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教学简报 第三期 我校“课内比教学”决赛已经结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各教研组组长认真准备,组织召开了“课内比教学”教研组总结会。现将各教研组总结发给大家,供大家学习交流。
淡妆浓抹总相宜 ——2011年孝感高中“课内比教学”(语文组)述评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达到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创新为重点、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以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教学目的。根据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孝感高中2011年“课内比教学”活动如期举行。初赛阶段,语文组50名教师,在各年级备课组组长的认真组织下,个个精心准备,人人登台比武。经评议,高一年级谈静、王艳平,高二年级金雅萍、李诚,高三年级鄢子华、李岚、梅金梅等7位教师脱颖而出,代表语文组参加学校决赛。 语文组决赛于2011年12月17日举行,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所选授课篇目为《语文读本》第二册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现就决赛情况作简要评述。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满灵性和智性的散文精品。作者余光中根在大陆,但他辗转于美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因此,在文中蕴含了对祖国大陆的浓浓思乡之情,渗透了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念。该文意象具有多样性,语言具有多变性,情感具有丰富性。授课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既有宽度,又有深度,更有难度。尽管如此,在课堂展示中,各位选手那宏阔的思维、精细的解读、别具匠心的构思、精彩纷呈的赏析和挥洒自如的教态依然让我们记忆犹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精深而又准确的解读,体现选手很高的业务素养 7位选手,无论是从题目剖析分解入手,还是从中间段落展开;无论是对“凤头”的解剖,还是对“豹尾”的透析,都能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在品析和解读文本中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为学生开拓深广的探究空间。如:梅金梅和李诚老师从题目入手,娓娓道来,把学生引入到作者余光中先生的情感世界里;鄢子华老师将本文的结尾与苏教版进行比较赏析,将课堂推向高潮;王艳平老师对文本主体部分的精深解读,让学生在品析文本的同时,创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多维度分析语言,将语文这一工具学科艺术化 余光中先生是一个“右手写诗歌,左手写散文”的文化人。其作品中多变的语言,精当的修辞和灵活的句式俯拾即是。这给施教者解读文本和品析语言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在课堂上,7位选手在品读和赏析文本方面体现出较高的功底。如,李诚老师紧扣一个“冷”字来分析作者的思乡之情,丝丝入扣,合情合理;梅金梅老师则通过对“听”和“听听”的比较,品析了作者深层次的创作意图。我们知道,在创作中,学会拟题是一种能力。那么能对课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析,则更体现了授课者的智慧。再如,金雅萍、李岚两位老师对文中叠词的范读和赏析,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欣赏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鄢子华、王艳萍和谈静老师对“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这个长短交错的句子的句读分析和文意解读,一方面让学生感知了整句和散句结合的语言魅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更真切地品鉴写景状物的不同方式方法。还有对文中修辞的分析也十分精当,在此就不加赘述了。 三、从容自如的教态,声情并茂的表达极具亲和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既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交流需要语言,语言取决于教师的表达水平。本次课堂决赛,7位选手可称作我们同行的典范。如:金雅萍老师简洁明快的表达,举重若轻的讲授,极具启发式的提问,很有特色;李岚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回答问题结果的评析等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恰到好处;谈静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其友善、亲切的教态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 四、以生为本、自主探究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有所收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身份,既引导学生探究,又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在探究中拓展学生思路,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热情。本次决赛,7位选手在这些方面都有上佳表现,可圈可点。 有阳光就一定会有阴影。本次语文学科“课内比教学”决赛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放手但不太放心”,即讲得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够充分;有的教师对文本牵涉面太广,希冀面面俱到,但结果重点不够突出;有的教师脱离文本的现象较重…… 总之,本次“课内比教学”语文学科决赛是很成功的,亮点多多,不一而足。7位参赛老师用智慧激活了语文课堂,用技能丰富了语文课堂,用情感优化了语文课堂。他们都是成功者!我认为:比赛只是一种手段,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和语文素质提高才是目的。通过教学比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同行在学习品评中能有所启发,这就达到了比赛的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精彩的,每一个选手都是优秀的。“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就是我对这7位参赛老师的评述。 以上只是个人意见,不足和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海涵。 罗才发执笔 数学组比教学总结 一、比赛过程
今年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此项活动是评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我校自十月份开始各学科进行了初赛,数学组三个年级共推选了王亚、李冉、朱文杰、蒋志方、程世全、周浩、陈慧玲七位老师在校内进行了教学比武。11月29日,数学科进行了教学比武决赛。由评委会成员和听课教师进行现场听课、评分。按参赛选手的最后得分=评委平均分×0.7+同行平均分×0.3,决出比赛成绩如下:李冉94.784分,陈慧玲94.55分,王亚92.928分,蒋志方92.779分,朱文杰92.07分,周浩91.65分,程世全89.21分。
