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教小学化”违背幼儿成长规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12:4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教小学化”违背幼儿成长规律  
  
  ■郭永福
  2010年,92岁高龄的日本著名教育家大田尧在清华大学给中国教育同行作了一个精彩的演讲。他一开头就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农民朋友给他切开一个苹果,指着苹果核中的种子说,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我的工作就是培土、施肥、浇水,使它按照自己的设计图长成一个优质的苹果。只施有机肥料,不用化肥、农药,完全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这样做,虽然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与市场经济不相宜,但是长成的苹果又香又甜。如果施加无机化肥,苹果虽然长得又快又大,却不香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苹果成长是有规律的,不能随便去改变它。
  苹果生长是这样,孩子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更是有规律的,更不能随便去改变它。
  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他写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生命智力的发展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从学前到小学是浪漫阶段,初中到高中是精确阶段,大学是综合运用阶段。浪漫阶段是儿童开始体验世界、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将形成关于世界的基本图式,关系到儿童是以继承为主还是以创新为主,对儿童一生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智力的发展从浪漫开始,进一步走向高层次的浪漫。教育开始和结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自由。
  怀特海肯定了自由在教育中的作用,因为它能带来兴趣和快乐。他强调,智力发展离不开兴趣,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就不会进步;儿童从一开始接受教育起,就应该体验发现的乐趣;如果在比较小的年纪反复灌输精确的科学知识,就会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使学生不可能理解科学的丰富内容;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是有害的,因此孩子在上学前应该充分地让他们玩耍,不要强加他们任何不必要的知识,使儿童在玩耍中充分地扩展他们思维的自由空间,开发智力,增强儿童大脑中各方面功能的神经元;从小被强行灌输那么多知识,结果会使知识僵化,思想呆滞,这种思想为大脑接受而不加以利用从而使思想也变得僵化。怀特海认为,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为了让孩子抢占起跑先机,想方设法让孩子上名牌幼儿园和小学,不惜花重金请家教,让孩子学这学那,把本该属于孩子玩的时间全都占上。一些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孩子学习很多本应在小学学习的内容。这样做正是大田尧先生在讲了苹果故事后所批评的:用成人的意志去要求孩子,同化孩子,扼杀孩子的天性。其结果则如怀特海所指出的:扼杀孩子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使知识僵化,思想呆滞,思维僵化。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每张设计图都有它的个性,能不能了解它、把握它,关系到教育的命运。每个孩子的资质很不一样。同是孩子,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有的聪敏过人,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喜欢形象思维,有的擅长抽象思维。需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设计图”,提供适合的教育。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反之,则会事与愿违,欲速而不达,甚至酿成悲剧。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郭永福
  2010年,92岁高龄的日本著名教育家大田尧在清华大学给中国教育同行作了一个精彩的演讲。他一开头就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农民朋友给他切开一个苹果,指着苹果核中的种子说,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我的工作就是培土、施肥、浇水,使它按照自己的设计图长成一个优质的苹果。只施有机肥料,不用化肥、农药,完全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这样做,虽然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与市场经济不相宜,但是长成的苹果又香又甜。如果施加无机化肥,苹果虽然长得又快又大,却不香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苹果成长是有规律的,不能随便去改变它。
  苹果生长是这样,孩子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更是有规律的,更不能随便去改变它。
  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他写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生命智力的发展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从学前到小学是浪漫阶段,初中到高中是精确阶段,大学是综合运用阶段。浪漫阶段是儿童开始体验世界、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将形成关于世界的基本图式,关系到儿童是以继承为主还是以创新为主,对儿童一生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智力的发展从浪漫开始,进一步走向高层次的浪漫。教育开始和结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自由。
  怀特海肯定了自由在教育中的作用,因为它能带来兴趣和快乐。他强调,智力发展离不开兴趣,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就不会进步;儿童从一开始接受教育起,就应该体验发现的乐趣;如果在比较小的年纪反复灌输精确的科学知识,就会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使学生不可能理解科学的丰富内容;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是有害的,因此孩子在上学前应该充分地让他们玩耍,不要强加他们任何不必要的知识,使儿童在玩耍中充分地扩展他们思维的自由空间,开发智力,增强儿童大脑中各方面功能的神经元;从小被强行灌输那么多知识,结果会使知识僵化,思想呆滞,这种思想为大脑接受而不加以利用从而使思想也变得僵化。怀特海认为,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为了让孩子抢占起跑先机,想方设法让孩子上名牌幼儿园和小学,不惜花重金请家教,让孩子学这学那,把本该属于孩子玩的时间全都占上。一些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孩子学习很多本应在小学学习的内容。这样做正是大田尧先生在讲了苹果故事后所批评的:用成人的意志去要求孩子,同化孩子,扼杀孩子的天性。其结果则如怀特海所指出的:扼杀孩子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使知识僵化,思想呆滞,思维僵化。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每张设计图都有它的个性,能不能了解它、把握它,关系到教育的命运。每个孩子的资质很不一样。同是孩子,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有的聪敏过人,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喜欢形象思维,有的擅长抽象思维。需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设计图”,提供适合的教育。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反之,则会事与愿违,欲速而不达,甚至酿成悲剧。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12:53:46 | 只看该作者
温馨童趣的班级环境怎么创设

