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外教育工作者手册教育教学活动篇(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4 04:1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外教育工作者手册教育教学活动篇(3)
第三章  教育教学研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校外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开展教学科研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建设高质量的辅导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第一节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辅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之一
20世纪70~80年代,许多国家的研究者纷纷关注“教师专业化”问题的讨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运动,这种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的教师队伍。
英国的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而专业自主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他认为,“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钟情于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当之无愧的有效的实际观察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室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他的课程理论和“辅导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鼓舞了广大中小学辅导教师及其他研究者。
具有中学工作经验的课程专家埃利奥特同样重视“以中小学教师为基础的课程研究”,坚持“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编制”。他的提法是“教师成为行动的研究者”。他认为教师变革实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思先于行”,即“教师将研究者提出的方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先于教学策略的变更”;另一种是“以行促思”,即“辅导教师针对某些实际问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监控、评价,教师最初对问题的理解可望在评价的过程中得到修正和改进。”他认为,“思先于行”方式容易导致有学术偏见的研究方案进入辅导教师的思考与研究,使研究与实践成为两张皮。而“以行促思”方式则促使研究与行动真正合二为一。
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也非常关注“提高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问题。指出,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辅导教师专业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事业的重要性。要切实纠正以下错误观念:“学者即良师”;“只要有知识就能当好辅导教师”;“教师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要求不高”;“成了好教师就永远是好教师”等。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学生发展的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么教,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具有热爱青少年学生、关心青少年学生、对青少年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
二、从辅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辅导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
首先,辅导教师的知识是辅导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辅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特定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及实践性知识。辅导教师的学科知识与青少年学生的成绩之间不存绝对的正比关系。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景中才能发挥功效,而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它要求辅导教师必须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不能靠他人给予。可见,辅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辅导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从普通辅导教师到优秀辅导教师,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三个阶段。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技能的提高要靠自我的悟性与经验的积累,而经验需要深入地思考,以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和向他人学来的经验;需要自己把握教学过程,根据整体的需要去调整;需要超前的意识到教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创造性地改进工作,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辅导教师。第三,辅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辅导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前提。教育信念是支配辅导教师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一旦上升为教育信念,就会使辅导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的工作变得更富有价值。但教育信念必须受理论指导,经验总结,特别是通过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探索和时间才能形成。
三、辅导教师做研究要从身边的问题开始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辅导教师的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青少年学生。对于广大辅导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以,辅导教师搞研究要从身边的事情入手,校外教育的发展特点为辅导教师的研究提供了机会。只有研究型辅导教师才能胜任校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研究除了经验,要有理论作基础。有的辅导教师说,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忙,没有时间搞研究,将教育研究看作软任务。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育实践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往往先来自教育研究,所有优秀的教育教学过程总是和教育研究交织在一起。在教育研究过程中,辅导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帮助我们科学地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辅导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辅导教师自己的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
校外教育科研的目的概括如下:
(一)解决校外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提高干部和辅导教师的科学素养,特别是教学能力、学科能力与科研能力,促进干
部和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取得具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科研成果,特别是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办学的先进
经验;揭示办学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规律、原理和法则,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过程。人们要探索教育规律、提高和完善对教育问题的认识、要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就必须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我们可以把科学研究从不同角度分别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理、继承知识,发展、创新知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已知,解决未知”……但是,中外学者的共识是很明确的:科学研究的实质在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我们可以把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描述如下:首先有许多由教育实践或理论发展所提出的问题,研究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从中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进行课题设计;紧接着运用各种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和手段搜集经验材料,并对经验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进一步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再将结果系统化形成带假说性质的理论、方案、论文、报告等;上述研究结果经过评估后还需进行实践检验,把它运用于教育实践;然后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对已经形成的理论、方案、论文、报告等进行补充、修正。一切从头开始……。