二、七位老师讲课的评价
七位老师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对“随机变量的概率”这节课进行了教学比赛,下面我结合七位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一堂好课是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得到较好地整合,七位老师都注意到这一点,如王亚老师、李冉老师、蒋志方老师引导学生探索频率与概率的定义,注意到了学生在学习情感、态度方面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学习的成功。王亚老师、李冉老师、蒋志方老师、朱文杰老师通过自己身边的实例解决,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体会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志。七位老师都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王亚老师通过一个故事和一段QQ聊天记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李冉老师通过买彩票、站错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朱文杰老师三个活动(小调查,大发现;小彩票,大智慧;小游戏,大学问)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性,体会数学的奥秘,数学推理的严谨性。蒋志方老师通过买保险、社会调查提出问题。陈慧玲老师、周浩老师、程世全老师通过数学例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探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七位老师都注意了师生交往,在课堂上构建了良好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组织引导者的角色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该说七位老师都关注了学生,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如李冉老师站错队问题讨论、蒋志方老师买保险、朱文杰老师调查全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凸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总的来看,七堂课中,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整堂课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充分参与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中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但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我们的老师还做得不够到位,从学生的广度来看,还是过多地关注某一些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参与不够,没有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学生参与的深度来看,主要是教师牵着走,学生的主动探究不够。在这个方面,李冉老师、蒋志方老师做得要好一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课,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一些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如李冉、王亚、蒋志方、陈慧玲等老师在学生学习方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变革,注意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通过学生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如周浩老师、程世全老师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朱文杰老师通过游戏等方式组织练习和加强理解。七位老师在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的同时,都注意了学生的独立学习。“双基”仍然是数学学习的重点所在,也是《标准》所给予充分关注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所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生的课堂书面练习这一传统经验,七位老师都注重课堂练习。另外,七位老师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机会,一些学习环节还安排了学生自主评价,一些评价也允许学生自己有不同的观点,如“站错队”。
多媒体运用方面,七位教师都充分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王亚、李冉、蒋志方三位老师通过计算机进行现场演示,加深了学生对频率与概率定义的理解。
总之,七节课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一、巧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二、注重收集信息,体会数学应用;三、利用信息资源,提供学生展示空间;四、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融洽。七位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都能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效果好。
但七节课存在一些共同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时普遍过于注重预设,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生成;在面向全体,特别是关注学困生方面都没有体现,缺少对学生个别指导,没有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师生之间的合作都不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显得比较单调简单,还是老师说了算。
三、几点教学思考:
通过教学比武活动让我们明白上好一节课应该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给学生。
2、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哪些内容。
3、新课如何导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设计哪些问题,安排怎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
4、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5、安排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
6、授课教师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数学组 朱光辉执笔
外语组“课内比教学”活动总结 为了锤炼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外语组遵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全员参与,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此次活动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分年级进行,共推选出鲍燕、饶娟、江楠、胡娟、许晓玲、陈家铸和喻顺平七位教师参加学校决赛。
