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杭州做一张文化拼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4 05:5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杭州做一张文化拼图
——杭城少年走读地域文化系列活动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张玲娟
一、      活动背景
    我们常常为孩子所面临的浮躁教育感到不安——"应试文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成堆的作业,狂热的课外进修,令人生畏的考试,还有教育文化内涵的缺失——许多时候,一些教育者只着眼于文本和过去,却忽略了精神的建构,没有顾及当下与未来。另一方面,以时尚、流行为特点的消费文化开始向教育领域蔓延、渗透。他们在商业包装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迅速地进入孩子们的视野。于是,我们发现少年们知道QQ、知道炫铃、知道《传奇》,却鲜少去画廊、图书室、博物馆;他们喜欢漫画、喜欢FLASH、喜欢迪斯尼,却不了解凡高、黄宾虹、中国水墨动画;他们可以迷周杰伦、迷蔡依林、迷超级女声,却不会欣赏肖邦、贝多芬、华彦钧;他们愿意在课余时间流连于电视电脑、电声设备之间,却没有心情停下脚步欣赏身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景;较之泰戈尔、鲁迅、安房直子,他们更熟悉K·J罗琳、郭敬明、韩寒;较之本土的地域文化,他们更向往异域的别样风情。面对孩子们的片面发展,教育者不由地为下一代素质缺失而担忧。
    如何开发和利用鲜活的课程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形式促进少年发展与成长,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近在咫尺的地域文化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社区机构、文化设施、科技馆所、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他们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丰厚土壤,而且以其旺盛的生命力给了我们从不枯竭的滋养与灵感。
    也许,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教育忽视了这些鲜活的细节,把这一切视为当然。孩子从教材中所能知道的只是文本中出现的寥寥数笔——杭州是人间天堂,杭州有西湖,杭州有十大风景,杭州有读了又读的古诗……仿佛,杭州只是一个和我们远隔千里的童话,一张夹在书页间的便签。那些不断重复的文字没有提醒孩子:其实这一切就是在我们身边的最亲近的生活。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说过,每种文化都根植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每个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特性表现在它自己的生命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杭州具有悠久的文化积淀,从秦始皇缆船石到西泠印社,从唐宋的诗人骚客到近现代的文人志士,河坊街的古韵民俗,南山路的艺术气息,北山街的古旧家底,那些满腹经纶的博物馆,写满记忆的小巷……它们即是杭州地域文化的生动再现,也反映着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丰富的文化精神世界。美丽的杭州,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故乡,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如果,让我们青少年来为杭州做一张拼图,一张文化拼图,那将是一件多么奇妙而有趣的事!我们手上有那么丰富的材料:良渚的历史、大运河的沧桑、北山街的历史、中国美院的视觉艺术、胡庆余堂的浓浓药香,还有一直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岳飞、龚自珍、潘天寿……也许,我们可以把西湖放在中间,把河坊街、南山路、北山街拼上,还可以拼上能代表杭州文化的新气象……
二、活动内容
    从2003年9月开始,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学部开始着手策划“为杭州做一张文化拼图”活动。两年多来,来自杭城100多所中小学校的孩子们在杭州这块富有浓郁文化内涵的土地上,走读、品赏,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杭州文化拼图——诗行西湖,穿越博物馆,漫步北山街,叩问清河坊,触摸南山路的艺术气息,走访写满杭城记忆的小巷……孩子们用纯真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为自己的家乡杭州绘制了一张精彩纷呈、别具特色的三维文化拼图。
--此处分页--
(一)维度一:空间·丈量杭州——感受杭州整体地域文化的走读之旅
绘制地点:西湖、运河
