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考阅卷成为打击作文套作的利器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苏盛葵
编者按:
多年以来,高考作文“套作”泛滥的现象已成为语文教育的“顽疾”,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风气以至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为杜绝高考“套作”,语文界曾多方“会诊”,力图根除,但收效甚微。今年海南省高考作文阅卷组以评价的手段对高考“套作”进行“痛杀”,令人振奋!应该指出的是,海南省这一做法的依据是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阅卷标准。尽管如此,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为此,本刊特邀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教研员苏盛葵先生撰写本文,敬请读者关注,欢迎参与讨论。
一、套作不仅成风,简直成灾,“共同的错误”近乎病入膏肓
前段时间读报,一是2010年6月9日的《北京日报》,尹成功先生谈高考作文步入“后话题时代”,文章引用了一个案例,提到浙江大学研究生苏岳谈自己中学时的写作经历:“高三一年老师让我们写了五六十篇作文,不管什么题目,我每次都用三个人物:李白、苏轼、陶渊明,最后高考时也是如此。”苏岳说,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他都采用同样的模式:先写一个题记,开头用一串排比句进行总述,然后分列三个小标题,分别写李白、苏轼、陶渊明,最后一段引用名人名言进行结尾。
二是2010年6月16日《新民晚报》,报道说:“今年上海高考语文阅卷工作今晚结束。阅卷教师反映,许多作文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不是从材料的核心思想出发去深入剖析问题,而是将肚子里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应试‘话题’掐头去尾套题写作。”报纸评论说,“共同的错误”并非今年才犯,而是年年在犯,一犯再犯,众考生在左一次模拟右一次模拟中,已经操练得炉火纯青,习惯成了自然,到了考场上,掐头去尾套题写作,轻车熟路就蹈了故辙,犯了“共同的错误”还不知怎么回事。
三是一则网络消息。2010年6月29日金羊网—新快报的文章《半数考生生搬硬套 广东作文评卷组长直言“很悲哀”》:
据了解,今年高考作文一评仅15篇满分作文(二评三评时更少),比去年减少。作文平均分为38.98分,比去年略低。……高考作文评卷,老师们最怕遇到的就是生搬硬套古旧材料的文风。作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陈妙云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年年批,但考生使用陈旧材料观点来套作应试的文风依然长盛,从这次评卷来看,不少学生并没有跳出模板训练,生硬套用过去的模板,“邻”变成了“和谐”、“诚信”变成了“坚忍”,置换之后就变成了一篇“论坚忍”的论文,“而有这种文风的考生几乎占了今年考生的半数!”“很悲哀!”陈妙云说,作文的本意是个性化的创造,是用于表达和交流,这么多年来,中学教育还是在教学生使用模板训练,学生仅仅为了写高考作文而写,把它理解为“答题”“得分”,结果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弱。
上海、广东如此,我们海南也是如此。其实全国各省莫不如此。厦门一中语文教师唐生灵曾说,如果我们细心去看一下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优卷作文,很多文章都有惊人的“似曾相识”。现在参加高考的学生,大量背材料成为一种作文的方法,“套用”成为高考结构作文的普遍现象,很多考生作文结构套路、行文思路、语言表达等方面雷同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不乏抄袭模仿之作。
事实上,作文套作不仅成风,简直成灾。再这么走下去,高考作文、语文教学怎不会病入膏肓?
二、套作盛行的直接根源,是高考阅卷的绿灯大开
显而易见,这种趋势直接危害语文教学,背离学科规律和课程价值,深层次的危害是桎梏学生思维,限制其创造性,诱使学生说假话套话,培养投机心理和不健全人格。
必须要看到,“共同的错误”重重地捶响了语文教育的警钟。有评论说,“共同的错误”敲响的又何止是语文教育的警钟,“新八股”的背面,其实更是青少年一代的集体失语。当孩子从开始被逼着,继而习惯于说大话、空话、套话的时候,我们失去的难道只是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吗?
同时,我们要追问:语文教学和考场上这么大肆进行标准化作文生产,模式化的套作如此猖獗,根源在哪?
早先大家不约而同地从作文命题中找原因。认为话题作文,只有一个话题,开放度极强,任何角度都可切入,什么内容都可关联,考生怎会不套?可后来话题作文命题技术也作了改进,“有限开放”作为核心技术遍地开花,却并没有减少套作的现象。而且,从今年的考场作文来看,大量的套作还不是话题作文惹的“祸”,如广东今年是命题作文(“与你为邻”),上海今年是材料作文(丹麦人带尺子钓鱼),结果仍旧是套作成灾。
当然,命题也确有原因,但我认为,直接、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高考阅卷,这是高考的另一个指挥棒。很多套作文章,内容充实甚至无懈可击,结构严谨,表达也相当圆熟。我们的阅卷教师对这样的文章多半不忍下手太狠,年年读着这些千人一面的文章,年年都给个50多分,最低也有42分。这种纵容与迁就,让太多考生得利,这种无声的示范,给正常的作文教学增添了强大的套作动力,大家推波助澜,好不热闹。
如果,大家在阅卷场内对此类文章一律说“不”,像李逵打鬼一样,高举利刃,绝不姑息,狠狠痛斩,三两年下来,局面会不会大为改观呢?在高利害的高考分数前面,套作失去了市场,在教学中它何以能成风、何以能成灾?