11月28日外语组在十个学科组中率先进行决赛。当天的活动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以及教务处、信息中心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孝感高中党委书记兼校长向金炳同志亲自督导。
决赛阶段采取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选取的课题为BookⅡ Unit2 warming up and reading,由朱友三、陈德太、戴应亮、刘正海、孙学菲、郑琦组成的专家评委组以及全校英语教师组成的同行评委组进行现场听课、评分,决出前三名的优胜者分别为:许晓玲、鲍燕和胡娟。
此次教学大比武活动,为全体老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平台,也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展示了我校英语老师们的风采。七位选手备课充分,基本功扎实,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安排却展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鲍燕老师展现出了很高的个人素养,语音语调优美自然,教态亲切大方。从她的课堂中能感觉出她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她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也是在该节课中被充分地展现出来,包括课件的制作、活动的设计等。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通过讨论,学生才能体现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快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从课堂预设到动态形成,一环扣一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活动高潮迭起,教师引导巧而得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饶娟老师教态大方,充满激情与活力。展示课由一系列运动会上学生的照片引入,然后自然过渡到全球最受关注的奥运会,在了解了一系列相关知识后,导入课文,最后,让学生看图片,用所给的词汇进行造句。整节课设计巧妙,教学环节衔接流畅,每一环节自然过渡下一环节。前面的拓展词汇对后面学生造句做好了铺垫作用。特别值得学习的是该老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能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江楠老师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成熟稳重,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课堂组织用语简练,语速适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该堂课,无论是在课件制作、活动设计、情景设置上都看得出来是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设计的。教师给了学生多次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了课堂当中。整节课中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活动,随机应变,应时而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胡娟老师音色高亢而富有感情,发音准确,教态自然,表情丰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能深刻体会到。在课件制作上,采用了图片、视频和PPT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更具有可欣赏性,做到课件为教学所用的目的。整节课有大量的知识拓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很强,能有效调控学生的行为,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并且对于活动评价的语言多样化而充满节奏感。
许晓玲老师很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采用图片、视频、录音、PPT等多种手段创设新的语言情景,多渠道地给学生提供英语信息源和大量的信息,拓宽视野。教学环节设计严密,各环节和各种操练和交际活动间的交替自然紧凑、快捷,从播放视频到师生互动导入直至课的发展、高潮、结束,富有节奏感。明快流畅的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整节课活动设计巧妙、实际操作过渡自然流畅,一堂课内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英语操练和交际活动,这也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陈家铸老师该节课从整体情景教学入手,活动设计丰富,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课堂风貌,真正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口脑并用,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使学生直接获取知识,促使学生能力的发展,创造力的激发,使孩子们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够运用到所学的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面临的新的语言问题。
喻顺平老师语音浑厚,语速适中,教学幽默诙谐且具备着广阔的背景知识,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将情感教育自然的融合在教学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深厚的教学功底。整节课的设计体现出老师重视在新的情景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重视和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并使知识不断获得巩固,听说读写交际的能力不断获得发展。
但是老师们的教学中亦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全体英语组同仁共同探讨。首先,此次比赛的课型为阅读课,在倡导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下,不能否定一切传统的做法。我们应该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朗读或随着录音跟读课文,PPT不能取代课本。其次,老师们应该摆脱PPT的限制,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注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老师的角色不是演员而是导演,应该潜心研究,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高效的课堂。第三,我们还应该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后,阅读课相对于其他课型更容易调动课堂气氛,升华主题,是所有英语老师都乐意选择的课型。在刚刚结束的湖北省第八届高中英语优质课竞赛活动中,省教研室把每个单元分成五个课时,分别为:warming up and reading, 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reading and 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几乎所有选手都认为抽到第一课时是上上签。我校许晓玲教师抽到的 BookⅡ Unit4的 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据我们了解,这一课型是第一次出现在大型比赛中,但是经过许晓玲老师的出色发挥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我们获得了省一等奖,也是四节词汇课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这一次的经历也提醒我们应该深入开展除了阅读课外的其他课型的研究。