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概括如下:
       提出问题                   查阅文献                    提出假设
确立课题                     资料                      设计方案
         
成果表述
得出结论                   整理分析                    实施方案
检验假设                  研究资料                    收集资料
   
研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选题及论证;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四个阶段进行。
一、选题及论证
这是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形成理论构思、提出论点和主要论据。
(一)正确的选题
正确选题是研究的起始点,反映了研究者的思考方向和水平,正确选定课题对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选题的原则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要有现实的迫切性和研究价值;要具体明确;要新颖,有独创性;要有可行性。研究者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选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这是选题的一条首要的基本原则。这里所说的“需要性”,是指选择研究的问题要面向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自身实践和发展的需要。教育研究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探索活动,因此,选题必须面向工作实际,到实践提出了迫切需要的方面去选题,如在校外教育发展过程中管理方式调整、活动特色建立、队伍建设、活动内容创新等方面。从时期上,可分为近期需要、中期需要和长远需要。选题还必须考虑其研究价值,研究的成果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所强调的是,选题要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为指南,以客观规律为基础,不能违背科学性原则。例如,牛顿晚年陷入歧途,证明上帝存在、“永动机”的研究课题,都是违反科学性原则的,必然导致研究的失败,研究无禁区,但选题有约束。
3、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指选择研究的问题要有独创性和突破性,创造性是研究的灵魂,最能体现研究的价值、意义。研究者要更新观念,打破束缚,独辟蹊径,选题应能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有所发展、突破,或对实践应用有所改进、提高。还要加强信息意识,掌握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要到最有希望、最需要创造性而且最能激发创造力的地方去选题,到不同教育理念认识中去选题,到研究的空白区去选题,到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去选题。
4、可能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估计完成选题的主观、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研究的条件来选择问题,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量力而行。客观条件:资料是否充足,是否易于获得?所需费用是否有可能解决?研究所需的时间是否能保证? 主观条件: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志趣如何?是否有完成课题的能力和信心?研究那些既有价值又力所能及的问题。
(三)选题的过程及方法
经验不足的研究者,常常不知从何处去发现、选择问题,事实上,选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多种途径去选择研究问题,如从教育教学工作需求中发现问题;从有关理论中演绎研究问题;从过去的研究中发现问题;从与各方面人员接触中发现问题。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归纳,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可以使问题形成系列,不断深化。可以采用教育现象的观察研究方法、教育比较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等不同方法确定选题。
(四)选题易出现的误区
选题不要好高骛远,贪大求全,研究问题的范围要清楚明确,易小不易大。研究者应善于从选定的研究领域中筛选问题,并缩小问题范围,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个独特的具体问题上,如:当选择“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怎样发挥校外教育的优势”这个问题领域后,若认为研究“校外教育的优势”范围太大,不够明确,可改为“校外美术(某一学科或项目)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样,问题的界定范围就较小而且比较明确了。有的人选择问题范围太大,担心小问题因收集不到很多资料而写不出洋洋大观的论文,一篇好的论文,不是以篇幅多少而是以质量高低作为标准的,只要抱着正确、务实的研究态度,积极思考,认真准备,注重研究过程,积累经验,就会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从中受益。
(五)选题论证
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充分的论证,可以使选题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可行性,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论证包括,选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能否寻找到科学、坚实的理论依据;是否具备充足的事实材料内容;研究者自身素质条件、时间分配能否驾驭、完成选题。重大课题(全国、市、区级课题)还要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帮助研讨、分析可行性报告。
二、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是对研究工作所做的整体安排。良好的研究方案是确保教育科研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研究方案的要求
一般的讲,研究方案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研究计划必须遵循相应的科学方法的要求
假如你是搞教育实验研究就按照教育实验的要求去计划,搞教育调查就按照教育调查的规律去安排。
2、课题研究计划要合乎客观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
3、课题研究计划的操作性要强
所谓操作性是指不仅有大胆的理论猜想和假设,而且有验证这些猜想与假设的办法和步骤,不仅有抽象的理论观点,而且有将这些理论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操作程序。操作性强的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或参加试验研究的辅导教师一看就可以按照计划中的要求去做。
4、课题研究计划要具有系统性
这里所说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课题计划的各项措施与安排前后呼应,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以确保研究目的的实现。二是指计划内容的完整性。研究计划从人到仪器设备、从时间安排到对象的确定、从研究步骤到材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的选择等等,必须都要安排计划好。
(二)研究方案的格式
课题研究方案因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采用的方法不同,其内容也会有不同,一般来说,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格式为:
1、课题名称。
2、研究单位名称和研究人员名单。
3、研究背景与目的
包括课题提出的缘由及其意义、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现状、课题的目的及其任务。
4、课题研究内容及具体研究计划
包括关键概念的界定、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组合、研究方法及其实施要点、观测目标及指标、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等。
5、组织工作
包括人员的组成与分工、研究日程或分阶段工作计划及分阶段的成果指标、研究所需设备及经费的匡算等。
6、主要参考文献。
7、制定方案的日期及制定人签名。
三、收集、分析整理资料
(一)收集资料
按照研究方案中所确定的内容、方法充分的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尽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资料,正确运用科学的理论成果。此外,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研究提供详实的理论依据,是研究者经常应用的方法和必须掌握的研究基本功,研究者应该对教育科学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情况,文献检索的过程和基本方法有必要的了解。
(二)分析整理资料
在掌握了必备的各种信息后,需要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提炼,对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分析(例如,对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的清理、分类和加工;对资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归纳),选取最典型的事例和理论,舍弃非科学的、不确定的和可有可无的繁杂信息,为研究报告、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者在对资料进行系统、逻辑地分析后,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结构:
(一)导言
导言是教育科研报告的第一部分。它显示出该项研究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水平,它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课题提出的缘由;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导言应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字数不易过多。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的全过程,以便评价整个研究在方法论和教育理论上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据此决定是否认可该项研究所得结论。
