各处的,自由读全文,划出相关语句。
出示: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整体读读这些关于老人的描写,想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她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师:“声望”的意思是什么?(名望)“首席”是什么意思?(第一位)
师:她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这位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还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是多么受人尊敬啊!(板书:教授、首席)
师:读读这些句子,梳理一下,争取让它们变成自己的话。
师:介绍一个人时,特别是你不认识这个人时,可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外貌、身份、神态)
师:这里的神态应该是老人最主要的特点,我们可以先讲身份,也可以先讲外貌。(生完成练笔后交流,教师评议)
师:轻声读读自己写的练笔,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生边读边修改)
三、辨析耳聋与耳“聋”
师:这位唯一的听众最重要最特殊的特征是什么?(板书:“聋”)
师:她是不是聋子?从哪里读懂她不是聋子?(出示妹妹的话,理解“聋子”后的感叹号和问号所包含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妹妹的话)
出示:“聋子!”妹妹先是一愣,随即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师:老人不但不是聋子,而且是听众中最会听的人,她可以很容易地听出别人拉琴过程中的瑕疵,而她为什么却偏偏说自己是个聋子?(联系1-5节初次见面时老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语句,交流讨论)
师:如果老人不说自己是聋子,我会怎样做?
师:教师小结:是啊,老人是为我而“聋”呀!(板书:为我而“聋”)
四、解读平静的眼神
师:出示描写老人眼睛的句子。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而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是作者的词语贫乏吗?平静的眼神背后,有着怎样丰富的内心世界,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可选一两处写一写。(生完成练笔后交流,师生评议)(板书:平静、慈祥)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
师:看来倾听就是要入耳地听、入目地听。(板书:目)
五、学习诗一般的语言
师:如果说教授为我而聋是不教而教的指点,那么她诗一般的语言就是声声入耳的激励。圈画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交流,出示: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老人的哪些话最打动你?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研读句子。(生交流)
师:(第一句)到底是谁打搅了谁?老人为什么要这样说?
师:(第二句)明明是“锯桌腿的声音”,老教授却说“我拉的非常好”,其实是——
师:(第四句)老教授为什么说“不介意我在场”?
师:老教授仅仅是在椅子上坐一会儿吗?(不是)分明是在用心聆听一个学琴者的苦衷。看看这个“”,倾听时不仅要入耳,入目,更要入心。(板书:心)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妇人?(生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第五句)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她为什么这样说?
师:老教授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使我练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自由读第9小节,与第1—4小节前后对照,划出描写我练琴时发生变化的句子。
出示:我又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我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师:从地点变化和动作变化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而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
师:这是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这是最重要的变化。
出示: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
师:“潜滋暗长”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师:“我”听了妹妹说的真相会怎样想呢?(音乐起)从悠扬的乐曲中听出了什么?(生交流)(齐读倒数第二节)
六、升华“”的艺术
师:课文为什么以“唯一的听众”做题目?可以换个题目吗?
师:现在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生看板书交流)
师:(板书:“”)老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她帮助别人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给予;培养别人处处照顾对方的心理,让拉琴者得到鼓励;他没有给我琴艺上的指导,却给了我最重要的东西——自信。
师:(边播放“”的演绎过程,边总结)老教授是真正的倾听者,她不但琴艺高超,而且懂得倾听的艺术。倾听,是一种艺术,就是入耳;入目;入心。倾听,是一种品德,一份鼓励,一份关爱。这恰好组成了繁体字“。老师备课时觉得这个“字,就仿佛专门为这位“唯一的听众”所设计,因为它诠释了老人美好的心灵,智者的宁静,让我们牢牢记住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个“”字吧!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二)
时间:2011年6月18日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

