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过故园,心留余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 15:3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过故园,心留余香——纪念人教社的老址沙滩后街55号文/紫金长河


    2000年9月,我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过去这五年,正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沙滩时代”的尾声。这个叫“沙滩”的地界儿,文化氛围曾经非常浓厚,先后有北京大学、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红旗杂志社、国家文物局、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等多家文化单位在此盘桓。因为地方日显逼仄,这些单位大都先后散去。人教社自然也难免步其后尘。
    当我踏进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大院,发现它和很多事业机关的庭院一样普通。院门口有铁制的栅栏门,立有年轻肃然的保安,庭院中有旗杆。办公楼门两侧悬挂着相关的数块牌匾。大楼不高但很宽展,为灰色的砖混结构,外墙悬挂着“蜂巢”般的空调排风扇。满墙翠青的爬山虎点缀得这种组合还算和谐。
    既然是“院”,那就不应只有一座办公大楼了。的确,人教社大院里还有高低错落的好些建筑。大都是八十年代后的“作品”,线条方正朴实、色彩灰暗平淡。不过,让我略感惊讶的是,在大院的核心位置还孑遗着两栋年代久远的建筑。老同志介绍说,就是因为这“两位”,我们这个大院也就忝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这“两位”,就是后来我们常称呼的“公主大殿”和“数学系小楼”。前者是一座清代宫殿,五间三进,黄琉璃歇山顶;后者是一座二层小楼,中西合璧式风格,高台回廊,四方端正。
    现在回想,正是这两栋建筑使我对这座大院的情感有了依托的支点。同时,我也为这座大院感到幸运,一阵大拆大建后居然还能够保留这样生动的“历史骨骼”。正是它们,使得这里不仅是一堆建筑物的聚集,更是一方有着深厚文化浸染的温暖“空间”。“公主大殿”非浪得虚名,它的确是乾隆年间和嘉公主府邸的正殿。但让它青史留名的远不在此,而是近代史以来的若干变化。1898年,在戊戌变法被残酷镇压后,一个新生事物在屠刀的夹缝中得以生存,那就是变法的措施之一——“兴办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的前身)。它萌芽的位置就是在当时的马神庙公主府旧第,也就是今天的沙滩后街55号。
    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我正亲身历验。关于北大起源的介绍,虽然依稀有“马神庙”的字句,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依然是五四大街上的沙滩红楼。我没想到马神庙校址竟是一个确切的所指,而且还有这样古旧的建筑信之凿凿地表示着它的存在。事实就是如此,眼下这个普通的大院正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滥觞之地。辛亥革命后,北京大学正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大学,直到1917年它新建沙滩红楼校址,这里一直是其活动的主要场所。1917年后,这里成为北京大学理学院所在,一直到1952年北大西迁燕园。
    偶尔,我也在大院里闲逛,脑海里装着一些老照片的黑白影象,搜索老北大可能留下的痕迹和声音、味道。公主大殿曾是全校集会演讲的礼堂。学校的图书馆设在后院的绣楼上,一直到70年代末方才消失。几栋风格一致的中西合璧式教学楼,曾有序地分布在大院东侧,如今还剩下数学楼可供凭吊。西斋14排学生宿舍,是众多老北大人回忆的地方,如今还完好地保留并利用着。蔡元培先生的校长办公室也已作了寻常百姓家。我想,每一个人教社的人,当他们怀揣着历史走过这些建筑的时候,心中都应该觉得几分神秘和景仰。毕竟,这些梁椽枋柱、砖瓦石木不是凡品,它们都聆听过刘半农、赵元任、周作人的国学经筵,聆听过李四光、唐廒庆、华罗庚的格物致之。当然,它们也该听到共产主义来到中国大地的第一声沉吟,听到民主科学意识觉醒后的第一声叹息,因为这里有过陈独秀、李大钊,有过“五四”的爱国学生……我相信,尽管这些人物故事、这些声音早已随岁月飘散,但总会有些东西会留在这个院子里的,让后来者们不自觉的浸染于一种独特的氛围当中。
    北大西迁不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早期开创者们成为老北大理学院的第一批“后来者”。他们中有叶圣陶、魏建功、陈乐素、周建人、戴伯韬、吕叔湘、吴伯萧、张中行……。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专家、学者尽管也是学富五车,但他们的使命不再是引领中国学术和思想的潮流,而是翻检出最平实的文字符号,用直白真挚的声音,俯下身对孩子们喃喃细语。一代代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们读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长大,一辈辈人教人在这个老园子里默默地心耘笔耕。与追求自由博大、敢为天下先的老北大相比,人教社少了一些风云际会的气魄,多了几分质朴和严谨,但两者在根本上又是相惜相通的,那就是传递文明的薪火与良知。老北大人着眼于社会精英、普通大众,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则是倾情于一群更稚嫩、更纯真的心灵。但他们最终影响的无疑都是整个中国社会,当前与未来。
    老园毕竟是小环境,当大门外风云巨变时,它无力给人们提供庇护与安宁。文革十年,对这个历史悠长的大院,对还年轻的人教社来说,都是一场劫难。197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解散,人员全部星散下放。荒芜的大院里丛生了杂草,而蒙难的心灵却无法停止抗争和思考。以戴伯韬为代表的人教社领军人物,不顾环境之复杂和险恶,一再上书中央恳请重建出版社,召回零落各地的编辑人才。可贵的是,在那样动荡不定的年月里,普通人教人颗颗赤诚的心没有凉,没有散。比如,十年后重返大院时,编辑们发现面对的并非残破不堪和白手起家,而是战备箱里码放齐整、完好无缺的图书、教材和资料。尽职的典守者在风雨飘摇中收拾残局、保存这些火种时,肯定执拗着一个信念,时间再长,路程再远,一定可以回到这里。十年的离散和磨难,拉远了所有人和老园子在空间上的距离,却无限沟通了人与人、人与园子之间的心灵和情感。
    沐浴着故园里积淀的人文气息,带着劫难之后的坚韧和自信,人民教育出版社走向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在这后来的岁月里,园子里推倒几近坍塌的公主楼(老北大藏书楼),填平了荷花池,拆除了一些破损严重的老式建筑,建起了当时很急需的办公大楼、图书馆,添了几栋急缺的职工家属楼,变成我最初看到它的样子。就这样,它和我们这代人一起迎接国门开放、迎接人性回归、迎接商潮汹涌、迎接世纪之交、送走千年一叹……,直到这个秋天,它在人民教育出版社55周岁之际送走喧嚣的人马,重又归于沉寂。
    现在,我每天佩带胸卡,出入位于中关村南大街上的新办公大楼。大厦堂皇壮观,周近也多有文化氛围浓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图书馆,楼下是车水马龙的中关村核心街区,窗外就是西山清晰的苍茫轮廓。一切都是很理想的工作环境。但我还是时时怀念起沙滩后街的老园子。我知道,作为实物的空间,它将永远成为记忆中的一个符号。但那个空间里律动着的一股力量和气质,是积极、鲜活而常新的,已经渗进许多人的血脉和基因,化作“人教精神”的一部分。
    走过故园,心留余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1 21:11 , Processed in 0.0823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