研究对象主要介绍课题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特别要阐明题目中的主要概念和术语。
研究方法的介绍主要包括:研究设计的组织形式;研究对象的取样和选择;研究因素的实施与控制;研究资料的收集、处理方法与手段;以及所采用的特殊设备与工具等。
这部分内容的介绍要条理清楚,交待明白,使别人可据此重复研究,而具体的实施措施可以略写。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及讨论
分析和讨论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分析与思考,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认识、建议和设想。
在研究报告中,这一部分常与结果合二为一,或先呈现结果,接着分析与讨论,或夹叙夹议。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事实,它应该是基本肯定的,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复出现;分析和讨论则是主观的认识,是研究者将研究的结果引向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的桥梁。
这部分的内容可长可短,一般以分为小标题的方式将观点一一列出。所列出的观点应条理清楚,观点鲜明,决不含糊和拖沓。
(四)结论
结论部分是研究的总体论点,是全篇的实质。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尚待研究。报告的结论部分还可以有以下几种:
(1)不写结论,只做简单的总结和讨论;
(2)在结论部分提出若干建议;
(3)把论点分散在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
结论部分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不是对前面内容的接单重复,文字要简单具体,逻辑性强。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参考、引用的重要文献资料的目录,在报告的结尾要以小标题的形式列出并标明出处。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目前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经验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这些方法一方面是教育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文献研究
(一)概念
文献研究即可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初步工作。对于文献及文献研究的含义目前有如下解释:
1、文献是指具有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媒体材料。
2、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和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人类知识。
3、文献研究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质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作用
1、使研究者发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及某种社会现象产生的规律性,看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获得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正确认识。
2、学习别人的研究方法与设计,从模仿或参考中培养自己的创意,提高研究能力。
3、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避免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4、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答案,为解释研究成果提供背景材料,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5、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完善研究设计和方案。
(三)来源
1、图书杂志
(1)书籍
名著、专著、教科书、手册、资料性工具书等;
(2)报刊
报纸、期刊等;
(3)档案资料
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政策、法规、文件汇编等。
2、音像图片
包括电影、电视、录像、幻灯、唱片、磁带、图画、照片等。
3、电子资源
网上浏览、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版。
(四)形式
1、文字文献
是指用文字形式记载的文献,包含书籍,档案资料、报刊、个人文献等。
2、非文字文献
一部分指造型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另一部分是指音像作品,如电影、录像、录音等。
(五)分析方法
1、传统分析法
是指从自己所要证明的课题和自己的观点出发,解释和说明文献的内容,目的在于对资料的原始形式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将其改变为研究者所需的形式。,运用传统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分析时,应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指分析文献本身的来龙去脉以及随文献出现的各种情况。内部分析是指对文献内容的研究,目的在于弄清文献的全部内容,包括文献所描述的事实和作者对这些事实的态度,以及文献作者的好恶和世界观。一般来说,内部分析是重点。
2、内容分析法
是指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系统的分析,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可用于趋势分析、意向分析、比较分析。内容分析包含抽样、类目分析单元的确定、评判记录、信度计算、定性分析或统计描述等具体方法。
二、调查研究
(一)概念
对于什么是调查研究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
1、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为了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借以发现存在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方法。
2、教育研究调查法是研究者从一定的研究目的出发,深入教育实际,有计划地、有系
统地向有关人员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资料,从而达到了解事实、发现问题,并揭示有关现象的发展趋势或提出解决问题措施的一种方法。
3、调查法是研究者以当前的教育事实为对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已有
的教育事实的有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了解教育状况,发现教育现象之间的联系,认识并探索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调查法一般是由研究者通过谈话、访问、开调查会、问卷、测试等方法收集资料。
(二)特点
1、以提问方式间接获得材料,即通过他人间接的了解关于研究对象的情况,而不像观察法直接以感观或借助仪器去感知现实,获得材料。
2、它是在自然状态下主动收集资料,避免了观察法被动等待观察现象出现的弊病,也
克服了实验法需控制条件的局限。
3、它是以现状为研究对象,可直接与被试接触、而不是以研究教育与心理史实为对象,
不过多受文献资料的限制。主要目的是了解现实问题,描述“现在事件”。
(三)优点
1、为研究者解决研究课题提供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2、从实际出发,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为制定教育政策、教育规划、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事实根据。
3、通过调查研究,不但可以了解现实问题,验证假设,解决既定问题,而且可以发现
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提出新见解,新理论。
4、适用于描述一个大总体的性质,它可以对某青少年学生群体、某城市、某国家或其他大总
体进行一般描述和解释性分析。若使用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则便于度量和进行数据分析。
(四)缺点
1、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2、调查的结果对于证明某种因果关系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3、调查具有某种程度的人为性质,因而准确率较低。
(五)类型
1、常规调查
是指以了解教育要素、教育活动等方面的一般状况为目的的调查。
2、比较调查
是指以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差异状况为目的的调查。
3、普遍调查
是指对研究对象的全体进行无一例外的调查,又称全面调查。
4、抽样调查
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对象组成一个样本,研究者只对样本进行调查并用对样本调查的结果来概括总体。
5、个案调查
是指对某一典型的教育事件或典型教育问题,以一个被调查个体作为对象的调查等。
6、团体调查
针对某一典型教育事件或典型教育问题,以一个团体为对象进行调查。
7、典型调查
从调查范围内的所有对象中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调查
8、重点调查
从调查范围内的所有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9、综合调查
是指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该现象或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10、专题调查
是一种调查内容较窄,仅涉及一两项内容的调查,或者只就教育现象中的某个方面进行调查。
(六)步骤
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课题、选取对象、拟定提纲、试探性调查、选择编制调查工具、做好组织协调)。
2、实施调查收集资料。
3、整理调查资料。
4、撰写研究报告。
三、行动研究
(一)概念
对于行动研究的概念目前有以下几种看法。
1、借用国外学者的定义
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为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艾略特、1991年)。