此次校内比教学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仍要加倍努力,多学习和反思,大胆实践,不断总结,探索出适合新课改要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好教法。
郑 琦 执笔
物理组课内比教学综合评议 紧张而激烈的“课内比教学”活动终于圆满完成。无论是3个备课组内的初赛,还是7位老师的决赛,都不仅是课堂教学水平的展示,更像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进入决赛的7位老师,表现更加精彩纷呈,就像一次次丰盛的教学大餐,令人回味无穷……
一、课前准备:
1. 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
七位参赛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物理组教师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程红光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有教学重难点的分析预测,而且有三维目标的确定;不仅有教材的详细分析,而且有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分析。程含海老师的教学设计还附有简案,黄华玲老师的附有学案;饶建刚老师彩色打印的教学设计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一目了然的感觉……
2.精心细致的实验准备
(1)学生的分组实验:7位老师对实验器材的挑选、校准、测试,体现了参赛教师的认真细致、严谨求实,也体现了物理组的团队精神。
(2)教师的演示实验:如何让能见度更大,效果更理想?不仅用到了示教仪器,而且也用到了摄像头等教学辅助设备。
二、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
1. 创设实验探究情景,体现新课程理念:
每位老师创设了不同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在设定的典型情景中突破《楞次定律》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让学生在不同的实验情景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形式为载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组织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2.精彩的课题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黄华玲老师的“跳环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饶建刚老师的“游戏”打破了学生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精心设置的这些“反常”情景,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精彩的课题引入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打下了良好基础。
3.细致入微地讲解
马江波、谢国伦、程红光等多位老师对楞次定律外延的挖掘和拓展、总结,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认识。为此后讲解楞次定律的应用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4.匠心独具地大胆探索
程含海、黄高云2位老师对探究思路、探究过程的引导,进行了大胆探索,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过硬的基本功。
5.良好的素养
老师们准确深刻、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而又精练的讲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简洁美观的板书更令人赏心悦目。热情亲切的鼓励充满了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也展示了浓浓的师生情!
三、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每位老师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课件的使用不仅适时、合理、恰当,而且效果很好。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有效性。
总之,通过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物理组全体老师都认识到了课堂教学要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勤于总结。尽管决赛时的课堂教学依然还有瑕疵,但只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一定会探索出体现新课标要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切合教学内容的更好教法。
物理组刘海设执笔
2011年孝感高中化学组“课内比教学”总结 一.本次比赛的概况 化学教研组共有39人,由于有一位老师请产假,实际参赛的人数是38人。最后进入决赛的有7人,分别是高一年级组的龚如英老师和瞿联运老师,高二年级组的涂俊英老师和袁华老师,高三年级组的晏燕老师、陈志刚老师和王春照老师。本次决赛的评委由7位专家评委和39位参赛老师组成,并按照教务处的“体现新课程要求的优质课竞赛评分表”进行评分,7位老师得分情况如下:王春照老师—95.72,晏燕老师—95.14,龚如英老师—94.24,瞿联运老师—93.93,涂俊英老师—93.19,陈志刚老师—91.15,袁华老师—88.07。 二.“同课异构”比赛(7节课)的总评 1.课前准备: 课前老师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查找资料、精制课件,课前预讲,不仅对新教材的特色、编排体系有一个比较整体的把握,能够吃透教材的具体内容,注重三位目标的统一,而且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时的拓展延伸。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可以看出各位老师对新课程考纲和教学大纲有较深的了解,明确教学目的,能够准确把握新大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严格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旨在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此外,每位老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形成了教学思想成熟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理论,给我们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学理论,例如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中体现出的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强化练习为主的课堂中体现出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认知教学理论,注重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情感教学理论... 