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有境界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9 08:5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有境界吗?
江南梦忆

    夜里11点半,悄然离开学校,独自开车奔跑在市区大道上,周围灯火通明,内心亦如明镜一般平而静。
    “人有境界吗?”脑子里突然冒出这样的疑问来。我不知道究竟是有还是没有,但我知道,一个人在充实而快乐的时候,在饱而暖的时候,是有境界的,而当肉体或灵魂无所寄托,饥且寒的时候,可能就无法知道境界为何物了。
    下午从一位台湾籍学生的高考试题册中读到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文章开头提到自己在《新原人》中曾说过的话:“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每个人的境界都各不相同,如果摒弃个人差异,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分为四等,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充满哲理意味的人生境界。这是哲学人的智慧。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早先听说过古代烈女的传奇故事,一个女子不经意间被陌生男人碰了一下胳膊,于是断然做出断肢的举动,这对女子本人来说有意义,她为自己所在的世俗而生存,她服从于它,这点痛算什么,便也不觉其苦。她便处在了冯友兰先生的自然境界里。年过七旬的父亲,不为稻粮谋,执拗地坚持耕田种地,父亲似乎天生便拥有了这种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这是典型的现代人观念。人是自私的,利己的,带功利目的的,而在利己的同时能够做到不损人,这便是他的境界,即功利境界。接下来还有第三第四种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第四种境界其实是一种神的境界,或者说是人生的某个时刻的一种境界。如果某人的一生都生活在这种境界里,他必定不是一种常人,普通人,而是超人。某个人在完成某件对社会和宇宙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他便活在事情的意义之中,这一刻,他的精神显得伟大而崇高,无须用言语传达,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能够达到前三种境界,足矣。前三种境界经过很好的排列组合,才有了第四种境界。
    我不知道我究竟能达到哪样一种境界。就每天的辛苦劳作而言,只管播种,不问收获,与父亲一样,我只活在第一种境界里。今夜坐在办公室里加班,与爱人和朋友围桌搓麻,其快乐的价值相当。我们都处在自然境界里。而当某一天,有了成绩,具备了申报某种资格以赚取名利的时候,我也会抱着平和的心态去争取,这时候我是功利的,但绝对没有坏心眼,既不与人明争也不与人暗斗。我相信,不放弃本身就是机会。还记得二十岁以前喜欢的许德民的诗句:
    不是我的
    我从不奢望
    属于我的
    我决不放弃
    人是功利的,但当他活在道德里的时候,便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其生活本身便是一切。无欲则刚,有欲乃强。为此,我又想起另一种人生境界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充满了禅机的三句话。第一次听它,是在南京大学的公共英语课上,漂亮而儒雅的夏国芳老师不知何故提到这个问题。后来我就琢磨,人们为什么喜欢这普通得没有任何异常的句子呢?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文字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把思想赋予文字之中,这声音或文字符号便成为语言,意义便由此产生。两个动词,加上两个名词,就构成了一种境界;两个动词,加上两个名词,再加上不同的副词,便构成了另一种境界。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竟然如此值得玩味。现在想来,当年报考研究生时,毅然放弃自己酷爱的古代文学,而选择语言学,原因也不过如此。当你念叨这几个句子,把它读出声来,你便处在“看山是山”的境界。这是一种凡人境界。当你看山不是山的时候,你的灵魂在飘,你的心旌在摇,你的心里充满了诗的意味。这是一种诗的境界,一种仙的境界。而当你历经千辛万苦,梦里寻他千百度,踏破铁鞋之后,终于发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所不同的是你绕着世界跑了几圈,你成熟了,变老了,你有眼光了,你看问题不走样,你说话不变形,于是,你便成了佛。这是一种佛的境界。
    喜欢苏东坡的文字,正是喜欢他那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他的诗词用王国维的话就是“不隔”,写景时,情在,叙事时,情亦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朴素的文字,凄美的语言,表达了一个丈夫对亡妻无法排解的思念;“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得意之时不忘其形,失意之时不失其志,既能享受荣耀,又能甘于平淡,何等的超脱!能屈能伸是丈夫。最近,正在帮商务印书馆的朋友替香港读者做一本宋词欣赏的书稿,梦回宋朝,重温诗词旧梦,便觉满口余香,亦满腹惆怅。
    与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相比,我更喜欢这种通俗易懂的三境界。而最能打动我的却是王国维先生的为学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充满悲剧意识的境界说。因为喜欢宋词,而喜欢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静安先生的悲剧人生,似乎应验了鲁迅的名言“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路在何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寻寻觅觅,上下求索,忍受孤独,甘于寂寞,似乎成了王国维的第一人生境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始终不渝的坚守。这是一种决心,一种态度,也是颐和园昆明湖的清水下污浊的淤泥湮没的灵魂,清洁的灵魂的写照。静安的悲剧境界,终于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怎不费工夫!今天的一切,由无数个昨天堆叠而成,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人生亦如此。经历过昨夜西风,踏遍了天涯之路,又何必在乎衣带的宽与窄?经历过艰苦跋涉,见识过山水的人,成诗成魔,成仙成佛,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眼里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吗?
                                                       2010年5月5日凌晨

附: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哲人的预言: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世纪哲人,1919赴美哲学博士)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基础,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真正的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1:23 , Processed in 0.0718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