对于套作,如果高考阅卷不予治理,那么,在目前体制下,也再难有人、有利器、有环节能治理了。
三、正本清源,在高考阅卷场高举起痛杀的利器
事实上,国家考试管理部门与命题团队,是坚决反对套作的。
我们来看2010年高考全国卷“参考答案与评分参考”对套作的阅卷规定:“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内容及表达第三等的上限是20分,即套作的文章最高分只能给20分。
这个规定不是今年才有,年年都有,但要看各地有没有认真执行。
在海南省今年的高考作文阅卷中,我们认真推进此项工程。
首先,彰明核心理念。
笔者在评卷现场对作文组教师提出阅卷的指导思想是:正本清源。核心概念是:打击套作,爱护真作文。在近10天的评卷过程中,我们阅卷组反复重申这个理念。
其次,鲜明地提出标准,给出原则。
坚决执行国家标准:“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为执行好这个标准,在阅卷时,我们给定了三条基本原则:
一定要把握好区分度。好作文一定要得高分,不好的作文不能打保险分(如42分),更不允许有同情心或海南省的面子观念。
一定要爱护真作文。对那些有真情实感,内容实在,文风自然、平实、清新的作文,要大胆给高分。
一定要重视审题。内容一定要切题,内容永远重于形式。内容再充实,观点再正确,但模式化痕迹明显,根本与材料题旨无关联的(离题的),必须要按全国统一标准,内容项只能在四等(5分)内给分,即便表达再华美,文辞再动人,总分也不能超过25分(内容等级为四等上限5分,表达等级三等最高上限10分,发展等级三等最高上限10分,套作的无发展分)。不允许打照顾分。
再次,扎实做好试评。
我们做了两次试评。一次是在阅卷前熟悉标准时进行的集体试评(兼测评),打出了套作的样卷,让每位教师给分,然后给出专家组的评分标准,要求大家认真比照,校核个人的评分尺度。第二次是在阅卷中期进行的试评(兼测评),主要是调适标准,纠宽纠严。这时,我们再次出示在前阶段评卷中找出的套作样卷,让评卷教师再次进行试评,然后讲解标准,要求大家前后一贯地执行这个标准。
每次试评,我们都出示1—2篇真实自然的好作文,给出评分标准。我们还在现场贴出2008年江苏满分作文卷(完全是自然、清新、真实之作),让阅卷教师随时细读,并与所评作文比较,从而重视真作文,爱护真作文。
最后是加强质检。
我们要求驻科目组的质检员和各个小组长在质量检查过程中认真督查是否有违规评卷的现象。
我们在现场还发现了2篇抄袭作文,经过场外网上搜索、场内验证的过程,最终给了5分以下的处理。
因为考生大多未能理解今年作文材料的题旨,审题失误,也因为严控套作文章的给分标准,海南省从来没有哪年的高考作文平均分这么低(大约只有34分左右)。今年没有满分作文,连59分也没有。但标准是一致的,对所有考生是公正平等的,公正与区分度是所有评卷教师集体认同的。于是我们欣慰,我也释然。
我还在想,今年评卷更好的引导效果可能还在于,我们要发挥好高考阅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语文教师按学科内在规律办事,扭转本省语文教学的一些不良风气,还学生心灵的清白,还考试一个公道。
《海南日报》下属的南海网由此策划了一次专题报道,并发表评论说:“如果拿高考作文来评判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果,大多数人都会承认一个事实:我国的语文教育或许是失败的。一定程度上是高考作文的评判机制坑害了语文教育,因此,鼓励学生创新,说真话作真文,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海南今年高考零满分作文的现象,但愿能折射出语文教育革新的一缕曙光。”①
四、打击套作是长期艰难的系统工程
用高考阅卷来治理套作,可能有效,但还不能称为治本之法,就像市场治理伪劣产品一样,罚款、没收、焚烧都不是根治之策。
套作成风深层次的原因,是语文教学寻找不到改革突破口的极度苦闷,是教师教学观念狭隘甚至僵化的外化,是素质教育的价值观不能深入课堂和学校的直接表现,是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潮在学校与考试中的充分反映,是社会创新机制严重缺失、公民独立人格和鲜活个性极度受限的侧面折射。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在社会浮躁的大背景下,学校急功近利,见物不见人,不以养育学生健全人格为重,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旨归,只把教育教学当成谋短利的利器。学生作文怎么写,写什么,甚至也由不得学生自己作主,而必须符合教师(其实是应试教育指挥棒)设定的价值判断,于是高考作文成为“八股”大全,当是一种必然。
何时高考作文真正是个性化作文——“绿色作文”、“真作文”,我们翘首以盼!
注释:
①南海网:2010年6月22日“城市话题”第29期专题《海南高考“零满分作文”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