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东平:重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4 00:5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东平:重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2012年04月20日  作者:杨东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于儿童与自然的疏离,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类渐渐远离了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成为穴居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动物。这种令人担忧的异化,今天正在加速。我最早受到触动是大约20年前,读到三毛的《塑料儿童》。说她在台湾邀几个孩子去看海,以使他们领略自然之美。孰料他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6点半动画片要开始了!

  一直以为欧美国家的情况会好些,因为他们更为崇尚体育和户外运动,城市生活与自然的联系也更密切一些。理查德·洛夫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打破了我的想象。事实上,“去自然化”的生活、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的确,这本书具有开创性和振聋发聩的作用。作者透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历程,揭示了正变得日益强大的导致儿童与自然疏离的新因素:空调、电视、动画片、电子产品、治安状况……以及网络。一个孩子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只有屋里才有电源插座。”

  儿童与自然的脱离有一些直接的后果。新一代人不再关注“红红白白的牵牛花,红红白白的三叶草,还有那鹟鸟的歌声,还有那雪白的羔羊、粉红的猪崽和牛犊……”它会造成感官的逐渐退化,造成例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等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病态。间接地,它则损害着儿童的道德、审美和智力成长。一个从小对生命和自然失去敏感的人,长大之后怎么会关心地球环境和人类命运呢?

  早在卢梭的《爱弥尔》、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就揭示了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质。这本被誉为可以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相媲美的书,并未止于一味的担忧和警示,沿着卢梭和梭罗向自然学习的方向,作者为救治儿童的“自然缺失症”,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主张。拉近生活与自然的距离,重新建立孩子与自然的联结,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成为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包括种植和园艺之类让孩子亲近自然的传统方式,更多地带孩子走进自然,户外活动、散步和露营,野外垂钓和野外动物观赏等,这一变革的主题得到教育学理论的支持。

  恢复儿童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更具根本性的,是改变城市与自然对立、城市与自然隔绝、所谓“自然在远方”的空间规划。《林间最后的小孩》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疆域,它关于建设“野生化的城市”的主张,使此书超越了对家长和教师的指导,而成为规划师和建筑师的绿色指南。与一般意义的“生态城市”有所不同,它更强调对本真的自然环境、自然形态的保留和兼容。例如通过计划用地、建筑设计以及公共教育将城区中的一些空间转化成野生生物栖息地、基因多样化的自然走廊。关键在于,这并非是一种“生态乌托邦”,例如芝加哥市不仅保护野外空地,并且重视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林阴道、河流廊道以及其他自然地貌,扩大城市已有的公共用地。“景观都市主义”强调将空地的利用放在首位,而非建筑形态;提倡不确定性,改变一成不变的建筑模式,以唤起自然周期性自我修复能力。“绿色都市主义”已经在西欧国家迅速发展,在芬兰的赫尔辛基市,绿色从市中心一直延伸到北部的原始森林,城区则致力于“为儿童玩耍和居民社交提供一个野生的、绿色的、机动车禁行的场所”。瑞典的哥德堡市周边有60个农场,有的对公众开放,居民们可以自采浆果和蔬菜;有的是供儿童游玩嬉戏的农场;还有作为残疾人专用的骑术训练场。新建居民区中心,还可见小片的牧场、牲畜和农场建筑……

  《林间最后的小孩》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危机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而新文明的曙光和坐标也已清晰可见。在这一人类文明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地位十分独特,而且举足轻重。作为自然之友的一员,我们亲历了早期参与野外活动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成为生态和环境领域的大学生;也目睹着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和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与自然的彻底决裂,他们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物种:都市中与世隔绝的“宅男宅女”。

  正如作者所说,人与自然间有意义的联系对人性、对人类都是必要的——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种群,它对我们的生存和精神需要都必不可少。作为一个21世纪的自然之友、自然之子,他理想的状态是生存在大自然和互联网之中,成为一个保持自然属性的地球村村民。也就是说,网络应当是我们更密切地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的桥梁和纽带,而不是封锁和屏蔽。我们需要重建与自然的联系,归真返璞,正本清源;需要不断地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动物和植物;需要使城市更加自然和野性盎然;需要重温这样的至理名言: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蕾切尔·卡森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一个孩子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只有屋里才有电源插座。”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与大自然的彻底决裂,让他们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物种:都市中与世隔绝的“宅男宅女”。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00:53:05 | 只看该作者
顾雪林:带给孩子对自然的哲学思考 2012年04月20日  作者:顾雪林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爱默生的一句名言让人警醒:“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在远古时代,人一出生就要面对大自然。在岩洞、洞穴和窝棚的外面,是美丽的山川河流、广袤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们呼吸的是自然的风、纯净的空气,听到的是鸟鸣、蛙叫、虫鸣,看到的是绿树、鲜花和五彩斑斓的大自然的瑰丽景观。

