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古文”,语文教育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20:1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小古文”,语文教育一抹亮丽的风景线作者:月上中天
2010年10月份的一次活动中,有幸在新乡听到《小学语文教师》的副主编朱文君老师的《寓言二则》,感触颇多。随后的日子中,不断在《小学语文教师》看到有关“小古文”的文章,终于按捺不住,将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分享。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曾撰文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段经典的论述不断被人引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吕先生30多年提出语文教学少、差、费的问题在今天的语文教育界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三十多间,上至专家教授,下至一线小学语文老师,进行过无数的努力和探索,但实质性的效果并不明显。之所以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进行的所谓改革和探索多数是停留在教学法(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上,而对于其根本作用的课程与教材(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涉及甚少。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表现在课堂教学,是集团性地、长时期的、大面积地出现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合适。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
上海朱文君老师的小古文教学则是针对目前语文课程与教材的一次有益的改革尝试。朱老师选取那些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情趣、适合儿童阅读的文言文,用最好玩、最轻松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让孩子们在文言文养成教育中活的学习纯正优雅的母语。
朱老师的小古文教学为孩子们高效语文寻找到了一条捷径。北京大学的何九盈教授在他的《汉语三论》中指出,现代汉语书面语系统有三个来源。首先是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的口头语,其次是百余年来的翻译文本,再次是两千多年来的古汉语文本。
文言作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来源之一,弹性相当大。要学好现代汉语(语文),文言文为我们提供了了极其宝贵的资源。第一,文言文中有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成分。文言文的修辞技巧,精彩造句,传神词语,简练的结构,丰富的典故、比喻,真是瑰丽多姿,仪态万方。它是中国几千年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智慧结晶。第二,文言文有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极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的语言是值得后人研究学习的。第三,现代汉语几十年的写作实践完全可以证明:白话文必须从文言汲取有价值的成分,才能造就美的现代书面语。
但遗憾的是近代的白话文运动和现代语文教育没有给予文言文应有的文化地位,导致现代汉语书面语三个来源之一的偏枯之势。现代汉语书面语拒绝文言文,让文言文这份资源抛荒,其理由本来是要反对拒绝文言文,要追求纯粹的白话文体,而现实情况却是白话文日益走向贫困化,粗糙化,以至“白”而不“文”。
于永正老师说:“学语文很简单,读写,复杂一点说,多读多写。”除了阅读现代汉语白话文的经典著作之外,文言文也应该是阅读、诵读的重点对象,为学生的写作培养语感、积累素材,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朱老师说:只要有合适的教材,恰当的教法,小学生读文言一点也不难,而且会比中学生更有兴趣,更投入。朱老师的话是有道理的,我这里有一组例子可以佐证朱老师:清末出生的语言文字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青少年时期都受过基础的古典训练,基本扫清了通往古典语言学的文字障碍。他们都能背诵文言经典,能用文言写作,有的还写旧体诗、对对子,有人在幼年时期已钻研《尔雅》、《说文》。如:
陈独秀(1879——1942)从六岁到八九岁,有乃祖亲自授以四书五经,到十二三岁,便有大哥教以《昭明文选》,17岁,考中头名秀才。
杨树达(1885——1956)五岁开始识字,七岁“从先君受书,略识训诂文义。”“11岁,读《春秋左氏传》,恒以《左传》事实命题焉。”
黄侃(1886——1935)四岁,“初授《论语》”,七岁,“作《寄父诗》”,十岁“读毕五经及四子书。”十一岁,“博览群书,奠定基础。”
钱玄同四岁,“由老父亲自教读”《尔雅》。五岁“开始读《诗经》。”八岁,“开始读《说文解字》,先识部首。”十一岁,“在家塾读毕五经。对《史记》《汉书》亦已熟读”。十三岁,“从塾师读《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十三岁,“开始读段玉裁、王筠、严可均等研究《说文解字》的专著”。十五岁,“读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等研究《春秋》的著作。”
赵元任五岁,开始读朱熹的《小学》,六岁开始依次学习《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其后学《诗经》、《书经》,开始读《古文辞类纂》,正式开笔用文言作文,同时念《唐诗三百首》,学习作诗。
