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虚拟的历史》:虚拟可以求证,历史没有必然2012年04月09日
来源:凤凰网读书 作者:郑渝川
《虚拟的历史》/[英]尼尔·弗格森 著/颜筝 译/中信出版社/2012-3
【偶然事件决定论】历史因此变成“想象者的游戏”
很多人相信,单一且微妙的变化通常可能导致极为重大的结果,促成事件发生或逆转。这种“偶然事件决定论”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因丢失了一颗钉子而导致王朝倾覆的理查德三世:
丢了一颗铁钉,坏了一个铁蹄;
坏了一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名骑士;
伤了一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偶然事件决定论”让历史的进程充满了戏剧性,笃信这种观点的人会非常同情历史上的悲情英雄。正是因为这样的戏剧性和部分的悲情意味,促使人们开展想象,就某个历史阶段,围绕某个历史大人物所在的历史转折,设定完全不一样的偶然情境,试图得出迥然不同的结果、结局。一些历史学家好做这样的“想象者的游戏”,而在中国,相当多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则大打穿越牌,由乘坐时空穿梭机的当代中国人回到古代,去上演角逐天下或介入宫斗的好戏。
但笃信“偶然事件决定论”的人,在构建的想象空间,也不能全然摆脱另一种决定论,即主流史观界定的“历史决定论”。也就是说,无论偶然事件怎么发生,都不能从全局和整体上改变历史进程。实际上,宗教神学和早期的机械唯物主义,都宣称在人的意志之外存在决定历史的超自然力量,对于人而言体现为命运的“变化无常”;后来的启蒙运动思想,也无非是将含糊不清的“自然”、“理性”等词汇,取代了上帝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经济社会决定论这样一种“科学决定论”,即某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可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关系中找到决定性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驳斥了“偶然事件决定论”的另一个变种“个人英雄史观。达尔文进化论进一步提高了“科学决定论”的可信度。但让历史学家和历史故事爱好者感到沮丧的是,“科学决定论”基调下,单单就因果关系进行事后诸葛求证,历史变成了索然无味的文本,忽略了叙事,遗忘了诸多历史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