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永在永无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7:0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子永在永无岛
——干国祥印象
□北京   童喜喜
暌别十余年后,昔日的同事在QQ上找到了他。
他说:“我周游列国的结果只有一个:发现所有神话真的都是神话。”
“你是不是也是一个神话?”同事问。
他答:“我只是一个童话。”
这番对话,足以让见到他的人怀疑:这个人,竟然认为自己是童话——他叫干国祥。
一个孩子的永无岛

干国祥出生在一个叫干家埠的小村落。
和大部分童话的主人公一样:小时候,家里很穷很穷。当时他父亲在生产队里干活,每到他生日,这位父亲总要步行好几里路,到镇上花几分钱买回一块硬糕,作为儿子的生日礼物。这是干国祥一辈子所接受到的最好的礼物,也是他生命最初的甜蜜与温暖。
还有,干国祥的父母给了他宽容,允许他在家里的墙上画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像老鼠一样的虎,像魔鬼一样的将军,孙猴子的头像……没有水彩与油画棒,颜料是用泥水匠使用的彩粉。刚建造不久的房子被他画得体无完肤,父母却从不骂他,即使他画得不好或者确实画错了地方,他们也不怎么说,或有时轻描淡写地说一句。
但生活的另一面,是困厄。揭掉怀旧的温情面纱,没有儿歌,没有童谣,没有故事,没有零食和音乐,没有书籍,缺少食物,缺少“爱”“关怀”等今天时新的词。除了越来越少的麻雀,见不到鸽子;除了满地的狗尾草,没有见过玫瑰、百合、郁金香……这才是干国祥童年的写照。还有,绵延他整个童年的,是祖母的慈爱和自身的疾病。
因此,干国祥小时候算命,所有的算命先生都断定他与同样身体不好的母亲相冲,他会在15岁左右遇到一场大灾难,并暗示他可能会在神经上出现差错。解救的办法是拜个干娘,就这样,干国祥拜了同村一位妇女为干娘。
不知是这番解救确有其效,还是另一种事物改变了干国祥命运的可能:9岁,一次价值人民币9分钱、可能只是偶然的选择的购物——黑白连环画《激战崔家庄》,让干国祥拥有了第一本自己的书。先是他选择了它,后来便是它改变了他。从那时起,购书就一直是他生活乃至生命中的一件需要定期去满足的本能。
比这本书更重要的,是另外半本书:从文革抄“四旧”中即将烧掉的书中偷出来的半册《水浒传》。他反反复复地大概看过数十遍,直到初一时借给一个同学之后,才与它分别。
反复地读,是因为对他而言在当时没有任何书可以与它相比。在一大堆抓特务、保卫羊群的连环画中,它显得突兀而厚实。刚开始读时,是小学二三年级,他手头也没有字典,自然只能是蒙着读。蒙着读,任书中带有许多他尚不能够理解与确定的信息,坚持读下去,这多半是他从这本书的阅读中开始养成的习惯。从那时候起他就知道,每一次阅读都只是走近一本书,走近一个故事,但不可能完全地把握这个故事——哪怕认识了其中所有的字。回想起来,这个习惯是如此重要:相比于遇到拦路虎非得设法解决后才可以继续往下读的阅读神话,这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不仅自由,培养了想象力,更培养了一种探求书中的意义而不纠缠于表面字词的阅读态度。
当然,当干国祥走进师范后开始知道,《水浒》并非是真正的杰作。他身上颇带有几分说得好听一点是“侠”,说得难听一点是“流氓”和“强盗”的脾性,究其根源,除了当时整个社会处于“文革”的遗留症状中之外,那一百零五个男强盗与三个女强盗的故事,对他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童年的阅读是一生精神的奠基,他用半册《水浒》打下了“强盗”的底。更不幸或说万幸的是:他当时找不到下半册,终于来不及学会招安,学会把流氓与强盗身份转换成合法的官兵。
