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速,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融通世界潮流、进行本土探索的实践中,如何寻找中国教师专业发展自身的文化理由,以及确立自身发展的可行路向,却是一个为人忽视的方面。本文试图从中国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的两个典型的方式出发,给出一种文化的解释,并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分析基础,并提供一种基于中国实践的经验分享。
一、两个典型方式
在中国,公开课(也称为观摩课、展示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涉及学校、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在学校情境中,公开课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使骨干教师和名师在这种环境下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是通过公开课给普通教师树立样板,为教学提供优秀案例。从这意义上,公开课已经成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并成为中国许多地区考核教师晋升的一个必要条件。
公开课的流行,不可否认地是政府代表国家教育系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评估检查。课堂公开化也成为对教师的专业生活进行督察一种手段。
但在学校情境中,除了督察性的公开课,还有很多竞争型、展示型、研究型的公开课。尽管此类公开课同督察型的或者与通常的课堂一样,从教材到理念,本质上渗透了国家意志,但其对于教学探究、革新的作用是实实在在的。在这类公开课中,个体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教师们的群策群力,以及教研员的指导,构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为实践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途径等,提供了必要的途径;另一方面,对于参与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共同成长的机会。
可以说,公开课已经成为一种与教学相联系的教研制度,并成为教师探究课堂教学的专业生活方式。尽管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不仅仅限于公开课,但公开课这一制度方式在学校情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成共识,其既有利于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平台,也对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具有实践意义。
教师间的互相观课和指导既然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成为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同事之间开放自己的教室,教师就有了互相切磋教学问题的伙伴。可以说,同事之间在教学上的开放和互相支持正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
而在中国,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是比公开课更为常规的教研活动。这种做法已经有着长期的传统。在50年代所建立的统一教学研究管理制度,无论是年级备课组还是学科教研组,其主要的活动方式即是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提倡教师之间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集体体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至于基于合作的学校、教师和专家之间的听课和交流,这已经成为大学和学校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对以上的活动,在个体教师之间的相互指导,也有相当的基础。比如在学校中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即老带青)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小学培养初任教师的专业传统。
进而,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方面,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彼此支持,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
可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1957年1月21日,教育部就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颁布了《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各地试行。这个条例共有八条,其中规定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并对教研组的工作内容、组织领导等也作了规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1983)。这是建立统一的教学研究管理系统的重要措施,也是在学习前苏联经验建立统一的教学制度的结果。自那时起,中小学逐步并全面建立了学科教研组,主要在同年级建立备课组(即年级组,也处理年级管理事务等),有每门学科各个不同年级的备课组共同组成该学科的教学教研组。各区县和省市也建立了相应的教研室,由此形成了一个纵(学科教研组)横(年级备课组)结合的统一的教学研究管理系统。主要任务是制定学年、学期和每周、甚至每一节课的备课和教学计划,在教学的要求、进度、要点、作业练习等几个方面达到统一,保证教学一定的规格。尽管从今天来看,这种合作的宗旨是相当行政化,而且强调统一规格的教学规范,但也为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勿庸置疑,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校长是关键角色,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团队的专业领导方式也同样重要。在教师专业团队工作中,教师轮流其实更为经常地在团队活动中扮演领导角色,如
●自行组织教学讨论
●自行进行示范教学
●自行决定研究内容
●集体相互质疑和评价
●共同承担发展的责任
实际上也是在实践多种的教学领导方式和专业自我引领。很显然,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是教师团队工作的核心,也正是教育领导的核心内容。其鼓励一种来自于教师内部相互促进教学成长的合作方式,而不是来自于外部或行政式的评价方式,其更容易为教师所接受,并且激发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的内在潜能和动力。这不仅仅体现为教师合作的方式,而且也是一种学校促进教学的有效内部组织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