王力七岁进私塾,学习文言文。1924年赴上海之间,整整十六年间,他几乎读遍了他能见到的经史子集之类的古籍,能诗能文,长于对对子。
魏建功五岁入小学,十四岁开始读《尔雅》,接着读段注《说文》。
“贯通古今,融会中西,这是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的基本经验。”这些学者起步伊始,“古”已成为他们学业的奠基石,传统的人文精神已融入他们的血液中。梁启超6岁学完五经,9岁能写千字文章。
刘师培幼年由母亲授《尔雅》《说文解字》《诗经》等,后随从兄刘师苍问学,8岁开始学习《周易》,14岁开始研读《晏子春秋》等子部著作,打下了扎实的国学艮柢。
著名教育家、科学家、一代文理大师顾毓琇,5岁入私塾,钱锺书先生之父子泉先生为其小学业师。
近代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自幼聪颖过人,其父亦对其教养从严——年少识字,稍长即攻读经书,塑造了其终生的儒雅气质。
周一良8岁入塾,习经、史、子书,后学日文、英文。
    要知道这些文化巨匠们自小学习的内容可不仅仅是“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这么简单的小文。而是今天许多中文比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头疼的“经典著作”。
要理解这些巨人为何如此幼小的年纪便能学习如此艰深晦涩的知识,除了他们个体额聪慧之外,学习的时机的把握相当重要。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语觉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释。语觉论的基本观点认为:1、所谓“语觉”,是指客观存在并为人脑所独有的,专门用于感受与辨识口头语言中各种语义关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觉之外的第六种感知觉。2、语觉功能具有先天性和生长发育关键期。语觉的生长发育关键期(即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期)是0——12岁,最佳敏感期一般来说是9岁以前,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下降到二分之一左右,到14岁则下降到10—15﹪左右。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正是在儿童语觉发展黄金时期进行诵读的训练,让孩子积累下足够的语言材料,随着日后理解的加深,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当然,历史无法重复,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把旧时教材和教学模式完全照搬过来。但是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他们最规范最典雅最纯正的母语素材供他们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附:我的小古文教学案例
一只八哥、三篇作文
                 作者:河南宏力学校  王勋
我的文言文养成教育是从去年就开始实施的,本学期继续进行。开学之初的《大学》进行非常顺利,到后来的部分比较难背,内容也有些啰嗦,就迟疑了下来。
当当网低价淘来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让我如获至宝,面面一篇寓言都附有原文及出处,也就是文言文。
《八哥学舌》是第一篇: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之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这篇文章非常简单,上课前板书在黑板上,课上学生十多分钟就背诵下来,并理解故事大意。完了之后才开始学习教材上规定的课文,这是我这学期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很喜欢。
大约三四天后,我觉得让我们正在练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放过这样一个扩写的机会实在可惜,于是布置将《八哥学舌》写成作文的作业。
这是学到了课文《翠鸟》。课文对翠鸟外形的描写相当精彩,正在教研组集体备课要求学生仿写之际,我又想起了哪只八哥。迅速在网上找了几张鹦鹉的图片,做成ppt课件,上传到多媒体给学生看。学生看着漂亮的八哥非常兴奋,我指导着按照课文描写翠鸟的顺序让学生学鹦鹉的外形。学生哪知是计,一个个说得十分带劲。看火候差不多了,我迅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作文纸,要求学生按照刚才所说将鹦鹉外形写下来。
看着片段练习的差不多了,我又把学生写的《八哥学生》发下去。告诉学生,你刚才写的这只鸟的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八哥”,请大家把你写好的这一段插到原来的作文中,这样你的这篇文章就更精彩了。
学生连呼上当,但看着自己写出来的作品,脸上有露出了美滋滋笑容。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我决定在这只“八哥”身上再做文章。又一次上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谈到古诗语言的精炼时。我告诉学生,古人的文章语言简练,这样就有很多细节交待的不够清楚,要靠我们想象来补充。然后举出“八哥学舌”的例子,让学生看着自己改写的《八哥学舌》,原文还不到50个字,而同学们有的就能写出两张多作文纸,三四百字,这就是充费发挥想象,给原文补白。然后请学生学说《八哥学舌》古文中还有那些内容没有交待而你又很想知道。学生七嘴八舌,最后很多学生想知道八哥是跟谁学说话的?怎么学说话的?不等我发号施令,聪明的学生已经在高喊,那就再写一篇《八哥学舌》吧!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20:22:06 | 只看该作者