在此次比赛中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老师们不仅要熟练掌握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现代教学仪器设备的运用,并加强课后的自我反思整合和对新课改、新教材以及心理学、教育学、各类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时俱进。 2.课中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改以往的“一言堂”为“满言堂”,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幽默风趣、谈笑风生,应变能力强,合理使用教具,板书科学、新颖、美观,都表现出了优秀的教师个人素质,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统筹引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有的老师侧重于通过设趣导疑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的老师侧重于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有的老师侧重于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总之,每位教师都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授课内容结构合理,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通过合理的引入,精心设计的典型问题,形式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并采用课件、投影仪、flash动画制作等多媒体的辅助,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营造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体上看,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热烈,兴趣浓厚,求知欲强,并且,学生主动投入,参与面大,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断的提出问题,引得学生思考、分析、交流,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培养。 不足之处都不尽相同:有的老师表情严肃,使得课堂稍显沉闷;有的老师不够严谨,个别问题不清;有的老师教学设计过于简单;有的老师重点不突出,安排不合理,导致课时不够...也有一些共同的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关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不够,很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 3.课尾小结、反思: 老师们的课尾小结、反思采用的方法虽不同,但均有其道理与优势。采用启迪思维的结尾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所学知识牢固掌握。采用前后呼应的方式结尾,注意首尾相顾,前呼后应,有因有果,浑然一体,会使学生有完整的统一感,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结尾,即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任何解释,有意设置一个悬念,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研究,为下一节课打下伏笔,使学生产生一种向往感。也可采用揭示法则、规律的方式结尾,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其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在一节课将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结,使其能寻找到规律,领悟其中的窍门,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应用,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有序思维的完善和发展。 也许由于时间的作用,有些老师并没有课尾总结和反思,一堂完整的课应包含有结尾反思的,尤其是对于难点、开头引导效果不好以及学生学习的程度较轻的,就得需要特别重视课尾反思了,即在课尾反思对前述学习的内容要进行较详细的反思学习。且结尾反思分两个步骤方面,第一方面:总结学习本问题内容的思路过程并优化;第二方面:反思出触类旁通的有关学习问题而达到学一多得的结果目的。基本上老师们都没有重视第二方面。 三、中学化学教学实际与发展的要求 1、原则 ①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的范围,学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②科学探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即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③创新思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更重要是研究、探索、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综合运用化学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首先依赖于创新思维。化学是在创新中产生,又在创新中得以发展的。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④规范表达: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只有理解了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才能将相关知识消化接受。假如老师向学生所讲的语言有误,或表达得不清晰,那么学生是无法掌握有关化学知识的。因为,教师用不规范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必然是模糊的,学生再将这些模糊的信息,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后,就难免出现差错。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老师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向学生清晰地表达。另外,科学、规范的教学用语会给学生示范作用,也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的用语。 ⑤精炼精评:在化学教学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使教学内容精炼,在把握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讲其精要;教学语言精确,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考虑教学信息的高效传递;教学方法精彩,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施教,特别是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必修与选修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文件及学校要求理科班学生必须学习必修1、必修2、选修3、选修4、选修5、选修6,文科班学生必须学习必修1、必修2、选修1 3、高考必考与选考内容 ①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根据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 ②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 宋业明 执笔