是这样的童年,直接催生那个孤独、倔强,在黑暗中巡行的少年。
在干国祥生命中留下最深烙印的,或许是那人生的第一次远征。那年,他未满8岁,还没开始上学,也不会游泳,父母情急无奈地委他以重任:要他独自沿着河边的纤道步行24里路,过一个数百米宽的河渡口,将一个口信送到外婆家。
他成功了。
从那以后,干国祥知道再没有比那个下午阳光下的石板路更漫长的路了——那个下午,他走过之后,这世界上也就再没有什么地方,是他所不能去的。
这次童年的“远征”,俨然生命的一个征兆。可接下来的路,似乎与此截然相反。
刚进师范那年,干国祥15岁,是全校长得最黑的学生,又常常穿着他的七叔穿过的宽大衣服,活脱脱一个最标准不过的乡下野孩子。
他可以替好友背黑锅,承认是自己偷看了那个全校最美的、多才多艺的女生的日记,让那个女生的误解长达两年,让全班女生瞧他的眼神里多了鄙夷与不屑。
他读诗、作文、画画、弹吉它,同时班主任和校长认为他是他们从教以来最难对付的学生,是那个学校建校20年来“最坏”的学生。

一位教师的永无岛

1987年,干国祥爱上一个女孩,和绝大部分人一样,那枚感情的青涩之果并未成熟。1988年,他师范毕业,成为绍兴上虞镇杜亚泉中学的一名老师。或许是那场爱情,或许是那部缺了半册的《水浒》,他开始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将这段山村中学的时光变得宁静无所求:他拒绝成为优秀教师,拒绝参加必要的进修,拒绝走上一条“仕”的道路。
因此,一直到工作的第六个年头,干国祥仍然被认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他基本上不写教案,不出试卷和批试卷(除了统一组织的考试之外),也极少批改作业。有关考试的各种率的计算一直摇摇晃晃,“一不小心”就会落到最后。
干国祥是孤独的。但孤独的他更深知环境的力量。
“‘我’来自‘他者’。‘我’是对无数个他者摹写、交换、植入的结果。于是,和怎样的人相处,和怎样的灵魂(精神、思想)相处,就是唤醒我深处的哪一类种子,让我成为哪一种人。美好的梦想只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它是某一天与美好的灵魂相处时被唤醒并且开始成长的。”干国祥这样说。
因此,他总是像只小心翼翼的蜗牛,用触角触摸一下他将遇到和已经遇到的灵魂,当它发现危险的时候,就赶紧缩回自己的硬壳中……
“我只能生活于真正高尚的人中间,真正大度的人中间,真正执著的人中间,真正追求永恒性的人中间……否则,我的小小的种子会被晒干,会枯死。”他如此坚持。
命运终于赐给干国祥另一半适宜的灵魂与之相伴:那位叫陈美丽的姑娘,是一位会在自己生日的寒冬那天,以坐在没有空调的办公室里给家长与孩子写信来庆祝生日的老师,那正是一颗沉静、内敛却能唤醒美好的灵魂。
1994年,干国祥开始“热爱”教育。两年后,大病和婚姻几乎同时而至,让他从此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
生命能量的爆发令人目眩。1998年,干国祥开始“一个人的语文教学改革”,这个固执的青年,在重重阻力下依然快乐前行。在此之前,他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但不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此之后,他开始知道生命中的语言密码如何被书写,虽然这一过程太过艰难,充满偶然。
20028月,干国祥向学校提出辞去学校教导主任之职。为让校长答应这份辞呈,他开出的条件是由自己来带领全校“厌恶”的一个毕业班。校长犹豫再三后答应了。因为把这份苦差交给谁,本就是校长的一块心病。