  而今天,城市里的孩子从产房,到楼房,几乎一生都要面对无限扩张的钢筋水泥建筑。孩子接触的大多是楼房、马路、电视、电脑等人工建筑、人工景观和视频虚拟影像,呼吸的是弥漫在城市中的废气,听到的是刺耳的汽笛声、火车叫和街头小店的音乐声,看到的是灰蒙蒙、横平竖直、死气沉沉的街景。

  50年前,在我小的时候,北京城没有今天这样大。那时,出了西直门就是北京城外,可以看见成片的稻田,每到夜晚蛙声一片。我今天住的小区在北京语言大学北墙外,在上世纪70年代,也是一片稻田。夏天,每到星期日,我就到那里逮青蛙。如今,从我住的小区往北、往北、再往北,再也看不见那连成一片的稻田了。一眼望去,是连成一片的小区和高楼,直到六环之外。

  我小的时候,看星星是北京孩子夜晚的趣事之一。那时有一篇小学课文,读完之后,很多孩子都喜欢看星星。那篇课文是这样写的:“银河从东北流向西南,数不清的星星在天上眨眼,辽阔的宇宙是星星的家园。陈老师和我坐在操场上……”记忆中,这是一篇我从来没有背过的课文,但是,我当时学习的时候就很喜欢读,读了以后便有无限的遐想,一直记忆至今。

  在我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一个夏夜,我突发奇想,带他到户外去捉蛐蛐儿。来到户外,我兴奋地举着手电筒,在野地里翻动着碎石和野草,呼吸着夏夜里的凉风,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而我的儿子一点也不兴奋,他甚至有些害怕那些碎石下面的小虫子。在黑暗中的田野里,儿子一路上东张西望,瞻前顾后、战战兢兢,生怕有什么打劫的坏人出现。唉,儿子很少接触夜晚的大自然,他已经害怕黑夜的旷野了。我知道,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是在家中灯光下的桌子旁、电视和电脑旁或温暖的床上度过黑夜的,很少有孩子在晚上出门,甚至都少有人在自家的楼旁散散步,仰望一下星空。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好奇心最强的时期之一,而大自然是满足儿童好奇心的天然大课堂。面对大自然,面对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孩子有多少问题要问,有多少事情要探索啊!从“燕子低飞蛇过道”,到“乌云密布一声霹雷要下雨”,到“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个下雨,大自然能给出多少生动的课题啊!

  孩子在大自然中、在崇山峻岭中、在大海湖泊中,看见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中的鱼虾,就能知道我们人类并不孤独,知道我们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知道和大自然相比,人类居住的城市不过是地球的一些小小的角落。

  当孩子时常仰望星空时,就能知道宇宙的深邃,知道地球不过是太阳系的一角,太阳系不过是银河系的一角,银河系不过是整个宇宙的一粒微尘。人的一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瞬,整个人类的存在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瞬!当孩子知道宇宙是多么浩瀚的时候,他们才会有大自然般宽广的胸怀!

  春天树木发芽,夏天枝繁叶茂,秋天风吹落叶,冬天枯木覆雪,这些大自然中的现象可以让孩子亲眼看到大自然中的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生生死死,循环往复,从大自然中领略到生死哲学的真谛。这些,是在水泥墙和书斋里无法观察到的。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经忘情地赞美大自然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在这位美丽的女词人看来,大自然是一本活生生的、厚厚的教科书。

  我们的学校应当减少那些死记硬背、考完就忘、消磨时间、陈词滥调的所谓应试学习,应当大胆地放孩子们到大自然中,欣赏自然,亲近自然,领略自然,热爱自然。让孩子多读大自然这本书,最大程度地释放孩子的活力,增加孩子的灵性和生气。这不仅仅是家长的事,我认为这更是学校的事!是所有教育部门都应当重视的事!

  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曾说过:“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我们应当告诉孩子,大自然的精华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城市旁边。近看,我们可以看见树;远望,我们可以看见山;再站高一点,我们可以看见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让我们的孩子们早一点拥抱大自然吧!不在将来,就在今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2:18 , Processed in 0.1609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