生物组课内比教学总结 一、基本情况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10月和11月期间,生物组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了课内比教学预赛,一、二、三年级参赛人数分别为4人、7人、8人。预赛课堂教学进行了全程录像,所有课件、电子教案和课堂录像片段制成光盘上交给学校教务处。经各备课组评比,上报参加学校课内比教学决赛的名单,一年级1人(张蓓),二年级1人(邓鹏),三年级2人(曾晓辉、汤文开)。 11月底至12月初,学校统一组织了课内比教学决赛,在学校科技楼多媒体教室进行。“生技”组于12月2日共6人参加决赛(其中生物组4人,技术组2人),生物组“同课异构”课题为: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评委共6人,生物、技术组全体人员参加听课,并参与打分。评委权重0.7,其他教教师权重0.3 ,现场打分、签字、封存。赛后由实验室人员统计分数,生物组第一名为邓鹏老师,技术组第一名为李立红老师,评分工作公平、公正、合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了解细胞膜的制备过程。过程与方法,探讨问题并分析实验结果,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尝试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优点
1.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高中生物课程加强实验教学尤为重要。邓鹏和曾晓辉老师以红色玫瑰花瓣为主要实验材料,验证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张蓓老师请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花生,红墨水,酒精灯,刀片,清水和烧杯等材料验证细胞膜是否具有活性。四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对学生学习有利的和富有启发性的实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验的机会,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方法和能力的训练以及获得相关的科学感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而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2.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大量的启发式提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多思善想,学中生疑,疑而有思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如邓鹏老师设计的思考与讨论:(1)展示多种细胞,应选择哪种细胞最合适?(2)科学家为什么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来制备细胞膜?(3)采用什么方法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问题,体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3.重视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汤文开平时就爱好探究,自己购买显微镜观察天体,并将有关探究性学习方式用于指导学生。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理解相关原理,提高学习效果。联系生活中例子,培养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感知所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用相关的知识解释相关的现象,使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更加灵活,更加有效,教学效果更好。曾晓辉老师讲,国家之间有陆地、海域、领空的边界;正如我们校园周围有围墙,是学校的边界;那么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有它的边界,细胞的边界是什么呢?是细胞膜,举出实例,让学生感知“边界”。张蓓老师让学生感受细胞膜的存在,实际上,未受精的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将卵黄与卵清隔开的这个结构就是卵细胞的细胞膜。 5.重点能突出,难点能突破 不管是在对教材的分析还是在教学过程中,四位老师都能紧扣本节课的重点,在对难点突破时,老师并没有采用简单的灌输,而是采用和学生一起用探究的方法去参与。 6.重视课堂结构 邓鹏以欣赏配乐诗朗诵《爱到细胞深处》引入,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激活学生所学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课堂结课,朗诵诗歌《最爱细胞膜》,聆听、朗诵、感受、升华首尾照应,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细胞的美好,并进一步增强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四人都重视课堂各部分的过渡,如张蓓的过渡:在生物学中有这么一个基本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统一的。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
7.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四位老师发挥了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优势,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丰富学生的感官刺激,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8.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 邓鹏老师性格活泼开朗,语言幽默风趣,他的课堂轻松、快乐、和谐,在这节课中还体现了他的时尚、与时俱进的一面。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更喜欢这样的老师。汤文开拉家常式的交流,向学生展示了自己亲切、慈爱的一面,语言精练,语气平和,反映其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曾晓辉语言规范,教态自然,学生心理正常,心情舒适。 四.不足之处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有一定体现,但重视不够。如红细胞吸水涨破,内容物流出。尝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有的成功地观察到了红细胞吸水膨胀甚至胀破的动态变化,也有的没有观察到此现象),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积极评价,失败是成功之母,课下自己好好总结,找出原因,成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许多科学家就是经历了许多失败以后才获得了成功。激励学生,不怕失败。