    杭州的地域文化离不开水,西湖和运河便是杭州的根和魂,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岚影波光,也沉积着这个城市的人世沧桑。他们如同昼夜,交替延伸了这个城市不同的文化内涵 ——西湖荡漾着杭州诗意的梦想,运河承载着杭州现实的生活。从空间的角度说,西湖和运河杭州段是这个城市的中心和枢纽,杭州的儿女们正是从这里开始,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围绕西湖和运河文化开展的走读之旅,可以让我们从整体上感受杭州的地域文化。
    西湖自古以来就有历代文人骚客吟咏不绝的无边风月,“为杭州做一张文化拼图”的第一站“诗行西湖”便是最恰当的走进西湖的方式。2003年10月25日,西子少儿文学社、西子少儿记者团的138名小社员摇身一变,成了“苏轼、白居易、岳飞、柳永、于谦、秋瑾”六位与杭州颇有渊源的名人的“诗徒”开始了一天的“拉练”。此次活动超越了一般体能训练或游览观光的简单意义,将文学的感悟和表达很好地融入到丰富活泼的实践活动中——以诗人名家为小队的“名号”,真正是一路与文学同心、同行,让学生感觉特别亲切和激动,自始至终精神十足。文学常识抢答、出口成“诗”、导游竞聘、形象大使现场访谈、新西子美文VS摄影“1+1”组合赛等活动环节的穿插和衔接,是与拉练行程自然结合的,一方面增加了整个活动的内涵,深化诗行西湖的文学意境,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地走近西湖,走近西湖文化;另一方面也缓解了路途疲劳,锻炼了孩子们的意志、毅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互助合作意识。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自主自觉地表现出当代“文人墨客”的文明和优雅,良好的整体风貌得到往来游客的好评和学生家长的肯定。《小学生时代》杂志社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特别报道。
    “为杭州做一张文化拼图”系列活动推出后得到了杭州团市委领导的支持和肯定,2006年,计划中的“大运河”活动将在全市中小学范围内启动,活动分为“运河印象、运河春秋、运河波澜、运河记事、运河风华”五部分,让少年们用自己的眼睛和脚印去丈量杭州文化绵延的宽度和广度。
(二)维度二:时间·武林旧事——寻找杭州人文历史脉络的溯源之旅
绘制地点:博物馆、名人故居
    一个地域的文化不单是靠它的版图来传承的,时光的洪流过去了,总有一些物质的东西承载着文化的含义得以保留下来,于是就有了现代的博物馆、名人故居,它是像是一条时光隧道,把物质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同时又赋予它们以新的视角和新的启迪。杭州有众多的博物馆、名人故居: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文澜阁、龚自珍故居、唐云艺术馆、马一浮纪念馆……博物馆以其专业生动的陈列记录了历史前进的脚步,名人故居则以形象可见的方式保留了文化人物的思想精髓。人文历史脉络在这里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2004年5月,杭州市园林局宣布所有公办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2004年暑假, 280余名杭城的中小学生们“穿越名叫博物馆的时光隧道”,在浙江博物馆、丝绸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十所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开始了他们心灵与物质的无间旅行。这趟旅行不只是简单地参观,查阅资料、采访、调查,孩子们冒着酷暑,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并呈上了一份份精彩的调查手记,浙江卫视海外版为此做了专题报道。而对名人故居的考察走访也已列入我们今年的行事列中,2006年下半年的社团活动将围绕名人故居展开。
--此处分页--
(三)维度三:之间·风雅钱塘——品读当代杭城独特风格的发现之旅
(在这个维度中,时间和空间在“当下”得到了统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现在)绘制地点:北山街、清河坊、南山路、小巷
    在时空之间,有一些东西沉淀下来了。他们有的在书籍中,有的存在博物馆,还有的则就在我们身边,它们历久弥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北山街——杭州最早见诸文献地街区,也是杭州城市地发祥地。这里既有错落有致的经典近代建筑,也是西湖的核心景区。这里,被人们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比如清河坊——自南宋以来就一直是酒肆、茶坊、店铺集中之地,至2002年重新开街以来,更是以起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游客。
    比如南山路——以中国美院为中心的南山路就像一杯香浓的下午茶,中西结合的魅力得到了优雅的诠释。画廊、咖啡馆、艺术馆、酒吧,在这里我们总能嗅到最前沿的艺术气息。
    再比如这座城市的许多小巷——传说、故事、记忆,欢笑、泪水、恬淡,小巷,那些古旧的屋瓦、泛着灰光的青石板,那些人间烟火、市井气息,都是这座城市记忆的注脚。
    2004年11月至2005年8月,我们先后以这些风格独特的大街小巷为中心,组织中小学生们开展了专题活动。
