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度语文》:在教学情境中理解语文的深度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4 01:5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度语文》:在教学情境中理解语文的深度智慧 2010年01月14日  作者:窦桂梅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何谓深度语文?就王开东老师而言,“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


王开东著,漓江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

  何谓深度语文?就王开东老师而言,“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

  王老师的深度语文追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各种文体之中。阅读本书,你会在小说的教学情境中“经过与穿越”,品味祥林嫂命运的悲苦、蛮子大妈战争的辛酸,还有宝黛爱情的铭心刻骨;在散文教学的散淡与跳跃中,你会思索“眼泪为谁而飞”,美丽竟然是愁人的,而生命也必然如“铸铁一样站立”;在诗歌文本的课堂中,你又能涵咏“浪漫与精确”,体验“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自由和畅达;而在戏剧教学中,当你感受“当爱已成往事”的冲击之时,未尝没有一种恐惧与战栗;在文言文教学中,你又能穿越历史的烟云和沧桑,领悟归有光的“至情语言”,当然,在王老师的作文教学中,你也必然会体悟到“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细细品读王老师的课,你还会发现,王老师的深度,是具有“文化深度”和“认识高度”问题驱动下的学生的情感、思维的有效激活,是师生合作碰撞的拔节提高。由于读者反应的介入,原先的文本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为一个新的立体的文本,一个经过师生创造性感知后赋予了新意义的文本。学生、教师、作者成了文本意义的生成者和创造者,课堂因此走向了多元主题、多元视界的解读和生成,成了知识的重新经历和复活,成了师生精神生命又一次苏醒。正如我校胡兰老师读后感言:“慧敏睿觉,勇开风气之先;敦柔宽厚,不失先贤情致!其课如长风浩荡,裹挟千里,猎猎商商;其人若酣泉佳茗,甘冽馥郁,与之神交,每有进益,不觉使人忘俗!”

  读王老师的课,我会万分认同这样的观点——语文学习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美不美、深不深的问题!

  我曾提出主题教学的课堂应当有三个维度:温度,恒定性;广度,开放性;深度,发展性。任何时候,追求高度与深度都是一种学习的姿态。从王老师的课,我们看到,高度与深度并不是问题,关键就看你能否深入浅出。

  在王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也必将感受到,老师不是在增加知识数量与难度的高深玄妙,更不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拓展和拔高——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所能达到的收益之间的落差)内着力,寻找最佳的一个“度”,进行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也可以这样说,这种深度是基于年段特点、体裁特点、课时特点上的适度把握。深度不是难度,深度甚至只是揭示文本内在逻辑的一种智慧。很多时候文本的内在结构是恒定的,很少变化,变化的是外在的。那种内在的心理和文化密码是不变的,而深度就是要把这种密码无意识地揭示出来。

  深度课堂对生活高度的认识

  王开东的人生被一种执著包围着,他是审美的、灵性的、热情的、智慧的。每个人将工作做到极致,就会获得丰盈的快乐,自己也随之光彩起来。开东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并巧妙地化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他让学生留心广告词、商店名、春联等,所有这些鲜活的语言和创意,使得他的课堂充满了源头活水。学生喜欢他的课,不仅是深度上的智力挑战,还有永远散发阳光的审美体验。

  教育工作是一个让人灵魂容易结茧的工作。相当多的人把教学当成了一种苦役,在机械的周而复始中,一天天、一年年地熬着,寸寸挪动,挨向可怜的退休工资。开东却坚持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他的课堂构成了对生活高度的认识,并不断获得一种高峰体验。

  因为外国语学校和清华附小的联谊活动,王老师多次听过我和我校年轻老师的课。我们曾就很多课一起探讨过、争论过。每一次听课之后,他都“虚怀若谷”地给我们进行点评——江南才子的儒雅,又不失高度的指点,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印象,让你心悦诚服地接受,又不至于让你觉得突兀而不可逾越。

  想起王老师在《人民教育》读到我的《牛郎织女》实录,激动地给我发来的短信,那份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主题教学的深度走向。《三打白骨精》中,王老师提供了他写的《猪八戒评优材料》,让学生们对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有了丰满客观的认识。安徒生原文《丑小鸭》中的两个“藏”,多个“啄”的细节发现,都让我们的课锦上添花。《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隐忍”也是在和王老师探讨中获得的共识……

  《合欢树》课后的升华

  《合欢树》课后,我曾写出了以下读后感:

  我觉得合欢树的意向应该是一种象征,也不仅仅就是指母亲这个人,应该是生命的象征,体现人之为人的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就好比合欢树一样,虽然第一年没有发芽,但是,第二年却长出枝叶,而且后来竟然开花,长高,年年开花——那棵生命的大树已经是精神意义的树。整堂课是否只围绕“合欢树”进行?例如读题目:这棵合欢树与谁有关?学生读书后就会说出母亲、“我”、邻居、小孩。于是,问题就来了:谈谈母亲与合欢树有什么关系。这个时候,我们研究母亲的形象,母亲就是一棵合欢树!母亲的离去,合欢树的开花与生长,就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接下来再讨论“我”与合欢树的关系。我延续了母亲的生活,我延续了母亲对生活的向往——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合欢树!我怎么能忘记这棵合欢树?再延续下去,可以说,如今的“我”也成了这棵合欢树!于是,生命必须升华,“悲伤也是享受”!

  邻居孩子心中的树:孩子望着影子,想着什么?这是生命的一种好奇与渴望,也是生命本身。邻居说着合欢树,自然而然,没有一点奇怪——这就是生命本身!

  最后,回到“我们与合欢树”。读了文章,你心中的合欢树究竟是什么?他们(指书上的人物)、你们(指同学们),连起来,就是我们。那么我们心中应该种上怎样一棵合欢树?

  我想,母亲于我,天下父母于孩子,将来也会成为父亲母亲的孩子们,心中种下的一定是今天你理解的合欢树!因此,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已经不仅仅写给自己、自己的母亲,而是写给天下所有的人。因此,合欢树才是真正在心中长成一棵参天的、生命的、精神的树!愿天下的人心中永远拥有这棵树!这样,从开头的题目入手,最后再回到题目!朋友啊,愿我们都是这棵合欢树!

  王老师很感动我评点的细致,很是鼓励了我一番。当这堂课的实录呈现之后,我也一一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点评。

  我知道,王老师一直在朝着心中明亮的地方一步一步艰难而诗意地攀登。我坚信,他必将在语文课堂上收获春天,也必将迎来自己事业的巅峰时刻。(窦桂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3:12 , Processed in 0.4767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