“小古文”课程是全国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规划课题“新经典诵读实验”的子课题。
“小古文”特指那些篇幅短小、浅近易懂、富有情趣,适合儿童阅读的文言文。“小古文”课程,我们的定义是——选择最好读、最有趣的“小古文”,用最好玩,最轻松的方式来学习,让小学生获得纯正的文言启蒙,让学生语言的根与母语的源头对接。
“小古文”课程的诞生,丰富了现有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填补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空白,受到实验学校的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
“让没有教过文言的老师也能教文言,让没有读过文言的学生也能读文言。”这是“小古文”课程的口号,我们期待着这句口号能够早日变成美好的现实。

“小古文”,打开母语教育的新天地
——“小古文”课题组组长朱文君答《中国教师报》记者褚清源问
白话时代的儿童也应读文言
问:据我所知,小学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很小,有的版本甚至一篇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搞小古文教学研究?
答:教材的确存在这个问题,编者为什么如此安排,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认为,中国的小学生,必须要读一点文言文。理由有四条:
第一,文言,让白话的表达更精妙。我们现在的白话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和文言一脉相承。上古时候,文言本是白话。古人说话就是这样“之乎者也”文绉绉的。后来,虽然白话和文言分离,但白话中一些精妙的表达往往来自文言。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用白话表达冗长罗嗦的时候,一句文言,可能就一言以蔽之。《培根论读书》被翻译到中国,王佐良先生一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凝练精准,充满诗意,远胜过这一句话的各种白话文译法。
再比如我们现在的成语,大部分出自文言。它好像文言大海退潮之后,留在语言沙滩上的贝壳,那么美好,那么诱人。使用成语,能让我们的表达简洁而文雅。再比如,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言典故,他的语言就会变得文采斐然,典雅而富魅力。台湾的连战和宋楚瑜回大陆访问时,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总能引经据典,语言优雅,倾倒了无数听众,其魅力就来自于文言的功底。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说话写文章语言直白,缺少韵味,究其根源就是缺失了文言教育的根基。
第二,文言能让白话的表达更有节奏和音韵。作为杂志编辑,我每日阅读大量的稿件。但凡好读的稿子语言都节奏明快,富有音韵之美。口语表达更是如此。要想让我们的白话表达能够保持这种独特节奏和韵律之美,就必须到文言那里寻找滋养!你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三字一顿,节奏鲜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不仅四字一顿,节奏鲜明,而且一韵到底,极富音韵之美。没有那一种语言能像文言这样,充满音韵美感。
近两年,民国老课本、民国学生作文受到社会热捧,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国的白话,其节奏和音韵保留着文言的味道,所以优雅犹存,质朴犹在。所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把文言譬喻为“好的白话”的母亲。认为它能使白话文“富赡奥美,而袪其俗病”,确实如此。台湾的文化传承和语言风貌比大陆好,就是因为台湾非常重视文言阅读,而大陆正相反,而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割裂了和文言的联系。现在的小学,竟然把文言教育摒弃在教材之外,可见是多么不应该。
第三,文言,是我们不能拒领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多更完整和更原生态地保留在文言之中,要想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从小学开始就学一点文言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我们这几年做经典诵读课题,接触了不少自小受过古诗文熏陶的老师,他们的精神气质,他们对语言的感觉,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语感犹如乐感,有没有童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将来能抵达的人生高度和专业成就。所以我说,没有文言,汉语的世界就像天空没有星光,就像花朵没有芳香。没有文言,汉语的大地就没有了母亲河。没有文言,我们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四,退一步说,假如小学不读文言,中学也不读文言,那也就罢了。但实际情况是,小学几乎不接触文言,到了中学,文言文一下子占到了教材的20%,而且很快就要面对考试,在几乎没有铺垫的情况下,学生骤然接触这么多的文言,难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老师只能用教外语的方法翻译词句、讲解语法……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至此视文言为畏途,视传统文化为异类。所以,为了初中和高中的文言学习能够有个台阶,有个预备,小学也应该学一点浅易的文言,积累一定的语汇,培养文言的语感。

今天的孩子学文言也不难
问:虽然小学生应该读文言,但文言浩如烟海,又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该让学生读什么样的文言?