2.板书太少,过一段时间复习本节内容时,记忆的痕迹不多。
黄诗云执笔
山光云影共徘徊,万绿丛中一点红 ------孝感高中政治组2011年"课内比教学"工作的回顾与反思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金风送爽,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课内比教学”工作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湖北省各中小学全面展开。我校政治组积极响应省厅的号召,在学校的领导下,认真组织全组教师参加备课、听课、评课、研课,使本次“课内比教学”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本项工作共分两个阶段,从9月初到11月中旬,全组进行预赛,此阶段,在每位教师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其他教师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以不打招呼推门听课的形式听完了全组教师的预赛课。在此基础上,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按学校分配给学科的决赛指标,经过协调,推选了四位选手参加了学校11月底到12月中旬的决赛。
在12月6日举行的决赛上,评委和全体教师都认真地听了四位选手的“同课异构课”,并给四位选手当堂打分,决出四位选手的名次。同时,全体评委对四名选手的课进行认真研讨,一致认为,本次决赛课有如下优点。
首先,四位选手都非常重视。四位选手都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名选手是学校中层,同时担任两个文科班的教学工作,其余三名选手除每周至少12节课的教学外,全都当班主任。尽管如此,但四位选手都进行了认真备课,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都电子化,同时,都准备了参赛教案。有的选手在备课过程中,就某些知识的深度、宽度,不仅深入查找资料,而且与同组或其他学科的教师反复"切磋"。
其次,在传授知识的教态上。四位选手不急不燥,不愠不火,亲切、自然,师生关系和谐。手势、语言,乃至身体行为都比较精确、到位,而且简洁明晰,有的选手语言恢谐、有趣、幽默而雅致,学情激奋,师生共同亢奋,使知识的授与受共处愉快的氛围中。
第三,课改理念强,课改氛围浓郁。四位选手均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三个维度"上不仅均有体现,而且各有侧重。有的选手在知识维度上把握得优秀,有的在技能方法维度上处理得很有智慧,有的在价值观维度上处理得酣畅,不仅使学生可信,而且使学生可行。真正做到了知与行的统一。总之;四位选手不仅贯彻了课改理念,而且还能据师情、学情,展现自己的优势。
第四,四位选手生本意识强。四位选手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不仅语言上尊重学生,而且在知识的呈现上,在问题设置的情境上,在重难点的强化与突破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生本意识。首先表现在设置问题的情境上,有的选手的材料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均是学生感兴趣的的问题,如手机问题、校园内骑机动车问题等,这样设计问题,不仅使学生有话说,而且师生通过探究,明晰道理,更利导行。其次,在知识呈现和重难点突破上,有的选手不仅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而且辅助设计还充分尊重学情,如图象法、漫画、励志故事等。
第五。在知识的预设与生成上,四位选手都做得很优秀。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四位选手在处理这对矛盾时,都做得比较成功。首先,四位选手都忠于文本,尊重学生的学情,课堂知识情境材料都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其次,对于问题生成,处理时,既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生搬预设,而是比较智慧地处理,这不仅体现了选手们熟练的课堂驾驭能力,而且也反映了选手高超的课堂机智。
第六,教学设计颇具匠心。无论从教案的设计,还是课件的构思,乃至课堂流程,四位选手都进行了认真的构想和巧妙的谋划。有的选手在材料的选择上,集典型性、思想性、逻辑性于一体;有的选手在材料的选择上还颇有创造性。总之,四名选手教学设计的求真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当然,白玉微暇,四名选手的课也有一些值得反思之处。首先,在教材知识的处理上,有的选手对知识的深度、宽度把握不够,一味追求课堂氛围的热闹效应,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构建和培养,殊不知课改不等于小组讨论。其次,要确立以学定教的理念;有的选手无论是情境的取舍,还是设问的角度和难易,乃至难点的突破,由于对学情的调研不够,多少有些遗撼之笔。再次,在学法和教法上,有的选手除了讨论或探究的学法以外,几乎没有其它的学习形式;同时教法上,传统的痕迹较重,新教学法蜻蜒点水。当然,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但任何方法都必须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达成发展为目标为目的。
柯敏 执笔
历史组“课内比教学”总结 2011年下半年湖北省中小学掀起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我校从领导到教师都积极响应,以“深入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全面推进课外访万家工作探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宗旨轰轰烈烈地展开。学校历史组全体老师都参与了这项活动,回顾这项活动有以下特点:
1.计划周密:根据学校的规划,三个年级的所有教师先分年级开展小组讲课比赛,产生最佳人选,然后再进行决赛。
2.全员参与:初赛不论年龄、职务人人都有一节参赛课,且节节课人人都进行评教活动,相互切磋、砥砺。研讨气氛浓厚。
3.精彩纷呈:各位老师积极备课,课堂的内容、形式都有许多创新、精彩之处,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思想:
唐必强老师:重视教材,内容充实、全面。基本功深厚,分析讲解精彩,激情飞扬。以分析讲解为主,对新课改知识与技能的理念有很好的体现。
袁丹老师:内容充实、全面。分析讲解系统、细致。教学中以讲解为主,有方法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分析讲解为主,体现了新课改注重方法与过程的教学理念。
袁丽玲老师:形式新颖,课件优秀。能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参与和竞争。讲解节奏感强,脉络线索清晰明了。最后“秋瑾”的视频是本节课的亮点,有很强的感染力,使学生心灵升华。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研究积极性。
万欣老师:形式独特,讲解精彩。引导学生分析,运用教材,重视教材,内容充实全面。形式新颖,能有效调动学生兴趣,讲解层层深入,脉络清晰。通过有效的提问与课堂活动调动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贯彻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理念。
