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张汝伦:最被铭记的知识分子一定是思想类型的2012年04月24日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李宗陶
张汝伦1953年生于上海。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赴德国,先后就读于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现为复旦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4月初,其新著《<存在与时间>释义》即将上市,一百多万字,写了8年。
2012年2月27日,复旦大学西光华楼305教室,新学期第一堂德国古典哲学课。张汝伦带来一本黄色硬皮封面、页面泛黄的《小逻辑》,翻到某页,开始朗读40年前在淮北农村初遇即为之动容的段落——1818年10月22日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的狭隘目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觑的。
200年前德国哲学家的句子抽象、晦涩,它们的意思,对应于底下满室的iPad、触屏手机、Hello Kitty文具,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但在张汝伦元气充沛、朗声动情的宣读之下,别有一种力量。
30年来,张汝伦一次次在课堂上、演讲中带出他的青春,供一茬茬底色不同的青春参照。
我看王安忆的《69届初中生》很亲切。上海69届下乡的比例是百分之百。我去的是安徽省阜阳专区太和县,靠近河南省的一个穷地方,土地贫瘠,种不出东西。许多年后母亲说,你下乡时我们有万箭钻心之痛,是因为你不能受教育了。
父母是解放前的大学生,父亲在工厂,母亲是教师。父母平时的言行态度透露着,他们所尊重和推崇的,都是读书人。记得杨振宁、李政道得了诺贝尔奖,父亲说,这是真孝。
下乡之前我基本上是以书店为家的。那时还有一些旧时代的老人——你不晓得他是什么身份,可能从前是洋行的高级职员,也可能是北洋军阀的后代——有学问。我记得有一位老先生天天来,一支雪茄,一根拐杖,跟我们一样,他不买,只是翻各种书,你愿意聊,他就跟你聊,我最初的国学知识就是从他那里来的。我的哲学知识也从书店里来——有人告诉我康德有三大批判,又有人说,有个人比康德还了不起,叫黑格尔……
1971年尼克松访华前夕,春节我回上海探亲,看到《参考消息》上说,北京书店里可以买到汉译西方名著了。我想北京开放了,上海一定开放,第二天一大早赶到南京东路书店,果然!那里可以买到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还有卢梭的、洛克的、康德的……一下子买了好多。虽然当时接受起来还有困难,但跟平常看到的“东风吹战鼓擂”完全是两个世界!它给你打开了一种文明呵。
我儿子小时候不理解:饭都吃不饱,怎么有心思看这种书。我跟他讲:我在书里看到人类最好的东西,是好东西,我就要拥有它。有它们做启蒙老师,还有什么话好讲,你不会只看到个人那点事,会把自己放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去考虑问题。
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1979年,高考不理想,张汝伦入安徽芜湖师专读英文专科。这点挫折不算什么,他与同一批进校的心气颇高的知青一样,都明白自己的归宿不在那里。
说到心高气傲,小学生时代他就觉得天下没什么事能难倒他。青年时代,“错误地认为接近知名学者就是攀附”,被朋友领到王元化先生家后一言不发,以至于90年代二人真正交往后,元化先生怎么也想不起数年前此人曾来造访。前不久学生问他,年轻时对自己有怎样的期望,他半玩笑半认真地说:“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不管有没有恢复高考或者改革开放,我想我都会走哲学这条路。在哲学里,我看到了我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其他门类,像文学、音乐、艺术里看到的一切好东西,哲学最能满足我,而且它比较难,我喜欢挑战有难度的东西。”
对文学、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戏剧,他都有兴趣进入,“感觉它们都是在讲形式。接触西方文化越久,越能体会到形式的重要。”
研究生时代他声名在外:狂。1986年12月6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有一篇记述他的小文《狂者进取》,作者陆灏借夫子之言来理解其“狂”。当时,张汝伦刚刚发表一系列解读尼采的文章。待他留校任教,渐渐有了名号:复旦的尼采。
那时候,李泽厚先生到复旦讲学,问: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什么?张汝伦答:这个问题不能这样提出,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不是what,而是how。
在学生时代,张汝伦的演讲场面就很可观,朋友笑他“煽动力这么强,不搞政治可惜了”。他1米65的身躯里浓缩着激情、求知欲、批判力和理想主义,仿佛象牙塔里一座会移动的火山。
1988年,张汝伦在洪堡基金的支持下赴德深造,受教于两位导师:一位是Bubner教授,伽达默尔的弟子;一位是冯赫尔曼教授,海德格尔晚年的助手,也是其全集的主要编者。
张汝伦不止一次向学生描述Bubner教授开讲《存在与时间》的景象:教室里坐满,地板上坐满,然后延伸到讲台四周,以至于Bubner先生转身、挪动都有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