2、采用揭示行动研究之特点的方式
有研究者认为,在行动研究中,被研究者不再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而是研究的主体。通过“研究”和“行动”的双重活动,参与者将研究的发现直接运用于自己的社会实践,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社会现实的行动能力(陈向明、1992年)。
3、采用对“行动研究”这个词语的来源进行分析的方法
有研究者认为,“行动研究”这个词语有两个来源:一是在1993—1945年间,约翰•柯利尔等人提出的,其含义是研究的结果应该为实践者服务,研究者应该鼓励实践者参与研究,在行动中解决自身的问题;二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其含义在于主张实践者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到研究之中,积极的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反思,力图改变自己的现状,在研究中浸入实践者的智慧和能力(郑金洲、1997年)。
4、自己直接对行动研究进行定义
行动研究法是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陶文中、1997)。
行动研究是教育实践者(主要指辅导教师群体)系统而公开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刘良华、2002年)。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5、从行动研究定义的基本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
由与这些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目的在于实践活动中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类型
合作型、支持型、独立型;个体研究、小组研究、群体研究。
(三)特点
1、行动研究特别强调实践者的参与,注重研究的过程与实践者的行动过程相结合。
2、研究者与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合作非常重要。
3、在研究目的方面,行动研究所强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工作质量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4、行动研究强调辅导教师对自己实践的反思,这是辅导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贯穿在整个行动研究过程之中。
5、行动研究中的问题起源于实践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6、行动研究重视及时反馈,特别是正反馈,强调在实施过程中反复修订计划,调整行动。
7、在实验条件的控制方面,行动研究法对实验条件的控制不苛求严格,而采用一种可行的科学性控制。
8、行动研究具有鲜明的行动性,即讲求研究者的实际行动,要求研究者参与到学校、课堂的实际工作中,研究过程是研究者在现场的行动中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9、研究具有动态性,方案可以不断修改,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10、行动研究是在一定情境下、一定范围内的有区域限制的、只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的研究。
11、研究成果具有非普适性。
(四)行动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初步设想
发现问题 (调查方法)
确立课题   分析问题 (分析方法)
选择课题 (选题方法)
                     计划        查阅文献     文献研究 (文献方法)
            行动假设 (假设方法)
                             制定计划    行动计划 (设计方法)
验证假设 (验证方法)
行动                   行动措施  (试验方法)
行动研究                实施行动     收集资料  (多种方法)
观察                  及时反馈  (反馈方法)
归纳整理 (理论方法)
                             总结反思     推论评价 (评价方法)
   反思                   修正计划 (设计方法)
诊断报告
                             提出报告     形成报告 (撰写方法)
                                         终结报告
四、经验研究
(一)概念
经验研究可分为一般经验研究和科学经验研究,目前有如下观点。
1、教育经验总结是对教育经验活动及经验认识进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
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认识。
2、对辅导教师和其他教育实践工作者提出的先进教育工作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性研究的方法。
3、科学的经验总结法是一种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实施材料,通过分析、筛选和检验,从中发现某种教育规律的教育研究方法。
4、人们对直接经验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活动,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经验总结是对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自我评价。
(二)分类
1、具体经验总结
以实践事实为基础,总结一次教育或教育活动的经验。
2、一般经验总结
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从中概括出经验的一般形式。
3、科学经验总结
是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是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揭示经验实质、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特点
1、实践性
从实际出发用确凿的事实说话,是经验总结的生命。
2、概括性
经验总结要突出一个“总”字,要概括重点。
3、规律性
经验总结以找规律为目的,在解剖一只“麻雀”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千千
万万只“麻雀”,最终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4、指导性
与规律性相伴而来的是经验总结具有极为明显的社会指导性。社会指导性
是经验总结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5、典型性
具有普遍代表性,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四)步骤
1、确定总结问题
选择自己做的最多、成绩最显著、体会最深刻的问题;选择据有自身特色和个性的问
题;选择新颖的问题。
2、收集相关资料
如备课笔记、教学总结、会议记录、教学札记、学员成绩、座谈记录,问卷等。
3、资料分析思考
模式:明确问题;分析原因、性质;如何做(解决问题方法);效果如何。
4、撰写文章
五、实验研究
(一)概念
目前我国教育科研工作者对实验研究的认识大概有以下几种。
1、教育实验室为了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提出一定的解答假说或理论构想,并加以科
学论证,有计划的干预教育教学过程,对实验对象施以新的教育影响,从中收集,整理实施材料,进行定型和定量分析,已确定试验影响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依存关系,并就假说的验证和效果做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价值判断的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科研方法。
2、所谓实验和试验,通常是指自然科学研究中,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实践活动。所谓教育实验,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通过实验来探索教育工作的规律。
3、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按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教育实验是一种在理论假设指导下的,实施合乎教育现象特性的控制以探索教育活
动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研究实践。
5、教育实验的定义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这时各种教育实验定义的共同点:第一,
教育实验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因而它具有研究性;第二,教育实验主要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须臾离不开教育实践,它具有教育性;第三,教育实验具有理论假设、控制、变革等因素,它有着实验的一般特征。
(二)内容
1、提出假设及其研究变量。
2、挑选实验被试。
3、选择或编制有关测量工具。
4、确定数据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5、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
(三)特点
1、自然科学以定量为主,而教育实验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实践和科研活动的统一体,它必须做到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
2、自然科学实验根据其研究的目的,可以提出正面假设,也可以提出反面假设,并且可以通过实验去证明或证伪。
3、从条件控制来看,自然科学实验是一种模拟显示条件情况下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实验以物为对象,其实验过程和条件控制可以随研究者的意愿而转移,可以采取种种方法和手段来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
4、自然科学实验往往用统计的方法来说明整体的趋势,描述整体的规律,不顾及个体的活动状态。
5、通常情况下,教育实验的变量是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实验综合变量的输入产生综合效应,即大数规律。
6、由于教育实验的主体是一定群体的青少年学生,他们也是参与实验的主体,而且研究者本人也是投身于他所研究的情境中的,因此,必须把师生双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计入试验变量之中。
7、教育实验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常的、正在发展中的“人”,而不是自然科学实验研究的“物”,或医学实验研究的“病理的人”