答:你说得很对,文言典籍的确数量宏富,浩如烟海,而且难易差别极大,有极其典雅奥僻的,也有非常浅近通俗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从文言的海洋里,寻找那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浅易有趣、琅琅上口、短小精萃的小古文,开发成课程,让学生在语言发展的黄金期,接受文言启蒙。
我们“新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从2005年就启动了“小古文”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这项研究,之所以命名为“小古文”课程,就是为了突出其选材的短小、内容的易学易教,近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
第一,精心编选了一套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小古文”教材。这套教材,荟萃了100篇短小精粹的小古文,其特点一是琅琅上口、适于诵读,二是内容活泼有趣,适合儿童特点。
第二,我们反复探索实验,摸索出了一套高效实用的“小古文”教学方法。
从2006年开始,我受课题组委托,定期到学校里去教小古文课,尝试把文言引入常规的语文课堂。五年下来,我教了数百篇小古文,教学年级从最初的高年段,逐步延伸到低中年段。实践证明,“文言文难读”是我们成人的主观臆断。我可以负责任地这样说:只要有合适的教材,恰当的教法,小学生读文言一点也不难,而且会比中学生读得更有兴趣,更投入。
问:为什么小学生会读得更有兴趣,更投入?
答:文言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单音成义,单字成词。所以对儿童来说,只要认识字,就能推测出词句大致的意思。他们不管你这是文言还是白话,也不管你这句子是顺着说还是倒着说。“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你完全不用把“试之以足”还原成“以足试之”,把“无自信”还原成“无信自”,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意思的理解。
为什么?是因为儿童对于文言意义的认知是整体性的,不像成人,一面对新事物,立即进入事物的各个部件,了解零件再加以组合。儿童则是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其整体特征。因此,儿童阅读文言文,即使个别字词不认识,也不妨碍他们“读过去”,获得对文章整体的感知。
这种整体认知的特性,有利于儿童理解文言语汇。教学中,遇到需要理解的字词,我常用的方法是“猜读”,就是让孩子们联系前后文,猜一猜是什么意思。令人惊奇的是,孩子们常常是一猜一个准。我个人以为,是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或者说是一种模糊联想的能力,帮助他们灵活而准确地“猜”出了大部分词语的意思,而这种能力就源于他们对语言整体的观照和感受。
第三,前面说了,文言文相比现代文,更讲究音律的起伏有致,因此文言文大多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所以当他们读文言时,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音韵,他们会像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这就是为什么小学生拿到文言文,更愿意读一读,而不是解一解的原因。

老师都能轻轻松松教文言
问:“小古文”进入课堂之后,究竟应该怎么教?
