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教育人生更绚丽 让小语人生更多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20:1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参加第14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作者:风月无边
让教育人生更绚丽  让小语人生更多姿
——参加第14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梧桐吐新绿,迎春展妖枝。四月的南京,满目苍翠,清新怡人。我们一行十五人,踏着春天的脚步,一路沿着“六朝金粉”秦淮河,来到被誉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南京,来到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第14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这里众星云集,王崧舟、孙双金、朱文君、陈国安、薛法根、周益民、吴永军、蒋军晶、窦桂梅……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个只能在电视或网络上见到的名师专家、大师学者,齐聚一堂。全国各地数千位小语同仁带着仰慕之心,带着取经之愿,更带着小语人特有的教育梦想,来到这里,跟专家面面相对,跟名师倾心交流。在这里,你可以穿越时空,仰望中华文化长河中的那轮明月;在这里,你可以忘却自我,饱览名师大腕游刃有余、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在这里,你还可以尽情领略小语教学无穷的学科魅力,贪婪吮吸现代与经典的文化精髓。
千江有水千江月,是王崧舟老师的浪漫演绎;站着读书,是孙双金老师“向文本细节、结构、观点挑战”的思想流露;轻松走进新经典,快乐学习小古文,折射朱文君老师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不要语文味,追求生活场景式语文课堂,是薛法根老师注重寻找学生生长发展点的最独到的见解;还有窦桂梅老师敢于挑战自我、灵动驾驭课堂,她的“1+X”语文课程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更给小语人一种引领,一个方向,一次新的启航……
当你走进琳琅满目的珠宝店,你爱不释手之余,像“种果树的猴子”一无所得;当你走进古朴而又端庄的南京人民大会堂,你钦佩感叹、称赞叫绝之余,你又会有何收获呢?我欣喜,我激越,然后我木然,我惶恐,我还有羞愧,羞愧于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不能完整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叹所感,正如陈国安教授所言的——我的大脑成了专家名师的跑马场了,我不会说我想说的中国话了。我连南师大附小的孩子也不如,他们都知道猴子之所以一事无成,是因为他自个儿没主见。我有主见吗,我能学习大师们的教学套路吗,我能集各路神仙之本事于一身吗?我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想都不敢想。但问我“可虚此行?”,我似乎又很不甘心,反反复复,辗辗转转,彻夜难眠,绞尽脑汁,一遍又一遍反刍再反刍,清晰了,渐渐清晰了……
光影交错,浪漫如花,描绘现代最美色。
文化碰撞,诗词如画,奏响经典最强音。
现代语文课堂的构建
1、像孙双金一样做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孙老师上课伊始,就在黑板上方依次写下“站着读书”四个字,让学生说“站着”的反义词,“坐着”、‘“蹲着”、“躺着”、“趴着”、“跪着”先后从学生嘴里脱口而出,然后孙老师说今天我教给大家一个新的读书法叫“站着读书法”, “站着读书”的课堂由此拉开帷幕。
首先,孙老师是站着解读文本的。他以“苏格拉底的学生为什么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这个大问题统领整个课堂,引导学生层层分析原因:弟子们认为最大的一穗肯定在前面,不敢轻易下手栽;苏格拉底给学生下了个套,整个麦地肯定有最大的一穗,但他们无法比较,因为他们只能进不能退。
继而引导学生站着读书,向文本挑战,假如我摘了三颗我认为最大的麦穗,然后再选一颗最大的,不行吗?所以还应该让苏格拉底提要求时再加上“只能摘一次”这个条件,这是对文本细节的挑战。同时后面第三段要把“扔掉”要改为“放弃”,学生在深究文本中,理解前后呼应,这又对文本结构的挑战。最后还带着学生向“观点”挑战。孙老师对“悟”的经典解读足见一斑:“悟”字从左到右看 表示想,吾意为我,那“悟”就表示反思自我,诸如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人类自身问题;“悟”字从右往左看,则表示为我想,即我对社会、宇宙等的认识,再引导学生把“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改为“把眼前好的一穗”之类的语句,站着读书而不是跪着读书至此眉目愈加清晰。如果说“站着读书”是一个姿态,一条明线的话,那么“由故事到哲理再到挑战”就是“哲理性文章”的一个读书方法,这也是“站着读书”的另一个注脚。
一个语文老师是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的,它不只体现在一堂课中,还体现在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更体现在小语教师整个的教育生涯中。
2、像薛法根一样做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
听薛老师的课,赏心养神,清心悦目。他说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首先“要好玩”,要能吸引住孩子。在形式多样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学生被老师“玩”得团团转却乐此不疲。他也进行了字词教学,但学生在不自觉中分层次地学习了,习得了。教学开始依次出示果树名、鸟名、农谚,继而“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每行四个词语跳跃式地呈现了主要的故事情节,丰厚细腻,巧妙独特。
薛老师先扶后放学习课文的教学策略,不同“凡师”的“理解——朗读”法。他采用叙述故事的方法,一让学生听故事知结构,二让学生讲故事用结构,三让学生续故事化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依据文本的故事,把学生置于听、讲、编故事的语言实践中,学生的思维想象充分激扬,童真童趣完美绽放。
薛老师很不赞同把讲故事变成读故事,强调讲的艺术与生活性;他也不赞同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他强调要跟学生一起“生活”。这跟陈国安教授说的话不谋而合。他说不懂语文的老师一直强调语文味,你看哪个数学、体育老师提到数学味、体育味;你是一个男人,你会不会见大树都要强调你是一个男人呢?恢谐得发人沉思。