8、从可重复性来看,自然科学实验一旦取得成功,便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重复实验,而教育实验即使成功,也很难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有时也不需要重复。
9、从操作过程来看,自然科学实验是一种在模拟现实条件情况下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其实验过程和控制条件可以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并且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科学价值。
10、教育实验的评价,固然有必要应用定量的测试方法,但由于差误在所难免,因此,量化结果仅具有参考价值,主要还应以实践效果和行为表现为依据,追踪研究对实验检验是十分必要的。
11、教育实验使用了比自然科学实验更复杂、更高级的技术和方法,尤其是理解的方法。
(四)步骤
1、实验的准备
(1)明确实验的研究课题、明确实验的研究目的;
(2)明确实验的理论基础,制定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设;
(3)选择被试,分解实验变量,进行实验设计;
(4)选择和编辑合适的统计工具和手段。
2、实验的实施
(1)按照实验设计,操纵自变量;
(2)控制无关变量;
(3)随时观察和测量因变量,搜集实验数据和其他重要实验资料。
3、实验的总结与评价
(1)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变量作相关分
析、因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2)评价实验结论。通过检验实验误差,分析实验的效度;
(3)撰写实验报告。
(五)撰写实验报告的一般要求
1、介绍实验设想的形成过程。
2、介绍实验设计。
3、阐述实验过程。
4、阐明实验结果。
5、分析实验结果,推导出实验结论。
6、注明参考文献及附录。
六、个案研究
(一)概念
个案研究就是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青少年学生或辅导教师),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或一个有代表
性的教育团体、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这个研究对象的一切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的良好发展的研究方法。
(二)特点
1、在特定的场景中研究自然背景下的现象。
2、研究对象的个别性和典型性
研究对象常聚集于特别的个人与小组,以及他们的观念与想法。
3、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内容上注重研究者自己感兴趣的事,研究内容深透全面。不但研究个案的现状,还要研究个案的过去和发展。
4、研究目的针对性
个案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形成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的矫正,促进其成长和进步。
5、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个案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多样的,研究手段综合,内容宽泛丰富。
6、研究过程的长期性和精细性
个案研究对象数量少,目的具体,易于对研究对象进行精细的分析工作。
7、呈现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观点。
(三)方法
1、问卷法
是一种以书面语言或通讯形式进行调查、搜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即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将编制成的系统问题或表格发给被调查对象,请求其填写答案,研究者收回表格后,加以整理、分析,然后进行有关研究的方法。
2、访谈法
是指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以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的类型。
3、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在未加控制的自然环境中或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的系统观察的研究方法。
4、追踪法
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追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5、追因法
追寻和探究事物的原因。与实验法相反,追因法是先见结果,再去追其发生原因;而实验法是现确立原因,然后再探究结果。
6、产品分析法
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法,通常采用以下三类产品作为研究对象:
(1)反映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情况材料,如决定指示、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报表、规章制度等。
(2)反映辅导教师教育教学情况的材料,如工作计划、教案、总结、听课笔记等。
(3)反映青少年学生学习情况,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等材料,如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试卷等。通过分析研究上述材料,可以了解许多重要情况。
7、教育会诊法
是辅导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就某一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做出鉴定,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的方法。它的特点在于集体性和简便性,适用范围较广。
(四)步骤
个案研究的步骤有多种表述方法,现从对象不同归纳为以下两大点:
1、假设个案研究对象是某个个体
(1)认识对象,确立个案;
(2)收集个案资料;
(3)分析整理资料;
(4)根据资料对个案进行诊断与假设;
(5)对个案实施补救矫正与发展指导;
(6)对个案对象进行长时间的追踪研究;
(7)撰写个案论文和报告,形成结论。
2、假设个案研究对象是一个团体或事件
(1)确定研究问题的性质;
(2)拟出追问和遵守的道德准则;
(3)了解问题背景,把握问题关键;
(4)收集整理资料;
(5)提出解决方案,形成最佳策略;
(6)对个案研究成果的表述。
(五)个案研究法案例
1、研究问题
在校中青少年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学习策略问题。
2、研究目的
解决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中如何影响和改变青少年学生学习策略的问题。
3、所需信息
目前青少年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学习策略是否与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相关。
4、制定问卷、访谈提纲和观察日志的框架。
5、确定样本。
实验学校初高中在校青少年学生。
6、选择研究方法
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
七、叙事研究
(一)概念
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
也不直接规定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叙事研究分化为两条道路:一条是“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另一条是“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二)特点
1、教育叙事研究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
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然”的教育规律或“或然”的教育想象。这使叙事研究的标题表达的是“过去时态”而不是“将来时态”,是“陈述句”而不是“祈使句”。
1、教育叙事研究所报告的内容必须是与教育生活中的某个或几个具体的“人”有关的
故事。
2、教育叙事研究所报告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也可以说,“情节”是任何
叙事或故事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过程
1、现场工作:体验经验
叙事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现场中他们与参与者(当事人)的关系。叙事研究在
不同程度上接近参与者,并有意融洽研究者与参与者的现场经验。研究者应密切关注他们自身的体验和他们的故事,必需通过与参与者建立不同程度的亲近关系来理解、记录和思考现场。
2、从现场到现场文本
叙事研究在现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现场文本。现场文本包括以下多种形式:口述史;
故事;年鉴和编年史;照片、记忆箱其他个人、机构的纪念品;研究访谈;日记;自传和传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和来自现场的其他故事;文献分析。
3、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
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的转换是叙事研究中比较困难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加
揭示性文字的组织。
(四)关于辅导教师的叙事研究
1、辅导教师叙事研究的特点
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以辅导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
2、辅导教师叙事研究的内容
研究辅导教师的教育思想;研究辅导教师的教育活动;研究辅导教师的教育对象。
3、辅导教师叙事研究的过程
确定研究问题     选择研究对象     进入研究现场      进行观察访谈      整理分析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节  研究的成果表述
在校外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呈现载体来划分,可分为文字成果,如专著、研究报告(其主要形式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观察报告)、学术论文(其主要形式有经验总结、综述、述评、理论性的论文等),另外还有教材、学材等;音像成果,如光盘、录音带、录像带、图片、幻灯等;实物成果,如各种教具、模型等。科研成果的推广途径也是多渠道的,出版论著、参加论文评比、召开成果发布会、交流研讨、报刊发表、现场示范、培训等。
在文字成果中常用的有研究报告及其调查报告、经验总结、论文,下面就其表述体例进行说明。
一、研究报告
(一)基本内容
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研究对象和研究情境是什么?