答:“小古文”教学一要情趣,二要简单。
怎么做到这两点呢?选文当然是第一位的。那些有故事情节、语句特别有韵味的,儿童最愿意读。例如《龟兔赛跑》《狐假虎威》《曹冲称象》,《世说新语》里的《道边李苦》《杨氏之子》等等。现行教材中有白话文的,《晏子使楚》《惊弓之鸟》《盘古开天》《螳螂捕蝉》等,儿童在白话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文言,阅读效果也很好。
至于教学策略,不同的小古文、不同的学生应有区别,要因文因生而定。但不管怎么教,都离不开读。当然,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让儿童喜闻乐见。教《两小儿辩日》,可以模拟对话,来个“辩读”;教《杨氏之子》可以想象情境,来个“演读”。《狐与葡萄》节奏鲜明,就和学生一起打着节拍读(见后面实录)。《为学》中讲了贫富两个和尚的故事,我就引导学生读出讲故事的感觉来。不久前,我教一篇文言笑话《一人性缓》,利用小学生对故事结局的好奇,采取“猜读”的方法,不仅猜词语的意思,还猜文言句子的表达;不仅猜故事的结局,还猜人物的心理,轻轻松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对那些韵味悠长的文言散文,不妨把传统吟诵引入课堂,带着学生曼声吟哦,感受文言特有的音韵之美。此外,“文白对读”也是一种很适合小学生的方法,教学中先读白话,再读文言,利用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快速把握文言的大意,可以避免逐字逐句的繁琐讲解。
总之一句话,腾出时间、想尽办法让学生读起来,直至熟读能诵。于永正先生谈到古诗文教学,有句话说得好:“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因为小学生的兴趣在读上,不在解上。既然如此,那就充分挖掘读的情趣,让儿童乐在其中吧。
问:我看到,在你的课例中都安排有“写文言”的环节,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写”也是为了读。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读,模仿写。在教学《狐与葡萄》之后,我让学生将《伊索寓言》中的另一篇狐狸故事也照样子改写成文言。要求不高,改一句、改一篇都可以。视时间而定。这是两位学生改写的:
蝉 狐
莫天琪
蝉于树端鸣,狐欲食之,遂设饵,其与蝉对立,赞之曰:“闻先生善歌,可否下树为吾歌之?”蝉觉有诈,摘叶扔之,狐误作蝉,猛扑之。蝉曰:“汝乃大错特错也,自见汝粪中掺蝉翼,遂存戒心也。”
噫,智者,善从他人难中悟其道也。
蝉与狐
江佳乐
昔有一蝉,身居大树,鸣之久也。
狐欲食之,即设饵诱之。狐立蝉前,曰:“闻先生有动听之喉,可否下树令吾羡之?”蝉觉有诈,即掷一叶下,狐误以之为蝉,猛扑之。蝉曰:“汝诱我下,错也。自见汝之粪中掺蝉翅,即戒之矣。”
智者,皆能汲训于他人之难也。
问:没想到小学生能写得这么好!看来我们真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还想问一下,是每个孩子经过训练都能写得像模像样,还是只是一部分优秀生?
答: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仿写文言,就像模仿唱歌、模仿绘画一样,其模仿的难易度取决于被模仿物是否特点鲜明。特点越鲜明,学生越容易模仿。而且,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关于文言的条条框框约束,全凭着对语言的直觉来写,以游戏的心态来写,文字反而显得浑然天成,没有雕琢之气。
激发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获得成功。“写文言”的成功,对“读文言”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因此,我的课堂上经常安排各种类型、不拘形式的写,如补写文言、续写文言、读文言写白话、读白话写文言等等,实践证明,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游戏”。
问:现在的绝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没有扎实的文言功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能胜任“小古文”教学工作吗?
