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说到“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我想起了您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小学阅读教学不能重“文学”轻“实用”》,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发表的长文《撑起另一方天——小学语文实用文阅读》。 王:实用文阅读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文学阅读,一类是实用文阅读。目前文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认识,文学阅读的教学也有所改进。但实用文阅读,远未引起重视,实用文阅读的教学目前在小学语文界还几乎是个空白。我认为,实用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必须从小学抓起,撑起实用文阅读这一方天,任重而道远。 上面那两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我主编《新课标语文学本·小学卷》的编后记。《新课标语文学本·小学卷》的实用文,编了四个系列单元:(1)“实用文阅读”单元。有些文章着重于”知”,促使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有些则是要求“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共编有“孩子的世界”“童年的经历”“游戏与幽默”“燃起好奇心”“健康的心态”“获得成功的力量”“权利与责任”“生活万象”8个单元。(2)“思维开拓与语文实践”系列单元。正如该系列单元的导语所说:“这里所选的的文章,不是为了‘读’的,而是读了以后要求‘做’的。你不仅需要知道文章所讲述的道理,而且要把道理化为自己的行为,并一直保持下去。”比如五年级:《PMl思考法》《如何阅读抒情诗》《诗歌鉴赏中的两个角度》;《看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他人的参照系统》《阅读时的标记和批注》。(3)“汉字趣谈”和“成语故事”两个系列单元,既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又是民族文化的熏陶。(4)“读大人的书”系列单元,从四年级开始。这是一个综合单元,前2篇是实用文。编入的文章,多数与“实用文阅读”单元有联系但难度稍高,比如四年级《撒谎的技巧》《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艺术在小学教室中的两种功效》《影响态度改变的变因》。 沈:口语交际也是您关注的领域,您主编了《口语交际教案研究与教例剖析》,还发表过一系列文章讨论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问题。 王:主要是在《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上发表的《谋求口语交际教学的改善》,《语文学习》2004年第11~12期发表的《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从“听说训练”转向“口语交际”,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口语交际”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个新事物,因此在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上更为迫切。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大致可以树立这样的原则: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其课程内容主要是“反思性”的;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其课程内容主要是“形成性”的;而书面语的有声表达,其课程内容主要是“技巧性”的。 日常的口语交际可以和“走路”相类比。一个乱穿马路的人,并不是不会走路,而是认识不到乱穿马路的错误和危害,甚至还以为走人行道没有必要、乱穿马路理所当然。一般来说,越是日常的口语交际,越需要反思性的课程内容;越是高年级(已经学会了某种类型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就越需要是反思性的。如果说反思性的课程内容所面对的是像“走路”这样的日常行为,那么形成性的课程内容所面对的,就是“开汽车”那样的在目前还没有成为日常的行为。形成性的课程内容是教技能,也就是“怎么听说”。“怎么听说”,其实也就是在某一种类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听、说什么”和“做什么”。如果说形成性的课程内容所面对的是“开汽车”那样的事,那么技巧性的课程内容所面对的,就类似于“登台亮相”。登台亮相具有自然性的一方面,几乎人人都会,三四岁小孩子也会,并不像开汽车那样不专门学习就驾驶不了。另一方面,又与走路不同,很少有人始终意识到自己是怎样走路的,但几乎人人都能感觉到登台亮相的紧张、窘迫。许多人对自己登台亮相的举止感到不满意,感到需要学一些技巧。为达到满意效果而学习的一些技巧,就是口语交际技巧性的课程内容。典型的类型,是作为“书面语有声表达”的诵读和戏剧表演。 对写作和口语交际来说,课程内容往往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活动设计的最基本要求,是要有明确的指向,集中地体现相对单一的课程内容,从而有效地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反思性的课程内容所面对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我们曾用“走路”来比方。学生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的种种缺憾,并不是因为缺乏实践,相反倒是由于过多的实践,由于过多地实践了“乱穿马路”,乃至习以为常。为唤醒缺憾的意识,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活动,原则上不应该是日常生活简单搬移,而应该是能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从而使习以为常的生活“陌生化”。从工商管理者培训的经验看,主要的活动方式是游戏。能够造成“陌生化”的第二种活动方式,是“讲故事”,讲曾经发生过的与学生生活经验能沟通的真实故事,也包括学生讲述自己(即反思)生活中的相关经历。第三种比较理想的活动方式,是观看真实生活中交际实情的教学录像,别人的或自己的。形成性课程内容所面对的,主要是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或正式场合的口语交际,我们曾用“开汽车”来类比。不会开汽车,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会进行正式的讨论,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缺少这种讨论的环境,人们很难自然地形成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最能满足形成性课程内容教学需要的活动,可能是“即席表演”。