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文学教材回归文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4 00:5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文学教材回归文学 2012年04月05日  作者:张建安   来源:中国教育报
  《现代中国文学教程》采用了一种科学而清晰的叙述体例,按照“百年打通,合二为一;一线到底,五块分立;厘定经典,文学本位”的体例编撰,将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进行了新的梳理与整合。

  现有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有100多种,大多采用分段式结构。而《现代中国文学教程》将突破点放在体例的变革上,把各体文学的内在逻辑关联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结构脉络,不搞时间分段,而是按照体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文学4编,加上“思潮”部分共5个板块,每一板块为独立的一编,每编一线直贯到底;再以题材、内容,或者艺术方法为逻辑区分,列出章次;每一章中,又以重要作家作品立节,节与节大致以时间顺序相连,这样,在论述过程中仍保留着局部的“史”的色彩。

  为了弥补教材历史感的弱化,该书特意在每一编之前安排一段“概说”,从该文体的源头到现在为结点,清理出各类体裁的文学史发展脉络与阶段性创作情况。“概说”重在“说”,不只是按类型梳理其发生、发展、转型的脉络,而是高屋建瓴地归纳出该门类创作中突出的理论问题,作基本阐述,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作家写作对象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而深入探索某一门类创作的规律与得失,则放置在每一章的“小结”中。如此,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人论世、缘情察物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分析作品的本领。

  该书突出之处是努力“回归文本”,回归经典。人们常说“每部文学史都是无情淘汰作家作品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沉淀,人们对于古代文学经典的选择已经没有太多的争议,古代文学史基本上做好了选择工作。而对于现当代文学史作家作品的淘汰,需要我们科学地分析和甄别,虽然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大致还是有一个可供把握的标准。有学者认为:“并非所有作家都具有文学史的‘存在’价值,只有那些历史链条上的时代象征性人物,才是我们应着重关注与认真解读的客体对象。”同时还说:“哪些作家可以入‘史’,其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什么合理位置,并非仅由他的政治身份与态度加以决定,关键还是要看其在文学创作上的建树如何,其作品究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起到何种推动作用。”根据这两个取舍标准,该书选入了大约150多名作家的作品。

  不同的文学体裁有不同的艺术优势,有自己的美学要求,有独特的质的规定性。该书按体裁分编,不按时段分编,就是根据文学常识,突出各体文学质的规定性,发掘各自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优势,保证文学史中艺术阐释的核心地位。

  文学史自然要以作家作品为中心,该书以作品立节,以作品带作家,重在文本解读。在编写的具体行文中,一改过去“背景、内容与人物、思想与艺术”的三段式述说的老套路,重心放在作品的形象分析、思想透视和艺术把握之上。换言之,以文本为中心,抓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的文体特征的区别,科学而灵活地处理作家与作品、文与史、史与论的关系,让文学教材的编写回归文学,回归文本。

  《现代中国文学教程》,谭伟平、龙长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3日第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1:22 , Processed in 0.1724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