    “寻访北山街的前生今世”通过一张北山街的活动地图和一份通关文谍,帮助学生有重点地走访了北山历史文化景点。摄影、读对联、辩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小组活动中,孩子们分工合作: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各施所长。有的拍照片、有的收集资料、有的找路人询问;有的善于思考,有的长于观察……综合性的作业,为孩子们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
    “叩问清河坊” 注重孩子们的亲身体验。走进散发着古老意韵的河坊街区,动手做一做流传了几百上千年的民间工艺;亲口尝一尝香飘三条街、让人垂涎三尺的民间小吃;找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听他讲述有关河坊街古往今来的故事……寻访、采访“绝活”、艺人的历史、渊源、传人、现状、发展,记录见闻随想。这些体验性的活动受到了中小学生的喜爱,也让他们感触良多。“在这里,最多的就是民间艺术,从绘画到泥塑,每一样工艺品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智慧。”他们在自己的走访笔记中这样写道。“对清河坊民间艺术的走访,我学到了很多,其中最令人深省的就是热爱与坚持。”
    “南山路,视觉艺术之旅”我们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美术史论系教授杨桦林先生为200多名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做了精彩的讲座。活动前我们还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份“考察记要”,鼓励他们边走边思考。中国美院、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皮影艺术博物馆、贝尼尼咖啡屋(原茅以升旧居),每走一处,“考察纪要”都有相关的内容提示和思考问题,凭借这样的“拐杖”和南山路所散发的独有的文化气息,孩子们开启了思想的大门,他们的作品连续两版在《每日商报》新生代上整版刊登。
     “走入城市的记忆” 选择了二十条最具代表意义的小巷,孩儿巷、场官弄、青云街、佑圣观路……它们或者有生动的民间传说,或者有一段艺文佳话,或者有浓郁的杭州里巷风情。孩子们走入了最杭州的地方,去触摸这个城市最真实、亲切的记忆。活动以文化为主线:包括人文历史、社区邻里等,追踪地名的由来、寻访小巷的故事、考察小巷的现状、规划小巷的未来。387名新老社员们在搜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小队讨论策划了小组的活动计划。并针对每条小巷的特点,对小巷的历史、人文、环境、现状等进行考察,画图、做调查、摄影、采风,孩子们走进城市的记忆深处,用纯真的目光去探访那些小巷,用笔追朔着它们的人文与历史。浙江在线、《21世纪动漫杂志社》、《每日商报》先后刊登了这些孩子们的作品。
--此处分页--
    目前,杭城少年们已经完成了“为杭州做一张文化拼图”的六站。这些多样化的活动,注重知行统一,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并使他们在丰富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透过不同的视角深层次地了解社会,从而体验、感悟、认同丰厚的地域文化。杭州,在孩子们眼里不再只是写在教科书、履历表上的符号;而成为了孩子们心底深处最真切的记忆,成为了他们喷薄的激情在年轻的血液里流淌。
三、活动感想
(一)视角敏锐:活动策划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
    文化的嬗变,是不断生成的。我们的活动,要具有当代意识,着眼于现在和未来,着眼于正在生成和发展,开放、创新,惟有如此,活动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003年10月,杨公堤再现西湖;中国美院改造竣工;
    2004年10月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全线竣工;
    2005年初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开始实施;
    2006年2月,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启动……
    正当杭州 “以不温不火的态度和风风火火的速度” (2004年CCTV城市中国评选活动组委会评语)走出了自己的节奏的时候,我们也积极捕捉时代性的主题内容,力求把活动和杭城发展新动向相结合。
杨公堤建成,“诗行西湖”活动紧跟其后,让孩子们在第一时间走读西湖,既体验西湖新景又结合了诗意的内涵;
    2004年11月参加“寻访北山街的前生今世”活动的孩子们探访了焕然一新的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
    2005年4月以竣工不久的中国美院为中心,孩子们踏上了“南山路,视觉艺术之旅”;
    “走入城市的记忆” 活动于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启动之后开始,鼓励孩子们走入城市发展的第一现场,用历史的眼光去发现和记录正在发生的时代变化;
    “大运河”活动也即将在运河“申遗”、运河综合保护工程的大背景下展开……