一、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师:(板书课题)“听众”是指听的人,注意“唯”右边,先三横再一竖最后一横。“唯一”什么意思?
师:作者先后在哪些地方拉过小提琴?遇到过哪些听众?在这过程中,他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待会儿我们交流。
预设一:作者先在自己家里拉琴,听众是父亲和妹妹,他的感受是沮丧和灰心。
师:(板书:沮丧)“丧”不要多一撇。
预设二:后来他还在树林里拉小提琴,观众只有一位老人,慢慢地他变得自信了。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他的“自信”?
预设三:地点是文艺晚会上,观众是成百上千的,感受是自信。
师:此时此刻,作者仅仅是自信吗?
师: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和他面对妹妹和父亲,面对老人,感受一样吗?
师:读书先要细细品味,再通过朗读把你的情感表达出来。我们把这些内容再读读。
二、复述我与老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师:老人是怎样使我由沮丧变得自信、自豪的?老人的语言是怎样的?
师:我们读读 “我” 老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师:要想把这“第一次见面”讲清楚,关键是复述好人物的语言。请大家勾画出老人的相关语言,想想这些语言应怎样转述给他人。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师:谁愿意把老人的话转述给大家听?
师:转述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比如复述课文时,人物的语言就变成了转述。看板书,我,一个年轻人,在开始拉琴时,沮丧灰心,是老人那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使我有了自信,这样一个过程,你能不能看着下面的提示把它复述下来?
出示:一天早晨,我来到了楼区后面的小山上,(环境怎样)(我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而转过身时,吓了一跳,(我看到什么)。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怎么想 )。当我准备溜走时,老人叫住我,(老人怎么说的)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她又说,(老人怎么说)我告诉她我拉不好。她又说,(老人又怎么说的)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
三、复述“我”在老人鼓励下发生的变化
师: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还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我依旧来到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我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你根据课文8-12节,说说我发生了哪些变化?生自由练读)
师:复述这段文字要注意什么?(环境描写,人物语言要转述,说清我的变化)
出示:创造性复述时,注意人称的变化,听老师说……,你能说吗?
创造性复述时,还要注意符合特定的语境,听老师说……,你能说吗?
师:请大家自由练习创造性复述8-12节。
四、想象我得知真相后的心理活动
师:知道事情的真相,当第二天早晨,我一如既往地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树林,老人早已静静地坐在那里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练笔。
出示:我一直珍藏的秘密被妹妹揭穿了,她是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威望的教授,她曾是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怎么想)
第二天,我又来到了树林,老人依旧如同往日一样,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面对老人,(我怎么想,怎么做)

师:要善于用课文的语言来表达,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我们再来看一看课文是怎么写的?(指名读倒数第二小节)
五、小结本文
师:我用琴声告诉老人,假如我在今后学琴的路上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我会怎样做?(克服困难,继续拉琴)(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复述课文和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些都是在语文学习中需掌握的重要本领。

评析:
研读前后两个课堂教学实录,可以强烈感受到景洪春老师语文教学思想的深刻变化。第一次教学,教师抓住一个“听” 字演绎出文本解读的主线:“初识唯一的听众”,“耳聋与耳‘聋’”,“平静的眼神”,“诗一般的语言”,“‘’的艺术”等几个环节,展现出教师文本解读的过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指向对老人美好德行的研究和解读。尽管从匠心独具的文本解读,酣畅流利的教学设计和诗一般的教学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的语文功底,但毋庸置疑,这堂课还是停留在“教课文”层面。二年后的这次教学,景老师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课文内容生成三个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活动:先是转述“我”第一次在老人面前拉小提琴时的情景”,然后转述一个月以后“我”在山上拉小提琴时的变化,再让学生想象“我”得知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以后,又一次到后山上拉小提琴时的情形,并且写一段话。很明显,这堂课重在依据课文创设情境,目标指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用课文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老师设计的三次言语表达实践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的,第一次表达教师采用了填空的方式予以引导,以降低表达的难度;第二次表达练习是在第一次基础上加上“我的变化”,难度提高了;而“想象我得知真相后的心理活动”则是创造性复述练习,这需要学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并陈述自己对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感想。三次表达循序渐进,难度逐步提高,将表达训练与内容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融合在一起。其实,理解是表达的基础,不理解怎么能够表达呢?学生要能够把这些规定的情境表达清楚,必须主动深入地理解课文,从中寻找合适的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构建成一段话,通顺连贯地表达出来。因此,利用课文创设语境进行表达,表面看似乎是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其实它还是一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途径和手段,而且这种带有明确表达任务的阅读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因而其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更高。
从学生表达的记录看,第一、二次情境表达,学生所运用的大多是课文中现成的语言。有人可能据此认为,这样的情境表达练习,学生只是在转述课文中的语言,对学生语言发展有何意义?其实这是对学生语言学习的一种误解。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言语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心理学家把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把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为“积极语言”。实践证明,“能理解”不等于“会运用”,“能理解”和“会运用”不能混为一谈。就像成年人学文言文一样,能读懂理解文言文的人很多,但能运用文言文表达的人却凤毛麟角。因为“理解”比起“运用”要容易得多。儿童学现代语文和成人学文言文尽管有区别,但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学习规律上是完全相同的。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下的学生,不仅缺少对“理解”的语言“自然而然”运用的能力,而且也没有或很少有“自觉运用”的意识和习惯。景老师设计的三次情境表达实践,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理解的课文语言,是一种将课文中学到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的积极尝试。学生通过情境转述,就有可能实现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转化,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王尚文先生说过,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能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浅表化,甚至误入歧途。这番话很值得深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7:57 , Processed in 0.1135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