3、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4、获得结果是什么?
5、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即结论是什么?
(二)撰写体例
1、题目
要反映研究问题、对象和研究领域。
2、作者、单位
如果人员较多,采用某一课题组的名称,在脚注中说明研究者的姓名,并注明执笔人。研究者所属单位的全称。
3、正文
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问题
交待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为使读者明了问题研究的价值,可以介绍一些研究背景资料,从对文献的综述中提出问题,说明研究的目的;
(2)方法
研究主要采取的方法;
(3)结果
主要的数据和事实材料;
(4)讨论
由结果来回答首篇提出的问题;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把该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提出可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教育教学建议;提出本研究还存在的问题等;
(5)小结
回答研究提出的问题。
5、参考文献。
6、附录
因为内容多,篇幅太长而不必写入研究报告,但又必须向读者交待的一些重要材料,
如调查问卷、活动方案、活动辅导材料等。
二、调查报告
(一)撰写体例
1、题目
用一句话点题,反映主要研究问题。可加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补充,说明在什么范围内基于什么问题的调查。
2、前言
开宗明义地交代清楚调查目的、意义、任务和方法。简要说明调查的是什么问题,调查此问题的缘由和背景,调查的筹备过程,主要调查的内容,国内外对同一课题的研究概况以及此次调查的意义和价值。要说明调查的基本情况,概述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取样及调查的方式方法。
3、结果
报告事实和数据。
4、结论
通过对事实和数据材料的分析,推论概括出新的见解、新的理论和参考意见。
5.讨论和建议
可就研究方法、结果、结论等方面提出续深入讨论的问题,并对当前校外教育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和设想。
6、附录和参考文献。
(二)注意问题
1、实事求是
在调查报告中一定要如实反映调查的结果,不能为了迎合某种看法而歪曲事实。调查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因此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
2、主题明确
一份调查报告应当只有一个主题,各方面的材料和论述都要围绕这个主题。
3、用事实说话
在调查报告中,要用事实说话,每一个观点都要有确凿的事实材料作依据。
4、简明、朴实
要抓住关键和要点,用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事例与数据说明问题,切忌堆砌材料。报告的语言要准确、朴实。
5、要有叙有议
根据报告的性质,它们主要是叙述调查过程、内容和结果,但在科学研究中要运用调查的材料说明观点、看法和理论。在报告中应当有叙有议,既不能罗列材料,又不能空发议论。
三、经验总结报告
(一)表述形式
1、描述性写作
这种写法重“经”,轻“验”,着重描写或说明亲身经历中成功的或感受深刻的环节、步骤。
2、概括性写作
这种写法轻“经”,重“验”,往往着重从多次经历的实践中概括出共同的原则、方法。
3、论述性写作
这种写法是在概括性写法的基础上,超出具体的“经”和“验”的范围,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概括出的原则、方法、途径等做系统的分析、阐述,并揭示其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撰写体例
1、标题
最常用的写法其结构包括单位名称、时间、内容和文体。在标题中要说明总结的内容,可以以成功经验作标题;以问题作为题目;反映工作过程。
2、前言
介绍课题的基本情况,为什么?起因?如何考虑的?
