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综述
文章作者:曹建召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4C 2009-7-14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2001年9月份全面启动,到现在已有五年多了。2003年9月崔峦先生发表了他的长文《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文章总结前一阶段(2001~2003年)课程改革时指出:课程改革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语文课程发生了初步的、革命性的变化。
但是课程改革中,有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偏于人文内涵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苗头;有片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使自主异化为自流,合作学习变成自由活动的苗头;有忽略教材的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学习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有片面否定”课堂中心”的行为;有追求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苗头等。本文筛选了近三年来(2004~2006年)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文献,文献的主要来源是硕博论文、各大学学报、部分教育类综合期刊、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专门期刊、人大复印资料小学语文研究的相关内容等。本研究着重从理论视角,对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做一个全方位的概述,总结、回顾近三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反思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得失、利弊,进而探寻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由于笔者阅读视野或有偏狭之处,重要的文章或有疏漏,敬请谅解。
一、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化,实践中的反思成为热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王曙明(《论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福建师大硕士论文,2004.5)总结了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形成了新的观念:语文学科综合化;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语文课程生活化。张华、谢祥琼在《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1)中提出建立合作学习的教学机制:工具学习与口语交际的整合;独立学习与合作研究的整合;文本学习与人本对话的整合。卞良君(《重视人伦的主题及其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小学语文人文内涵探究之一》,衡水师专学报,2004.4)认为,小学语文课文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人伦也是其基本内涵之一,并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建立骨肉般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人文内涵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与此同时,对于新课程进行反思的声音也从未间断。崔峦(《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4.8)认为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的关系;强化”导学”功能,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增强资源意识,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与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田本娜(《探源寻根 根深叶茂》,《课程·教材·教法》,2004.10)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追溯,指出传统语文教学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充分运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必须扎根传统,面向现代,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学习传统、发展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改革应该是渐进的,要提高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传统语文教学的水平和修养。潘文彬(《莫让语文迷失了自我——基于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4.11)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太过于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文章认为:莫让“人文”虚化了语文;莫让“对话”失去了灵魂;莫让“自主”变成了放任;莫让“生成”游离了目标;莫让“评价”缺失了标准。李碧(《走出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评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现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2)指出了新课程过分倡导“合作探究”,忽视“实际效果”;过分注重“学科整合”,迷失“语文本质”;过分突出“主体地位”,削弱“主导作用”;过分推崇“赏识教育”,缺乏“真情实感”。王荣生在《语文课程改革与小学生“双基”的培养》中认为,语文教学实践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无视新时期的语文课程目标,自说自话地一味沿用过去已经“习惯”了的与课程目标不相吻合,乃至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所谓“双基”;另一种偏向是削弱甚至鄙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语文课程改革不存在要不要“双基”的问题,将课程改革与“双基”培养对立起来,是人为制造的混乱;将强调语文实践、主张探究性学习看成是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削弱甚至放弃是完全错误的。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1)针对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出现的虚、闹、杂、碎、偏等问题,提出了本色语文的概念,即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黄永祥(《新课程呼唤理性与真实的语文课堂——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若干浮躁现象的反思》,《中国教育学刊》,2006.2)指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浮躁现象:张扬的个性“淹没了”必要的秩序;泛滥的激励“取代了”合理的惩罚;盲目的兴趣“驱逐了”规范的要求;虚假的热闹“冷落了”经典的文本;低效的合作“冲淡了”独立的感悟。
