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无效课堂收集
作者: tjxjm1
技术通病:课件的视觉污染
○课堂教学时间没能合理分配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浪费时间的现象,如教师导言过长,颇有“喧宾夺主”之势;板书过多,侵占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重复罗嗦,把课堂时间用来唱“催眠曲”;苦口婆心,一讲到底,自以为是抓紧了时间,其实是把学生当做时间的奴隶。课前,有些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实行科学的组合,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适度,课堂上,随意提问,重复讲解,不能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有效教学就是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我们教师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要通过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的损耗,合理分配好教学时间,避免出现低效教学。低效教学有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低级的低效教学指教师说话颠三倒四,口头禅不断,问的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本来可用三句话为学生讲清楚的,结果用了十句话把学生给讲糊涂了。这既浪费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时间,又没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中级的低效教学,如目标把握的不准,例题的针对性不强,这都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的。还有一种高级的低效教学需要去我们去认真研究,如特级教师的课堂中也存在着低效现象。那这个世界上还有高效的课堂吗?我认为是没有的。高和低是相对的,即使是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我们在评判他的课的时候也会发现有的时候、有的时间点是低效,在这个层面探究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较高层次了。
○问题情境创设缺少智力挑战
*一些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远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显得十分的“不自然”,学生的思维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问题设计缺少应有的层次性,缺少智力挑战,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不能从知识的系统性、深刻性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教材内容,而是人为地降低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教学的要求;低估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不敢越数学教材“螺旋上升”式“混编”体系,不少数学教师难能保证数学知识教学的系统性,数学课堂中及时有效的教学信息量不足。
*有些物理教师的课堂,以问代讲,一问到底。虽然课堂教学从来都离不开问题,新课程也特别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但关键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大量问题要么思维含量极其低下,学生能脱口而出,要么空洞无边,让学生不知朝哪个方向思考,一脸茫然。
○探究过程引导偏向形式肤浅
*教师不注意物理学科的特点,上课就凭一只粉笔一张嘴,没有实验,没有课件。也有的教师热衷于分组实验,言必称探究,不管有没有必要,可行不可行,或随意地给学生早已熟知的知识贴上探究的标签。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课堂上,有的老师化了很大的精力组织学生分组探究重力的方向,而重力的方向知识每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早已知道,这无疑会使学生参与探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还会因无谓地浪费时间,而导致后面的知识来不及学习。探究应该用在最适合探究的地方,也就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切不可流于形式。
*新课程特别强调课堂教学要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索过程,可能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问题与困惑,可能花了时间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不可量化的“长效”。而我们的大多数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结果、结论,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种看似走捷径的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更牺牲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师生教学互动失却智慧启迪
*语文课堂中的低效表现在师生互动中失却了教师的智慧启迪,语文教学有两个目标:既要让学生应付考试,又要引领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最近,我与学生一起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开始我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去讨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结果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得到了拓展。经过两节课教学后,学生把握了人物分析、艺术表现方法的鉴赏和主题探究这三个考试层面的学习内容,另外学生还比较得体地感悟到了精神尺度在生命当中的价值、做人做事以及读书的基本态度。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考试所具备的知识外,要需引导学生的人文精神,启发智慧。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老师要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像。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交往互动容易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上各种形式的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如果只是教师的“放权”而不是“增能”行为,那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能受到其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为此,要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情境下进行学习,注重丰富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既要适当安排小组活动,又要发挥小组互动学习的功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小组学习搭建必要的脚手架,根据活动进展情况及时逐步地撤除脚手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检测反馈忽视当堂效应
一堂成功的课,它的练习设计也一定是精心准备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练习内容应试化,基本上还拘泥于教材或考试题型所传递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练习还比较少。课堂练习设计时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对练习没有进行有效的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上所有的练习所有的学生都要做,形成了后进生跟不上,好学生吃不饱的状况。课堂练习之后,不注重当堂反馈,或只问“谁对了请举手。”不管有多少同学举起了手,教师扫视一遍后说:“请放下手。”就算了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