做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就得像薛老师一样。你看他经常俯下身子倾听学生,那微驼的背就是个见证;你再看他那定格的微笑,八颗牙齿永远留给孩子。他的睿智镶在他的一举一动,嵌在他的风趣与亲和中。语文训练的专业性就是他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让学生有所成长,不做简单重复的劳动,捕捉生长发展点。他身上所散发的语文教师的魅力,让学生下课后久久不愿离开他的课堂。
3、像窦桂梅一样做个敢于挑战的语文教师
窦桂梅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窦桂梅劲学习、劲实践、劲积累,激情不老的教育追求在《牛郎织女》的教学中精彩演绎。他敢于选择像《牛郎织女》这样的民间故事,敢于挑战新的教学领域,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离奇甚至离谱的问题。“民间故事味”充溢整个课堂,她的《牛郎织女》像民间故事一样,充满情节,处处悬念,同时线索清晰,情感一波三折。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与高潮处便在于她大胆让学生发问。当“牛郎和织女为什么草率结婚?”这个尖锐的问题摆在窦老师和她的学生面前,摆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上千人的研讨会会场,窦老师通过巧妙引导不同版本《牛郎织女》的对照,通过学生激烈甚至充满火药味的争辩,通过深入的挖掘文本,让学生潜移默化中理解民间故事情节(离奇但有生活的影子)、结构(起因、经过、结果,还有人物之间的关系)、情感(寄托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等方面的特点。也就在这波涛起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心的微笑让会场上的掌声久久回荡。
经典语文的教学策略
1、走朱文君之路,风趣幽默教古文
朱老师从做事冒失的“急性子”的幽默导入,与教学内容有关“慢性子”的幽默,一正一反,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得这种幽默收到加倍的效果。在教学时朱老师有意放慢教学节奏,先让学生自主理解意思,然后追问关键字词的解释,顺势揭示理解文言的基本方式,并以学生名字来命名学习方法,清晰易懂,印象深刻。
朱老师有意预设悬念,不直接揭示说话内容,而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猜测那个慢性子的人会怎么说,训练学生根据说话人的性格来想像说话,这是一种高品质的语言训练艺术。
在朗读指导上,朱老师也别出心裁,以丰富多变的体态,反差极大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把小古文演绎的淋漓尽致。在教学过程中,朱老师没有止于对句子的大概理解,而是对古今字的字义变化作了一番深究探析,尽管这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困难,但是对今后高年级正式学习文言文奠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多方面的基础。
一句话,听朱老师上古文课,感觉文言文非但不难,反而很有趣。
2、效戴建荣之法,情趣吟诵学古诗
戴老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首先他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直接请孩子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校对字形,这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对教学基本目标的落实。随后,他以平仄为入点,通过平长仄短读古诗,通过平仄标记形成的起起落落的情感线诵古诗,通过如歌如唱的吟古诗,一遍遍让孩子徜徉在诵读古诗的意境里,重复中有上升,回旋中有收获。
戴老师示范吟诵,巧妙利用手势、表情及近乎夸张的动作,全新解读了《静夜思》,引领学生与诗人一道共同经历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的心路历程。这便是平仄的魅力,古诗的魅力,更是戴老师的魅力。
3、摹林莘之状,品读想像习诗文
林老师执教的是陆游的《游山西村》。她的两点教学理念让我品味再三:一是在古诗课堂中突出想象特有的功效。抓住“莫笑”、“腊酒浑”师生对演当时当地之情景,诗人与大爷的对话虚幻中真实可现;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导学生再次想象陆游当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更让人叫绝的是林老师对这两句话理趣的阐释,联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一系列诗句,让学生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二是她的“妙‘比生花说”也让人眼前一亮。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感触与情愫。所以她指导学生想象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当时的生存现状,这会让简洁凝练的古诗充实而丰满,深远而厚重。
现代与经典的完美融合——走近大师王崧舟
王崧舟给我们执教的《望月》。王老师的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等一系列课堂语言都是一组复沓对称的排比句,充满了诗意,使学生反复感受诗意的语言,所以学生的朗读和片段描写也都充满了诗意,使老师和学生一起步入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境界。
他首先就给学生创造了“清幽旷远”的意境,旨在让学生得文本之意;接着多重解读,让学生得文本之言。“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意境在反复中回环。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解读,从观察、回忆、想象的角度解读,从散文、诗歌、童话的角度解读;然后万川映月,让学生得文本之法,还是汇成一句话“千江有水千江月”,告诉学生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品读有不同的感受;最后天心月圆,让学生得文本之神。
《望月》的教学又跳出这温温婉婉的《望月》,朱自清的月、贾平凹的月、斯妤的月,纷纷跳入我的脑海。依旧是王老师磁性的嗓音,引导着底下的学生欣赏月,感悟月。在领略赵丽宏“好”“巧”“妙”的构思中,我们也一同领略王老师“好巧妙”的教学构思。他给学生创设的美丽意境,让学生在中国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他把中国人对“月”的特有情节悬挂进文化的长河里。
王老师的课充满着现代的人文气度,又处处洋溢着厚实深重的经典气息,他的课实现了现代与经典的完美融合。
枞阳县老洲中心学校 周莹斌
2012416日下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10:28 , Processed in 0.07410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