■史艳枫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就如同一位不说话的教师。小班幼儿年龄小,对环境的认识还处在感性、具体、形象的阶段,因此我们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常常需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游戏情景相结合,用一种生活化、情景化的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更加活泼可爱,并且能够主动发展。
  建好“娃娃家”——创设生活化的环境
  刚入小班的幼儿离开关心、呵护他们的父母,情感特别脆弱,容易产生情感缺乏感,创设一种家庭式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的环境能使幼儿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如在开展小班“娃娃家”的区域活动时,我们的环境创设是以温馨氛围呈现的:在“小兔一家人”的区域里,窗户上贴了兔宝宝和兔爸爸、兔妈妈的合影,温馨又亲切;2只松软又可爱的小熊宝宝和小孩衣服鞋子、梳子、发卡等物品,可以让幼儿随时体验为动物宝宝穿衣打扮的乐趣;丰富的娃娃家餐具、灶具、各类玩具蔬菜等,可以让幼儿体验过家家做饭的乐趣。
  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家庭生活经验得以拓展和整合。幼儿在一个可供选择的、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容易被激发出探索的兴趣,从而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引出新的活动、新的问题。如在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都忙得不亦乐乎。小妞妞买来了芹菜正准备放在锅里炒,庆庆问:“你的菜洗过了吗?”“还没有呢!我到水池那去洗洗。”“不行,你得先择一择,再洗一洗,切一切,才能炒呢!”……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一定的迁移。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也可以为幼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
  我们还充分利用玩具柜及其他设施的功能进行区域划分:把玩具柜都锯矮一层,加强通透感和降低幼儿视线,使幼儿便于看清楚摆放的物品;玩具柜可作为区域的门墙,使每个区域有一种“家”的感觉,温馨、安全、自由,同时又可作为操作平台使用;改变以往桌不离椅、放中间的传统习惯,幼儿常用的小方桌成为画台或是区角中的操作台,既方便了集体教学活动,又提高了安全性。
  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特别敏感且有兴趣,另有研究表明,幼儿在一个类似母体中包围着的、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从心理上是感到最安逸、最舒适的。小班幼儿在亲切、温馨如“小窝”般的区角里,总是很安心、专注、快乐地进行活动。如在图书区里,我们用矮柜围成一个半开放的区域,地面使用软的榻榻米,放上一个小沙发、几个小花靠垫,既舒服又自然,俨然是一个童话里的小家。孩子们倚着靠垫看书,在“家”的氛围里抱着木偶、讲着故事。
  以动物形象为主——布置有童趣的环境
  小班幼儿正处于常把假象当真实的年龄阶段。因此我们在区域布置时首先统一风格为以动物形象为主,以此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们去小羊图书馆看书”,“去狮子聪明屋拼图”,“去小象建筑馆搭高楼”,“去小兔的家做客”……孩子们在区域里高兴地活动着,主动地发展着,不断地探索着。
  区角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利用空间而为幼儿创设的学习、游戏和自由活动的地方,因此材料和玩具的摆放相当重要。应分门别类,装在开放、低矮、不拥挤的架子上,或分类放在篮子或盘子等透明可见的容器里,让幼儿一目了然,借以吸引幼儿前来使用它们,并方便幼儿能自行找到他们需要的材料和玩具;要用材料和玩具的图或名称文字在架子或容器上标示其存放的位置,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易于自行取拿和收放;要保证活动自发进行,减少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
  小班幼儿对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的记忆比较深。在开学前,我们就需要对孩子们要用到的所有东西都做上标志。做标志的时候,我们一般采用孩子们常见并认识的动物、水果等图片,一个孩子一种专用图片,方便他认识自己的物品。在玩具柜和玩具篮上,我们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比如:在操作区的玩具柜上贴一个大苹果,同时,在操作区里的每个小玩具篮上贴相应的小苹果,告诉孩子们,苹果玩具篮的家在苹果玩具柜里。这里,孩子们不仅在操作活动后能够轻松、正确的把玩具篮放回玩具柜中,更在无意识中得到数物对应的教育。
突出互动性——创设情景化的环境
  小班幼儿的活动是不能脱离情境的,他们需要在成人的不断提示和启发下才能展开游戏,创设活动情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想象,让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自由玩耍。因此,我们的环境创设还必须体现情景化。小班幼儿好奇、好动,认识活动主要依据感觉、动作和表象进行,易受外界干扰,因此情景创设应充分体现互动性,应尽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身心发展的需要来创设他们的活动环境。
  如主题墙“我的手绢朋友”分3个部分:“手绢展览会”展示了幼儿从家中带来的各种不同形状和图案的手绢;“手绢的用途”用照片的方式呈现出手绢有保护五官、擦鼻涕、抹眼泪、擦嘴等功能;“我制作的小手绢”中,幼儿用颜料涂色、滚珠画、粘贴3种方式装饰手绢。在“春天的花”主题活动中,幼儿先在美工区画出自己喜欢的花瓣如粉色的桃花、黄色的迎春花等,然后贴到墙面上的3棵大树上。把亲手制作的东西粘贴到墙面上,让大家都能看到,孩子们都很有成功感。还有孩子会把看到的小蝌蚪、小鱼等画出来粘贴到墙上。
  不同的区域也有不同的情景创设。如图书区的墙面上有正确看书姿势的照片,如何取书、看书、放书的示范照片;建构区的墙面背景是三角形、圆形、方形铺的马路等,还有幼儿自己的作品照片;自然角摆放不同的植物,可以比较叶子的大小、厚薄、长短;益智区创设了3种墙面游戏,分别是“小蜜蜂采花蜜”、“母鸡下蛋”、“给小鸟送花”,并为幼儿提供可以操作的材料进行游戏等。
  (作者单位:北京立新学校幼儿园)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14:02:19 | 只看该作者
专题: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
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119/n907110696.html