二、识字教学继续走科学化探究之路,汉语拼音教学研究几乎空缺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关键是教材的编写。杨涛、郑国民、陈双新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字种、字量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5.1)中指出: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字种、字量安排各异,如何充分把握汉字的系统性、规律性,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合理的识字教学是体现语文教材编写人员水平、评价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对会认字、会写字与独体字的共用字字种、字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会认字、会写字与特强构词字的共用字字种、字量进行了统计分析。成益方(《从<十三经><幼学琼林>等的识字功能看我国当前小学识字教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1)认为,造成目前识字教学少慢差费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教材本身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目前我国流行教材在识字教学方面数量偏少,时间过长,要求偏低,尚存大加改进的空间。陈晶在《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文字教学系统调查及科学性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5)中通过对人教、苏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识字教材的数据库分析后认为:目前教材的编写,主要是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兼用了集中识字的一些方法,对于文字字形表音表义的一些特性有所体现。但是总的来看体系尚不成熟,基本是来自于教材编写者的感性教学经验。
针对课程标准对于会认字与会写字的区分,董蓓菲在《“多认少写”的学理依据》一文中分析了汉字音、形、义间的六种关系,即形音、形义、音形、音义、义音、义形。“多认少写”的实质是将掌握一个汉字所需要建立的六种联系分解,先建立形—音、形—义的两种联系。“认识”汉字,再建立剩下的四种联系,达到“会写”汉字。
识字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陈燃(《反思小学识字教学改革的“高原”现象》,《小学各科教与学》,2004.4)通过调查发现,儿童的识字量、写字规范度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错别字、字迹歪斜呈普遍之势。原因是对“识字”的理解偏差;识字教学方法重特色,轻融合;识字教学中对识字主体(儿童)关照不够。金文伟在《识字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分析》(《集美大学学报》,2006.6)中认为,识字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汉字学”知识,违背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和汉字系统性规律。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关的理论和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小学识字教学的科学化,才能真正给小学识字教学带来质的变化,量的提高。
为了实现识字教学的突破,研究者和教师进行了科学的探索。丁道勇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汉字重复与识字效果关系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5.9)中通过比较汉字在教材中的重复方式与识字成绩发现,在提出学习要求后,对学生所学之汉字继续给予适当重复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识字成绩。重复量达到六节的汉字识字效果较为理想。王玉霞、陈呈锦(《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快小学生识字进程》,《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10)就识字的途径与方法总结为:直观演示、形象识字;游戏活动,趣味识字;创设情境,理解识字;渗透规律,自主识字;课外阅读,随机识字;走进生活,轻松识字。刘兴均认为(《传统“六书”说可为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识字教学所用》,《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科学报》,2004.1):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六书”说,对汉字进行结构和字理上的分析,会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小学识字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汉语拼音教学的相关研究几乎空缺,唯有吕国光、张国栋的《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中的汉语拼音教学》一文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设计拼音教学:运用“冰糖葫芦”策略,发展言语智力;儿歌童话串联,发展音乐智力;参与游戏,发展人际交往智力;色彩记忆,发展空间关系智力。
三、文学阅读、经典阅读、个性化阅读成为关注焦点,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文学阅读、特别是儿童文学阅读成为关注的焦点。田本娜(《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2)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文学教育,关键是选好文本,文本的选择是进行文学教育的基础。低年级的语文读本应以诗歌、韵文为主。三年级以后的语文读本应以经典的名家名篇为主,并主张小学语文教材最好选入80%的名家名篇。陈晖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1)中指出,我们要实现文学教育与语言教学的区分,也应特别重视阅读文本本身的文学性质,将阅读文本首先看成文学作品而不仅仅是文化、思想的、经验的载体或借以认知学习语言的资源,并以此构筑文学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应玲素(《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6.10)认为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可发展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曹文英、吕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河北师大学报》,2005.1)认为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是美的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文学中所包含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的、又是很好的呈现方式。王亚平(《儿童文学作品与审美素质教育——小学语文相关教材教法探讨》,华中师大硕士论文,2004.5)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入手,阐释了儿童文学的特征、功能及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并就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由王财贵引发的“读经”运动曾引起社会的争鸣,对于经典阅读,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必由之路》,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让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通过对英、德、法、美等国经典阅读的介绍证明:不管学习何种语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阅读经典。张爱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山东师大硕士论文,2006.4)认为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最高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奠定基础的一种教育。杨成琰在《关于小学语文教育实施经典阅读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师大硕士论文,2005.10)中系统论述了经典阅读对于开发儿童智力和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性,论文通过实验证明儿童读经能够开发智力。李开拓、彭泽润(《“读经书”和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语现代化》,《北华大学学报》,2004.12)认为读经书不仅要读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更重要的是要读“五四”新文化,还要读西方文化经典。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背诵经书,要多介绍经书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与文化的内涵、语言及文体特征等。