答:老师们大可不必担忧自己文言功底不深,不能胜任教学。我们的“小古文”课程实验有一句口号:“让没有教过文言的老师也能教文言,让没有读过文言的学生也能读文言。”只要把教小古文的过程看成是和学生一起学的过程,你就能感受到教白话文所没有的乐趣。我个人的体会是,教师自己由不会到会的经验最珍贵,对教学也最有帮助。
江苏的陈学壮、周晓霞两位老师,这几年一直在跟我做小古文研究。陈老师最深切的感受是,小古文教学让他开始关注朗读、研究朗读。他不仅认真揣摩文言的朗读和吟诵,而且把抑扬顿挫、高亢低回的文言诵读方式迁移进了白话文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周老师在小古文的教学中,对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和方式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这些经验,对于搞好常规的语文教学也很有帮助。现在,已经有不少学校和老师参与到“小古文”课程实验中来。江苏无锡育红小学已经先行一步,成为我们的实验基地,而且已经初见成效。我们将陆续刊发他们的教学案例。如果说经典诗文是高浓度的母语营养液,那么“小古文”就是让小学生在最适合的时间获得最适合的营养。如果说语文教学的高下之分贵在创意,那么“小古文”课程将给语文老师最大的创意空间。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20:22:47 | 只看该作者
难以置信吧,五年级小学生写的文言文!

白话文原文:
蝉和狐狸
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改写的文言:
蝉 狐
莫天琪
蝉于树端鸣,狐欲食之,遂设饵,其与蝉对立,赞之曰:“闻先生善歌,可否下树为吾歌之?”蝉觉有诈,摘叶扔之,狐误作蝉,猛扑之。蝉曰:“汝乃大错特错也,自见汝粪中掺蝉翼,遂存戒心也。”
噫,智者,善从他人难中悟其道也。
蝉与狐
江佳乐
昔有一蝉,身居大树,鸣之久也。
狐欲食之,即设饵诱之。狐立蝉前,曰:“闻先生有动听之喉,可否下树令吾羡之?”蝉觉有诈,即掷一叶下,狐误以之为蝉,猛扑之。蝉曰:“汝诱我下,错也。自见汝之粪中掺蝉翅,即戒之矣。”
智者,皆能汲训于他人之难也。

蝉与狐
王一涵
蝉于树端鸣。狐欲啖蝉也。便设计诱蝉。其赞蝉曰:“闻先生有妙声,乃旷世奇才!汝能否下来高歌一曲,令吾聆仙曲,识美喉?”
蝉觉中有诈,摘叶并扔之,狐以是蝉也,猛扑去也。
蝉谓狐曰:“若以吾下树,汝则大错矣。自见粪中杂蝉翅,吾怀戒于汝。”
俗云:“智者,从他者之难中取其训。”

蝉与狐
金一诺
昔有一蝉,栖树而歌,狐欲捕蝉,便设一计。狐故立于蝉前,赞之:“汝歌声如此美妙!乃天才是也!汝可否下树,让吾听之?”
蝉觉有诈,便摘叶而扔之,狐扑之。蝉乃对狐曰:“汝以吾欲下树,乃大错特错矣。自吾见汝粪中掺蝉翅,便存戒心也。”
聪明之人,善以他人之灾,悟出其道矣。
蝉 狐
肖一凡
一蝉栖树而鸣。有狐欲烹食之,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之歌,妙哉!美哉!吾今来此,欲见先生之歌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有诈,摘叶而掷之,狐误为蝉,遂扑之。
蝉曰:汝错矣!吾观汝之粪掺吾同类之翅,故早疑之。言毕,蝉飞之。
智者,善悟其道于他人之难也。

蝉和狐狸
曹 阳
古有一蝉,立树歌也。狐欲吃蝉,乃设圈也。其面蝉而立,赞蝉声美。让其亲见蝉动听之喉也。
蝉觉有诈,摘叶扔之,狐以是蝉,猛扑之也。
蝉对狐曰,如其以为己下,乃错矣。自从狐粪中察有蝉翅,早有戒心也。
智者,从他人之难中得训也。

狐狸与蝉
韩易昆
昔有一蝉,树上吟歌。狐恰路过,欲食之也。乃立于树下,称其声美妙,欲见其喉。
蝉觉有诈,摘叶扔之,狐以为蝉,猛扑之。
蝉曰:“友,汝以为吾会下,其实非也。吾见尔粪中有蝉翅,因怀戒心矣。”
噫!智者,善从他人灾难中得其训也。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20:39:31 | 只看该作者
以下为一年前作文言教学时的课后讲座稿,谈了我对为什么教文言的一些粗浅看法。一年多来又添了一些零碎的思考,我试图从小学文言教学的意义和策略上作一些谈论,先将原先的稿子发上来,作为思考的起点,看看能否再向前走一步。
其实,文言并不遥远
——小学文言文教学摭谈
子非
一说到文言,大家就会想到“之乎者也”,想到虚词变音,甚至想到中学时代文言考试的种种不堪来,于是难免觉得文言和白话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且从来就如此。