教育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313/n447910859.html

虞永平:“小学化”现象透视:
http://www.cnsece.com/news/2011710/n024710018.html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
http://www.cnsece.com/news/2011421/n51689698.html  来自《学前教育研究》

讨论:在我们的身边有“小学化”现象吗?
http://bbs.cnsece.com/showtopic-2328.aspx   我要参与讨论

中国教育报:
农村园陷入去“小学化”两难——湖南省华容县学前教育聚焦: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415/n140710938.html

谁在为学前教育“小学化”推波助澜—透视早教机构异常火爆的背后: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48/n188410916.html

北京学前教育“小学化”仍严重 家长成直接推手: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49/n264710925.html

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不能单管幼儿园: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45/n560810908.html
京华时报: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是择校现状延伸:
http://www.cnsece.com/news/20111227/n860010633.html
相关文章:
幼儿园去“小学化”是漫长的过程: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320/n426110871.html

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仅有严禁还不够: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39/n744510845.html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趋重: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223/n343310786.html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是择校现状延伸 :
http://www.cnsece.com/news/20111227/n860010633.html

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昨实施 禁止幼儿园“小学化”: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32/n372610813.html

湖北多项举措防幼教"小学化" 幼儿园不得留作业: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214/n132210752.html

海口幼儿教育逐渐“小学化” 专家建议寓教于乐: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227/n853410794.html

整治幼儿园小学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312/n793510855.html

幼教“小学化”有多少危害?
http://www.cnsece.com/news/2012320/n038010874.html

如何克服早期教育小学化倾向 :
http://www.cnsece.com/news/14/5774.html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09:59:28 | 只看该作者
谁在为学前教育“小学化”推波助澜

