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变观念 激活课堂教学——小学美术课堂学生兴趣的激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4 19:3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变观念 激活课堂教学——小学美术课堂学生兴趣的激发   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都兴趣盎然?本文通过三种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对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在此,对以下三个特征作一些研究、探索与实践,它们是开放、沟通、合作。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美术课 激活课堂


“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浅浅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论出生在怎样的环境,最初的涂鸦都可以带给他们无比的快乐。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都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对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去研究与探索。在此,我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与实践,其主要特征为开放、沟通、合作。


一、开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终生化,美术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源于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

(一)开放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以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每一位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画一张宣传画”,“改造自己的旧玩具”,“给自己的日记本设计封面”等。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二方连续设计、纹样设计等有趣得多。在制作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压印、涂蜡刮色、撒盐、吹色呈画、镂印、拓印等技法,使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二)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目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夏日印象”一课,教师可以以“我的暑假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回忆暑假趣事自由拟题,这样一来,作业里出现了“学游泳”、“我的超级雪糕”、“神奇之旅”、“我和鱼儿游”、“西瓜地里的我们”等等,许多各具情趣与特色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又如“梦中的另一个我”这个主题,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未来科学家“、“我是歌星”、“体操冠军”、“超级球员的我”等别有情趣的命题跃在眼前。外加采用泥塑画、纸版画、剪贴画等方法,使作品形式多样、独具创意。

(三)开放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城市建筑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到热闹的大街,美丽的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就带学生去放自制的风筝,迎风玩一玩小风车,利用废旧报纸制作的小球比一比谁抛得远,用自己制作的各种玩具开个拍卖会,再利用橡皮泥制作“食品”开个小小食品店,利用窗花和拉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或自己开办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四)开放教学程序

大胆地突破高—中—低年级的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和色彩的关系、色彩的冷暖、情感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学生同样感到新奇而快乐,作业效果也会令人吃惊:彩虹的七色炫目,海水波纹的千变万化,太阳的娇艳……

(五)开放评价标准

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能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的用“一个标准”去评学生的画的内容和形式,作品评价不做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应精彩、幽默风趣,具有吸引力,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到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可以写“心灵手巧,独具匠心,色彩丰富”等词语,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和肯定;在一般的作业上可以写“别泄气,慢慢来,下一张会很精彩”等鼓励性语言,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会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二、沟


(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沟通

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一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数学、自然、英语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文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诗配画、日记画、故事插画,做拼音卡片、生字卡片,做故事人物的头饰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画出音乐中的情景等;与数学学科联系:数字变变变,制作数字卡,装饰乘法口诀表等;与自然学科联系:我和动物朋友们,画画有趣的昆虫,拓印树叶,树叶贴画等;与英语学科联系:制作英文字母卡片,课文有关的画四季,画出英语单词内容的画等。这些与其他学科相互沟通、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使美术教学内容更新了。

(二)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联系的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比如,在创作《家乡的新建筑》这课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我们的家乡——安宁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城市变化,并可以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己家乡的变化。课上再结合欣赏教师准备的有关家乡的作品,照片,录像,诗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自己的家乡,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他们学到了多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应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报、墙报、班级艺术走廊、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三生教育”、“对抗旱灾”、“莲廉镰”、 “新世纪畅想”、“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网络”、 “2010与我们”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表现,有感而发。


三、合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小组合作”、“自由合作”、“大组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等形式, 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自由讨论,允许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允许自己来当小老师。因为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比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不敢大胆创作。如果让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同时有一些活动题材、内容,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可以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比如“插花艺术”一课,你带花泥,我带花,他带包装纸和丝带,我们一起完成一束艺术插花;“纸盒玩具”以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带几个纸盒,大家都动脑筋想想最佳的组合,一起完成几件爱不释手的玩具;“大家一起做”是让大家都来比一比哪个小组作的画是最好看,用的材料是最有创意的;“小小食品店”一课是让学生自行分工,用彩泥制作出自己最喜欢的食品,以小组为单位开个小小食品店,看看谁的食品最受欢迎。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消除表现的顾虑,快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愉快合作的好品德和好习惯。因此,作业的时间相对缩短,作业质量却提高了,学生也有更多时间在学习中游戏,游戏活动中学习,何乐而不为?

总之,没有教师心灵的参与,课堂就会像没有雨水滋润的春日,寒冷干燥而缺少滋润;没有教育实践的参与,教育研究就会像将要干涸的一潭秋水,沉闷而没有活力。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才能更好地激活美术教学,把美术教育的艺术和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将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走进美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2] 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3] 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6] 鲁道夫.对美术教学的建议[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安宁市第一小学
施宏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8 00:12 , Processed in 0.4302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