对于课程标准倡导的个性化阅读,胡海舟(《小学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中国教育学刊》,2006.7)认为个性化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追求。个性化的课文内容、体裁要求阅读教学个性化;个性化阅读呼唤阅读教学个性化: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的个体独特性决定阅读教学必须个性化。罗群(《个性化阅读使小学语文教学“活”起来》,《宁波大学学报》,2005.6)指出个性化阅读具有自主性、体验性、差异性、创造性,这决定了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积极倡导自主阅读,必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必须唤起学生的平时积累,必须创设民主、自由的阅读氛围。刘迎曦(《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西南师大硕士论文,2005.5)认为个性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最初的阅读兴趣及初步的阅读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于阅读教学改革和学生个性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个性化不是自由化;个性化不是学生化;个性化不是普遍化。
以接受美学为代表的文学解读方法令人耳目一新。童文穗(《读者理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把接受美学的读者反映理论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与文本自由对话,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多元理解,培养出有智慧、有灵性、会思考的学生。封建华(《小学语文中鲁迅教学的反思和研究》,山东师大硕士论文,2006.4)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鲁迅形象的形成原因:由于特殊的历史语境,必须改革鲁迅教学,消解鲁迅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形象。鲁迅教学必须从鲁迅本体出发,回到鲁迅自身,用心灵感受鲁迅,才能更好地消解对鲁迅的误解。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李淑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小学各科教与学》,2005.9)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小学阅读现状如下:缺乏阅读兴趣;心理障碍较重;缺少方法指导;阅读总量偏少。王宗海(《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形象”解读扁平化的困境与出路》,《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6)认为造成“形象”解读的扁平化的原因:教参、课本表达的“刚性”和“课标”规定的“柔性”之间的矛盾;课文内容的倾向性与文本自身多元化解读要求的矛盾;教师的习惯性保守与强迫性开放的矛盾;孩子自我中心的强化与对教师权威习惯性顺应的矛盾;阅读试题答案的缺乏弹性与课堂教学开放性的矛盾。韩映红等(《小学生快速阅读的眼动实验研究及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2)通过对小学生快速阅读中应用眼动分析方法,揭示出小学生阅读及当前快速阅读训练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提高注视的频率,不要在每个字词上停留较长的时间,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回视。研究对于通过扩大知觉广度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提出了质疑。对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过程本身的研究还需加强。针对有关问题,崔峦(《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小学各科教与学》,2006.2)指出阅读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关系;年级目标与小学总目标的关系;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读教材与写教案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精读与略读、浏览的关系;学读与学写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吴立岗在《辩证处理阅读教学中的几个关系》中认为阅读教学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处理好“常式”与“变式”的关系;处理好方法与效果的关系。
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有了新的突破。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山东师大博士论文,2006.4)采用生活体验的方法研究小学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论文注重对阅读教学过程的典型情境和关键事件进行意义层面的分析和理解,启发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采取合理、机智的行为。论文采用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论研究的话语表达方式,借鉴社会学、文化学、价值学等相关学科的话语对典型情境和关键事件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分析,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施茂枝在《语文新课程:关注儿童生命的成长——小学阅读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6.6)中认为,阅读教学游戏化是将游戏与教学融合在一起,游戏为表,教学为里。阅读教学游戏化的操作要则:营造游戏情境,宣示游戏任务;引导游戏行为,潜置学习内容;适时理性归纳,完成学习任务。魏春燕(《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实验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4)认为语文读赏式教学是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主体的会读书能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为目的,以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为发展宗旨,借助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自主实践,来构建语文教学模式。经过实验作者编制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量表”和“小学中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测量量表”。陈瑜在《试论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5.3)中认为,利用各种手段营造诗歌欣赏的独特氛围,帮助学生对诗歌艺术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对诗词独特的意境进行还原和补充想象;组织学生讨论诗词的主旨;对诗词的典型意象所蕴涵的深层文化意蕴进行分析;反复吟诵作品,领悟其情感节奏和音乐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