3、正文
分为导言、主体、结尾三步分,也可将三步分融为一体。具体包含四方面内
容:基本情况概述;主要成绩经验;存在问题和教训;今后努力方向。
(1)递进式写法:工作过程    取得成绩    经验体会    问题建议;
(2)并列式写法:综合概括,分成若干个小题目。
4、结尾
用一些结束性语言结尾;用提问题或建议结尾;正文完即结尾。
四、论文
(一)撰写体例
1、标题
可以分大标题和副标题,对概括性强、涉及面广的大标题,为了加强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或者是一些商榷的论文,一般都应加上副标题。
2、序论
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如果是从问题入手,那么所提的问题应尽量简洁、明确,有针对性,与后面对问题的思考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或具体策略环环相扣。
3、本论
从收集的大量材料中,选取最适用、最典型、最真实的部分,清晰、有力地阐述论题中心,表明自己观点,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教育科研论文论述的是较复杂的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一般可采用直接推论法,即提出一个论点后,一步步深入,一层层剖析,由这一点到另一点,循着一条逻辑线索直线推进。
4、结论
论文的收尾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一是写论证的结果,这要写的简明扼要,但必须首尾一贯,二是写论题研究的展望,提出本论题遗留下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结构要求
1、布局完整、平衡
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要详略得当,浑然一体。布局平衡主要指正文部分,在把材料分成几个方面对论点进行论证时,不要有的方面洋洋洒洒上千字,而有的方面则一笔带过,畸重畸轻,使文章失却平衡。
2、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要注意文章的层次、脉络,理顺各种关系,过渡自然,段落分明。遵守论文各部分内在的逻辑顺序,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
3、论证有利,具有逻辑性
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等逻辑思维方法,增强论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在撰写论文时运用最多的是例证法,即围绕大论点,提出小论点,用一个实例说明,由此得出一个大结论。除此之外还应学会和掌握多种方法,能够使文章新颖生动,比如喻证法,既运用比喻的方法把道理引出来,说明论点;类比法,即根据事物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以及对比法、反驳法、归谬法等。
五、文献综述
(一)撰写体例
1.引言
在引言中,一般要注明编写原因、意义、文献范围、正文中的标题及基本内容简介。
2.正文
征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内容,以解决的问题和尚存在的问题,对当前的影响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文献综述中,要对尚存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作重点、详尽而具体的叙述,以便使自己的课题研究有明确的方向,便于别人了解到你是站在该课题的最前沿去研究,而不是重复研究。
3.结论
结论部分主要是指研究所得的结论,概括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待解决的问题等。
4.附录
附录部分主要列出参考文献,它不仅说明了综述所依据的资料,而且也是增加综述可信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还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使用。
(二)注意问题
1.综述不是述评,它要求全面、准确、客观,不掺杂个人学术观点。
2.文字简洁,尽量不饮用作者圆滑,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
3.综述不是资料库,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表现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第五节  教育教学研究的组织
一、科研课题的管理
科研课题管理主要有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成立课题组
为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益,在进行课题研究时一般都应成立课题组,依靠群体的力量及时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组应设组长(负责人)一人,根据需要可设副组长一至二人。课题组组长的职责是:承担或参与承担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计划顺利展开;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及资助金的使用许可范围计划、决定资助金的开支项目,并报请单位负责人及财会人员审核;加强与各级管理部门的联系。
大型研究的课题,由若干单位协作完成,应设组织单位一个,根据需要,也可设副组织单位一至二个,其余的协作单位为成员单位。
课题组成员又可分为“主研者”和“参加成员”两类。主研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或重要创新的提出者、研制者;重要科学现象、规律或改革方案的主要发现者、阐明者与制定者;关键性学术问题或实验、研究难点的主要解决者。主研者及参加人员身份,应在课题结束时根据各研究者的实际贡献后确定。
课题组长(副组长)应是主研者之一。课题组单位的行政领导,没有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不能算作课题负责人。课题组可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聘请研究工作顾问或指导者。对课题研究提出多实质性的指导,咨询意见并被课题组采纳的有关人员,方可视为课题研究的指导者或顾问。指导者或顾问不能算作课题组成员。
(二)课题计划管理即目标管理
所谓计划管理,就是把课题计划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用以掌握课题研究的进程、保证课题目标的完成。计划管理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计划去管理科研工作,即靠整体计划去组织、安排、实施科研工作;二是把各方面的计划都管起来,掌握科研工作的进程,使课题计划如期完成。实行计划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可以不受或少受外来干扰,减少实验中的简单重复,浪费人、财、物的现象。
(三)课题的常规管理
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评价是科研管理的基本程序,也是课题管理的常规。就课题而言,一般应注意根据课题研究基本环节即项目立项;课题论证;开展研究;总结成果;成果评价确定管理常规。教育科研的宏观课题,虽不大受学期阶段性的制约,但科学研究过程,总是受规律制约的,遵循一定的程序,即按照科研基本环节确定管理常规。
(四)课题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研课题管理要制度化、规范化
首先要制定科研工作条例,作为科研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活动依据。明确本单位一定时期内科研的主攻方向和研究重点。
2、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即做好课题立项、论证、阶段检查工作。具体内容包括:负责任务的组织落实,了解检查和督促课题进展和后期的成果评价与鉴定。要将学术研究、行政领导与经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3、要建立科学研究资料情报网络和信息库,加强教育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交流。另外,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拨专款设立教育科研基金。