干国祥为校长医治心病的结果,是从该年8月中旬到年末,他给这个他命名为“空山新雨”的班级写下了十万多字的《新雨日记》,还给他带来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的殊荣,同时使教研员决定把这学期的另一个机会也交给了他——由他代表上虞市参加绍兴市青年语文教师论坛。
从一无所有到一连串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干国祥面前铺开了一条平坦的名师之路。然而,他却固执地扭回头去,重新返回永无岛——
200317,为了请人批一批自己参与青年语文教师论坛的讲稿,干国祥在朋友白马湖的指点下进了BBS,进了“教育在线”。
从此他沉醉不知归路。网络点燃了当年那8岁孩子的远征之梦:在上网半年后,他开始流浪。
20039月,怀着新教育的理想,干国祥辞去了杜亚泉中学的公职,去往宁波万里国际中学。他把自己变成一只过了河的卒子,从此只能向前。
事与愿违。万里的一年教师生涯,让干国祥看到的是私立学校的异化人的教育,给他留下的是创痛。
2004715,干国祥离开宁波,离开了新教育实验,一家人远徙到西部成都,到《教师之友》杂志担任编辑。
仅仅工作了几个月,《教师之友》被转刊。干国祥又跟着刊号来到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教育科学论坛》的编辑。他依然幻想在维持生计之余,能在这杂志里多多少少实现他渐渐破碎的教育之梦。而这个梦,在不久之后彻底破灭了……
之后,在成都华德福学校半年的逗留,成为干国祥的一次小憩。因为每一次流浪的痛楚,都让他更深地陷入沉默与忍耐。
流浪中,没有户口与公职,唯一的安全感,来自身后的朋友和内心的神灵与信念,唯一的幸福,来自身边的妻女。
陈美丽的美丽之处,不仅仅是对干国祥的唤醒。她和每位贤惠的中国妻子一般,以丈夫的决定为重——支持干国祥辞去中学教导主任的职务、从杜亚泉中学辞职。她也做到了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到的事——她没有像传统中国女人那样从此守着家,只知期盼丈夫归来,而是同时辞职,带着年幼的女儿,应聘新的工作,跟随丈夫的脚步,一起远征。
曾经,她的腿骨折,没有半分工资地在干国祥的宿舍里过了一两个月;曾经,女儿说“爸爸,我忘了你的模样”,只有她擦去女儿的泪水……
她和他,就像两棵橡树,肩并着肩成长,在黑暗里,朝着可能的光亮。
这一路,正是因有妻女相伴,他不畏坎坷。
就这样同行,前行。他是一个甘地主义者,唯一的武器是放弃。一次次满怀梦想、收获永无,从终点回到起点——这就是干国祥的远征。

一名学者的永无岛

200631843,从成都转道南京至苏州、无锡、重庆的一次出游,用了整整半个月时间。之后不久,再返苏州……
522,干国祥公开发出一个誓言:“现在,我开始播下一粒种子,关于一个参与新教育实验的个人的种子,此时此刻,它只能说是无芽无枝无叶更无花。我向心中的神灵起誓:我不参与炮制中国式的假实验、假文章。至少从我的口中、手下,会恪守研究的基本道德。如果你想嘲笑,就请嘲笑吧。它(我的思考与探索)仍然可能失败、夭折,我的建议是到那时候再来嘲笑。至于官衔、职称、表彰,请不要附加在学术上、研究上、教育探索上。”
重返新教育实验,干国祥,这个应试教育外的孤魂,再次从无迈向有。
是的,干国祥有这个能力。给他一片沙漠,给他一段岁月,他终将在上面种满鲜花。遥远的车山岙的一(1)班是个例证,中国语文网语文论坛是个例证,中国教师用书网深度语文是个例证……还有某些名字,那些更丰硕的果实,他不愿说出,因为说出它们,他觉得是平白让自己遭受侮辱。最好的例证,是写于2003年的《从种子开始》,那些无名的花草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也是22日晚上,干国祥重返新教育团队,接到了第一个任务,一个看上去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完成一个40~60页的册子,主要读者对象是港台和海外华人圈中的普通人……