再回头审视我们的教育,许多时候,课程内容的单一并不是由于资源的贫乏,而是缺乏敏锐的发现力。当一个新生或正在发展中的事物出现的时候,要善于及时捕捉信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或者发现问题,或者解决问题,或者利用新生的力量,开展活动。
(二)挖掘内涵:文学社团活动要体现人文主题
    人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可以开阔眼界、开启智力和陶冶情操,实现人作为人的精神需要。那些追求速成、徒有形式、缺乏深厚人文精神积淀的教育一定是难以持久的。杭州有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的历史积淀是我们活动的源泉所在。如何挖掘并解读它内涵的潜力是我们在考虑活动策划时的重点。我们根据杭州不同地域的特征,确定了不同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追求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活动内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矛盾,提出问题——

    在丰富多样的文化碰击中,孩子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叩问清河坊”他们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担忧,“走入城市的记忆”他们关注城市生态发展,“南山路,视觉艺术之旅”他们留恋于中西文化的瑰丽……这些具有不同内涵的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形式多样:青少年社团活动要让学生喜闻乐见
    当然,如果文学教育活动只是守在象牙塔中自娱自乐,只是远离学生心灵世界的冷冰冰的说教,是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策划活动,我们希望能采用那些少年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屏弃千篇一律的活动形式。诗行西湖我们徒步“拉练”,结合西湖文化知识比赛,在走读中品味西湖文化;寻访北山街我们以小组参与定向活动的形式展开,一张通关文牒是实现学生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对话的桥梁;南山路,我们更注重让学生透过视觉表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每人一份“考察纪要”是引导他们思维的钥匙;走入城市的记忆,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查阅资料、制订小组考察计划、现场调查,都是由孩子们自己一手完成,我们作为活动的引领者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自己。
    活动作品,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达,文字、摄影、交流、采访,都是他们活动的一种展示。在与社会、与同龄人、与师长的对话中,他们酣畅地表达了自己的收获、思索、困惑。充分的话语权,让少年初步形成了在对历史文化深入考察和对现实生活理性认识基础上的智慧思维。
(四)回归生活:结合采风活动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
    写什么和怎么写是文学类社团教育培训的重要课题。文学课要为孩子们提供的是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精神空间,它是一种诗意的回归,生活的感悟,生命的体验。然而,受教学时间和场地的局限,社团成员们往往听了很多,看了很多,却缺少生活、实践活动的历练。闭门造车的创作方式往往会出现脱离生活、思维枯竭、作品矫情的弊病。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社团课程中加入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他们的文学创作积累丰厚的养分。和报社合作,为学生作品提供展示发表的平台又促进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的提高。“为杭州做一张文化拼图”作为在西子少儿文学社和记者团中开展的系列活动,引导孩子们走进生活,亲近地域文化,观察身边的风景,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目中杭州的最美形象,每个人都可以把属于杭州的宝藏进行一次新的“排列组合”。就像收集早晨草尖上的露珠,孩子们把自己纯真的思想加以收藏——属于杭州的文化拼图,是孩子们用眼、手、心共同完成的创意之作。

参考文献:
    1、汪青松、张国定主编.《从文科综合到人文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1版
    2、曹明海、陈秀春著.《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第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17 , Processed in 0.0802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