  发表时间: 2012年04月09日 08:50  来源:中国教育报

谁在为学前教育“小学化”推波助澜 
——透视早教机构异常火爆的背后
CFP供图
  ■本报记者 刘华蓉 
  外语、奥数、音乐、体能、美术……在北京西三环外的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几乎能找到所有这些项目的培训,这些培训主要瞄准的是幼儿。 
  纵观中国比较有名的早教机构,总部几乎全部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在北京西单、王府井、国贸这样的繁华商业区,在回龙观、望京这样的大型居民社区,甚至在每一个规模稍大社区的底商或居民楼里,到处可以看到各类早教机构的招牌。0岁到6岁孩子,成为早教机构瞄准的主要目标。 
  当教育部要求幼儿园防止“小学化”,不得传授小学阶段知识,不得举办各类兴趣班之后,“早教机构的春天来了”:幼儿园不让“小学化”,没人规定早教机构不可以;幼儿园不让办兴趣班,办兴趣班正好是早教机构最感兴趣的。以前还发愁生源,现在,生源形势一派大好。 
  “让孩子赢在起点胜在终点” 
  ——早教机构的“小学化”步子更大 
  提供语文、数学、外语、美术和音乐教学,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班,这是一家早教机构提供给本报记者的内容介绍。 
  记者发现:尽管语文课可能变成语言,数学可能变成头脑风暴,外语可能变成双语甚至右脑开发,美术可能变成创意,在相当多的早教机构,教孩子们学习英语、学习认字、学习数学计算,依然是主攻的内容。不同机构在教学内容上大致跳不出让孩子唱歌跳舞、懂天文地理、会音乐美术等范围。 
  来自意大利的蒙氏课程,美国的亲子课程,韩国的艺术课程,德国的音乐课程,风靡亚洲的水域课程;感觉统合课程、蒙台梭利数理课程、福禄贝尔创意课程、奥尔夫音乐课程、蒙台梭利美育教育……这些听起来很美很洋的课程,正越来越多成为噱头。 
  这些课程的来源,各不相同。记者了解到,有部分早教机构特别是品牌早教机构投入了比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自己的课程开发。但囿于专家资源的不足和专家水平的局限,更多早教机构拥有的独家课程往往容易成为大杂烩:看到什么东西就拿来,改造一下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种所谓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直受到外界质疑。 
  另外相当一部分早教机构拥有洋出身和洋来历,记者发现,除了英美“血统”,丹麦、德国、意大利也常被引用。曾经颇有国际知名度的奥尔夫早教、蒙台梭利早教、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则早已经成为“大众情人”,不少早教中心都声称自己正是继承了上述理论,在从事最阳光的婴幼儿教育事业。一位资深幼儿园园长痛心地告诉记者:这些理论在中国已经烂掉了! 
  是不是所有的早教机构真的有洋背景?记者带孩子多次到不同机构体验,感到答案是否定的。在某幼教机构,销售人员让孩子到另一个教室听课,家长则集中在一起看该机构的广告宣传片,听推销人员宣讲。在宣传片中,西方名人特别是加德纳、蒙台梭利等,美国常青藤高校中最著名的几所学校都被反复提到,好像这家机构与这些人物和大学有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记者了解到的实情是:该机构的创办人曾经到美国游历3个月,看过一些美国大学,在美国萌生举办早教机构和设计现在这样一套课程的“创意”。 
  主题创意法、生活联想法、情境教育法、音乐游戏法、带动激励法等种种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学家珍妮博士,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先生,著名脑科学专家亚当斯博士等听起来好像确有其人的外国专家……一位早教机构的人士向记者“揭底”:个别看起来颇具创意的教学法和煞有介事的教育名人,往往出自随心所欲的编造,编造出这些名词和人名的也许仅仅是一个刚从职校毕业不久的学生。 
  来看一组来自早教机构的许诺和描述: 
  轻松玩会3000个常用汉字,玩会500个英语单词,玩会数、量、形、时空等数学概念,玩会五线谱…… 
  让孩子不出国门,与美国、英国孩子同步学习…… 
  双语学前班、欢乐英语、拼音识字、数学思维、美术、科学认知、乐器等课程,打造全素质、全人…… 