其实不然,复旦大学周振鹤先生在《文言本是白话》一文中说:“如果从秦汉上古看,文言与白话未必有那么大的区别。换句话说,古人说话大多是文绉绉的,不大有所谓文言与白话的不同。”即使到现在,只要稍稍留心,你就会发现,今天的语体文里,还保留着很多文言词汇,如“作者”“简而言之”之类,更不用说常用的成语,大多保留着文言原貌。而在方言里,文言更是随手可拾。如中国人最普通的一句问候语:“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多年前流行的一首通俗歌曲“酒干倘卖无?”意思是有没有空酒瓶卖?将“无”字放句末,又用上“倘”字,是文言的表达方式,但至今仍用于闽方言的口语中,可见文言和白话在古代相去的确不远。
我这样开头来说文言,是试图缓解成人对文言阅读的畏难心理。而对于儿童来说,阅读之初,他们并没有文言比白话难读的成见,他们完全可以像阅读现代白话文一样自然而然地进入文言文阅读。其情形并不难想见,文言文和白话文使用的是同样的汉字,只要认识汉字就能读,只要有一些词语能读懂,就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句式和语调,读懂句子,进而读懂一段话、读懂整篇文章。(当然,给小学生读的文言文应该是浅近的)单从这个意义上说,若能让儿童自小得到这样一种文言阅读的态度和经验,其教学意义也是不可估量的。
现代生活中处处都有文言的踪迹。古装电视、电影里半文半白的对话,孩子们多多少少有所耳闻。古诗词、古代故事,孩子们更是耳濡目染。所以,当他们见到文言的那一刻,并不会觉得陌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真切地看到,当文言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尝试着读一读。在孩子们看来,说说这些有学问的大人说的话,说说电影里的人物说的话,是件多么诱人的事啊。他们迫不及待地要说说这样的话,体会这样的话在唇舌之间留下的感觉。其实,文言离儿童并不遥远。而我们偏偏无视他们的感受,用成人自以为的阅读理解方式来“遮挡”儿童的热望。
文言不仅言简意赅,其特有的节奏和音韵,更适合儿童朗读和记诵。
以《称象》一文为例: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如果用白话文翻译曹冲说的话,恐怕得多说很多话,没准儿还说不明白。相比之下,文言文语言干净、准确。且文言句式短,读起来节奏明快,琅琅动听。
上海小学语文教材里面有一篇文言文,叫《关羽刮骨疗毒》。原文是这样的: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辟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再看译文:
关羽曾经被敌人的乱箭射中,那支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了,但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那支箭的箭头有毒,毒已侵入骨头,把骨上的毒刮去,这样,以后这里的病患就被除掉了。”关羽就伸出手臂叫医生用刀破开。当时,关羽正好和各位将领一起围坐着喝酒吃饭,手臂上的血不断流出来,流到下面的盘子里,盘子里的血都溢出来了。关羽吃着肉,喝着酒,谈笑自若。
这段译文作为教材的一部分,应该是经过语言文字专家们反复推敲的。但笔者的调查显示,学生们更喜欢读文言文。为什么呢?因为译文没有了铿锵的音节,就没了气势。你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多么传神,多么铿锵,英雄气概呼之欲出。但改成白话文,句子一拖沓,气势就没了。
文言文虽不像诗词那样对仗工整和句尾押韵,也讲究句法工整,也讲究平仄相对,所以读起来音节清晰,抑扬顿挫。如《为学》中的开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这是孩子们喜欢读的原因。而成年人则专注于文本意义,遮蔽了这种直接的感受。这让我们思考:对文章的喜爱,可从内容始,也可从形式始。而儿童的阅读是否更多的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进入的?就文言文来说,其语言形式的魅力更能打动儿童的心。
再者,流传至今的文言作品,都是经岁月“过滤”的典范文献。语言精辟洗练,晓畅准确,而又神形兼备。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经得起推敲,耐人回味。人教版教材有篇课文叫《晏子使楚》,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这是译成白话文的,原来的文言是怎么说的呢?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两相对比,译文显得冗长且意思凌乱,枝杈太多。而原文的表达非常简洁、语意坚定、铿锵。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晏子作为一国使臣的尊严。
