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教育哲学看“圈养”和“放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5 20:1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教育哲学看“圈养”和“放养”

作者:薛涌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新闻综合周刊》 2011/11/8
     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是个来头不小的美国保守派评论家。几年前他曾跨党派呼吁奥巴马竞选总统。奥巴马本人在电视上对此表示受宠若惊。在《虎妈战歌》出版之后,他推出了《社会动物》一书,几周之间,就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超过了《虎妈战歌》。布鲁克斯综合了脑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成果,分析感情、品格、直觉、潜意识或无意识对人类行为乃至社会生活和政治决策的支配作用。显然,比起虎妈以智力和知识训练为主导的教育原则来,他在哲学上有不同的出发点。一般而言,我们心目中那种以孩子为中心的放养式“美国教育”,直接起源于杜威的进步主义的教育哲学。保守派则一直对老式的严厉教育比较认同。布鲁克斯是温和的保守主义者。作为犹太知识分子,他有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这些都使他对虎妈的看法别出心裁。在他看来,蔡美儿的问题不是对孩子太硬,而是太软。比如,不让孩子在小朋友家过夜,这看起来很严厉,其实是对孩子保护过分,抑制了其能力的成长。布鲁克斯认为,在家里根据老师和父母的要求按部就班地练琴是比较容易的事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是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在朋友圈子里去和各种人打交道,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社会,哪怕是由孩子们所组成的小社会,也比单纯的音乐要复杂得多。人作为“社会动物”,社会技能是其生存和成功的基础。
     美国的教育强调孩子的自由创造,多被归为放养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教育,则强调师道尊严、课程要求以及勤奋和纪律,属于圈养式。当然,这仅仅是简单的划分。在美国之外的西方教育,比如老式德国教育,从早期就比较强调专精和结构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硕果累累,德国人在那个时代获得的诺贝尔奖最多;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科学巨人,也都是德国教育的结果。所以,圈养与放养,不是简单的东西教育或文化的对比问题,也很难在两者之间分出优劣。更有意义的,是跳出“中国式”“美国式”或“西方式”这类充满了成见或偏见的框框,探讨两种教育哲学中的内在逻辑、优点和问题。
对人类而言,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课堂教育再优异,也无法替代人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教育。作为“社会动物”,即使是纯粹的智能发育,也需要丰富的社会生活。纵观人类文明,那种让人与人之间不断地密切接触、互动的城市,一直是宗教、科学、艺术和文化的主动力。
     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了一个“社会大脑假说”。他观察到,灵长目动物大脑的尺寸,总是和该灵长目动物社会群体的规模成正比。人类是最高级的灵长目动物,大脑比例最大,人类的社会群体也最大,平均数接近150人。这个数字,大致相当于我们电话本上的名录、早期采集-狩猎部落或新石器时代村落的规模,或者军队基本单位的编制兵额。甚至最近包括脸谱(Face Book)在内的一些社会网络的运作,也大致印证了这一神奇的数据。邓巴进一步研究指出,在人类中,一个人社会纽带的规模,和该人大脑的轨内侧前额皮层(orbit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厚度成正比。大脑的这个区域,正是负责处理社会信息和感情的中枢。而这个区域上部接近头顶的部分,则主掌着常规的智能。根据“社会大脑”理论,我们用大脑来想象别人的思维和感受。越是能够体会他人意图的人,社会网络就越大。用心理学家尼克·汉弗莱(Nick Humphrey)在20世纪70年代的名言来说:“人类进化出硕大的大脑,目的不是认识世界,而是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麻省理工大学商学院和卡耐基-梅仑大学的几项研究,则揭示了另一有趣的现象。这些研究是当今如火如荼的“群体智商”(简称“群商”)大潮的一部分,因为现代社会已经转化为由复杂的组织所主宰的社会。就是过去被认为是个人奋斗的领域,如思想学术的创新与科学技术的发明,也多是通过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等复杂的组织来完成的。过去的科学家更接近于把自己关在屋里的爱因斯坦,现在的科学家则要同时当个首席执行官(CEO),至少要懂得怎么领导一个实验室,怎么获得研究基金。一句话,现代社会是组织的竞争。各种组织中的“群商”,决定了组织的表现,因而比个体的智商更为重要。
     布鲁克斯在引用这些研究时指出,大部分人都是靠着和他人的合作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人类作为社会动物,特别具有合作的本能和效率。但是,参与一个运转良好的群体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你必须有信任别人、了解别人的意图和情绪的能力,领悟每个合作者给你所在群体所带来的心理要素,并判断这些要素之间是否能够协调。这样的能力很难通过正式的教育来传授,而需要在复杂的社会化过程中去完成。工业革命后确立的现代教育体系,本质上就是“圈养”。“圈养”是人才的工业化生产过程。这种模式有批量生产的效率,但对造就优异的个体来说,未必是一个好选择。现代教育体系所赖以为基础的考试制度,测的是学生在“笼子”里竞争的能力。这种能力固然和出了“笼子”、走进自然后的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孩子突破这个“笼子”,而不是把孩子关进一个更严实、更隔绝的笼子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6:52 , Processed in 0.1179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