干国祥也说:“这怎么可能?!”然后他又说:“但就让我们开始吧。”
由此,新教育团队开始了“魔鬼团队”的锻造。干国祥正是从那时起,才日复一日地变形,成为我们今日眼中的“魔鬼”。
作为一名在学校里基本不交作业,平时靠小聪明混过考试关的学生,曾经的干国祥对考试是既不感兴趣也不害怕的,甚至有点轻视它。这一特殊的经历保留了他自由的天性和创造力,然而躲避了枯燥的高中和大学学习,同时也就意味着错失了系统知识的建构和学术研究的基本训练。知识结构单薄,缺乏足够的学养,对学术研究的框架和术语容易产生恐惧,对最新动态的学术和整个思想界缺乏了解……
这些沉重的硬伤伤及筋脉,触及骨骼,干国祥用疯狂的自学来强健自己。曾经一年买书花费五千多元;曾经从宁波向成都的那次搬迁中,一家三口20包行李,有11包是他不能离弃的书籍;曾经用于阅读时划下记号的水性笔,每年要用一百多支;到了最近的网络师范学院中,他为了数学哲学一课,一个月阅读70多本相关著作,据说还有十余本未算其内……
如果说30岁以前干国祥的血液中有一半是酒精的话,那么30岁以后,他的血液中一半是咖啡。从端起酒杯到端起咖啡杯,完成了灵魂从狂野的青年走向宁静的岁月的转折。从此以后,他的话题少了对不公社会的抨击,少了对浅薄得志者的不满,少了某些话题的猎奇,而只有教育,只有一个个教育的细节和梦想,才一次次在举杯浅酌的同时被拈起,被擦亮。而如疯如魔的干国祥将自己生命的上限预定在60岁,以后若有多一年之可能,他觉得就是赚了。
就这样站在岁月的风沙里,没有花,也没有果,干国祥成为一棵在风中聒噪、在雨中沉默的树。岁月一再地砍刈、焚烧、蚕食着他。他曾经写下诸多温软的文字,记录自己的心情。当时间让创口凝为古怪的瘢痕,今天的他已经讨厌自己一再地书写它们,就像讨厌赫留金向着周围的人群,举起那枚被狗咬伤的手指。
干国祥不再言说自己的生活,尽管他的生活越来越精彩:那个用坚强伪装思念的女儿如云,已经挺拔如竹;而他的爱人,那个曾经担忧地问“我们真的到苏州吗?那里有住的地方吗?我会有工作吗?”的陈美丽,也真正成了同行者,成为新教育实验的花园中一朵朴素芬芳的花。
就这样,当年的干国祥,被别人以及他自己渐渐遗忘,生活中的干国祥,又在被他无意间隐藏。“干国祥”这三个字,在旁人眼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哲学的符号,这样的他,尽管有别样的精彩,却显得有点孤独。
其实,过了这么多年,干国祥依然没变,他依然是那个固守在永无岛上的孩子。他一次又一次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从体制内的名师到新教育研究的学者,从温情的教育随笔到今日犀利的思辩雄文……千帆过尽,干国祥依然固执地守着他的永无岛。他就这样从无中诞生出有,然后,将有抛向海中,任人捡拾,他却重归他的无。
这样的放弃与转身,只有真正的孩子才能做到。因为只有真正的孩子,才会永远将热切的目光投向广袤的未知,才真正理解永无之意:永是一无所有的荒寂,亦是万物萌动的初始。
当然,那真正的孩子彼得·潘也会被同情:“那小孩子有别的孩子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欢乐,但窗子里的这种欢乐,他永远也享受不到。”
无论来自何人,所有的同情都同样的廉价与愚蠢。窗户的存在绝非为了阻隔,恰是为了某日,轻轻地,被推开。
但是,真正的孩子,永在永无岛,他不愿用功名的砖瓦搭建尘世的城堡,无意间却让整座岛屿成为自己的城堡。那里海盗四伏,只有飞翔才可抵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6:23 , Processed in 0.1308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