  百分之四十的全日制小学员毕业后被重点小学录取…… 
  看了这些,某些早教机构在教什么,一目了然。对此,业内人士心知肚明。一位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如果只限制幼儿园,不限制早教机构,“小学化”还会变本加厉。 
  不少早教机构办有学前班。采访中,记者深感到,学前班堪称“小学化”的重灾区。记者带孩子多次体验不同机构举办的学前班,发现学前班的教师几乎全部主要根据知识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让幼儿认字写字、背诗歌、学习加减法,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讲一年级的课程,其“你讲我听”的课堂氛围甚至比小学课堂更沉闷。 
  “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点、胜在终点。”这样的广告语在早教机构很时髦很普遍。如何让孩子赢在起点?诀窍就是提前学,用抢跑赢来领先。至于如何胜在终点,说这话的早教机构可管不了这么多。早教的特点是,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无法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长期效果又缺乏考证和约束。可以为一个遥远的未来打包票,却不用负责任,这是不少以教育资讯、咨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名称出现的早教机构乐于编织教育神话来吸引家长、抬高收费的重要原因。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10:00:00 | 只看该作者
“两三个月出来一个蒙氏培训师”   ——师资瓶颈注定拔苗助长结局 
  记者在某机构的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这家机构一位老师看孩子们喜欢玩滑梯,不喜欢上课,就让孩子们长时间玩,直到最后产生厌倦,玩不动了,不得不表态“我不玩了”,乖乖去上课为止。网站发布了这位教师的一篇文章来讲述自己的教育成功。 
  看到这个故事,记者和几位母亲进行了讨论,大家的一致感觉是:寒心惊心。如果孩子最起码的游戏天性都得不到尊重,何谈早期教育? 
  但记者发现,类似体现“教育无知”的故事在早教机构并不少。据了解,绝大部分早教机构都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瓶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早教机构的老师主要是幼师毕业的学生或者有幼儿园、小学工作经历的人,大部分不具备任何资质,只是经公司内部培训后上岗。 
  市场上大部分早教机构只需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即可,它们在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中以儿童心理、发展咨询为名登记注册,但实际上从事早教业务。记者接触到的部分早教机构教师是有职业资格认证的早教指导师、育婴师,但是这些证书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发,教育部门没有参与。有关人士提出,拥有这些证书的人,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早教专业人士,还值得追问。 
  据透露,在国内参加蒙氏课程培训最快的只需半个月就可获发证书,有的公司新人内部培训半个月就可以上岗。华南师大教育系袁爱玲教授说,“国外的蒙氏教育培训师要经过2到3年的学习”。由于早教机构未纳入教育部门的管理,作为商业机构,缺乏上级监管,迄今没有人对其师资的从业资质提出要求。 
  而与此同时,各类早教专家多如过江之鲫,一个早教机构就可以声称自己的某个员工是早教专家。一位高校学前教育教授告诉记者:某些伪专家集结成群发声,有的真专家和商业机构相呼应发出“伪”声,声势之大,让自己这些真正做研究的都“不想说话”了。 
  毋庸讳言,目前,国内某些品牌已经形成的大型早教机构,已经拥有比较完备的管理体系、强大的服务脉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拥有科学的教育方案,能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记者发现,不少大品牌的机构,走的还是“小学化”的老路。 
