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国际科学课 科幻大片进二十四中课堂 2012年03月26日 作者:曹阳 来源:现代教育报 “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学习如何掌握科学探究的手段,还能体验科学带来的快乐。”在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的校园里,有一批专供国际科学课使用的实验室。教学副校长何育竹告诉记者,这门课是针对初二年级开设的,以中英文双语教学形式授课,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通用技术等五大学科知识。
化学分子“活”起来了
“看,它稳定了吗?”这是化学部分的老师曹晨在做分子实验,他向讲台下抛下了这样一个问题。随后,他才开始为学生讲解分子式中的奥秘。
在探索的旅途中,同学们观察着实验步骤,思索着化学原理,在动手操作中记录下每一步的结果。试管、酒精灯、集气瓶等小器具在孩子们的摆布下,像模像样地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
在描述实验结论时,尽管学生会突然忘词,但他们坚持使用英语来表达,哪怕语法没那么精准,词汇没那么专业。“现在,国际科学课的效果也许在学生身上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但会有质变的一天,甚至会影响他们将来对行业的选择。”曹晨如是说。
学生最爱“拆装电动机”
只要知道这节国际科学课将涉及拆装电动机,学生们总会比平时提前几分钟进实验室抢座。尽管在物理知识方面还很匮乏,但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对动手实践产生的浓厚兴趣。
刘艳军是负责物理部分的老师,每次看到学生组装的电动机正常运转时,自己会比他们还激动。“毕竟学生们只有13岁,对某些物理原理理解起来有困难,但他们爱琢磨,会按照模型不厌其烦地组装、调试。有些学生在组装过程中零部件会遇到状况,就努力去寻找原因,并带着问题投入到日后的学习中。每当有孩子成功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兴奋的尖叫声。”在她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很活跃,有一个很强的愿望去了解物质世界,而国际科学课培养科学素养的理念正好能满足学生这样的心理需求。“在实验中,我们为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探讨物理世界的大门。”
科幻大片进驻课堂
“今年是2012年,所以我选择将美国科幻电影大片《2012》作为地理部分的学习资料之一,没想到学生们如此喜欢。”负责地理部分的老师贺念惠将影片中科学客观的片段引入课堂,目的是教学生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恶劣的气候以及可能会遇到的糟糕环境,从而找到科学有效的执行方案。
众所周知,地理类的英语词汇既专业又生僻,这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很吃力的一件事。“我会将一些关键词汇提炼出来,引导同学们尽量用英文来交流讨论不同的地理话题。我认为,课堂是建立学生信心的第一平台,一定要让他有所收获,体会到参与感,这才能燃起他对课程的兴趣。”
与以往不同的是,贺念惠每次会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再与电影知识结合,让孩子自己论证,最后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在教课过程中,每当涉及环境危机内容时,就会有学生出现情绪波动,这时就要引导他如何正确看待问题。”作为老师,她意识到不光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幸福,关键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本报记者 曹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