4.需要精益求精的是:个别老师的讲课对新课改思想体现不够,如:只注意自己的讲解,学生参与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有的老师缺乏教学方法的引导,有的老师语言平淡,缺乏激情,有的老师没有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素材,对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够。
总之这次“课内比教学”成果很显著,调动了老师教学钻研的积极性,有力配合了新课程教学改革。当然学海无涯,教海也无涯,我校全体历史组老师深感教育现代化的紧迫感,深入推动课改的意义的重大,将满怀激情深入持久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提升专业素质,深入贯彻现代教育观念。
黄旭 执笔
地理学科“课内比教学”总结 一、备课组竞赛
地理组全体教师,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部署下,积极参加课内比教学活动。他们思想上重视,把这次活动当作学习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的良机;行动上积极,人人参与备课、讲课、听课、评课活动,把她当作学习的场所,展示的平台,提高的台阶。经过各备课组的初赛,产生了校级决赛的选手:邹义东、陈德慧、万国平、李小卫。
二、校级竞赛
按学校同课异构的要求,四位选手讲同一个课题《气候形成因子》。选手们都认真准备、全心投入。这几位选手在12月8日的课堂教学竞赛中,向全组教师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可谓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听课的教师也深受启发和教育,表示要以他们为标杆,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搞好教学常规工作,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经评委和全组教师的公正评分,最后万国平老师胜出,他将代表学校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
三、竞赛课点评
四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各有特色,现简评如下:
邹义东老师:
优点:
1、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在突出重难点的情况下,灵活地处理教材,体现较强地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水平。
2、贯彻新课改的理念,通过视频、油印文字材料的展示,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到好处地提出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效果好。
4、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主干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建议:重难点知识要讲清讲透;板书与教学进度要同步。
陈德慧老师:
优点:
1、认真实践新课改精神,倡导新的教法、学法、组织学生以课本内容为材料,自主探究;
2、善于归纳总结,如把气候的形成因子归纳为“伟、大、地、海、洋”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如由学生板书影响气候的因子时,要求越多越好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
建议:学习自行看书时间过长,要善于把握要领,加强对课堂的调控。
万国平老师:
优点:
1、备课认真,课堂结构严谨,讲、谈、问、答,练习到位;
2、知识系统性强,重、难点突出,讲解透彻,课堂容量大;
3、根据学生知识实际,补充许多知识作铺垫,有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实际效果好;
4、讲述中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课后小结板书知识形成体系结构图,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建议:应注意教材的取舍,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重点,讲授不求面面俱到,讲授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李小卫老师:
优点:
1、课题引入新颖、课堂结构完整、严谨;
2、师生配合好,课堂气氛活跃;
3、利用谷歌地图软件制作课件,新颖、灵活、实用,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建议:课堂讲授重,难点应更突出,课堂教学语言应更规范简洁。
四、学科发展展望
地理组教师老中青结合年轻人占多数,他们有理想、有活力、有干劲,积极参加教学比赛,在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相信在学校领导重视教学比赛的良好氛围下,地理组的教学教研活动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地理组杨行彪执笔
体育组课内比教学总结 2011年12月,“课内比教学”决赛活动中,本组三位体育教师的讲课.再一次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条件下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提升.使各位同行从中得到了启发,达到了良好示范功效.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三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比较合理。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带着特有的激情,与教师得体的讲练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较快、较好地完成执教者的预期目标。 2.在教学方法选择与教学目标达成上,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如,李国顺老师避免了教师枯燥过多的语言讲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探求兴趣,从而对完成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透彻理解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把握,体现了李国顺老师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 3.在教育教学效果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合作意识的养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在学生有序、团结合作的意识下,自然而然地生成。而体育教学,恰恰是学生各种意识养成的最好场所。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在学生彼此合作、共同参与的情况下,促进各种目标的顺利达成。三位教师这方面都很好。 通过本次校内比教学活动,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加深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理解程度。我们也认识到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的差距,我们将进一步认真探索和研究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操作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体育组高峰执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