  如果早教机构走不出师资瓶颈,走不出对教育规律一知半解的局限,将永远不可能走出为“小学化”推波助澜、为孩子拔苗助长的怪圈。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10:00:29 | 只看该作者
新潮理论随便叫,育人目标“高大全” 
  ——这样的早期教育有点乱 
  房子不好卖了,原来弄房地产的开始进军早教市场;矿挖得差不多了,煤老板也希望投资学前教育……大量非教育领域的人进入其中,而且大多以营利为目的,资金游击性强,带来了新的动荡。有早教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此下去,如果缺乏监管,早教市场将更加混乱。 
  记者发现,某些早教机构往往存在不少共性: 
  国际名人随便用、西方名词漫天飞、新潮教育理论随便叫。早教银行论、皮纹测试、捕捉婴幼儿敏感期等西方新词,一度号称是西方经济学家、脑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加德纳,到蒙台梭利、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甚至杜撰的虚假大卫博士、罗伯特教授……似是而非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似有还无的专家名人,成为早教机构最常用的宣传卖点。 
  各种旗号频出。几乎每家早教机构都打出自己的特色旗号,双母语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剖腹产儿童潜能开发、中国第一早教品牌、国际最大早教品牌、与国外孩子同步等。 
  育人目标“高大全”。一些早教机构声称培养的是超级宝贝、全能宝贝、天才宝贝、精英宝贝、成功宝贝、未来领导人,培养孩子的领导才能、语言沟通、团队合作、生活技能、经济理财、心理修炼、数学逻辑、创意探索……这样的本事连大人都很难学习到,何能让三五岁的幼儿学到? 
  收费标准自己定。不同早教机构收费标准不一,记者发现:在北京,一次课(45分钟到一个小时)90元的“低价”课有,200元一次的课也有,还有上千元甚至数千元一次的高档课、“特色课”。早教机构都有特定的盈利模式,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由于早教机构未纳入教育部门的监管,工商、税务部门只是监控其经营、纳税情况。监管机构缺失,导致早教办学标准、师资准入、监督考核等制度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虚假宣传、收费不合理等问题频发。 
  孩子智力到底要不要被过早开发?在教育部下发防“小学化”通知背后,大量的专家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提前学习知识、提前大量开发,只会毁了孩子。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妈妈很庆幸自己没有让孩子早早上各种早教机构学习。她告诉记者:原来和她女儿一起入学的孩子,那些刚入学时学得好也就是学得早的,现在基本上都不是班上学习最优秀的了。“没有后劲!”这位过来人的话应当引起更多家长的警惕。 
  迄今为止,记者看到过的最好的早教机构,并不是“小学化”,而是通过游戏来丰富幼儿成长的环境和感知。例如,和传统的讲究技法、规矩的教学方式不一样,有的美术教育机构主要通过鼓励孩子大胆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来学习绘画;有的机构就是提供各种适合幼儿活动的场景,客观起到了丰富家庭早期教育环境的作用。这样的早期教育,是不是对孩子更有益呢? 
  在防“小学化”、警惕“小学化”的大背景下,规范早教机构,引导早教机构科学办幼教,越来越紧迫。而在这种规范进程中,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团队,科学评估早教机构的课程和活动内容,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8日第1版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10:02:21 | 只看该作者
早教培训观察:"育人"还是"圈钱"?

