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对话 2010年02月03日 作者:魏勇 戴建荣 丁慈矿 杨文华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一地鸡毛的现实世界里,很多教师因为长时间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在简单重复的教学生活中,慢慢消磨了自己的锐气和才华,蹉跎了美好时光,到头来,只落得一声叹息,两手空空。看来,如何寻找自己专业上的突破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本期“圆桌”,我们邀请到了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十一学校的魏勇老师,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专家、上海浦明师范附小的戴建荣老师,小学对联教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丁慈矿老师。三位来自一线的老师,围绕教师的生命生长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对话。对话由《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副主编杨文华主持。
人生需要一个支点
杨文华:本期话题,应该说来自植物学的小常识。有一天,我和儿子在小区里散步,看到路边的植物,儿子忽然问我:“爸爸,你知道植物是怎样开始新的生长的吗?”这个问题我还真没考虑过。儿子得意地告诉我:在植物幼芽的顶端,都有一个半圆球形晶莹透亮的生长点,也叫生长锥,它由一团具有很强分化能力的细胞组成。春天,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生长点也随之从沉沉的冬眠中苏醒过来,脱去冬装,长出嫩芽……儿子的话让我联想到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不是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也需要一个生长点呢?
丁慈矿:是的,能够找到这个“生长点”,十分重要。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十六七岁时就开始考大学。他起初决定进入苏黎世瑞士联邦多种工艺学院学习,志向是当一名电气工程师,但是没有考上。后来,他发现自己对于物理学饶有兴趣,于是靠自学阅读了一系列物理学专著。从这里开始,爱因斯坦最终成长为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成功,就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
杨文华:我认为这个“生长点”就是指生命个体的兴趣点、特长点。我研究了很多名师的成长之路,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点。比如老一代名师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入手,贾志敏老师从素描作文起步,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江苏青年特级教师管建刚从最初的作文手抄报开始,完成了一场震惊小学语文界的“作文教学革命”。专业生长点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可能有这几方面原因:首先,它能够把一个老师的生命潜能充分调动起来,汇聚到一点,形成巨大的力量;第二,生长点往往也是一个人专业发展中的亮点,是自己的长项,最容易获得突破;第三,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绩,还可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进而提升自己的整体专业水平。
但是,找准这个“点”并不容易。戴老师年纪轻轻,就在吟诵教学方面颇有建树。我想知道,你最初是怎样发现自己这个生长点的?
评估自己的生存状态寻找专业成长的支撑点
戴建荣:这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1999年,上海师资培训中心有一个古诗词吟诵培训班,学校派我去学习。很多老师对这种传统吟诵法不以为然,感觉怪腔怪调的。可是,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吟诵,觉得它契合了语文教学的某些规律,也非常适合我的教学风格。我把吟诵技巧学到手以后就大胆在课堂上运用,结果,每次上古诗吟诵课,学生都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在一次全市公开课上,我上了一堂古诗吟诵课,听课的都被这耳目一新的教学形式所吸引,赞不绝口。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我感觉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教学艺术殿堂的金钥匙。接下来,外地很多学校请我去上诗词吟诵示范课,我对吟诵教学的研究也由此一步步深入。今天想来,假如没有找到吟诵这个生长点,可能就没有我今天小小的成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