关于“即席表演”,李明洁博士的《口语交际新视点》有一些很好的例子。技巧性课程内容所面对的,是需要满意地达到(艺术)效果的口语交际,我们曾用“登台亮相”来比方,典型的类型,是诵读和戏剧表演。与技巧性课程内容最相适应的活动,是“实战”。比如戏剧表演,那必须是一场真正的演出;比如诵读,采用让学生录音并参加评比(计入语文成绩),或朗诵比赛,效果会显著提高。有许多教师参加过“普通话考试”,那一定明白满意地掌握标准“普通话”的技巧,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参加过“公开课”比赛的教师,也一定明白什么样的活动最能提高“上课”的“技巧”。 沈: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不仅仅是课程研制、教材编制,也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您提出的“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能谈谈这方面的内容吗? 王: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改变一味讲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推进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这是我这两年所致力的工作之一。在这方面发表了《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在两个关联中反思、审议语文课堂教学》等系列文章。这个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是发表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5~6期上的《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弘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观课评教的角度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视,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有十分的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也就是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程度。为此,我提出了一堂语文课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9级累进标准,老师们可以做些实证研究,看可行不可行。 我自己是身体力行,在不同场合从教学内容角度评过课,发表了《对两个课例的评议》《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等。我评课的材料,8月即将结集出版,书名暂定为《听王荣生老师评课》。 沈:谢谢您谈了这么多。最后,我想问问您最近的工作情况。 王:今年有几件大的事情在做。其中之一是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 1978~2005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觉醒期,在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史上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立足于近25年,着眼于学术的价值,编撰一套体现语文教育各个领域研究现状的具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丛书,在当前以至今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见证语文教育研究足迹,构筑语文教育研究平台,展望语文教育研究前沿,共分6卷。《综述卷》:按研究领域组织材料,如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语文教材理论、阅读教学理论、写作教学理论、口语交际教学理论、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评价、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对1978~2005年语文教育研究的进展作较全面而深入的评议,试图较全面地展示近25年来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等研究的成果。综述卷绘制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地图,因而可以作为语文教育研究的入门教材。《论文卷》:筛选1978~2005年在语文教育研究诸领域有创新价值的代表性论文,放置在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历史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予以评议。论文和评议体现对话关系,揭示该文的学术价值和地位,如有什么突破、在哪些方面对学理有推进、遗留的问题或存在的不足、主要的竞争性观点(不同意见)等,或就论文的话题展开讨论。论文卷指明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因而应当成为语文教育理论创新的起步平台。《中学教材卷》和《小学教材卷》:一是着眼于我国语文教材编撰水平的提升,对国家审定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或批准的实验教材进行评述和研讨。二是选编新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申报准备过程中各地试编的具有探索意义的样章,以及语文学本、语文读本和地区性实验教材、校本教材中对语文教材(课本)编撰有借鉴意义的样章,并予以学理的评析。教材卷展示了语文教材建设的多种追求,因而必定会对我国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学教学卷》和《小学教学卷》:筛选1978~2005年以来体现某种追求和探索的典型课例,以课例为主体,辅之以旁批评点和展开性评议。旁批评点揭示课例的细部,评议则在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历史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就课例展开讨论,与课例构成对话关系。教学卷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课例经典化,因而可能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必要的参照。 编撰《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工程繁浩,2005年12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理论卷》,其他5卷计划在今年11月前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