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微型课”降降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07:0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给“微型课”降降温 2009年11月09日  作者:田春林  
  ■田春林  
  时下,“微型课”作为一项新的听评课组织形式,正在基层教研活动中得到广泛采用。
  所谓“微型课”指的是从一节课的几个环节中精选出一部分,由教师教、学生学。由于“微型课”耗时较短,通常仅有15-20分钟,只相当于一节普通课的1/3,因而以其“短而精”的特点,备受教研活动的青睐。有人甚至认为,该课型“经济实用”,对教学场地、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因而,上“微型课”也时常被当作“赛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以笔者浅见,“微型课”与以往常见的“说课”并没有本质区别。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都告诉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才是思维碰撞的乐园,教师则只是共同学习中平等的首席。诚然,微型课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执教者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课堂驾驭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如果将这种课型用于同行相互启发,或许能收到一些效果。但如果仅凭短短十来分钟的授课去评价一个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显然有失公允。同时,在“微型课”上,学生参与时间短,互动与生成只是为了教师的“展现”而非学生的学习,真实教学情境的发生被教师运用技巧浓缩在某个刻意安排的“精华”处,无异于课堂上只见教师不见学生。
  “微型课”的出现反映了当前教育界存在的一种偏狭的效率观:耗时少便是效率高。在许多教学比赛、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涉及人员众多的大型活动中,一些地方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省时、省力、省资源。然而,提高课堂效率不能仅靠缩短授课时间。教书育人不是制造产品,要始终保持“如琢如磨”的心境就必须远离盲目提速。
  “微型课”受到追捧也体现了某些教研人员的浮躁和功利。时下,一些教研员乐于参加一些冗长且无趣的会议,而不愿意沉下心来听一节课。在一些地方,我们甚至可以看见有些教研员要么成了出差办事员,要么整日忙于编写教辅资料。本该深入课堂的他们却往往远离一线,闭门造车,因此他们中的有些人对走马观花式的“微型课”颇为心仪。如果教研人员不能身临其境,扎根课堂,不能和老师们共同切磋、共同成长,仅凭观摩几节微型课得到的体会,就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评头论足,难免有失偏颇。
  (作者为安徽省霍邱师范学校教师)
  《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9日第4版


  ■田春林  
  时下,“微型课”作为一项新的听评课组织形式,正在基层教研活动中得到广泛采用。
  所谓“微型课”指的是从一节课的几个环节中精选出一部分,由教师教、学生学。由于“微型课”耗时较短,通常仅有15-20分钟,只相当于一节普通课的1/3,因而以其“短而精”的特点,备受教研活动的青睐。有人甚至认为,该课型“经济实用”,对教学场地、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因而,上“微型课”也时常被当作“赛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以笔者浅见,“微型课”与以往常见的“说课”并没有本质区别。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都告诉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才是思维碰撞的乐园,教师则只是共同学习中平等的首席。诚然,微型课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执教者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课堂驾驭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如果将这种课型用于同行相互启发,或许能收到一些效果。但如果仅凭短短十来分钟的授课去评价一个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显然有失公允。同时,在“微型课”上,学生参与时间短,互动与生成只是为了教师的“展现”而非学生的学习,真实教学情境的发生被教师运用技巧浓缩在某个刻意安排的“精华”处,无异于课堂上只见教师不见学生。
  “微型课”的出现反映了当前教育界存在的一种偏狭的效率观:耗时少便是效率高。在许多教学比赛、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涉及人员众多的大型活动中,一些地方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省时、省力、省资源。然而,提高课堂效率不能仅靠缩短授课时间。教书育人不是制造产品,要始终保持“如琢如磨”的心境就必须远离盲目提速。
  “微型课”受到追捧也体现了某些教研人员的浮躁和功利。时下,一些教研员乐于参加一些冗长且无趣的会议,而不愿意沉下心来听一节课。在一些地方,我们甚至可以看见有些教研员要么成了出差办事员,要么整日忙于编写教辅资料。本该深入课堂的他们却往往远离一线,闭门造车,因此他们中的有些人对走马观花式的“微型课”颇为心仪。如果教研人员不能身临其境,扎根课堂,不能和老师们共同切磋、共同成长,仅凭观摩几节微型课得到的体会,就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评头论足,难免有失偏颇。
  (作者为安徽省霍邱师范学校教师)
  《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9日第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4:49 , Processed in 0.0753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