像《晏子使楚》这样浅近的文言原文,完全可以直接给孩子们阅读。搜寻中华民族丰厚的文言文宝库,其实,适合小学生读的文言很多。《论语》《孟子》《庄子》及先秦诸子散文、《史记》、六朝小赋、明清笔记小说,乃至戏曲唱词等等,都可以选择其中浅易的来诵读。
以下分类例举一些浅近的文言:
描摹景色——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讲解知识——
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雨雪霜露
天热则下雨。天寒则下雪。热天夜有露。寒天夜有霜。雪为雨所变;霜为露所成。雨雪霜露,随天之寒热而异也。
讲述故事——
狐假虎威
——选自《战国策》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鸦与狐
——选自清代《伊索寓言》译本
鸦本不善鸣,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鸦信以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落。狐则拾而啖之,仰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歌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
呈现趣味——
  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白雪纷纷何所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拟?”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阐述道理——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些浅近的文言,蕴含着温柔敦厚的气质,充满了文雅可爱的力量。让孩子们多诵读这样的文字,对其语言,对其人格,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有的老师说,我的普通话不行,自己读不好怎么带学生读。其实,文言的诵读关键是要读出神情理趣,读出韵味。过去的老师,没有普通话的要求。很多人都是用方言朗读,但仍可以读得韵味无穷,让学生终身不忘。有一本书就叫《过去的教师》,是以故的商友敬老师编著的。其中在《无尽的感激》一文中,作者回忆余钟藩先生诵读《论语》:“余先生是福州人,记得他用福建方言传统的诵读,那迂缓的节奏、那悠长的韵味、那难以言说的高贵的情调,再加上余先生沉醉其中的状态,都成了我生命记忆中的一道抹不去的风景。”小语泰斗于永正老师教文言课文《杨氏之子》,也不作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多次为孩子们范读。疏通文意时范读,体味含义时范读。每每范读时,不仅要求学生注意听,还要求学生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和动作。因为于老师自己对课文早就烂熟于心,所以“当范读的时候,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叶圣陶语)。一些难理解的文言词语,通过看于老师传神的表演,学生也豁然开朗,自然领会。
文言文诵读方法其实很多。我执教《两小儿辩日》一课,整堂课贯穿一个“读”字,但力求做到读的多样,读得有趣。从教师范读,学生轮读,到师生相互带读、领读,再到分角色的辩读,学生读得情趣盎然,不知不觉间读熟了、读懂了。最后,教师扮演其中一小儿转而用现代的话和学生辩论,籍此反馈学生的理解情况,此时学生已能自然地将文言与白话相互转换。在应答中,学生不仅完全理解了文言的意思,而且开始尝试运用一些文言词汇丰富自己的表达。至此,“读书百遍”,已不仅仅“其义自见”,还丰富了语言,积累了语感。
总之一句话,文言文的教学重在采用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让儿童在充满情趣的诵读中,不知不觉读通、读熟,直至能背下来。至于意思的理解,朱熹的话一语道破文言学习的精髓:“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我们且牢记了,照做便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2:48 , Processed in 0.0902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