二、教育研究的组织
(一)建设队伍
组建一只热心且有志于教育科研的队伍。要有至少一人专职教育科研人员负责日常科研管理工作。
(二)制定制度
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宫(馆)制宜制订并落实《教科室组织条例》、《教育科研管理办法》、《教育科研评审组织及课题论证、成果评选办法》、《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遵循指导性、服务性、科学性、激励性原则。
(三)落实经费
为教科研人员订阅教育科研杂志;落实校本课题的研究经费和支持区、市级及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经费,或实行实报实销,或实行以奖代拨的政策;区级以上立项课题的下拨经费实行专款专用,获奖经费全额拨付课题组;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教育科研论文集或成果集的出版等。
(四)培训人员
要经常聘请一些专家或教科研专职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教育科研的培训,使全体人员都懂得一些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特别要请专家重点辅导已经在区、市、国家立项的课题。
(五)选准课题
教育教学改革是篇大文章,可以研究的题目很多。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更要着眼于对办学主体、办学环境、教育教学对象、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手段及方法等的研究,以立足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工作。选题时一般要注意:不选太宏观或太微观的课题,尽量要注意选具有本校特色的课题;不选3-5年解决不了的课题;不选纯理论的课题。
(六)申报课题
辅导教师以书面的形式向学校教科所申请课题立项。教科所发给立项申请表,辅导教师认真填写后,交教科所,同时辅导教师还必须上缴关于本课题的立项说明。教科所要进行认真地讨论和研究,筛选出一部分课题作为校本课题立项。课题的立项说明一般应包含:研究的目的与客体的提出(本课题的背景分析);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遵循的原则;理论设想;方法、措施和步骤、成果展示形式;研究人员及经费预算。
(七)多级立项
学校课题的设置以多级理想比较合理,一般分为校本课题、区级课题、市级课题、国家级课题。学校要建设一批校本课题,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发动面要广、内容要丰富;二是周期要短(一般不超过两年);三是按照“题目的吸引性”、“论题的实践性”、“研究的新颖性和可行性”适当控制,严格管理。在校本课题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科所的评选,筛选出质量较高的课题,在进行“会诊”,提炼加工,然后逐级申报区、市和国家级课题。
(八)课题管理
学校教科所要重视对已立项的校本及以上课题的管理,特别要重视对客体的阶段性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教科员要深入一线,指导和监督课题的具体实施,为课题组创造顺利完成课题的条件,帮助课题组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九)成果展示
课题的结题形式一般是不受限制的,常用的有:总结、论文、著作;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和录像带、光盘等影像资料。教科所在帮助结题时,要提醒作者注意数据的可靠性、论证的严密性、表达的规范性和结论的科学性,还要提醒作者必须注明所引用资料的出处,以防止不必要的麻烦发生。
(十)多种途径
通过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立项,这是学校进行教育科研的主渠道。但对于学校来说,如果主渠道不是那么畅通的话,要想方设法夺走几条路,如:与有关大学挂钩,搞子课题研究;与民间教育研究会联系,实施教育科学实验;与科协等单位协作,参与有关课题的研究等。
第六节  教育教学活动教研工作
   在校外教育工作中,密切关注和了解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走向,研究它们对辅导教师培养和培训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改进辅导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内容和新方法;重视校外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辅导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校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第一:认真学习有关校外教育的政策、法规、文件和“校外教育”理论方法专著;第二、学习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纲要和要求。
校外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研究
通过研究,总结典型经验、体现校外教育特点、做到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素质。
在活动中将最新知识、最新文化与科技成果、最新信息纳入教学活动中。活动内容必须有益于青少年学生素质提高。
二、教育教学活动目的研究(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每次活动目标)
校外教育一切活动都服从教育方针总目标。但没一项活动都要重视情意与思想教育目标;知识、技能教育目标;能力目标;认知与非认知目标以及个性培养。通过校外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个性和谐发展。
三、教育教学活动说明与介绍研究
校外教育具有其自身的教育内涵,需要将所设各项教育活动展现给青少年学生及广大家长,要重视“说明”与“介绍”的科学性、可接受性。使校外教育教学逐步走向规范,有章可循,有规程可依。
四、教育教学活动准备研究
校外教育有自己的参考纲要和纲目,也有自己的教材、讲义及声像资料,活动是经过充分准备的。在时、空选择与组织要求方面时有序的,少年宫的设备、器材、工具也是有要求的,这些都要进行科学研究,以利于发挥最佳效益。
五、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研究(整体—过程—反思)
校外教育不仅从活动教学结果显现,更重要是体现在教育过程上,教育教学活动是科学的活动系统教育工程。悟性在操作与反思之中。
六、教育教学活动重点与难点研究
校外教育是通过活动产生效果,所以如何是活动中的重点突出,教会青少年学生做事;如何使难点突破,教会青少年学生创造,这是要着力加以研究的问题,通过研究可以总结经验、升华理论、发展规律。
七、教育教学活动参考资料研究
校外教育没有统一“大纲”和教材。活动内容又是可变的动态的,所以研究教学参考资料至关重要。按照“三个面向”指示,教学要进行改革,适应现代化要求。
八、教育教学活动建议研究(综合素质)
校外教育活动丰富多样,师资来源更是多渠道,新辅导教师日益增多,兼职辅导辅导教师还有流动性,所以,各项活动在重视实效性的前提下,必须加强“教学建议”研究,以保证质量,提高教学实效。
九、教育教学活动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
校外教育有自身的一套规律,有一整套独特的活动方式,除了课堂教学的共性要求以外,各项活动都有独特的教法,这就要求加强总结与研究。
校外教育活动要想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必须开展学法指导。校外教育通过活动全方位、全时空开发青少年学生大脑潜能,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发展,使知识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的到理性认识。更重要的使实现更为复杂的第二次飞跃,提高反思的能力即悟性。悟性高的青少年学生,学什么都快,整体素质好。学法研究至关重要,学法指导在校外教育已成为必须开设的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06:54 , Processed in 0.2464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