发表时间: 2012年04月02日
来源:新华网

  
  资料图片:在广州天河购书中心,早教类图书吸引了不少年轻的父母、准父母(2010年8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新华网济南4月1日电(记者王海鹰 张倩倩)中国儿童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早教市场份额已达千亿元规模。随着早教机构越来越多,水涨船高的收费、鱼龙混杂的师资引人质疑:早教培训是在育人还是在圈钱
  披着“教育外衣”的商业机构?
  春季是早教机构招揽会员的旺季,记者发现,仅在济南,知名的早教机构就有东方爱婴、金宝贝、中蕾早教、阳光育婴、新爱婴等十余家。其中不少宣称实践英美等海外先进教育理念。
  在济南,早教平均课时费90元-120元不等。如在咔乐宝早教中心,会员一年缴费4320元可享受48课时。而一线城市收费更高,上海的王先生给女儿报名上一家美式早教机构,12节课收费3000元。
  高收费的同时,早教的实际效果让很多家长感到不尽如人意。一位女士在体验过济南东方爱婴环山路店的活动后说,“感觉老师不够专业,基本精力都在拉客户上,无心上课。”
  济南一位知情人士说,早教机构的老师会依据招揽家长的多少拿提成。比如上一节20个家长参加的示范课,最后有10个家长报名,这些报名费就可算为老师的业绩。“在这种激励机制下,老师怎么可能全情投入教育?一个个都把眼睛盯进家长口袋中。”
  没有教师资格证也可以成为早教机构的“姐姐”。济南一家早教机构招聘老师,条件为“音乐或学前教育等专业,有一定的音乐、美术、舞蹈基础;喜爱孩子,具备幼儿心理学专业知识”等等。知情人士透露,美发师、导购员都可以来干早教,甚至头一天还在卖服装,第二天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而所谓“育婴师”等证件花钱就可以买到。
  知情人士指出,早教机构实际上是“披着教育外衣的商业培训机构”,既有教育功能,又有家庭娱乐、社会服务功能。
     
漫画/王伟宾(资料图片)
  家长“输不起”助长早教乱象
  济南一家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自己认识的两个园长把幼儿园卖掉,改办早教机构了,因为“办早教,利润高”。幼儿园一天8个小时只收几十元,但早教机构45分钟收100元,而且风险更小,“妈妈一直陪着啊”。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印小青说,虎妈狼爸式的教育理念仍在中国大行其道,家长都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外,独生子女家庭倾向于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80后、90后家长观念超前,更加重视科学培养后代,但又往往无从下手,早教机构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
  记者获悉,多数早教中心授课内容以亲子交流、儿童潜力开发为主。部分机构开设的双语教学、舞蹈绘画被指有超前智力开发之嫌,而有些早教机构与托儿所无异,家长安排老人带孩子从周一至周五上课,早接晚送。
  济南一位幼儿园园长称,至少在幼儿园阶段看来,接受早教的孩子并不比其他孩子更突出、更优秀。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选中两组孩子,一组从3个月大时接受早教,另一组则不接受。15个月后,他们测试发现,接受早教的孩子平均智商比后者高出15点。然而,这一组孩子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优势,而另一组接受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已赶了上来。
  印小青举例说,对于2岁左右的儿童,如果仅以图片或者文字等符号引导其认识新事物,孩子只能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这种方式不仅难以开发孩子潜能,反而容易让其过早产生厌学心理。
  “科学的早期教育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必须特别慎重,尤其在教育内容上,不能错误地认为早教就是智力开发,甚至是超前的智力开发。”
    信早教不如信家长自己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我国,早教的理论研究和机构监管仍有空白。
  印小青指出,国内学科尚未设有“早期教育”专业,最新的教学大纲首次将学前教育时段由之前的“3-6岁”改为“0-6岁”,此前一直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王春英也坦承,山东省虽在2005年明确早教机构的审批注册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际上教育行政部门无人、无力监管。目前的审批机构既有工商部门,也有民政、妇联等部门。  全国妇联儿童部的一份调查显示:以北京市为例,提供早教服务的机构有六成仅在工商部门注册,在工商、教育部门同时注册的仅占总数的15.2%,接受调查的机构中,有45.5%的机构未获得任何相关资格认证。
  早教中心的活动只起到引导作用,首要的仍然是家长对孩子的身心投入。一位东方爱婴店的客户反映,“每次上课只有45分钟,还没等孩子适应过来,就到点下课了。我觉得还是需要课后家长的坚持,如果单纯在课堂上学,还是收益甚微。”
  “家长们与其在选择早教机构时挑花眼,不如身体力行地投身亲子教育。”专家指出,对于0-3岁的儿童来说,感官、色彩等认知能力的培养没必要非在早教机构完成,只要父母有心,孩子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获得。同时,以亲子互动为主要方式的早教机构很难承担孩子的社会化功能。
  印小青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在玩乐中训练孩子,通过多次刺激让孩子理解每一个新认知的意义,同时培养其爱人、爱己的性格,也是一种成功的早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2:41 , Processed in 0.1252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